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检测大鼠腹腔肥大细胞(mastcell,MC)对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体重约2 0 0g ,雌雄不限,供采集MC和原代培养平滑肌细胞(smoothmusclecell,SMC)。采用梯度密度离心分离MC ,提取MC上清液(含MC释放的各种炎症介质)。用MC上清液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处理SMC ,实验分四组:对照组SMC在5mL含10 %小牛血清的DMEM中培养4 8h ;oxLDL组SMC在5mL含10 %小牛血清的DMEM中(含oxLDL ,终浓度为10 0mg L)培养4 8h ;MC上清液组SMC在5mL含10 %小牛血清的MC上清液(由含1×10 6 个MC的细胞悬液提取)中培养4 8h ;MC上清液+ox LDL组SMC在5mL含10 %小牛血清的MC上清液(由含1×10 6 个MC的细胞悬液提取)中(含oxLDL ,终浓度为10 0mg L)培养4 8h。采用油红O染色检测SMC泡沫化。RT PCR检测SMC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PCR引物序列Ⅰ型胶原为5′GACACTGAACCCTTTGTAATG 3′和5′GTGAAACTCCCGTCTGCT 3′,扩增片段长度为399bp ;Ⅲ型胶原引物序列为5′AGCGGAGAATACTGGGTT 3′和5′TGTAATGTTCTGGGAGGC 3′,扩增片段长度为2 88bp ;内参照采用βactin ,引物序列为5′GTGGGGCGCCCCAGGCACCA 3′和5′CTCCTTAATGTCACGCACGATTTC 3′,扩增片段长度为5 4 8b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SMC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结果 油红O染色显示MC上清液可加速SMC泡沫化。RT PCR结果发现,与对照组SMC相比,用oxLDL或MC上清液分别单独处理SMC 4 8h后,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均降低,用oxLDL和MC上清液同时处理SMC 4 8h后,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降低更明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对照组SMC细胞浆内有大量棕色颗粒,颗粒粗大而染色深,说明对照组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为强阳性;用oxLDL或MC上清液分别单独处理SMC 8h后,细胞浆内棕色颗粒少而染色浅,说明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用oxLDL和MC上清液同时处理SMC 4 8h后,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降低更明显。结论 MC在体外抑制SMC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表达,并且能协同oxLDL对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表达的抑制作用。因此MC释放的炎症介质也许参与了动脉粥样斑块纤维帽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LDL)诱导大鼠腹腔肥大细胞 (MC)脱颗粒。方法 SD大鼠体重约 2 0 0g ,雌雄不限 ,供采集MC。采用梯度密度离心分光光度仪检测细胞上清液和细胞裂解液组胺含量 ,计算组胺释放率 ,寻求oxLDL致MC脱颗粒的最佳浓度。用最佳浓度的oxLDL处理MC进行实验 ,将分离提纯的MC于含 10 %小牛血清和 10 0g LoxLDL的DMEM中培养 4 8h。通过倒置显微镜、甲苯胺蓝染色、透射电镜观察肥大细胞脱颗粒状态。结果 oxLDL浓度依次为 0、5 0、10 0及 2 0 0g L时 ,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率逐渐增高 ,分别为 4 .38%± 1.5 8% ,39.98%± 2 .2 1% ,5 2 .99%± 1.13% ,71.70 %± 3.0 2 %。以 10 0mg LoxLDL处理MC后 ,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对照组MC多数呈半贴壁生长 ,细胞为球形 ,形态完整 ,边界清晰 ,细胞浆内有大量透亮粗大颗粒 ,有部分细胞贴壁较牢 ,呈梭形 ;处理组MC有较多细胞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清 ,有颗粒释放到细胞外。甲苯胺蓝染色显示 ,处理组有较多MC脱颗粒 ,细胞膜不完整 ,细胞内颗粒稀疏 ,而细胞周围有数量不等的紫红色颗粒 ;对照组仅有少部分MC脱颗粒 ,细胞呈球形 ,细胞膜完整 ,细胞核染成蓝色 ,细胞浆内有大量紫红色的粗大颗粒 ,颗粒电子密度高 ;处理组MC形态不规则 ,细胞浆内颗粒稀疏 ,多数颗粒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siRNA干扰β-Catenin表达、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肝星状细胞(HSC)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化学合成siRNA β-Catenin以Lipofectamine包裹,转染HSC-T6细胞,设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抽提细胞总RNA及蛋白质,收集培养上清液,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β-Catenin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Ⅰ、Ⅲ型胶原表达情况;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Ⅰ、Ⅲ型胶原表达与定位;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Ⅰ、Ⅲ型胶原含量.