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性,53岁,有高血压和脑出血病史,2010年因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术中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术后未规律随访。2019年2月25日因复查发现腹主动脉夹层假腔增大而入院。CTA示胸腹主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延续至双侧髂动脉(图1A)。综合评估患者的病史及一般情况,手术风险高、无法耐受开放手术,遂选择分2期行全腔内修复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开窗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4月~2017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81例,根据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方法不同分为开窗TEVAR组(47例)和杂交TEVAR组(34例)。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特点、手术情况、并发症及生存结局。结果两组病人均无死亡及截瘫,开窗TEVAR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28±27)分钟,平均住院时间为(7.5±2.1)天,术后疼痛发生率为17%;杂交TEVAR组分别为(237±47)分钟、(13.3±3.6)天和4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窗TEVAR组脑梗发生率为4.3%、Ia型内漏发生率6.4%、瞻妄发生率10.6%、肾功能不全发生率14.9%,杂交TEVAR组分别为8.8%、11.8%、23.5%、2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窗TEVAR组植入支架的数目、长度、近远端直径与杂交TEVA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36个月,随访率为90.1%。随访期间开窗TEVAR组全因死亡率为8.5%,夹层近端逆撕裂发生率为4.3%,胸主动脉远端扩张14.9%,二次手术行腔内修复发生率为4.3%,主动脉重塑发生率为74.5%。杂交TEVAR组分别为8.8%,5.9%,17.6%,2.9%,8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杂交TEVAR组相比,开窗TEVAR组改善远期预后,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轻术后疼痛。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保留左锁骨下动脉可优先考虑开窗TEVAR。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一种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中左锁骨下动脉(LSA)原位开窗法—"J. D"法。方法 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我中心28例患者行TEVAR中同期原位开窗,男23例、女5例,平均年龄(57.7±9.6)岁。其中12例患者采用常规可调弯鞘/不同形态导引导管法(A组),16例患者采用"J. D"法(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1例转为"烟囱"术式。B组1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鞘管导向良好,穿刺破膜点均位于近左锁骨下开口中点;另1例患者由于术中牵引系统移位,改为传统的可调弯鞘法穿刺完成手术。对比两组患者对位-破膜时间、击发次数及并发症,B组均有明显优势。近期随访两组内漏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J. D"法行TEVAR术中同期LSA原位开窗,简洁、安全,有效降低了目前LSA原位开窗时鞘管对位不良所致风险。近期随访结果与传统方法无明显差异。但该法仍需进一步累积病例数量以观察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困难。  相似文献   

4.
Dake等 [1]报道使用支架型移植物腔内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并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随着经验积累和技术进步,目前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凭借其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已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案 [...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评价真腔覆膜支架点状植入联合假腔内栓塞技术(spot stenting combined with false lumen endovascular occlusive repair,SS-FLEVOR)治疗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中期结果 。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间采用SS-FLEVOR治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术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围术期及随访资料。分析病人手术前后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真腔最大径、假腔血栓化及内脏动脉分支支架通畅情况。结果:TEVAR术后远端瘤样扩张病人17例,平均年龄(54.5±14.5)岁,女3例。SS-FLEVOR手术均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51.4±37.9) min。平均随访(24.9±20.7)个月。随访期间内脏动脉分支支架均通畅。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假腔均血栓化10例,胸主动脉假腔血栓化3例,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假腔仍存在部分血流4例。因假腔内血流逐渐减少且瘤体未增大,未予以二次干预。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真腔最大径均较术前增大。术前胸...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1—2018-01间在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42例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术后人工血管旁路均畅通,支架形态良好、无移位。结论对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7.
