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机械取栓作为一种较新的血管再通治疗,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就机械取栓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帮助读者了解机械取栓的发展历程,希望对未来的临床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吴敏 《全科护理》2016,(19):1990-1991
总结36例急性脑卒中病人在时间窗内行支架机械取栓术的护理,主要包括手术准备、术中生命体征的观察、有效呼吸通路的管理、静脉药物的管理等。认为在支架机械取栓的有限时间窗内通过积极的术前准备、术中护理配合对术后并发症减少、神经功能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曹俊梅 《天津护理》2021,29(3):314-315
总结3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联合动脉取栓术患者的护理.术后做好神经功能的监测、高血压的护理、躁动的护理、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机械取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极具前景的方法,已成为AIS脑血管闭塞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可通过缩小梗死区获得更好的临床结果,但仍有50%的患者出现不良结局,以出血转化(HT)最为常见,尤其是实质出血,与神经症状的恶化密切相关。本文就AIS患者经机械取栓治疗后发生HT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及时血管再通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机械取栓作为再通的手段之一,有着更高的再通率及良好预后,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取栓术后血压控制目标尚未明确。高收缩压及较大的血压变异率与90 d功能预后差及脑出血转化相关,把握血压控制靶点尤为重要。美国卒中协会推荐取栓术后将血压控制在180/105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高水平的血压目标必然会导致出血转化风险加大。文章对急性脑梗死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病理生理机制、机械取栓术后不同再通程度血压的合理控制目标及血压治疗作综述,旨在为机械取栓术后血压控制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后发生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的预测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35例。所有患者均于MT治疗前接受MRI检查,并于治疗后24 h复查头颅CT或MRI评估患者ICH。将ICH分为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CH,sICH)和非sICH(无ICH和无sICH)。记录所有患者的MRI数据及临床资料。统计学方法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MT术后发生ICH、sICH预测因素。结果与无ICH组(79例)相比,ICH组(56例)患者具有较高的空腹血糖水平(129.08±18.87与139.77±16.70)、糖化血红蛋白(HbA1c)(5.57±0.34与5.99±0.42)及DWI梗死体积(20.28±26.30与5.99±0.42),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7.974,P<0.001;t=-6.421,P<0.001;t=-2.970,P=0.004)。sICH组(18例)患者DWI梗死体积(52.21±50.23)明显大于非sICH组(117例)(24.28±29.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7;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空腹血糖(r=0.554;P<0.001)、HbA1c(r=0.450;P<0.001)、DWI梗死体积(r=0.309;P<0.001)与ICH呈正相关;DWI梗死体积(r=0.234;P=0.006)与sICH呈正相关。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OR(95%CI):1.233(1.139~1.335),P<0.001]、HbA1c[OR(95%CI):39.121(7.537~203.052),P<0.001]、DWI梗死体积[OR(95%CI):1.025(1.006~1.044),P=0.009]为预测卒中MT术后发生ICH的独立预测因子;DWI梗死体积[OR(95%CI):1.018(1.006~1.030),P=0.004]为预测卒中MT术后发生sICH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综合评估空腹血糖、HbA1c、DWI梗死体积可以有效地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MT术后ICH、sICH的发生,可指导临床个性化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时效性分析护理在急诊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1日~2020年11月1日就诊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就诊奇偶号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时效性分析护理;比较两组就诊各项时间、护理前后神经功能[采用美...  相似文献   

9.
廖嘉川  吴波 《华西医学》2022,(6):921-925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除支架取栓外,抽吸取栓的应用也越发普遍。抽吸取栓与支架取栓的物理原理不同,通过再灌注导管与血栓接触,再利用抽吸产生的负压来捕获血栓,从而实现脑血管的再通。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抽吸取栓的应用。抽吸取栓与支架取栓相比优劣如何,如何合理地运用抽吸技术,是介入医师关注的热点问题。该文综述了抽吸取栓的技术应用以及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于洋  项广宇  李涛 《临床医学》2020,40(2):30-32
目的分析Solitaire支架取栓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效果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7月在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治疗的3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同意行机械取栓患者168例作为观察组,不同意机械取栓患者13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取Solitaire支架取栓、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及mRS评分。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100%,168/168)明显高于对照组(44. 70%,59/132,P 0. 05);治疗后7 d,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mRS评分2分比例明显高度对照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血管再通率较高,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前循环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急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机械取栓(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成功再通后无效再通的发生情况,分析其无效再通的危险因素。方法120例行MT成功再通的前循环LVO-AIS患者,根据MT术后90 d 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分为有效再通组(mRS评分≤2分)42例和无效再通组(mRS评分>2分)78例,比较2组年龄、性别比例、ASPECTS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循环LVO-AIS患者MT成功再通后出现无效再通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及并发症预测前循环LVO-AIS患者MT成功再通后出现无效再通的效能。结果120例患者术后90 d无效再通78例(90 d mRS评分3~6分),无效再通率为65.0%。无效再通组年龄[66.00(57.00,74.00)岁]大于有效再通组[62.50(48.25,72.25)岁](Z=-2.032,P=0.044),ASPECTS评分>8分比率(41.0%)低于有效再通组(66.7%)(χ2=6.190,P=0.013),男性和糖尿病比率(64.1%、38.5%)、入院时NIHSS评分[18.00(14.25,23.00)分]、sICH和并发症发生率(33.3%、92.3%)及90 d mRS评分[4.00(3.00,5.75)分]均高于有效再通组[42.9%、16.7%、14.00(12.00,15.75)分、4.8%、61.9%、2.00(1.00,2.00)分](P<0.05)。年龄(OR=1.040,95%CI:1.000~1.080,P=0.041)、入院时NIHSS评分(OR=1.130,95%CI:1.020~1.250,P=0.016)、sICH(OR=5.930,95%CI:1.080~32.730,P=0.041)、并发症(OR=4.540,95%CI:1.340~15.370,P=0.015)是前循环LVO-AIS患者MT成功再通后出现无效再通的影响因素。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以55.5岁、15.5分为最佳截断值,预测前循环LVO-AIS患者MT成功再通后出现无效再通的AUC分别为0.592(95%CI:0.480~0.703,P=0.010)、0.735(95%CI:0.644~0.825,P<0.001),灵敏度分别为80.77%、69.23%,特异度分别为40.48%、73.81%;有sICH、并发症预测前循环LVO-AIS患者MT成功再通后出现无效再通的AUC分别为0.643(95%CI:0.545~0.741,P=0.010)、0.652(95%CI:0.543~0.761,P=0.006),灵敏度分别为33.33%、92.31%,特异度分别为95.24%、38.10%;4项联合预测的AUC为0.828(95%CI:0.750~0.907,P<0.001),灵敏度为87.18%,特异度为66.67%。结论高龄、高基线NIHSS评分及有sICH和并发症的前循环LVO-AIS患者MT成功再通后易出现无效再通,4项指标联合预测无效再通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2.