结果 转染siRNA的HSC-T6细胞β-Catenin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Ⅰ、Ⅲ型胶原表达显著下调,免疫细胞化学提示转染siRNA β-Catenin后的Ⅰ、Ⅲ型胶原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弱;48 h和72 h时培养上清液中Ⅰ型胶原表达水平显著减少,分别比阴性对照下降(23.68±7.96)%和(38.42±6.58)%(F= 18.26,P<0.01;F= 26.38,P<0.01),Ⅲ型胶原含量于72 h时降低(39.68±4.92)% (F= 37.68,P<0.0t).结论 siRNAβ-Catenin能高效抑制HSC-T6细胞β-Catenin表达,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抑制HSC-T6细胞增殖,显著减少Ⅰ、Ⅲ型胶原的合成和分泌,具有预防及治疗肝纤维化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人肝脏星形细胞培养激活及其c-fos,c-jun的表达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14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过程中人肝脏星形细胞(HSCs)表型及其c-fos和c-jun表达的改变.方法将分离的正常人HSCs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培养细胞形态改变,对原代及传代培养细胞铺展片进行PCNA、Ⅰ型前胶原、α-SMA,c-fos及c-ju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正常人HSCs在含100 mL/L小牛血清中培养时,其表型由原代培养初期的静息型转变为原代培养后期及传代后的激活型.激活的人HSCs呈现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特征,其表达PCNA、Ⅰ型前胶原及α-SMA明显阳性.刚分离的正常人HSCs在不含血清的培养液中培养24 h后,其c-fos及c-jun表达均为阴性,而在含100 mL/L小牛血清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24 h后,c-fos及c-jun表达为阳性.原代培养d10及传代培养d 3的HSCs其c-fos及c-jun表达持续阳性.结论在含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时,人HSCs自发地激活,这种激活可能与c-fos及c-jun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基化终产物是否通过EMMPRIN/MMPs途径影响Ⅰ型胶原的代谢。方法利用小鼠成骨样细胞(MC3T3E1)和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构建共培养体系。应用AGE-BSA(50mg/L)、EMMPRIN抗体(5mg/L)、AGE-BSA+EMMPRIN抗体分别干预共培养体系24h,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Ⅰ型胶原含量。不同浓度AGE-BSA(0、50、100、200、400mg/L)干预共培养细胞24h,收集细胞及上清液,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成骨细胞Ⅰ型胶原mRNA表达,用明胶酶谱法测定上清液中MMP-2和MMP-9的分泌量。结果加入AGE-BSA(50mg/L)干预后上清液中Ⅰ型胶原含量显著降低(P<0.05),EMMPRIN抗体使Ⅰ型胶原含量增加(P<0.05),EMMPRIN抗体+AGE-BSA组使Ⅰ型胶原水平显著增加(P<0.05)。不同浓度AGE-BSA干预共培养体系后,Ⅰ型胶原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且随AGE-BSA干预浓度增加而增加(P<0.05)。MMP-2、MMP-9分泌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并随AGE-BSA干预浓度增加而增加(P<0.05)。结论在体外AGEs可增加成骨细胞Ⅰ型胶原的合成,同时促进Ⅰ型胶原的降解,提示AGEs可能通过打破Ⅰ型胶原合成与降解之间的平衡使降解多于合成,进而降低骨强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AcSDKP)抗心肌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予0.4%胎牛血清的DMEM;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组在0.4%胎牛血清的DMEM中加入终质量浓度为5 ng/ml的TGF-β1;AcSDKP组在5 ng/ml的TGF-β1诱导刺激同时加入终质量浓度为10-9mol/L的AcSDKP。Western blot法检测MMP-1、TIMP-1、Ⅰ和Ⅲ型胶原表达。结果 TGF-β1可使MMP-1表达下降,TIMP-1表达升高,MMP-1/TIMP-1值下降;AcSDKP抑制TGF-β1对MMP-1的作用,使MMP-1表达增加,但对TIMP-1表达无明显影响,MMP-1/TIMP-1值增加。同时AcSDKP减弱由TGF-β1诱导的Ⅰ和Ⅲ型胶原表达,并降低Ⅰ/Ⅲ型值。结论 AcSDKP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调节胶原合成/降解代谢的平衡,加速细胞外基质降解,同时抑制Ⅰ和Ⅲ型胶原生成。  相似文献   

7.
