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高血栓负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血栓抽吸后即刻支架植入与延迟支架植入的效果.方法 从急性STEMI患者中选取28例血栓积分评分≥2分、使用血栓抽吸导管行血栓抽吸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2~3级的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即刻支架组(对照组)14例与延迟支架组(观察组)14例,比较两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呈色分级(MBG)、住院1周内及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支架植入后观察组TIMI血流分级及MB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LVDd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经血栓抽吸处理后,延迟支架植入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肌再灌注、抑制左室重构、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延期支架植入在高血栓负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80例行PCI治疗的高血栓负荷急性STEMI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即刻支架植入治疗,观察组采用延期支架植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抽吸前后血栓积分与TIMI血流分级,支架植入后TIMI血流分级与心肌着色分级(MBG),住院1周内与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抽吸前后,两组患者血栓积分与TIMI血流分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抽吸后,两组患者血栓积分与TIMI血流分级均优于抽吸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后,观察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2.83±0.52)级与MBG(2.74±0.25)级均高于对照组的(2.43±0.34)、(2.02±0.14)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1周内,两组患者LVEDD与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LVEDD(49.25±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垠艺TM微盲孔载药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选拟行PCI治疗的AMI患者190例,并按植入支架类型分为垠艺TM微盲孔载药支架组(A组,100例)和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PARTNER)组(B组,90例),对2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30d及术后6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和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情况进行随访和对比分析。结果:住院期间A组无急性、亚急性及晚期血栓发生,B组发生1例亚急性支架内血栓。住院期间、术后30d及6个月时2组MACE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垠艺TM微盲孔载药支架在治疗AMI中与PARTNER支架一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对小血栓负荷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小血栓负荷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经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导管抽吸后植入支架;对照组(47例)标准支架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术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心电图、心功能变化及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患者1例术后出现慢血流,其余患者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均达到3级;治疗组均达到TIMI血流3级,但两组相比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2h ST段回降程度、术后5~7d左心室射血分数及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栓抽吸导管对小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PCI时未能获得更多的益处。  相似文献   

5.
新型血栓抽吸装置DIVERTMCE导管在急诊PCI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采用一种新型血栓抽吸(PT)装置DIVERTMCE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发病12 h内的AMI病人42例,均行急诊PCI治疗,其中单纯PCI组23例,PCI PT组19例,比较两组术后冠脉血流灌注水平(TIMI分级)、心肌血流灌注水平(TMP分级)及30 d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 PCI PT组术后平均罪犯血管TIMI血流恢复至(2.74±0.56)级,明显优于单纯PCI组[(2.30±0.63)级,P<0.05];PCI PT组心肌灌注TMP分级(2.53±0.61)级,明显优于单纯PCI组[(2.13±0.55)级,P<0.05];30 d内的MACE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AMI患者急诊PCI治疗中运用血栓抽吸装置DIVERTMCE导管是安全、有效的,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PCI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垠艺TM微盲孔载药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连续入选2008年10月至2010年1月期间在天津市南开医院行PCI治疗的AMI患者190例,按植入支架类型分为两组:垠艺TM微盲孔载药支架组(A组,100例)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PARTNER支架)组(B组,90例),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30天、术后6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MACE)、支架内血栓(stents thrombus,ST)发生率进行随访和对比分析。结果 A组无急性、亚急性及晚期血栓发生,B组1例亚急性ST(0 VS 1.1%, P>0.05)。住院期间、术后30天、6个月随访终点时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垠艺TM微盲孔载药支架在治疗AMI中与PARTNER支架一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ST性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2年6月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老年(年龄65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有血栓负荷,随机分为应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为治疗组(30例),同期应用替罗非班未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为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术后患者的心肌梗死血管血流变化(TIMI分级)、术后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ST段回落程度、出血性并发症和住院期间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即刻(TIMI)血流、术后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ST段回落程度、住院期间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致命性出血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8.
