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动脉狭窄在中老年人群的发病率很高,约20%的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由于颅外段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造成的[1, 2].目前,国际公认的手术治疗方案"金标准"是CEA;而随着微创治疗的发展,CAS被认为可作为CEA的替代治疗方案[3, 4].然而,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 1998年10月-2010年1月,对21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EA治疗。男140例,女75例;年龄51~88岁,平均66岁。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27例,有脑梗死病史31例。患者术前均行选择性颈动脉造影检查和/或CT血管造影明确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均80%,同时伴对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45例。合并冠状动脉病变96例,其中25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合并外周血管病变43例并同期处理。结果术后15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72个月。其中148例术前临床症状均改善。术后1周内2例出现脑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死亡。术中1例舌下神经损伤、4例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者,均未作特殊治疗。术后7~24个月25例手术部位再狭窄,狭窄程度均25%且患者无TIA症状,未作特殊处理。1例随访3年时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其余患者均病情稳定。结论 CEA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 方法 应用 14枚自膨式支架血管内置入治疗 9例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 10处病变 ,狭窄程度 70 % -95 %。 结果 治疗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消失 ,残余狭窄均 <5 0 %。无症状脑梗塞 1例。无死亡。 结论 应用自膨式支架血管内置入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操作要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12例因短暂性脑缺血伴有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的短暂性脑缺血表现消失.部分患者慢性脑缺血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例出现一过性神志模糊,1例出现高血压,2例出现伤口轻度肿胀,治疗后均康复出院.术后未出现偏瘫或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于短暂性脑缺血病人(TIA),经Doppler超声或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DSA)检查发现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狭窄>60%者,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于双侧颈动脉狭窄者,分期手术治疗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占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20%[1],研究表明,在颈动脉狭窄程度>75%的患者中,1年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为10.5%,5年发生的可能性为30%~37%。对颈动脉狭窄的干预治疗是一级和二级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措施。随着药物治疗水平与外科干预手段的进步,尤其是斑块稳定性在颈动脉狭窄发病中的作用被逐渐认知以及血管腔内技术的发展,使当前血管外科的治疗有更多的选择和争议。本文将总结当前对于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狭窄性疾病主要是指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慢性颈动脉狭窄,由于30%~40%的颈动脉狭窄性疾病可以直接导致缺血性脑卒中[1],造成严重的家庭及社会负担,所以越来越受到医生、患者和社会的重视。但目前在不少医疗中心进行的颈动脉狭窄性疾病诊治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缺少统一规范的操作模式,诊断标准欠统一,治疗适应证和方法选择不一致,导致治疗效果参差不齐,差距较大,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和提高。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水平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Murray等[1]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或狭窄的增加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甚至出现严重的脑血管意外事件关系密切,对颈动脉硬化病变与狭窄程度的评估将有效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对该类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超声技术在医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CEUS)评估颈动脉斑块、预测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经超声证实的颈动脉斑块致狭窄(狭窄率≥50%)患者,根据近6个月内有无缺血性脑卒中将其分为症状组(n=53)及无症状组(n=62)。以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颈动脉斑块超声特征,建立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预测患缺血性脑卒中的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组间颈动脉狭窄率、斑块表面形态及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表面形态及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为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建立回归模型Y=-4.914+2.272X1+2.354X2(X1为斑块表面形态,X2为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其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曲线下面积为0.886。结论 常规超声联合CEUS评估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有助于预测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次全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手术治疗的122例症状性颈动脉次全闭塞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根据颈内动脉远端是否完全塌陷,分为完全塌陷组和非完全塌陷组,对两组的病例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远端塌陷组54例,非远端塌陷组68例,围手术期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5%比4.41%,P=0.629),1年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1%比4.41%,P=0.698)。非远端塌陷组1例患者在术后8个月发生再狭窄。结论对于症状性颈动脉次全闭塞患者,不论是否存在远端塌陷,内膜剥脱都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应用转流管可以预防术中低灌注及术后高灌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于航空总医院80例经初步检查拟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诊断颈动脉狭窄及其严重程度的金标准,分析CTA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并分析其与DSA检查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 在80例经初步检查拟诊为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共检查316段血管节段,DSA检查结果证实,发生颈动脉狭窄患者67例,共112段血管节段;未发生颈动脉狭窄患者13例,共204段血管节段。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中检出的血管节段数量分别为34段、50段、20段、8段。CTA检查结果显示,发生颈动脉狭窄和未发生颈动脉狭窄患者分别为65例、15例。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6.25%(77/80)、97.01%(65/67)、92.31%(12/13)。CTA与DSA检查对颈动脉狭窄及其严重程度的诊断结果高度一致(Kappa=0.866、0.914,P<...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非增强多对比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 月至2018 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颈动脉狭窄接受治疗的181例病人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颈动脉斑块性质与CAS术后脑梗死病灶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接受CAS手术病人181例,其中术后63例(34.8%)出现无症状性新发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2例(1.1%)出现有症状性脑梗死。