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Delorme术对直肠脱垂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 34例直肠脱垂患者行Delorme术,19例直肠脱垂患者行经腹悬吊术,采用肛管功能测定和排便功能评分比较两种术式对直肠脱垂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结果 Delorme术组术后肛管静息压和最大收缩压均优于术前和经腹悬吊术组(P<0.05)。Delorme术组术后Vaizey评分优于术前(P<0.05),但与经腹悬吊术组术后相仿(P>0.05)。结论 Delorme术能够改善直肠脱垂患者的肛门功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型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法在功能性排便障碍的表型鉴定和分类方面的应用价值,以期更好地帮助诊断和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方法 共收集62位健康成人(对照组)和295例慢性便秘患者(病例组),对其基线资料和临床症状进行比较;利用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法和球囊逼出实验检测所有受试者的直肠动力学参数,包括静息和刺激排空时的直肠压力以及直肠感觉阈值等参数;比较健康成人组和病例组患者之间的参数差异;进一步比较病例组中球囊逼出时间不同患者的直肠动力学参数.结果 2组患者的球囊排出时间和性别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71位患者和2位无症状健康受试者测出球囊排出时间延长,且肛门梗阻感的患者人数有无球囊排出时间延长的2个亚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肛门收缩压、刺激排空时直肠压力以及肛门松弛度更低(P<0.05),而刺激排便时肛门压力、肛门直肠压差、排便感觉阈值较高(P<0.05);球囊逼出时间延长的患者与时间正常组相比,肛门静息压、刺激排空时肛门压力和肛门直肠压差值更高(P<0.05),直肠压力和肛门松弛度较低(P<0.05),逼出时间延长的患者初始阈值、排便感觉阈值以及最大耐受量均有所升高(P<0.05).结论 通过肛门直肠动力学监测的关键数据可以定义三个重要的表型:高肛门压、低直肠压、混合型.这三个表型可以很好的区分球囊排出时间正常或延长的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从而有助于研究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位吻合术与超低位吻合术对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本院2008年4月至2012年1月确诊,且行保肛手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15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术中吻合方式分为2组,其中70例患者接受低位吻合术(A组),82例患者接受超低位吻合术纳入B组,并对两组患者术后直肠肛门压力以及肛门排便功能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6个月时,B组在静息压、最大收缩压、最大收缩时间方面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的总优良率分别为77.1%和62.2%,A组总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P<0.05),术后总满意度分别为82.9%和68.3%,A组总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两种直肠癌吻合术各具特色,其中超低位吻合术术后对排便能力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直肠阴道隔无张力疝修补术、经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及耻骨直肠肌离断(部分切除)术三种术式联合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2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行三种术式联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四重排粪造影"(直肠前突程度、RI程度、会阴下降程度、静息像肛门直角、力排像肛门直角、力排时肛直角开大角度)、肛管直肠下段压力[最小松弛容积(MRV)、肛管静息压、最大收缩压、初始排便阈值、最大排便阈值I及便秘症状评分(排便频率、排便时间、排便用力度、便不尽感、手肋排便)].结果 本组的42例中治愈36例、好转5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85).7%,有效率为98%.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未见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便秘症状改善情况术后患者排便困难症状有明显的好转,对所有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排便症状进行评估,发现患者的排便时间、排便的用力程度、排便频次、便不尽感、手助排便情况的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P<0.05).治疗后随访6个月检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的最小松弛容积(minimum relaxation volume,MRV)、肛管静息压、初始排便阈值、最大排便阈值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直肠最大收缩压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行排粪造影检查,发现有62%的直肠前突患者合并有直肠内套叠,有48%的患者合并有直肠黏膜脱垂.术后6个月行"四重排粪造影"显示,直肠前突、直肠黏膜脱垂及直肠黏膜内套叠相对术前有明显缓解(P<0.05).与术前相比静息相肛直角、力排相肛直角及力排时肛直角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应用三种术式联合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肛肠疾病术前术后肛管直肠的压力测定的方法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直肠肛门反射(RAR):68例患者术前术后均能导引出该反射,其中45例术后反射增强,22例降低,1例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测压数据:肛管最大收缩压:术前(17.61±8.54),术后(19.15±6.62);直肠静息压:术前(3.15±2.45),术后(2.26±2.21);肛管静息压,术前(19.24±6.15),术后(12.21±5.17);与术前比较,P<0.05.结论 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疗效的判断、并发症的评估,为治疗肛肠疾病提供了客观依据,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腹泻型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症状的产生与肛门直肠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分析35例患者和16名健康人的肛门直肠动力学测定结果。患者中(腹泻型20例,便秘型15例)。结果表明,便秘组和正常人的直肠及肛管静息压均显著低于腹泻组(P<0.05),便秘组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P>0.05);便秘型肛门直肠屏障压明显高于正常人和腹泻型(P<0.05),腹泻型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P>0.05);IBS患者与正常人紧缩肛门及模拟排便时的缩榨压与直肠收缩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腹泻组初次感觉阈值、初次排便阈值均显著低于便秘组和正常人(P<0.05),便秘组平均测定值高于正常人,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便秘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较正常人及腹泻组迟钝。结论:腹泻型IBS症状的产生与静息状态下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及直肠肛管的机械压力无关,直肠高敏性是其主要原因;便秘型IBS的排便困难症状与肛门-直肠屏障压过高及结肠的慢传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生物反馈法用于慢性功能性便秘(CFC)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CFC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乳果糖液口服治疗,观察组采取生物反馈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肛管静息压、肛门括约肌最大收缩压、直肠排便阈值、最大耐受量及矛盾运动率均明显改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肛管静息压[(57.45±8.21)mmHg vs.(86.22±14.47)mmHg]、肛门括约肌最大收缩压[(134.57±12.35)mmHg vs.(112.10±14.22) mmHg]、直肠排便阈值[(114.53±15.54) ml vs.(133.25±29.04) ml]、最大耐受量[(197.65±29.93) ml vs.(290.31±37.46)ml]及矛盾运动率(12.0% vs.9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2.0% vs.3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物反馈疗法可有效改善CFC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切开扩创引流并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给予切开扩创引流并挂线法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切开挂线法治疗。