彭兴  周祥群  刘尚军  尹涛源  王芳 《安徽医药》2020,41(10):1201-1204
目的 探讨血栓抽吸术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行PPCI治疗的185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抽吸组(血栓抽吸+支架植入,75例)和对照组(常规支架植入,110例),比较两组患者PPCI治疗情况、心功能指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P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均升高,抽吸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抽吸组术后1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抽吸组术后12个月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抽吸组术后12个月无MACE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栓抽吸术在PPCI治疗中可有效改善STEMI患者心肌灌注水平和心功能,降低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患者静脉移植血管(SVG)病变内植入两代药物涂层支架(DES)的临床结局。方法 选取CABG术后因缺血症状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在SVG内植入DES的患者共108例。其中第一代DES(涂层药物为西罗莫司)植入组69例,第二代DES(涂层药物为佐他莫司或依维莫司)植入组39例,对比2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效果和住院期间手术成功率及病死率。对比2组患者出院2年全因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等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比较2组患者无MACE生存率,并采用Cox回归分析SVG植入支架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手术成功率、院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随访 2 年,共有 37 例发生 MACE,2 组 MACE 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8% vs.33.3%,P>0.05)。第二代组较第一代组TVR比例较低(2.6% vs. 13.0%,P<0.05)。生存分析表明2组累积无MACE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2% vs. 79.5%,Log-rank χ2=0.029,P>0.05)。Cox 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HR=2.530,95%CI:1.008~6.345,P=0.041)和支架直径(HR=1.143,95%CI:1.043~1.253,P=0.004)为 SVG 病变植入支架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CABG后SVG内植入两代DES的院内病死率及2年随访MACE发生率相似,二代组TVR比例较低。合并糖尿病及植入大直径支架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血栓抽吸导管靶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和替罗非班对STEMI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4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编号后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A组(n=37)和B组(n=37)。两组均给予血栓抽吸治疗,A组经导管缓慢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B组经导管缓慢注射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TMPG)分级、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30d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TIMI分级和TMPG分级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血清cTnⅠ和CK-MB水平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30d内的MACE发生率为10.8%(4/37),低于B组的29.7%(1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血栓抽吸导管靶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可有效改善STEMI患者心肌血流灌注,降低术后MACE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评估的相关性.方法 对确诊的110例AMI患者(治疗组),于人院第5-10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并与100例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结果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分析术前1天和术后1天的标准十八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及随访发病30天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CI前,QTd明显延长;发病30天内,MACE发生率增加(P<0.05).经PCI治疗,AMI患者较术前QTd缩短(P<0.05).AMI患者中,MACE发生组与未发生MACE组相比,术后较术前QTd降低幅度较小(P<0.05).结论 AMI患者QTd明显高于正常人,成功的PCI,能显著减小AMI患者QTd; QTd及其变化程度,可作为评价心肌灌注及近期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时,围术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术后冠脉血流、心肌灌注及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共入选150例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围术期应用替罗非班加肝素组(实验组)(75例)和肝素组(对照组)(75例)两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础临床情况、术后冠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3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结果 两组患者基础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术后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达到TIMI3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92.0%和77.3%,P<0.05).随访3个月时,实验组MACE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加肝素组有效减少AMI急诊PCI治疗术中无复流的发生及明显改善靶血管前向血流TIMI分级,减少患者术后MACE的发生率,安全性好,不增加出血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后冠脉血流、心肌灌注及心功能情况的差异。方法: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68例,分为NSTEMI组55例和STEMI组113例,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心肌呈色分级(MBG),术前及术后的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质量(LVW)、左室质量指数(LVW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2组术后TIMI血流情况、LVEDV、LVW及LV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NSTEMI组术前TIMI血流3级的比例、术后MBG3级比例和LVEF明显优于STE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NSTEMI患者接受早期介入治疗术后的心肌再灌注情况以及左室收缩功能优于STEMI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对围手术期转归的影响。方法40例PCI术前具有形成血栓的高危因素或PCI术时发现慢血流或血栓的ACS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观察相关血管的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血管血流(TIMI血流)、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40例ACS患者术中即刻造影均未见有明显的新发血栓形成,原有新鲜血栓消失,靶血管血流明显改善。