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PCNA与AgNOR检测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PCNA与AgNOR检测及相关性研究李自强胡海霞冯骥良作者单位:张家口市解放军251医院病理科075000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对肿瘤的判断预后等有一定价值〔1〕。AgNOR颗粒数量的变化也可以直接反映细胞增生活跃程度,可以用来...  相似文献   

2.
PCNA表达及AgNOR检测对鉴别口腔良恶性病变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成耀  徐红  苏禄晖  刘楠  王恩华 《解剖科学进展》2005,11(2):138-140,i004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计数在诊断口腔良恶性病变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及银染技术对40例口腔恶性肿瘤、6例交界性肿瘤及44例良性病变进行检测。结果PCNA在恶性肿瘤组、交界性肿瘤(临界组)及良性病变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5%、16.7%及2.27%,AgNOR颗粒计数分别为3.95±0.32、2.75±0.25、1.42±0.26。恶性肿瘤中的PCNA强阳性表达率及AgNOR计数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5)。结论检测PCNA和AgNOR对口腔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恶性程度判定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gNOR图像定量分析对角结膜缘上皮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真彩色图像分析技术对角结膜缘上皮良、恶性病变(其中上皮增生19例,不典型增生6例,原位癌14例,鳞状细胞癌12例)细胞核内AgNOR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在不同的病变中,细胞核内AgNOR颗粒的分布形态、大小及所占平均面积均存在明显差异,且与病变的良、恶性及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结论:提示AgNOR图像定量分析对角结膜缘上皮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进一步了解不同病变组织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分化程度提供了一种新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抗p21Ras单克隆抗体(mAb)KGH-R1在大肠良恶性病变及正常黏膜组织中的免疫反应性,为该抗体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用本实验室制备的广谱抗p21 ras mAb KGH-R1对正常大肠黏膜、大肠炎息肉、大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大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浸润性大肠癌及癌旁病变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计算各样本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和组织学评分(HSCORE)分值,比较各组免疫反应性的差异。结果:mAb KGH-R1与64.89%(61/94)的浸润性大肠癌发生免疫反应,阳性样本的平均阳性细胞数为97.28%,平均HSCORE评分178.98分;与60.24%(50/83)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发生免疫反应,阳性样本的平均阳性细胞数为95.08%,平均HSCORE评分156.38分;与64.58%(31/48)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发生免疫反应,阳性样本的平均阳性细胞数为82.52%,平均HSCORE评分103.03分;与39.97%(29/73)的炎性息肉组织发生免疫反应,阳性样本的平均阳性细胞率17.78%,平均HSCORE评分18.66分。虽然mAb KGH-R1也与46.67%(21/45)的正常大肠黏膜上皮发生免疫反应,但阳性样本的平均阳性细胞数为2.64%,平均HSCORE评分为2.64分。大肠癌与癌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比较,mAb KGH-R1反应阳性细胞数和HSCORE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但高于癌旁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20/85例(23.53%)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与mAb KGH-R1呈微弱阳性反应。结论:mAb KGH-R1与大肠癌具有较强的免疫反应性,有开发为治疗性抗体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大肠良,恶性病变细胞核DNA含量及AgNORs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83例大肠良、恶性病变细胞核DNA含量及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的定量研究,结果显示:非肿瘤性息肉核DNA含量接近正常粘膜,均为二倍体,腺瘤及腺癌DNA含量依次增高,均明显高于正常粘膜,分别有33.33%(10/30)和69.70%(23/33)的异倍体率。各组AgNORs计数结果也遵循类似的规律,且正常肠粘膜、非肿瘤性息肉、腺瘤及腺癌各组间AgNORs计数无重叠。表明DNA含量分析结合AgNORs计数及形态学观察对大肠肿瘤的早期诊断及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ER,PR,CEA和AgNOR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ER、PR、CEA和AgNOR相关性的研究李自强,谷化平,苏红,李春光,熊正文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ER、PR、CEA的检测与AgNOR计数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现将我们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选取我院外检标本73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AKT-1在乳腺癌、癌旁正常组织、乳腺纤维腺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乳腺癌评估预后及治疗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1例乳腺癌、20例癌旁正常组织、20例乳腺纤维腺瘤中AKT-1的表达情况。