探讨大鼠腹腔肥大细胞对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用大鼠腹腔肥大细胞上清液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处理平滑肌细胞48h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平滑肌细胞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平滑肌细胞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平滑肌细胞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降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后,处理组细胞浆内棕色颗粒比对照组少且染色浅。结果提示,肥大细胞在体外抑制平滑肌细胞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表达,并且能协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表达的抑制作用。肥大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斑块纤维帽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肝星状细胞(HSC)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合成糖基化牛血清白蛋白(AGE-BSA),以不同浓度的AGE-BSA刺激HSC,观察AGE受体(RAGE)、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Ⅰ、Ⅲ型前胶原mRNA;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TGFβ1及Ⅰ、Ⅲ型前胶原蛋白的水平。结果高浓度的AGE-BSA(100μg/ml)培养24 h便能促进RAGE、TGFβ1、CTGF和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并随着时间延长而升高,细胞上清液蛋白水平有同样改变。结论一定浓度的AGEs能促进HSC前胶原及致纤维化细胞因子的表达,并呈时效性改变。AGEs对肝纤维化可能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小分子干扰RNA(siRNA)干扰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 1)表达对肝星状细胞(HSC) Ⅰ型和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化学合成的HMGB 1基因特异性siRNA以脂质体包裹,转染HSC-T6细胞,设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抽提细胞总RNA和蛋白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Ⅰ型和Ⅲ型胶原表达情况;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Ⅰ型和Ⅲ型胶原表达与定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Ⅰ型和Ⅲ型胶原水平。结果 转染HMGB 1基因特异性siRNA的HSC-T6细胞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水平显著下调,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也提示转染siRNA 后细胞内Ⅰ型和Ⅲ型胶原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在培养72 h时,上清液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水平分别较对照组下降了(46.36±3.82) %和(41.92±3.58) %(F=33.14,P<0.01;F=27.56,P<0.01)。结论 HMGB 1特异性siRNA能高效抑制HSC-T6细胞胶原的合成和分泌,因而可能具有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肝素与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作用后转化生长因子beta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 TGF-beta1)和Ⅰ型胶原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大鼠肝星状细胞以1×108/L浓度接种于96孔培养板, 每孔100 muL. 实验分组为肝素Ⅰ组、肝素Ⅱ组、肝素Ⅲ组, 加入肝素使各组培养液中肝素浓度分别是10, 100, 1000 mg/L, 加生理盐水为对照组(每组6孔重复3次)培养48 h. 培养终止后吸取上清液-20℃冰冻保存, ELISA法检测其上清液TGF-beta1和Ⅰ型胶原水平, 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 肝素Ⅱ组和Ⅲ组HSC培养上清液TGF-beta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59±1.27 ng/L, 3.34±1.13 ng/L vs 5.95±1.72 ng/L, P均<0.01), 肝素各组Ⅰ型胶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87.20±9.30 ng/L, 73.17±12.04 ng/L vs 95.61±12.55 ng/L, 63.31±10.93 ng/L vs 95.61±12.55 ng/L, P均<0.05), 肝素Ⅲ组平均吸光度低于肝素Ⅰ组和对照组(0.29±0.07 vs 0.42±0.12, 0.46±0.17, P均<0.05). 结论: 大鼠肝星状细胞在肝素作用下TGF-beta1和Ⅰ型胶原分泌受抑制, 其增殖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转染HBV的HepG2.2.15细胞株在体外促进肝星状细胞中Ⅰ、Ⅲ型胶原的表达,进而探讨HBV促肝细胞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将HepG2和HepG2.2.15细胞株分别在体外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以单独培养的肝星状细胞为对照组.取培养后24、48、72 h 3个时间点.以RT-PCR定量检测肝星状细胞中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以Westem blot定量检测肝星状细胞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和与HepG2共培养的肝星状细胞比较,与HepG2.2.15共培养的肝星状细胞中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以72 h差异最为显著(P<0.01);与HepG2.2.15共培养的肝星状细胞中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也明显增高,以48 h差异最为显著(P<0.01).结论:与HepG2.2.15细胞株共培养后,肝星状细胞中肝纤维化相关因子的表达明显增强,HBV具有诱导肝细胞纤维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素与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作用后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Ⅰ型胶原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大鼠肝星状细胞以1×10~8/L浓度接种于96孔培养板,每孔100μL.实验分组为肝素Ⅰ组、肝素Ⅱ组、肝素Ⅲ组,加入肝素使各组培养液中肝素浓度分别是10,100,1000 mg/L,加生理盐水为对照组(每组6孔重复3次)培养48 h.培养终止后吸取上清液-20℃冰冻保存,ELISA法检测其上清液TGF-β1和Ⅰ型胶原水平,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结果:肝素Ⅱ组和Ⅲ组HSC培养上清液TGF-β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59±1.27 ng/L,3.34±1.13 ng/L vs 5.95±1.72 ng/L,P均<0.01),肝素各组Ⅰ型胶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87.20±9.30 ng/L,73.17±12.04 ng/L vs 95.61±12.55 ng/L,63.31±10.93 ng/L vs 95.61±12.55 ng/L,P均<0.05),肝素Ⅲ组平均吸光度低于肝素Ⅰ组和对照组(0.29±0.07 vs 0.42±0.12,0.46±0.17,P均<0.05).结论:大鼠肝星状细胞在肝素作用下TGF-β1和Ⅰ型胶原分泌受抑制,其增殖减少.  相似文献   

13.