术后40例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MACE与出血并发症。结论对ACS患者PCI围手术期存有靶血管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能够明显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水平,减少PCI治疗后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TA)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合并血栓负荷病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合并血栓负荷病变的AMI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单行PCI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TA,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24 h的LVEF值、ST回落率、TIMI分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12个月的严重心律失常、术后出血、严重心绞痛、非致命性再梗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联合PCI治疗合并血栓负荷病变AMI,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梗死区域心肌灌注,增加冠脉血流,挽救更多的濒死心肌细胞,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中应用血栓抽吸(TA)对术后 TIMI 血流、左室收缩功能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 2013 年 1 月—2015 年 3 月连续收治的 STEMI 并行 PPCI 的患者 664 例, 根据术中是否应用血栓抽吸, 分为抽吸组和对照组。 2 组临床基线情况、冠状动脉造影(CAG)病变情况及 PPCI 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随访 12 个月 , 评价 1 个月及 12 个月时血栓抽吸对术后 TIMI 血流、左室收缩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结果 抽吸组术后 TIMI 血流、术后 1 周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 0.05)。 随访 1 个月时 2 组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及总 MACE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个月时 2 组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新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抽吸组再发心绞痛、总 MACE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抽吸组无 MACE 生存情况优于对照组。 结论 STEMI 患者 PPCI 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可以进一步改善术后 TIMI 血流和左室收缩功能, 减少术后 12 个月内再发心绞痛的发作, 但对其他 MACE 无明显获益。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前后心肌组织灌注与心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急危状态,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逐年上升,AMI发生的直接原因为血管的完全闭塞,如能及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将能最大程度地挽救处于缺血状态的心肌,最大程度地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最大程度地保护心脏功能,从而进一步减少再住院率、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冠状动脉PCI术(PCI)治疗已成为AMI的主要治疗手段.其近、远期效果已经被循证医学所证实[2].AMI急诊PCI治疗后心肌组织灌注程度与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和临床预后密切相关[3-5].本研究采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方法评价心肌组织灌注程度,并探讨PCI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7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均于起病8~12d行PCI。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PCI术中即刻经冠脉内推注替罗非班后持续静脉泵入36h。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以及术后4周内出血并发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2组术前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和术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3级率为90.7%高于对照组的63.6%,MACE发生率为9.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择期PCI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MRMPI)检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活性及检测炎症因子对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3例,健康对照组16名。采用磁共振灌注及延迟成像技术对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活性进行评价。对心肌梗死患者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分析不同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活性及跟踪分析心肌活性改善情况,对治疗的效果作出评价。健康对照组采血1次,急性心肌梗死组于入院时及治疗后采血2次检测内皮素(ET)、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观察其与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43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ET、MMP-9、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1)。治疗前较健康对照组高(P<0.01)。心肌梗死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43例患者首过期显示灌注改善35例,占81%;延迟期心肌增强面积减少41例,占95%。结论磁共振灌注及延迟成像技术可以有效地检测心肌梗死的存活和非存活心肌,以及其程度和范围,对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永彪  张莹  陈心涛 《中国医药》2011,6(10):1168-1169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梗死相关冠脉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将98例AMI患者完全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46例)和常规治疗组(52例),对比2组PCI术后梗死相关冠脉动脉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观察2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PCI术后TIMI 3级血流获得率,替罗非班组(44/46,95.6%)高于常规治疗组(43/52,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的TIMI计帧数替罗非班组[(19.8±8.6)帧]低于常规治疗组[(28.3±5.8)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替罗非班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4.2±6.7)%]高于常规治疗组[(49.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内MACE发生率替罗非班组(2/46,4.3%)低于常规治疗组(9/52,17.3%)(P<0.05)。结论 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明显改善AMI患者PCI术后的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