结果 AKT-1在乳腺癌旁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在纤维腺瘤中低表达(阳性率为15%),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阳性率为4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癌组中,AKT-1的阳性表达率与HER-2表达情况呈正相关;在原发灶大小不同、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和TNM分期不同组中,AKT-1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年龄、不同雌孕激素受体情况和不同组织学类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KT-1可能是导致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乳腺癌细胞向周围组织浸润,远处转移中起一定作用,对判断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端粒长度改变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TRF长度 ,端粒重复扩增分析 (TRAP)方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乳腺癌组织平均TRF为 (5 2± 2 8)kb ,与正常组织比较明显缩短 (P <0 0 0 1) ,从正常乳腺组织到乳腺良性病变、乳腺原位癌及浸润性癌平均TRF呈递减趋势。 5 8例乳腺癌中 4 9例端粒酶阳性 (84 7% ) ,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 ;癌旁组织端粒酶为阴性 ,而 7例乳腺增生症和 6例乳腺纤维腺瘤中分别有 1例端粒酶阳性 ,与乳腺癌比其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结论 端粒长度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渐进性缩短 ,并最终触发端粒酶的激活 ;端粒酶活性检测有望成为乳腺癌诊断的可靠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腺上皮干细胞样细胞(stem-like cells,SIC)在乳腺部分良恶性病变中的数量及分布.方法 使用免疫组化双染法检测了89例乳腺良性病变及3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SLC的密度及分布部位.结果 ①SLC在良性病变中主要分布于乳腺腺管的腔面顶层上皮和肌上皮细胞之间;②在实质增生区SLC密度多于纤维腺瘤及实质减少区(P<0.05);③MUC-/ESA 细胞在IDC中数量差异较大.结论 SLC的数量及分布随病变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0.
纤维连接蛋白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定位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S-P免疫组化法对232例乳腺良恶性病变进行纤维连接蛋白标记,结果表明:细胞Fn在乳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明显高地良性病变,间质Fn则明显低于良性病变,而基膜Fn则明显缺失;细胞Fn在各型乳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中一致的强阳性表达,提示Fn与乳腺癌的分化分型及转移没有明显关系,而间质Fn减少,基膜Fn缺失和癌间质中血管淋巴管Fn断裂,缺损和消失是乳腺癌浸润转移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11.
薛磊  张积仁 《免疫学杂志》1997,13(4):252-253
对急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胃癌,结直肠癌患者血清ELISA法检测TAO-G。结果:TAO-G对急慢性肝炎的检测结果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肿瘤的检测结果与正常人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对原发性肝癌,胃癌,结直肠癌的阳性率分别为68.4%,71.0%,62.5%,胃癌的阳性诊断率较高,TAO-G与AFP,CEA,CA-50标志物联合应用,综合阳性率均较单项检测阳性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结合BI-RADS分级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0月东莞市石碣镇参与“两癌”筛查乳腺体检者2874例,应用超声检查双乳情况。对2874例乳腺体检者进行随访,其中经穿刺检查或手术切除肿物组织病理检查发现,恶性肿瘤17例。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对照,评估高频超声结合BI-RADS分级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 乳腺恶性病变的高频超声高评分的例数高于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恶性病变BI-RADS评分Ⅳ级例数高于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超声评分与BI-RADS分级诊断乳腺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联合诊断时,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较单独高频超声评分诊断、单独BI-RADS分级诊断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两种方法联合诊断时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与两种方法单独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与BI-RADS评分分级在鉴别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上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两者联合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是较为理想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ras癌基因产物P21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女性乳腺癌40例,良性肿瘤37例,乳腺增生病52例用ABC法做了免疫组化P21蛋白水平检测,其阳性率分别是72.5%,32.4%,23.1%。阳性表达主要在分化差的浸润性导管癌细胞;乳腺增生病中5例导管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有3例阳性表达,提示P21蛋白检测可为估价乳腺组织癌变和病变预后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组织蛋白酶D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D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ABC法研究93例乳腺癌、31例乳腺良性病变及6例正常乳腺组织CathD的表达。结果:乳腺癌中43例(4624%)细胞浆染色阳性,而全部良性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均阴性。CathD表达阳性的乳腺癌其肿瘤体积及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CathD表达阴性者。结论:CathD可以作为反映乳腺癌细胞增殖状态的细胞生物学因子,其过度表达提示乳腺癌恶性程度高。  相似文献   

15.
