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采用经食道超声(TEE)诊断射频消融术前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46例房颤拟行射频消融术患者,采用经胸超声(TTE)与TEE检查,对比观察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的检出情况。结果 46例患者经TTE检查,左心房血栓检出率为8.7%(4/46),左心耳血栓为6.5%(3/46),假阳性1例,左心房自发显影(SEC)2例(4.3%);经TEE检查,左心房血栓检出率为19.6%(9/46),左心耳血栓为17.4%(8/46),左心房SEC 7例(15.2%),左心耳血栓SEC 5例(10.9%),TEE检出情况与TT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TEE诊断射频消融术前房颤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可显著提高检出率,TEE可作为房颤射频消融术前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诊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EE)与食管二维超声心动图(2D-TEE)诊断心房颤动(房颤,AF)患者左心耳(LAA)血栓的价值。方法 242例心内科接受2D-TEE及RT-3DTEE检测的AF患者,记录2D以及2D结合3D模式下LAA血栓的例数,并与临床诊断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诊断LAA自发显影,2D-TEE发现160例,RT-3DTEE发现43例,2D-TEE较RT-3DTEE在诊断自发显影中更具优势(P<0.05);诊断LAA血栓,2D-TEE发现64例,2D-TEE+RT-3DTEE发现46例;2D-TEE+RT-3DTEE能够增强LAA血栓的特异性并提高阳性预测值,明显优于2D-TEE诊断(P<0.05)。结论 2D-TEE+RT-3DTEE诊断AF患者的LAA血栓更为准确,但2D-TEE在诊断自发显影上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30岁以上人群中心房颤动(AF)患病率为0.77%,并随年龄而增加[1]。射频消融术是治疗AF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术前必须排除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以避免体、肺循环栓塞[2]。本文通过经胸超声(TTE)及经食管超声(TEE)对非瓣膜性AF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对比分析来探讨TEE诊断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的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术前评估、术中监测及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在南昌市第一医院行左心耳封堵的房颤患者(非瓣膜病房颤者)21例。所有受试患者均在术前行常规超声检查,包括:经食道二维超声心动图(2D-TEE)及经食道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EE),在经食道三维超声引导下行左心耳封堵术,术中测量左心耳开口(锚定点)的最大径,对测量结果进行差异性比较。根据测量的结果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中指导鞘管释放,术后评价封堵效果,比较测量结果与左心耳封堵器选择的相关性,并进行随访。结果 2D-TEE测量的左心耳锚定区最大开口内径为(21.18±2.54)mm,RT-3D-TEE测量的锚定区最大开口内径为(22.96±2.44)mm,术中心血管造影(CAG)测得的锚定区最大开口内径为(23.87±2.32)mm,封堵器平均直径为(24.33±2.12)mm。2DTEE测得的左心耳内径低于RT-3D-TEE,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3D-TEE测得的左心耳内径低于CAG,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5.
1名58岁女患者因“阵发性胸闷、心悸伴头晕1周”入院。住院期间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确诊左心耳畸形伴左心耳血栓形成,罕见的是,该患者为窦性心律,且无任何致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基础病史(如瓣膜病、房颤等)。  相似文献   