比较2组术后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肛瘘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切开扩创引流并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成功率高,肛瘘复发率少,对肛门功能影响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系统康复训练对肛瘘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 42例接受肛瘘切除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例。术后,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系统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排便情况(首次排便时间、排便频率),干预前后疼痛程度,干预后排便功能(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长收缩时间、肛管静息压)。结果 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0.88±0.43)d短于对照组的(1.23±0.54)d,排便频率(6.11±0.87)次/周高于对照组的(4.02±0.62)次/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1.76±0.17)分低于对照组的(2.43±0.3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肛管最大收缩压(16.19±1.88)kPa、直肠静息压(2.85±0.38)kPa、肛管静息压(15.33±2.32)kPa高于对照组的(12.41±1.23)、(2.03±0.32)、(12.77±1.54)kPa,肛管最长收缩时间(38.87±3.65)s长于对照组的(31.9...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直肠黏膜套扎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所致的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效果。方法 72例直肠黏膜内脱垂所致的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按照接诊顺序奇偶性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直肠黏膜下硬化剂注射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直肠黏膜套扎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焦虑症状积分、便秘症状积分、直肠肛门测压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34/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44%(25/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纳差、焦虑、痞满、失眠等焦虑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排便时间、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以及大便性状等便秘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肛管静息压、肛管舒张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和观察组治疗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的肛管静息压、肛管舒张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直肠黏膜内脱垂所致的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采用直肠黏膜套扎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极佳的治疗效果,可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按照入院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肛肠动力学指标及症状评分、舒适度和睡眠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直肠排便感觉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均低于治疗前,直肠-肛管静息压差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直肠排便感觉阈值(78.64±13.21)ml、直肠最大耐受量(130.04±11.25)ml均低于对照组的(96.31±14.59)、(146.52±12.03)ml,直肠-肛管静息压差(21.16±4.27)mm Hg(1 mm Hg=0.133 kPa)高于对照组的(15.70±3.95)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排便费力、肛门坠胀、腹痛、腹胀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排便费力评分(1.06±0.31)分、肛门坠胀评分(1.24±0.38)分、腹痛评分(1.16±0....  相似文献   

12.
先天无肛肛门成形术后大便失禁的测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关勇  谷继卿  房志勤 《天津医药》2002,30(12):725-727
目的 :通过肛门直肠测压法 ,对先天无肛肛门成形术后大便失禁患儿的肛门功能进行准确的客观评定。方法 :对25例先天无肛肛门成形术后大便失禁患儿进行临床评分及对肛门直肠测压 ,并与2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最大自主收缩压、最大收缩时间、收缩向量容积、肛管静息压、肛管直肠压力差、高压带、舒张向量容积均低于对照组 (P<0.05) ,直肠感觉阈高于对照组 (P<0.05)。且畸形位置越高 ,评分越低 ,差异越显著。结论 :肛门直肠测压法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病原因 ,并为个体化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肛肠病治疗中心自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运用外用太宁栓结合生物反馈治疗了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40例。方法可明显改善排便困难、便干、肛门下坠不适等症状,明显减少口服泻药和灌肠的次数,总有效率为71%,无副作用。结果治疗前后应用肛门测压、盆底肌电图的检查结果进行量化对照发现,治疗后直肠容量感觉阈值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肛管静息压和收缩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患者肛管随意肌(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肌电活动的迟缓系数明显降低(P<0.05),直肠最低感知量、排便感知量、最大耐受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外用太宁栓结合生物反馈治疗出口梗阻性便秘疗效确切、稳定,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术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后的效果。方法 将2021年2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96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考组,每组各48例,参考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干预前后肛肠动力学(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水平和肛门功能(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感觉容量)改善情况以及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结果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 <0.05);两组患者干预前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等肛肠动力学水平和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感觉容量等肛门功能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干预后两组肛肠动力学水平和肛门功能水平均显著改善(P <0.05),且研究组肛肠动力学水平和肛门功能水平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参考组(P <0.05);研究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参考组(P <0.05)。结论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术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显著改善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等肛肠动力学水平和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感觉容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及直肠感知功能特点。方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46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段的4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受试组均接受肛门直肠测压检查和检测直肠感知功能,对比分析两组受试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和直肠感知功能。结果观察组的肛管高压带长度、肛门直肠屏障压、MSP、RRP、APP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MRV、最大耐受量、排便阈值以及疼痛阈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存在异常情况,而导致便秘的主要原因可能与直肠的高耐受感和低敏感有关。  相似文献   

16.
