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LR White树脂低温包埋感染人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的红细胞,用保护性单克隆抗体F6-D3和F6-C2并结合蛋白A-胶体金探针免疫标记恶性疟原虫红内期185kDa和82/41kDa蛋白。结果表明单克隆抗体F6-D3识别的185kDa蛋白定位于游离的和细胞内的裂殖子表面以及未成熟裂殖体的细胞质、质膜及带虫泡膜。而单克隆抗体F6-C2识别的81/41kDa蛋白则定位于未成熟裂殖体及成熟殖子的棒状体中。从超微结构上表明185kDa和82/41kDa保护性抗原分别为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的裂殖子表面抗原和裂殖子棒状体抗原。  相似文献   

2.
应用LR White低温包埋法并结合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细胞化学技术对保护性单克隆抗体M26-32识别的约氏疟原虫红内期抗原进行了超微结构定位。结果表明与单克隆抗体M26-32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抗原主要定位于早期滋养体、晚期滋养体、裂殖体和裂殖子的细胞质,为无性期不同发育阶段的共同抗原;在滋养体发育过程中该抗原有所增加,一部分可通过原虫的胞吐作用运出并定位于邻近虫体的感染红细胞细胞质。  相似文献   

3.
选用一组抗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裂殖体抗原gp195的单克隆抗体,分析海南省、江苏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gp195的抗原差异。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表明,6个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的gp195抗原既合共同性抗原决定簇,也含特异性抗原决定簇。根据原虫对该组单抗的反应差异,可划分为两个主要的gp195血清型。恶性疟原虫FCC_(8705)/JS为Ⅰ型;FCC/HN为Ⅱ型,FCC_(7802)/HN、FCC_(8702)/HN为Ⅱ_2型; FCC_(7801)/HN、FCC_(8701)/HN为Ⅰ Ⅱ混合型。免疫印迹法显示,恶性疟原虫FCC_(8705)/JS、FCC_1/HN、FCC_(8702)/HN、FCC_(7801)/HN gp195分子量分别为210kD_8、200kD_a、200kD_a、198kD_a。其中江苏FCC_(8705)/JS的gp195分子量高于其它三个海南分离株。作者对gp195抗原差异的规律及其对疟疾疫苗研究的影响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5.
采用三种去污剂(NP-40,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皂素-Saponin)加上多种蛋白酶抑制剂混合物制备红内期恶性疟原虫抗原,并使用ELISA法比较三种可溶性提取和抗原性,结果发现碳酸盐缓冲液包被虫体抗原比PBS包被效果好,前者可增加抗原的吸附性,NP40提取物仍然含有抗原性,尽管其抗原含量远远低于另两种提取物,NP40-SDS和Saponin-SDS提取物对许多病例表现出抗原性差异,以上结果提示  相似文献   

6.
采用三种去污剂(NP-40、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皂素-Saponin)加上多种蛋白酶抑制剂混合物制备红内期恶性疟原虫抗原,并使用ELISA法比较三种可溶性提取物的抗原性。结果发现,碳酸盐缓冲液包被虫体抗原比PBS包被效果好。前者可增加抗原的吸附性。NP40提取物仍然含有抗原性,尽管其抗原含量远远低于另两种提取物。NP40-SDS和Saponin-SDS提取物对许多病例表现出抗原性差异。以上结果提示在用疟原虫虫体抗原作现场免疫学筛选时,最好用NP40提取物、NP40-SDS提取物和Saponin-SDS提取物作混合抗原以提高检测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测定我国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谷氨酸富集蛋白(GARP),丝氨酸重复抗原(SERA)和裂殖子表面蛋白1(MSA1)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采用PCR技术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GARP,SERA和MSA1基因片段,分别插入到测序载体上进行测序。应用DNAstar软件辅助分析3种抗原基因的结构及3种抗原在不同恶性疟原虫株间的分化情况。结果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GARP基因全长2263bp,编码682个氨基酸残茯,谷氨酸占23.61%,包含5个典型的氨基酸重复序列;SERA基因全长3448bp,编码995个氨基酸残基,丝氨酸含量为10.65%,包含1个连续32个丝氨酸(S)残基的序列;MSA1基因全长5085bp,编码1694个氨基酸残基,MSWA1的氨基酸序列符合MAD20特征。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3D7,FC27株GWARP的序列差异主要集中于C-末端;FCC1/HN株与FCR3,3D7,FCBR,Hondulas-1株SERA的序列差异主要集中于N-端,FCC1/HN株与MAD2,3D7,HN1,HN2,FC27,RO-71RO-33,CAMP和Palo-alto株MSA1的同源性高,K1和WELLCOME株MSA1的同源性高,各分离株MSA1的序列差异主要处于第2至16分区。结论 了解了恶性疟原虫FCC1/HN株GARP,SERA和MSA1的初级结构及其编码基因结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其它分离株GARP和SERA的氨基酸序列差异集中于特定区段,FCC1/HN株MSA1不同分区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分离株MSA1的对应序列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法快速检测恶性疟原虫中HRPⅡ抗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一种简易快速、适用于基层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ICT)用于检测恶性疟原虫中HRPⅡ抗原,判定是否现症感染。方法 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标记HRPⅡ单克隆抗体,制成免疫测试条。血中HRPⅡ抗原与测试条上金标记单克隆抗体结合后沿着硝酸醋酸纤维素膜移动,与膜上的固相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褐红色线。结果 ICT测试条只与HRPⅡ抗原有特异性反应,与间日疟无交叉反应。与显微镜检比较特异性为100%。用该法检测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HRPⅡ抗原,其灵敏度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当红细胞感染虫体为1%时使用5ul血衡释100倍仍能检测出来。该法检测30份用病原学确诊的恶性疟原虫和20份间日疟标本,检出率为100%,与间日疟无交叉反应。结论 ICT检测血中恶性疟原虫中HRPⅡ抗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设备,有较好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1%NP-40分别提取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伯氏疟原虫及约氏疟原虫红内期可溶性抗原,用间日疟病人血清及两株抗间日疟红内期原虫单克隆抗体6H7和2C3对上述抗原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间日疟原虫与异种疟原虫之间有一系列交叉反应抗原,其中食蟹猴疟原虫有14条蛋白带可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多于另外三种疟原虫。五种疟原虫共有的79kD蛋白均可被间日疫病人血清识别。此外,间日疟病人血清还识别正常人红细胞膜抗原中的160kD、67kD蛋白带。McAb6H7识别不同疟原虫中相应的交叉反应抗原区带分别为:恶性疟原虫186kD、175kD;食蟹猴疟原虫133kD;伯氏疟原虫186kD、175kD及约氏疟原虫164kD,另外,McAb6H7还识别正常人红细胞膜中的184kD、170kD蛋白。McAb2C3识别四种疟原虫共有的60kD蛋白,该蛋白可能为疟原虫的种间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11.
以培养的恶性疟原虫NF54(3D7)株配子体蛋白抽提液及我国云南现场采集的恶性疟原虫细胞骨架分别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以IFA法筛选出8株抗恶性疟原虫有性期McAb杂交瘤细胞株。经免疫球蛋白类别鉴定,6株为IgG1(M2A10C9、M2C1B8、M4C7B10、M4G12C1、M5B7E6和M6E1G11),2株为IgM(M4D7F7和M6F4D6)。其中3株McAbs(M4C7B10、M4D7F7和M6E1G11)的靶抗原定位于配子体以及大滋养体和裂殖体期无性体原虫;其余5株仅定位于配子体。经Western印迹试验,McAb所识别的蛋白区带各异(16-120kD),与已发现的有性期特异性抗原相比较,32kD抗原国内外尚未报道。各株McAb与猴疟(P.cynomolgi)红内期、鸡疟(P.galinaceum)子孢子和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食蟹猴疟原虫 (P c.)和恶性疟原虫 (P f.)两种抗原在不同疟区人群疟疾抗体检测的实用性。 [方法 ]1997年 5~ 10月在海南省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及河南省单纯间日疟区用P c 和P f 两种抗原测试人群疟疾抗体。 [结果 ]在海南省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P c 和P f 两种抗原检测人群疟疾间接荧光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37 4%和 31 3% ,其阳性符合率为 83 9% ;河南省单纯间日疟流行区的P f和P c两种抗原阳性率分别为 2 3 0 %和 9 7% ,阳性GMRT分别为 42 9%和 2 9 3%。 [结论 ]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P f和P c两种抗原均可用于人群疟疾抗体的检测 ,而单纯间日疟地区则以P c 抗原为优。  相似文献   

