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5 毫秒
1.
描述对免疫抑制小鼠肠上皮细胞寄生的隐孢子虫滋养体、裂殖体和大配子的超微结构及肠上皮细胞改变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虫体在肠上皮细胞附着处可见一明显电子致密带,并被肠上皮细胞来源的纳虫空泡包围。虫体在附着处其胞浆膜形成复杂的膜性皱褶并和肠上皮细胞质膜紧密接触。在裂殖子内可见电子致密颗粒和棒状体样结构,其意义尚不明瞭。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人回盲肠癌(HCT-8)细胞作为微小隐孢子虫IId亚型体外感染对象,观察虫体在细胞中的生长发育过程。方法将纯化的隐孢子虫IId亚型感染HCT-8细胞,通过Giemsa染色法观察微小隐孢子虫IId亚型在HCT-8细胞中发育过程,运用PCR方法对不同感染时间点的细胞样品DNA进行检测。结果在感染后72 h内,隐孢子虫出现连续发育阶段,包括脱囊、子孢子、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合子和卵囊;PCR的检测结果显示,在感染细胞96 h仍能检测到虫体DNA。结论通过HCT-8细胞,观察到微小隐孢子虫IId亚型的完整的生长发育过程,为抗隐孢子虫药物的筛选提供理论基础,亦可成为微小隐孢子虫IId亚型卵囊体外扩增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田鼠巴贝虫的超微结构,了解田鼠巴贝虫在宿主红细胞中发育的形态变化。方法 运用扫描电镜观察田鼠巴贝虫侵入宿主红细胞的过程,运用透射电镜观察田鼠巴贝虫发育的形态变化过程及宿主红细胞形态变化情况。结果 扫描电镜下观察到田鼠巴贝虫裂殖子大小在406~981nm之间,虫体发育过程分为裂殖子、分裂中的裂殖子、滋养体3个阶段,裂殖子是通过红细胞膜上微孔进入宿主红细胞,分裂中的裂殖子可使红细胞变形,滋养体是通过溶解红细胞膜游离红细胞。透射电镜观察到田鼠巴贝虫裂殖子的核膜为双层膜结构,虫体中有核糖体、微管、内质网、线粒体和溶酶体等完整的细胞器,分裂中的裂殖子在侵入后期可见食物空泡,滋养体的外膜和核不规则,胞浆中含有颗粒和空泡,宿主红细胞的电子密度随着虫体的发育而逐渐变稀疏。结论 田鼠巴贝虫是含有完整细胞器的单细胞有机体,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它能完成多细胞动物所具有的生命机能,并以宿主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作为生存氧料。  相似文献   

4.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约氏疟原虫动合子移行斯氏按蚊中肠(胃)上皮细胞的途径,结果发现在两个上皮细胞中间有一个动合子正在细胞间隙中移行,超微结构观察,虫体结构完整,可见圆锥状顶突与蚊中肠壁基底膜相接触,在虫体圆锥状区域的内部具有1~2对呈梨形的棒状体和数量较多的微线体,同时,也看到已穿过上皮细胞间隙并附着于基底膜上的动合子仍保持圆柱状的体形,有的已定位并开始向卵囊分化。由此证实了约氏疟原虫动合子移行中肠上皮细胞的过程是通过穿透细胞间隙而后定位于基底膜。本文对疟原虫动合子的移行途径及其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微小隐孢子虫致病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小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 parvum ,C p)是引起腹泻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 ,该虫引起的腹泻多为自限性的[1] ,而免疫功能受损的宿主 (如艾滋病患者等 ) ,则腹泻多表现为慢性并常常危及生命[2 ] 。迄今为止 ,隐孢子虫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预防方法。C p子孢子对宿主细胞的附着和侵入是其致病的关键 ,但对于C p子孢子附着 (或侵入 )宿主细胞两者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目前知之甚少[3] 。对致病相关的C p虫体表面蛋白的研究较为集中 ,主要是通过相应的抗体作用对致病机制进行推测。同时 ,免疫受损宿主隐孢子虫病症状的严…  相似文献   

6.
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时,裂殖子的表膜呈现电子致密、结实而具有微纤维,从浆膜扩展约20毫微米。在免疫血清里,表膜变厚,内容疏松。疟原虫侵袭红细胞期间,裂殖子通过寄生原虫的红细胞空泡孔口时,它的表膜不能通过小孔而被留在细胞外的液体内。表膜由蛋白质或糖蛋白组成,可为胰蛋  相似文献   