观察维生素E对培养大鼠肝细胞Ⅰ型胶原和Ⅲ型前胶原的影响。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肝细胞Ⅰ型胶原及Ⅲ型前胶原的表达 ,图象分析结果。结果表明 ,维生素E(终浓度 1mg/L)能抑制大鼠肝细胞Ⅰ型胶原及Ⅲ型前胶原的表达 (P <0 .0 5)。维生素E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之一是抑制肝细胞Ⅰ型胶原及Ⅲ型前胶原的产生。维生素E对培养肝细胞Ⅰ型胶原及Ⅲ型前胶原的影响@向德栋!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科 @李奇芬!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科 @王宇明!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科 @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软肝化坚颗粒药物血清对肝星状细胞(HSC)分泌Ⅰ、Ⅲ型胶原及肝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通过灌胃制备小鼠软肝化坚颗粒及秋水仙碱药物血清.将HSC-T6细胞分为3组,分别加入含10%软肝化坚颗粒血清、10%秋水仙碱血清和10%正常小鼠血清的培养基,培养24小时后,收集培养上清.采用ELISA法检测Ⅰ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瘦素(LP)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Ⅲ型胶原含量.结果:与正常血清对照组相比,秋水仙碱血清组和软肝化坚颗粒血清组培养上清中Ⅰ型胶原含量均显著降低,P值均为0.000;Ⅲ型胶原的含量也均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05和0.001.与正常血清对照组相比,秋水仙碱血清组培养上清中TGF-β1、LP和PDGF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值均为0.000;软肝化坚血清组也均显著降低,P值均为0.000;软肝化坚颗粒血清组与秋水仙碱血清组相比,培养上清中TGF-β1、LP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值分别为0.006和0.043.结论:软肝化坚颗粒可抑制活化的HSC产生TGF-β1、PDGF及LP等细胞因子,从而对HSC分泌胶原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甘草酸广泛用于慢性肝炎的治疗,其抗纤维化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选用NIH 3T3细胞株,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用RPMI—1640培养液培养,实验组的培养液中加入不等浓度的甘草酸制剂。收集细胞,用酚-异硫氰酸胍一步法提取总RNA,定量后点样于尼龙膜。另将含Ⅰ型前胶原α(Ⅰ)链的cDNA片段的质粒以及含Ⅱ型前胶原α(Ⅰ)链的cDNA片段的质粒进行扩增、纯化、酶切后,用地高辛自由引物法标记探针,与上述尼龙膜进行斑点杂交。结果发现,甘草酸可明显地抑制NIH 3T3细胞前胶原mRNA的表达,提示其抗纤维化作用的一个环节是通过对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直接抑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化学合成抗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小干扰RNA(siRNA)对肝星状细胞(HSC)CTGF基因表达及合成分泌细胞外基质(ECM)的影响。 方法 将化学合成抗CTGF siRNA以Oligofectamine包裹,转染HSC T6细胞,设空白对照,抽提孵育24、48、72 h细胞总RNA及蛋白质,并收集培养上清液,应用western blot和(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直检测HSC T6细胞CTGF及Ⅰ、Ⅲ型胶原基因表达,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透明质酸及Ⅲ型前胶原含量。 结果 与空白对照相比,转染siRNA的HSC T6细胞CTGF及Ⅰ、Ⅲ型胶原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培养上清液中透明质酸及Ⅲ型前胶原含量24、48、72h分别降低46%±7%,52%±7%,53%±7%(F=157.45,P=0.0001)和29%±18%,29%±7%,27%±5%(F=10.77,P=0.0079)。 