13.
用海南省恶性疟原虫Fcc7801/HN作为抗原,制备的抗恶性疟原虫单克隆抗体C6株具有明显的抑制体外恶性疟原虫生长的作用,并且与恶性疟原虫Fcc-1/HN,Fcc7802/HN,Fcc8703/JS和伯氏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有较广泛的交叉免疫荧光反应。用免疫电镜观察,此株单克隆抗体能识别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抗原,用免疫印迹法测得该抗原分子量为71kDa,此抗原有可能成为疟疾疫苗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制备抗恶性疟原虫谷氨酸脱氢酶 (GDH)的单克隆抗体 (McAb) ,并对其特异性进行鉴定。 方法 用柱层析纯化的GDH/GST重组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 ,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McAb ,用ELISA和有限稀释法筛选出分泌高滴度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 ,用 protein G亲和层析纯化接种杂交瘤细胞的小鼠腹水 ,测定其免疫球蛋白亚类及其效价 ,Westernblot分析其特异性。 结果 筛选出 6株能稳定分泌抗GDH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 ,单抗均为IgG1,Westernblot分析显示 ,6株单抗都与重组的GDH发生特异性结合。 结论 制备的抗GDH杂交瘤细胞株能分泌高滴度和高特异性的单抗 ,为疟疾诊断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将两种恶性疟原虫复合抗原,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45肽和β-半乳糖苷酶/45肽,同时免疫新西兰白兔,结果表明:HBsAg/45肽免疫组抗体效公明显高于β-半乳糖苷酶/45肽免疫组。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对单克隆抗体 M45 所识别的200 k D及 M50 所识别的20 k D抗原在曼氏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和定位进行了研究。200 k D 抗原主要在虫卵、毛蚴和早期童虫阶段表达,主要位于毛蚴、尾蚴和早期童虫的表膜和分泌腺。20 k D 抗原则在所研究的发育阶段中,除虫卵阶段外都有表达,定位于童虫到成虫的表膜和尾蚴的实质中。由此可见,20 k D抗原主要表达于从童虫到成虫的终宿主体内寄生阶段,而200 k D 抗原主要表达于与淡水中自由生活相关的幼虫阶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初步观察了兔抗两种重组恶性疟复合抗原(C和CAC)的免疫血清对恶性疟原虫的体外抑制作用。实验结果显示:抗C和抗CAC两种免疫血清对疟原虫体外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抗CAC血清的抑制效果更明显(P<0.05)。抑制程度随培养物中免疫血清浓度的增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其中抗CAC免疫血清在1%、10%和20%浓度时对疟原虫第2增殖周期(72h)的抑制率分别可达15%、54%和82%。免疫血清作用后较多原虫呈现发育不良及裂殖子凝集和成熟原虫退变现象,提示可能与复合抗原中的多个保护性抗原位点所产生的多功能抗体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