7.
酮替酚或周效磺胺单独使用治疗疟疾,红内期约氏疟原虫的超微结构均能受到一定的损伤,但配伍使用酮替酚和周效磺胺后虫体的结构损伤更为迅速,给药8小时后裂殖体形成受阻,滋养体除细胞结构逐渐消失外还出现伪食泡和逐渐增多增大的单膜或多膜空泡,给药24小时查见结构完整的滋养体。  相似文献   

8.
酮替酚或周效磺胺单独使用治疗疟疾,红内期约氏疟原虫的超微结构均能受到一定的损伤,但配伍使用酮替酚和周效磺胺后虫体的结构损伤更为迅速,给药8小时后裂殖体形成受阻,滋养体除细胞结构逐渐消失外还出现伪食泡和逐渐增多增大的单膜或多膜空泡,给药24小时未查见结构完整的滋养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Wistar大鼠肺组织中卡氏肺孢子虫生长发育的超微结构。 方法 45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5只)每周2次经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mg/次),对照组(10只)不作处理同步饲养。分别于首次注射地塞米松后第1~10周内,每周取两组鼠肺组织,电镜下观察卡氏肺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及其生长发育的超微结构。 结果 电镜下观察,卡氏肺孢子虫虫体主要寄生于Wistar大鼠肺泡腔内,也见于肺泡膈、肺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虫体表面有管状突起,内含细胞核、线粒体、空泡、粗面内质网和丰富的核糖体。许多卡氏肺孢子虫滋养体附着于肺Ⅰ型上皮细胞,偶见附着于肺Ⅱ型上皮细胞,有的伸出1或多个较宽大的伪足,部分细胞质内发现核相关细胞器和纺锤微管。囊前期有早、中、晚3种类型,在其内发现代表减数分裂的联会复合体。包囊壁上有一增厚处,内有一孔隙。 结论 卡氏肺孢子虫生活史由滋养体、囊前期和包囊等构成,包囊壁增厚处孔隙的存在提示为囊内小体逸出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微小隐孢子虫体外感染犬肾细胞(MDCK细胞)模型, 并观察其生长发育过程。 方法 利用MDCK细胞为隐孢子虫感染对象, 优化隐孢子虫感染MDCK细胞的培养条件, 观察隐孢子虫在MDCK细胞中的生长发育过程。将体外感染48 h的细胞培养上清接种小鼠, 观察其感染情况。 结果 在含有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 用1×105隐孢子虫卵囊感染2.0×105个MDCK细胞, 培养12 h为最佳培养条件。在感染后72 h内, 隐孢子虫出现连续发育阶段, 包括脱囊、子孢子、裂殖子、裂殖体、滋养体、配子体、合子、薄壁卵囊和厚壁卵囊, 在60~72 h内形成卵囊;用感染48 h的细胞培养上清接种于免疫抑制小鼠, 10 d后有隐孢子虫卵囊排出。 结论 建立了能稳定用于微小隐孢子虫体外感染的MDCK细胞模型, 观察到隐孢子虫的生长发育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孔雀体内发现隐孢子虫,并和组织滴虫混合感染。电镜下,隐孢子虫的滋养体和大配子体均寄生在法氏囊表面,大小分别为1.80~2.73μm和4.55~6.20μm。大配子体与宿主细胞之间形成一条粘附带,胞质中充满大量的多糖颗粒和致密颗粒。  相似文献   

12.
伯氏疟原虫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射电镜研究了伯氏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过程,并与约氏疟原虫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入侵开始时,裂殖子多以顶端对着红细胞,并显示出调整方向的能力;红细胞也有部分突出等主动性反应。裂殖子接触后,红细胞即形成凹陷,逐渐将其包围。在此过程中,裂殖子通过顶端和表被两种不同的附着方式与凹陷壁保持联系。包围完成后,凹陷口融合封闭,变成一个包着入侵裂殖子的游离囊泡。与此同时,某些细胞成分也发生一定的变化。 约氏疟原虫多感染幼龄红细胞,且虫体被凹陷口勒出缢痕。伯氏疟原虫则多入侵成熟红细胞,无缢痕现象。  相似文献   