某些乳头状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陈志让,杨践,陈松春在外检工作中,常会遇到乳头状病变,它们可见于表皮、浅部或深部脏器,对于它们的良恶性,诊断上常有分歧。今略举数例予以说明之。1乳房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癌1.1乳头状瘤该病为导管中有纤维轴的乳头状生长...  相似文献   

16.
乳腺内一些良性肿块,特别是些瘤样病变,无论其临床症状还是病理表现,均易引起临床和病理诊断的错觉,甚至误诊。因此应引起临床重视。在常规外检的冰冻或快速切片中,有些疾病,如硬化性腺病、管内乳头状瘤梗死后机化等,易和浸润性癌发生混淆。因此,应强调未见癌的可靠证据,不能轻易下结论,宁可等待常规切片再明确诊断。此外,  相似文献   

17.
18.
在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中,经常遇到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问题。一般来说,肌上皮细胞是否存在成为判断某些良恶性病变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国内外病理学者用诸多种抗体对肌上皮细胞标记进行观察,以判断良恶性病变,但都存在特异性不断、敏感度不高等问题。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p63应用竽乳腺癌的诊断,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显像在鉴别颅骨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选取伴颅骨病变的骨外原发肿瘤患者81例(118个病灶),所有患者均行全身平面骨显像,其中25例(40个病灶)行颅骨SPECT显像,43例(66个病灶)行头部异机CT或MR I显像,12例(19个病灶)行颅骨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显像。所有图像均由至少两名医师判读,判读结果与最后诊断符合者,为"符合"。计算并比较各种方法在鉴别颅骨病变中的符合率。各种方法在良/恶性病灶诊断符合率及总符合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显像的总符合率优于其他方法。在判定良性病灶时,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显像与其他方法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符合率优于其他方法;在判定恶性病灶时,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显像与全身骨显像、骨SPECT显像存在显著性差异,符合率优于二者。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骨显像在鉴别诊断颅骨良恶性病变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细胞角蛋白34βE12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34βE12作为良性病变的标记物对鉴别乳腺病变的意义。方法收集90例有随访活检和组织病理学诊断对照的乳腺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资料:良性病变50例,包括非增生性病变30例和增生性病变20例、导管内癌10例和浸润癌30例,对其FNAC涂片和相应的石蜡切片作34βE12的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ABC)法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利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4βE12在良性非增生和增生性病变组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2)34βE12在良性病变和癌组中的表达差异具显著性,34βE12在癌组中,FNAC涂片和相应的石蜡切片分别为66.7%和63.3%的病例表现为完全阴性或散在1 的肿瘤细胞胞质阳性;在良性病变组中,FNAC涂片和相应的石蜡切片分别为100%和78%的病例表现为2 至3 的细胞阳性,且在石蜡切片中34βE12表现为完整的细胞膜和细胞质的强阳性,与癌中阳性标本之细胞质颗粒状阳性为主的表达特点不同。(3)34βE12在细胞分化较好的筛孔型、乳头型和实性型导管内癌中为完全阴性和散在细胞胞质阳性,而在细胞分化较差的粉刺型导管内癌中为阴性至3 的细胞阳性。结论 34βE12可作为乳腺病变鉴别诊断中良性病变的标记物,上皮细胞出现34βE12表达缺失时高度提示为癌;大量上皮细胞表达34βE12,且为细胞膜强阳性时,则应多考虑为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