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围产期新生儿较常见的病症之一,原因主要与围产期缺氧及产伤密切有关,临床表现常见有烦躁不安、脑性尖叫、抽搐等,轻症可无明显症状,重症息儿大多病情危重,若未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于生后第2~3天出现反应低、肌张力减弱、反复呼吸暂停,病死率较高,若有存活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CT检查可助早期诊断。因此,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意识障碍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意识障碍患者222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22例中,男117例,女105例,年龄22~则岁。暂短意识丧失83例,意识丧失1~24h者朋例,昏迷24h以上者101例。本组发生脑疲77例(34.68%),肺炎25例(11.26%),胃出血18例(8.11%)。2结果痊愈121例(54.5%),好转24例(10.8%),死t77例(34.7%)。3护理体会3.l意识障碍的护理3.1.l暂短意识障碍系SAH发病时暂短的脑血管痉挛所致,多见于脑动脉瘤破裂患者。除按SAH常规护理外,尚须防止动脉瘤再破裂而再…  相似文献   

3.
总结182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提出在治疗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病征,必要时可行ICP,CCP监护,动态的观察病情以便及时发现异常,采取积极治疗和护理,通过提高基础护理.减轻躯体的痛苦,做好心理护理,减少并发症,加强健康教育,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采用整体护理计划,病人病情程度不一,应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可以提高治愈率,改善了病人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系由于脑表面或实质的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1]。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临床表现为急骤起病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自2007年6月到2008年6月共收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8例,通过对患者实施饮食护理、心理疏导、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等护理,患者未发生再次破裂出血,均获得满意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5岁以上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近6年来收治的72例此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其中老年人30例,中青年42例。结果老年人病因以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为主,临床表现为不典型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常见且明显,并发症多,误诊率高及病死率高。结论对以头痛、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老年病例应高度重视,常规进行脑脊液等检查以减少误诊,以便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6.
7.
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常因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其次为脑血管动、静脉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高血压、脑动脉痉挛、血液病等所致。主要表现为突感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伴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和血性脑脊液为特征。我科通过对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病情观察、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等,均获得满意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方法 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两组分别采用舒适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在治疗组采用舒适护理实施下,患者满意度和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舒适护理实施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以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有效降低病死率,对患者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52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的护理观察,认为(SAH)病人在积极接收常规治疗的同时,应协助医师做好绝对卧床、心里支持、通便、出院指导工作、积极防治再出血。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国内报告约占出血性脑血管病的27~33%,且有20~50%的SAH患于首次出血后发生再出血。因此,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避免再出血的诱发因素,做好系统化整体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对防止病情恶化.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现将我院对洲患68例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预防性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预防性护理212001镇江医学院附属医院许筱唐,梁月香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之一,其预后依赖于出血量的多少和复发次数,因此,在临床护理中重视再出血的预防,对减少病人的痛苦、挽救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费用至关...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便秘的护理援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娟娟 《中国临床康复》2002,6(9):1360-1361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hemorrhage ,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 ,CVS)是造成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献报道 ,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动脉瘤破裂致SAH 70 %有CVS ,其中 2 0 %~ 30 %发展成症状性CVS ,出现迟发性神经损害。我们在CVS出现前及(或 )治疗过程中 ,严密观察 ,给予治疗及护理 ,使SAH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1 临床资料1995年 2月至 1997年 11月我们共收治SAH患者 6 4例 ,男 31例 ,女33例 ,2 6~ 78岁 ,平均 5 0 6 5岁。SAH临…  相似文献   

14.
史清秀 《现代护理》1997,3(5):14-15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发病急骤,以剧烈头痛开始。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其发病机理和临床症状各有其特点,作者在一院4年中收的11例病人中能均有不同,青壮年发突然,有诱因,症状明显,而老年因痛阈值增高,故症状常被掩盖。为此,护理上为尽快减轻病人痛苦,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心得,包括新入院患者心理疏导、介入手术前后的病情观察及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出院指导三个方面,认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及时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及护理,提高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对疾病康复、提高治愈率、防治并发症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以剧烈的头痛为主要症状,因此如何治疗头痛是个关键问题.2006-06/2008-05我科采用腰穿后腰大池置管稳压引流法治疗SAH,并配合全程护理,与间断腰穿释放脑脊液治疗方法比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治疗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100例,治愈好转79例,未愈和恶化出院14例,死亡7例。因本病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生命体征的异常直接反映着病情变化,故需仔细观察,同时应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头痛、呕吐、抽搐等变化。护理强调患者绝对卧床休息4~6周;加强心理护理;及时做好抗惊厥的治疗与护理;用脱水剂治疗时须严格测量24h出入量,密切观察病情,注入高渗剂时勿使液体外漏,注入甘露醇时速度要适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脱水时应观察病情,防止其毒副作用,保持大便通畅及保证营养素的供给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意识状态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意识障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抢救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1995年收治的395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95例SAH,病后发生意识障碍者222例(56.20%),无意识障碍者173例。有、无意识障碍两组病例病程中发生脑疝者分别为34.68%和6.36%,并发肺炎者分别为11.62%和2.31%,并发消化道出血者分别为8.10%和1.73%。两组病死率分别为34.68%和8.67%。脑动脉瘤破裂所致SAH228例中意识障碍者139例(60.96%),非动脉瘤所致SAH167例中有意识障碍者83例(49.70%)。结论:观察SAH患者有无意识障碍有助于对患者预后的分析判断,应尽早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如有脑动脉瘤则应争取尽早采取外科手术进行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要点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常见的严重出血性脑血管病,约51%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其它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本病死亡率高。以动脉瘤破裂为例,首次出血死亡率为10%~15%,再出血时则为41%~46%。1984~1994年.我科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110例.死亡30例.死亡率为26.3%,现报告有完整病历记录死亡病例20例,从护理角度分析死亡诱因并探讨护理预防要点以降低本症的死亡率。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8例,女12例.年龄35~77岁,平均59.2岁。全部病例均突然发病.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3例伴颈部疼痛。意识障碍8例…  相似文献   

20.
2003-10~2005-09我科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186例,其中再出血15例,其再出血的预防及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