13.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约氏疟原虫动合子移行斯氏按蚊中肠(胃)上皮细胞的途径,结果发现在两个上皮细胞中间有一个动合子正在细胞间隙中移行,超微结构观察,虫体结构完整,可见圆锥状顶突与蚊中肠壁基底膜相接触,在虫体圆锥状区域的内部具有1-2对呈梨形的棒状体和数量较多的微线体,同时,也看到已穿过上皮细胞间隙并附着于基底膜上的动合子仍保持圆柱状的体形,有的已定位并开始向卵囊分化。由此证实了约氏疟原虫动合子移行中肠上  相似文献   

14.
用电镜观察有缘绦虫节片的超薄切片样本,见有突出于体表的钩状体棘,有的呈倒钩形,具有质膜及外套,顶端体棘电子致密度较高,近基端有电子致密环。体棘呈尖齿状,其下端深入于基质膜。虫体体表具纤毛,周围排列9组成对的微管,中央有2根分开的微管,每根纤毛的断面排列整齐似蜂窝状,每个纤毛细胞上约有200根纤毛。外层下有含空泡的基质区,为无核胞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结节变种尾蚴皮层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描述。尾蚴皮层从外向内由糖蛋白膜、外质膜、皮层基质、基质膜、基底膜组成。皮层基质为一较厚的致密层,无细胞界线及其它亚细胞结构,充满致密的细颗粒性物质。此层厚度变化较大,而致虫体表面凸凹不平。有两型致密体分布于皮层基质中。  相似文献   

16.
卡氏肺孢子虫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卡氏肺孢子虫表面结构。方法通过皮下注射地塞米松建立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处死卡氏肺孢子虫阳性大鼠,取肺脏磨成匀浆,通过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提取虫体,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表面光滑和粗糙两种状态的卡氏肺孢子虫。表面粗糙型虫体可见微绒毛,粗细不等的管状结构及大小不等的颗粒,并观察到体壁凹陷、伪足及脱囊虫体。结论扫描电镜观察卡氏肺孢子虫呈多态性,可见虫体脱囊、伪足及体壁孔。  相似文献   

17.
应用LR White低温包埋法并结合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细胞化学技术对保护性单克隆抗体M26-32识别的约氏疟原虫红内期抗原进行了超微结构定位。结果表明与单克隆抗体M26-32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抗原主要定位于早期滋养体、晚期滋养体、裂殖体和裂殖子的细胞质,为无性期不同发育阶段的共同抗原;在滋养体发育过程中该抗原有所增加,一部分可通过原虫的胞吐作用运出并定位于邻近虫体的感染红细胞细胞质。  相似文献   

18.
阴道毛滴虫酶的定位与代谢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阴道毛滴虫的超微结构细胞化学反应显示:酸性磷酸酶、胞嘧啶核苷酸酶定位于消化泡,溶酶体释放的酶可引起阴道上皮细胞受损;硫胺素焦磷酸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酶分别定位于高尔基体的成熟面膜囊与中间膜囊;在消化泡可见过氧化物酶反应物;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反应结果表明,虫体缺乏线粒体;过氧化氢酶反应阴性,提示虫体缺乏微体;铀-铝-铜浸染法可深染氢化酶体和内质网。氢化酶体是虫体的代谢产能重要细胞器。  相似文献   

19.
抗微小隐孢子虫单克隆抗体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抗隐孢子虫单克隆抗体(McAb)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在细胞培养的基础上进行体外中和试验,筛选具有保护作用的McAb,并通过大鼠及MDCK细胞接种隐孢子虫子孢子(CPS)进行动物实验和受染MDCK细胞透射电镜观察证实。结果:Z3D2可显著降低CPS在大鼠肠粘膜表面定植的隐孢子虫虫体及卵囊数。可使隐孢子虫各发育期的虫体减少,使MDCK细胞的超微结构受损减轻。结论∶McAbZ3D2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外期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人肝癌细胞在体外培养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外期获得成功,在国内首次建立肝癌细胞—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外期体外培养系统。在无菌条件下解剖受感染的斯氏按蚊唾腺,制成子孢子悬液,并接种到肝癌细胞中进行体外培养,7d后在培养物中可见红细胞外期裂殖体。第10d,在培养物中加入正常人O型红细胞,继续培养,14d后分离红细胞制成涂片,可见大量环状体和早期大滋养体。提示此种肝癌细胞可作为我国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外期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