孙文 《中国实用医药》2023,(19):146-149
目的 分析综合康复指导对预防直肠癌术后前切除综合征的意义。方法 60例直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综合康复指导。比较两组患者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直肠癌专用生活质量评分、直肠功能评价量表评分。结果 试验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分别为(30.52±0.15)、(121.75±1.24)mm Hg(1 mm Hg=0.133 kPa),均高于对照组的(28.09±0.19)、(115.01±1.12)mm Hg,直肠静息压(8.05±0.13)mm Hg低于对照组的(9.42±0.20)mm Hg,肛管最大收缩时间(13.15±1.13)s长于对照组的(11.42±1.2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21.46±2.46)分低于对照组的(32.06±2.49)分,生活质量评分、结直肠癌专用生活质量评分、直肠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分别为(41.13±0.16)、(51.67±0.29)、(7.66±0.36)...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前景及机制。方法使用Medtronic Synectics公司的SYS Orin PC-12和U-Control TMEMG Home Trainer生物反馈训练系统为患者进行治疗,使患者学会识别自身正常和异常的电信号,教会患者进行正确的排便,并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变化及肛管静息压、最大收缩压、直肠容量感觉阈值、直肠肛门抑制性反射等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慢传输型便秘生物反馈治疗后可使肛管平均静息压增大,最大收缩压减少,直肠容量感觉阈值减少,直肠肛门抑制性反射减少,肛管向量容积舒张期减少,收缩期增加。结论生物反馈疗法可以明显改善便秘患者的排便困难、粪便太硬、便意减少等症状,并使患者学会正确的排便动作,为生物反馈治疗便秘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功能性便秘(CFC)应用莫沙必利片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CFC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服用莫沙必利片治疗,连续服用14天。从临床疗效、排便相关指标、便秘严重程度、肛门直肠动力、焦虑程度、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90例CFC患者中,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21例、37例、31例和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8.89%;治疗后排便时间、排便间隔时间短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便秘评分量表(CCS)评分低于治疗前,Bristol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肛门括约肌压力、直肠静息压、模拟大便肛门括约肌净减压、肛门括约肌最大缩窄压比较(P>0.05);治疗后最大耐受量、直肠最低敏感量及直肠顺应性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低于治疗前,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期间患者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CFC患者应用莫沙必利治疗效果较佳,可改善便秘症状及负性情绪,调节胃肠动力,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尤书萍  官云 《安徽医药》2018,22(9):1747-1751
目的 评价直肠癌保肛术对肛门功能的影响,并研究综合治疗对肛门功能康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26例,4组患者术后均给予临床常规化疗,并于术后1个月时分别给予第1组生物反馈疗法,第2组中医辨证疗法,第3组生物反馈联合中医辨证疗法,而第4组患者术后不行任何临床干预.采用Wexner便秘评分表评价4组患者的肛门功能,比较分析4组患者术前,术后1、3、6个月的肛管直肠测压指标.结果 直肠癌患者行保肛术后1个月时的肛门功能明显不如术前水平(P<0.05);术后3个月时,第3组的肛门功能康复情况最佳(P<0.05);术后6个月时,第1组和第2组的肛门功能康复情况接近术前水平,第3组肛门功能康复基本达到术前水平,第4组肛门功能康复情况仍不如术前水平(P<0.05);第4组的两年复发率高于前三组.结论 直肠癌保肛术会对肛门功能造成影响,但通过术后综合治疗会使肛门功能得到康复,采用中医辨证疗法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更利于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肛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盆底痉挛便秘的理想治疗方法。方法将40例盆底肌痉挛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配合心理指导综合治疗的疗效进行系统观察,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对记录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静息压、直肠最大收缩压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每周自主排便次数由治疗前的平均2.1次/周增加到5.9次/周(P<0.05)。便秘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症状缓解总有效率波动在81.6%~89.5%之间,症状总治愈率波动在70.3%~81.2%之间,临床相关症状的治愈率均达到70%以上,治疗后2个月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直肠最大收缩压等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盆底痉挛型便秘的患者经过生物反馈联合心理指导综合治疗后自主排便次数、排便时间、伴随症状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