总结2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手术的护理。术后加强对患者神经功能监测、生命体征的观察,做好穿刺部位护理,密切治疗相关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23例闭塞血管达到充分再通标准,4例闭塞血管再通失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84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静脉溶栓,观察组予常规治疗及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观察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治疗前及治疗后1、2、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 d CD3+、CD4+、CD8+、CD4+/CD8+水平变化,记录预后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 86%、73. 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34)。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NIHS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1、2、3个月NIHS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本组治疗后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2、3个月NIHSS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本组治疗后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3 d 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3 d CD3+、CD4+、CD4+/CD8+水平升高,CD8+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管急性再闭塞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746)。结论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极大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补救性支架植入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5医院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前向血流不能维持,采取补救性支架置入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术后血管再通程度[脑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cerebral infarction,TICI)分级]、机械取栓次数、术后血管再闭塞率、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1周NIHSS评分、90 d临床良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0~2分]比率等指标。结果16例患者机械取栓后共补救性置入支架16枚(其中Solitaire支架15枚,阿波罗支架1枚),TICI=3级者12例,TICI=2b级者4例。平均取栓次数为(3.25±1.09)次。7例存在局限性狭窄,支架置入前进行球囊扩张。从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为(10.96±3.24)h。术后24 h复查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显示血管再闭塞者3例,颅内出血3例(均<10 ml)。去骨瓣减压术2例,术前NIHSS评分(24.25±4.58)分,术后1周(7.44±5.09)分。90 d良好预后(mRs≤2)10例,死亡1例(肺部感染)。结论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后,存在重度狭窄或前向血流不能维持时,采取Solitaire支架或其他支架补救性置入,并发症较少,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其主要特点为发病率逐年增高,死亡风险大,疾病预后不良。对于急性大脑动脉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单纯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闭塞血管再通率低,远期预后差。随着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动脉溶栓、支架置入术、机械取栓等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段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超早期应用越来越多。该文就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闭塞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机械取栓患者半年预后的价值.方法 将105例AIS机械取栓患者根据半年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48例和预后不良组57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有统计学差异的相关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以急救室护士为主导的集束化护理在急性脑卒中急诊取栓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2020年1月1日~2022年1月31日收治的108例接受急诊取栓术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急救室护士为主导的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急诊流程各环节工作时间、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临床结局、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急诊流程各环节工作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NIHSS评分、脑疝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急救室护士为主导的集束化护理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可缩短急诊流程各环节工作时间,取得更好的临床结局,患者对急诊干预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6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综合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各34例,综合护理组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常规护理组实施基础治疗与常规护理,对2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积极的护理,综合护理组患者中基本痊愈21例占61.76%,显效4例占11.77%,有效3例占8.82%,总有效率达82.35%;综合护理组的基本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综合护理组护理后NIHSS评分较本组护理前明显降低,且与常规护理组护理后相比亦明显降低;护理后,2组ADL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提高,且综合护理组护理后ADL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结论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降低致残率,有利于日常生活能力及躯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初步探讨在不同麻醉方式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后短期预后的影响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3年5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并完成血管内机械取栓手术的AIS患者,针对一般资料,疾病状态,对实施全身麻醉的患者与保留自主呼吸的镇静处理或局部麻醉的患者对比,分析手术麻醉相关信息。 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脑卒中OCSP分型有不同表现(P<0.05),NIHSS分值全麻组高于非全麻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全麻患者意识水平危重比例较非全麻组高(P<0.05);术后2h(P<0.05)及24h(P<0.05)患者NIHSS评分全麻组得分仍高于非全麻组;比较两组患者从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P<0.05)及从穿刺到再通时间(P<0.05)全麻组患者均较长;相较麻醉诱导实施时间全麻组也明显长于非全麻组(P<0.05);术后3月患者神经功能评估,结果可见术前NIHSS评分越高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OR 1.098, 95% CI 1.037~1.162),随年龄的增长术后患者康复程度越差(OR 1.030, 95% CI 1.007~1.053),同时还发现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越长术后功能损伤越严重( OR 1.006, 95% CI 1.001~1.011)。结论:术前疾病严重程度、年龄及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严重影响AIS患者预后,是否与麻醉方式相关需进一步更合理完善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陈宾 《当代护士》2018,(2):47-48
目的总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围溶栓期护理问题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40例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围溶栓期的护理措施。结果经过有效治疗及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有效的围溶栓期护理能为尽早实施溶栓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保证围溶栓期安全,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最大限度地恢复脑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