6.
应用经胸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TE,TEE)技术评价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心耳功能。方法 :测定 36例健康人和 40例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心耳最大容积、最小容积、左心耳容积变化率和充盈血流速度峰值、排空血流速度峰值 ,并将二尖瓣狭窄患者按左房内径和是否伴有心房纤颤分为 2组。结果 :随患者左房和左心耳渐扩大 ,其容积变化率下降 ,血流频谱形态改变及血流峰速降低。经 TEE虽然较 TTE检查图像清晰 ,但 TTE更方便、易行。结论 :应用 TTE及 TEE技术评价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心耳功能 ,可预测病情判断血栓形成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心脏CT血管造影(CTA)成像研究房颤患者的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影像特征与左心耳形态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接受冠状动脉CTA扫描的房颤患者74例,非房颤患者75例,以及正常对照组56例,并记录临床信息。采用图像重建及后处理技术,对左心房与左心耳连接处的心肌、左心耳的形态学指标进行测量。结果 房颤组年龄与BMI较非房颤组、对照组偏大(P<0.05),房颤组左心耳开口周长、短径、面积、左心耳体积、左心房体积、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厚度较非房颤组、对照组偏大(P<0.05),而非房颤组与对照组间无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s分析发现,相对于非房颤患者、正常对照组,房颤对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厚度、左心房体积有影响。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厚度与左心耳体积、左心房体积呈正相关,且与左心房体积相关性更高。结论 房颤患者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厚度增加,且心肌厚度与左心耳和左心房体积正相关,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有可能在房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我国一般人群AF的总患病率高达0.87%,其并发症以脑卒中最为常见且危害最大。AF的治疗策略包括抗栓治疗以预防血栓事件及控制心室率以改善患者症状。射频消融术可改善患者症状,经皮左心耳封堵术(PLAAO)可降低卒中风险,二者优势互补,联合应用形成"一站式"手术可实现"一次手术、两项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  相似文献   

9.
通过1例行左心耳封堵联合射频消融术患者的围术期及术后抗栓治疗方案调整情况,结合最新国际相关临床使用指南和治疗进展,总结、分析左心耳封堵联合射频消融术的围术期及术后抗栓治疗的选择。左心耳封堵联合射频消融手术适合高危房颤患者,既可以改善房颤症状,又能减少卒中和出血风险。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患者术前一般需停药24 h以上,术中使用肝素,术后6 h以上即可恢复抗凝。使用华法林患者术前一般需停药3d以上,低分子肝素进行桥接。手术后抗凝6周可进行超声评估,内皮化完全后停止抗凝,之后使用双抗6个月,阿司匹林终身服用。患者在使用抗凝、双抗期间,如果出现出血事件,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停用抗栓药物。医生和药师需权衡患者病情及出血风险决定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左心耳功能在左房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双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测慢性风湿性房颤患者左心耳功能多项指标及有无血栓 ,分析比较血栓组与无血栓组的左心耳功能特征。结果 :血栓组的LAA -EF、LAA—PEV、LASEC与无血栓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LAA—EF功能减弱及血流速度减慢是RAF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左房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预测  相似文献   

11.
左心耳功能与血栓形成关系的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左心耳功能在左房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双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测慢性风湿性房颤患者左心耳功能多项指标及有无血栓。分析比较血栓组与无血栓组的左心耳功能特征。结果:血栓组的LAA-EF、LAA-PEV、LASEC与无血栓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LAA-EF功能减弱及血流速度减慢是RAF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左房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预测。  相似文献   