病人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斑块内出血是预测CAS术后的无症状DWI病灶的独立危险因素(IPH)(亚急性期IPH vs. 无IPH:OR=9.393;95%CI 4.431~19.911)。结论 术前应用非增强多对比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斑块成分进行评估可以发现斑块不稳定成分,对CAS手术病例的选择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一直被认为是治疗有症状和无症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而颈动脉血管支架成形术是近10余年新出现的技术。其微创的特点对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而言,无疑是一种技术上的进步,特别是有高度手术风险的患者颈动脉血管支架成形术是最好的选择。文章分别阐述两种手术的特点,提出颈动脉狭窄治疗的最佳选择及当前面临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82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回顾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对 8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EA手术。全组均经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 ,数字减影(DSA)确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 ,颈动脉狭窄。手术采用全身麻醉 39例 ,颈丛麻醉 4 3例。术中放置动脉临时转流管 5 6例。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随访 76例 ,随访时间 4~ 18个月 ,平均 12 4个月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消失、头晕、昏厥症状明显改善者 5 7例 ,反应好转 ,肢体肌力提高Ⅰ~Ⅱ级者 14例。术后并发脑梗塞 2例 ,颈动脉内血栓形成 1例。结论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剥脱术(CEA)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收治的113例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CEA术中测量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效能及其与金标准的一致性,比较手术前后CEA患者病变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符合CEA治疗患者的共82例,104处狭窄病灶。术前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符合CEA治疗患者的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0.911),诊断价值较高(AUC=0.873)。术前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狭窄程度的评估结果与金标准具有较高一致性(Kappa=0.850)。术前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斑块性质的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具有较高一致性(Kappa=0.882),诊断价值较高(AUC=0.850)。术后狭窄处颈动脉内径明显高于术前,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峰值流速(EDV)、颈内动脉(ICA)PSV与颈总动脉(CCA)PSV的比值(PSVICA/PSVCCA)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在CEA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疾病,目前我国已超过300万人,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3/4,常见原因是颈动脉的硬化性狭窄闭塞.据报道,美国60岁以上的脑卒中病人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约占70%. 1953年DeBakey首次为颈动脉完全闭塞者行内膜切除术而成功地重建了血流,1991年北美有症状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协作组NASCET和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协作组ECST等多中心大规模的随机试验结果公布以后,动脉内膜切除已成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美国的年手术量达10万例,我国的颈动脉内膜切除开展较晚,手术例数有限[1].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是当今第三大致死病因,是成年人致残的首要原因。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的最常见原因。20世纪80~90年代已有多个随机对照试验证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比于内科药物治疗对于预防卒中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和器材的不断进步,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愈发成熟,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正在为一些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所证实,腔内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正在挑战着外科内膜剥脱术的"金标准"地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综合术前评估,选择介入治疗适应证。方法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MRI、DSA和CTP检查,讨论脑血管狭窄程度、部位、侧支循环和脑血流动力学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患侧与健侧相比,MTT和TTP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和0.002);狭窄程度与CTP分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63,P=0.13);侧支循环越差梗死发生率越高(r=1.0,P=0.017);灌注越低梗死发生率越高(r=0.999,P=0.033)。结论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应该进行MRI、DSA和CTP的综合分析,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等。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是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严重的脑卒中会导致残疾甚至死亡。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在老年人(>65岁)中的发病率大约为6.9%[1]。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以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两种方法为主,患者年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稳定性、心  相似文献   

19.
Zhou DB  Xu BN  Yu XG  Bu B  Jiang Y  Ma XD  Zhu RY  Chen LF  Zhu P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2):908-9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极度狭窄的诊断和手术处理特点.方法 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颈动脉极度狭窄患者53例,53例术侧颈动脉狭窄均超过95%,其中28例伴对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回顾性分析53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效果.结果 45例术后无任何并发症.3例术后早期血压、心率或心律不稳定,1例心肌缺血,1~2 d内恢复正常;1例轻度声音嘶哑与饮水呛咳;1例因深静脉置管引起菌血症;2例并发脑出血.全组未发生围手术期脑缺血.结论 对颈动脉极度狭窄患者应尽早施行颈动脉内膜切除,围手术期的脑缺血风险很低,很少需作术中转流,但需警惕高灌注综合征和脑出血;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可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50%的颈动脉斑块患者的MRI斑块特征及临床因素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2月超声筛选颈动脉狭窄≤50%的颈动脉斑块患者43例,所有患者行核磁共振黑血成像检查,分析MRI斑块特征及其他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43例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狭窄程度5%~50%,随访时间1.9~19.4个月。随访期间发现脑梗死患者共4例。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MRI的斑块内出血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明显关系(OR=297.797,95%CI=2.638~33620,P=0.018),而其他斑块特征及临床因素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有斑块内出血者较无斑块内出血者的中位无脑卒中时间明显缩短(14.3个月vs. 18.6个月,P=0.001);有冠心病者较无冠心病者的中位无脑卒中时间也明显缩短(12.1个月vs. 18.7个月,P=0.029);Cox回归分析显示,斑块内出血(HR=18.2,95%CI=2.7~123.3,P=0.003)及冠心病(HR=27.4,95%CI=1.6~464.3,P=0.022)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颈动脉狭窄≤50%的颈动脉斑块患者中,斑块内出血与冠心病是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