结论 化学合成抗CTGF siRNA能高效抑制HSC CTGF基因表达,显著减少HSC Ⅰ、Ⅲ型胶原及透明质酸等ECM的合成与分泌,抑制效应可持续72 h,提示化学合成CTGF siRNA具有预防及治疗肝纤维化的潜力并具有极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复合人工硬脊膜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制作PLGA膜(膜Ⅰ)、PLGA-Ⅰ型胶原复合膜(膜Ⅱ)、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9∶ 1)复合膜(膜ⅢA)、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5∶ 5)复合膜(膜ⅢB),对其行接触角、吸水率测定及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吸水率:膜Ⅰ<膜ⅢB<膜ⅢA<膜Ⅱ,P均<0.01;接触角:膜Ⅱ<膜ⅢA <膜ⅢB<膜Ⅰ,P均<0.01;细胞毒性实验:第1天,各膜间OD值比较,P>0.05;第3、7天,膜Ⅰ与膜Ⅱ、膜ⅢA,膜ⅢA与膜ⅢB比较,P均<0.05.结论 PLGA膜经Ⅰ型胶原和壳聚糖改性后,可以促进细胞在膜上的黏附、贴壁能力.膜ⅢA在生物相容性方面基本符合人工硬脊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糖化血清蛋白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分泌型胶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糖化血清蛋白对培养的肾小球系膜细胞生长和分泌 型胶原的影响 ,以了解糖化蛋白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 正常人血清在 2 8mmol L葡萄糖的磷酸缓冲液中 2 5℃孵育 7天 ,使血清蛋白糖化 ,分别测定不同浓度的糖化血清蛋白对肾小球系膜细胞 (MC) 3 H Thymidine掺入和培养上清液中 型胶原含量的影响。结果 糖化血清蛋白浓度为 3 %和 10 % ,可明显抑制3 H Thymidine掺入量且呈剂量依赖性。与相同剂量的正常血清比 ,分别抑制 19%和66% ,而 型胶原分泌量分别增加 2 4 %和 3 5 6%。结论 糖化血清蛋白可能通过减少肾小球系膜细胞形成和增加系膜基质扩张而促进糖尿病肾脏的肾小球硬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番茄红素(Lyc)对人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成管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EPCs,培养24 h后分为4组;A组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和ox-LDL(10 mg/L)的培养基培养24 h后弃去上清,再加入含10%胎牛血清和Lyc(10 mg/L)的培养基培养24 h;B组加入含10%胎牛血清和ox-LDL(100 mg/L)的培养基培养48 h;C组加入含10%胎牛血清和Lyc(10 mg/L)的培养基培养48 h;D组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培养48 h;比较各组细胞增殖活力、细胞划痕愈合率、形成小管直径及p62、LC3-Ⅱ、Beclin-1、p-AMPK/AMPK、p-mTOR/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另取EPCs,培养24 h后分为4组;E组首先加入含10%胎牛血清和AMPK抑制剂小分子化合物C(CC)的培养基温箱孵育30 min,然后加入含10%胎牛血清和ox-LDL(10 mg/L)的培养基培养24 h后弃去上清,最后再加入含10%胎牛血清和Lyc(10 mg/L)的培养基培养24 h;F组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和ox-LDL...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Ⅰ、Ⅳ型胶原表达及分泌的影响。方法将含有大鼠IL—10基因的腺病毒载体通过尾静脉转染四氯化碳肝损伤大鼠,用离体肝脏胶原酶灌注、消化以及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SC,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SC的Ⅰ、Ⅳ型胶原mRNA 表达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SC培养上清液中的Ⅰ、Ⅳ型胶原水平,用van Gieson染色检测胶原纤维在肝组织中的沉积情况。结果转染含IL—10基因腺病毒组HSC的Ⅰ、Ⅳ型胶原mRNA表达和分泌明显低于空载体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van Gieson染色结果也显示胶原合成量明显少于空载体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IL-10可以抑制HSC表达与分泌Ⅰ、Ⅳ型胶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