12.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相关的血栓栓塞发生率、致残率和致死率高,会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口服抗凝药物又存在出血风险高、治疗依从性差等局限性,故如何安全、有效地预防心房颤动相关的血栓栓塞一直是临床难题之一。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基于90%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相关血栓来源于左心耳的事实,对左心耳进行经导管的介入封堵,以替代抗凝药物预防血栓栓塞,避免抗凝药物治疗所带来的出血风险。近20年来,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众多临床研究的证实,为需进行抗凝治疗、但合并存在抗凝药物治疗禁忌或出血风险高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血栓栓塞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 45例主动脉夹层(AD)患者均经手术证实,观察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的情况和诊断准确率。结果 MSCTA、TTE诊断AD的准确率分别为100%、62.5%,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8.314,P<0.01)。结论 MSCTA为AD提供详尽、可靠的信息,在显示病灶的空间关系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分析经手术确诊的3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资料,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MSCT诊断准确率为100%;TTE诊断准确率为71.1%。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时具有准确、快速、安全的特点,并为其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肌骨超声及多层螺旋CT在肋软骨骨折鉴别诊断中的征象表现及诊断效能。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广州市南沙区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疑似肋软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分别采用肌骨超声与多层螺旋CT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准,比较两种不同检查方式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肌骨超声与多层螺旋CT对肋软骨骨折诊断效能的差异。结果:68例疑似肋软骨骨折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明确诊断者共64例。Kappa检验分析结果显示,肌骨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值=0.861,P<0.05);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有中等的一致性(Kappa值=0.596,P<0.05)。肌骨超声诊断肋软骨骨折的灵敏度与准确率均高于多层螺旋CT(P<0.05)。结论:相较多层螺旋CT,肌骨超声能更加清晰地显示肋软骨骨折,对肋软骨骨折的诊断效能更高,可指导后续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临床推广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研究左心耳局部收缩功能及其形态的改变。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50例行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患者为研究对象,50例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和对照组。对比测量并分析三组患者左心耳,及其顶部、中段和基底段的最大体积和最小体积,并根据各部分体积计算排空分数和左心耳各部分体积占左心耳最大体积和最小体积的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其他两组患者的左心耳及其顶部、中段和基底段排空分数均偏低;三组左心耳顶部、中段和基底段排空分数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左心耳各部分最大体积和最小体积占左心耳最大体积和最小体积之比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组患者和持续性房颤组患者左心耳的收缩功能及体积是弥漫性、整体性的改变,且左心耳的基本形态无较大改变,总的来说,左心耳不存在局部收缩功能和形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临床药师参与5例非瓣膜性房颤合并左心耳血栓患者的抗凝治疗管理,通过患者临床表现、食道超声心动图评估药物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利伐沙班和艾多沙班对于协助纤溶系统溶解左心耳血栓的效果与差异。结果显示两种药物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血栓消退,血栓消退的时间可能与血栓面积以及患者心功能相关。术后临床药师结合患者肾功能与合并用药情况,为患者制定安全、有效、个体化的抗凝方案。  相似文献   

18.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左房血栓,因其简便、易行,已成为临床首选诊断方法,但由于肥胖、肺气肿等胸部透声条件差时,超声显像不满意。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因其探头频率高,贴近心脏,对诊断左心房血栓尤其是左心耳血栓准确度高,从而弥补了TTE的不足[1]。笔者通过对此两种方法的对比观察,评价TEE诊断左房血栓的价值。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选择我科1990年2月至1998年6月接受TEE检查的患者47例。男16例、女31例,年龄38~71岁。TTE诊为或疑为左房血栓者26例,其中左房血栓25例,左房及左心耳多发血栓正例;6例中3例为可疑。余21例为心外科…  相似文献   

19.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的形态结构,左心耳的功能改变与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关系及临床意义。采用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测114例房颤组患者及54例对照组的左心耳开口面积(LAA-O)、左心耳长径(LAA-L)、左心房容积(LA-V)、左心耳容积(LAA-V)、左心耳血流速度(LAA-v)及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进一步将房颤组分为无自发显影组(NSEC组)、自发显影组(SEC组)及血栓组(TH组)3个亚组。并将各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观察房颤各亚组之间指标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房颤患者的左心耳开口面积、左心耳长径、左心房容积、左心耳容积均高于非房颤患者。房颤患者的左心耳血流速度、左心耳射血分数低于非房颤患者。房颤组组内各观察指标有以下变化:TH组左心耳容积、左心耳开口面积及左心房容积大于NSEC组(P<0.05);3组间左心耳长径、左心耳射血分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TH组及SEC组左心耳血流速度明显小于NSEC组(P<0.05)。房颤患者左心耳内血栓形成与左心耳的结构以及功能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达比加群是近年来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卒中预防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类新型口服抗凝血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NOAC),推荐用于无禁忌证的初始抗凝治疗患者或华法林抗凝达标不佳的患者。在临床实践中,仍偶见依从性良好的心房颤动患者在使用NOAC进行规律抗凝治疗期间有左心耳血栓(left atrial appendage thrombus,LAAT)形成。这是机体本身的原因还是药物的疗效或安全性问题值得探讨。本文就规律口服达比加群抗凝治疗期间发生LAAT形成的原因进行综述与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