对50例DeBakeyⅢ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腔内修复治疗。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100~180min。术后24h可下床活动,未发生并发症。术后行CT动脉造影复查发现支架位置稳定,假腔无活动性血流。提出术前了解患者特点及手术步骤,对术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情有精神准备和技术准备,术中器械护士掌握各种器械的性能,巡回护士做好心理护理及病情观察,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0例DeBakeyⅢ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腔内修复治疗.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100~180 min.术后24 h可下床活动,未发生并发症.术后行CT动脉造影复查发现支架位置稳定,假腔无活动性血流.提出术前了解患者特点及手术步骤,对术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情有精神准备和技术准备,术中器械护士掌握各种器械的性能,退回护士做好心理护理及病情观察,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中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2005年10月-2012年3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胸外科对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需要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患者在术前进行脑循环、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及Willis环检查,如右侧椎动脉血供良好,颈动脉、Willis环无狭窄则选择在腔内修复术中直接封闭左锁骨下动脉.术后观察颅脑及上肢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0例患者封闭了左锁骨下动脉,手术均获成功,28例术后未出现左上肢窃血症状和神经系统并发症,12例出现了轻微的左上肢窃血症状及神经系统并发症,但无需手术干预.结论 在有意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前,必须注意潜在性主动脉弓上各分支动脉的病变和变异,这样才可能保证胸主动脉疾病患者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SA)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12年1月76例胸主动脉病变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动脉夹层56例,壁间血肿6例,胸主动脉瘤5例,外伤性胸主动脉破裂9例。腔内修复术中一期覆盖LSA 32例,部分覆盖9例,保留35例。观察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1.3%),死于急性脑梗死。32例覆盖LSA的患者中,发生脑血管意外3例(9.4%),左锁骨下动脉窃血1例(3.1%),左上肢乏力4例(12.5%),并发症发生率为25.0%(8/32);9例部分覆盖LSA患者和35例LSA未覆盖患者中,发生脑血管意外各1例。随访3~40个月,死亡1例,I型内漏2例,均再次手术干预获得成功。结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有选择性地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开窗移植物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7岁,因“胸背部疼痛20d,经磁共振检查诊断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于2004年12月18日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经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其主裂口位于胸主动脉,  相似文献   

12.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常用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势 [1-4].目前,关于TEVAR术后中远期并发症的研究尚少.去分支手术是一种通过外科手术与介入治疗相结合治疗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安全有效全腔内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的方法。方法:针对2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需要重建LSA的患者,采用目前市售的介入器材并改进,先释放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覆盖LSA,再于LSA开口处行体内穿刺破膜、球囊扩张并置入左锁骨下动脉支架,原位开窗重建LSA。结果:患者2例均取得技术成功,主体支架无移位,无内漏;重建的LSA通畅,无内漏。结论:原位开窗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重建LSA,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4.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现已逐渐成熟,成为临床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手段。腔内治疗拥有创口小,围术期死亡率低的优点,但长期随访结果相比开放手术缺少明显优势。TEVAR术后胸主动脉段虽得到处理,但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在远期随访中会出现瘤样扩张、新发破口以及分支血管支配的器官缺血、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为减少该类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Castor支架及体外预开窗Ankura支架用于近端锚定区不足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价值。方法 对20例(A组)及21例(B组)近端锚定区不足Stanford B型AD患者分别植入Castor支架及体外预开窗Ankura支架行EVAR治疗,观察2组术中支架释放情况。术后1个月复查主动脉血管造影(CTA),之后每3个月规律复查主动脉CTA,至AD假腔逐渐减少、真腔逐渐恢复至正常;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对41例均手术成功,A组全部20例(20/20,100%)、B组20例(20/21,95.24%)术中支架成功释放,B组1例(1/21,4.76%)支架轻度向近心端移位,部分遮挡左颈总动脉(LCCA)开口,经植入1枚Wallstent支架后造影LCCA显影良好。术后随访1~24个月,平均(12.5±3.60)个月,A组未见并发症;B组1例发生Ⅰa型内漏,内漏量较小,患者无不适,未予特殊处理。结论 Castor支架或体外预开窗Ankura支架用于TEVAR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Stanford B型AD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体外开窗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流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7年2月—2020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腔内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夹层患者89例,其中试验组利用体外开窗技术重建,44例,男36例、女8例,平均年龄(58.02±13.58)岁;对照组利用烟囱技术重建,45例,男35例、女10例,平均年龄(54.10±12.32)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126.16±7.53)min vs.(96.49±6.52)min,P<0.01]。中位随访时间31(13~48)个月,随访期间试验组内漏发生率(4.7%)低于对照组(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两组患者在脑卒中、心肌梗死、假腔血栓化、逆撕性主动脉夹层、左锁骨下动脉闭塞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开窗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流在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中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体外开窗技术治疗腔内修复术后内脏分支动脉区域主动脉夹层的优点与要点,探索体外开窗技术在内脏分支动脉区域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介入血管中心收治的1例EVAR术后内脏分支动脉区域主动脉夹层形成并累及多支内脏动脉的患者,采用体外开窗方式重建内脏分支动脉并封堵主动脉血管破口。对该例患者的手术过程进行总结,并对全腔内技术治疗该类疾病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结果 该患者手术成功,手术耗时5 h,术中出血约100 mL。ICU留观时间为1 d,于术后1周出院。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如脊髓缺血、肝肾功能不全、感染、下肢缺血、穿刺点假性动脉瘤等)发生。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显示主动脉支架稳定、内脏分支动脉血流通畅,主动脉夹层隔绝良好。结论 体外开窗技术可实现对累及重要脏器分支动脉的主动脉夹层的全腔内修复,是一种新的处理内脏分支动脉区域主动脉病变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对于累及肾动脉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采取TEVAR治疗的26例累及肾动脉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1周、术后3个月患者的肾功能指标以及手术前后不同层面主动脉真假腔直径。结果 2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术后3个月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患者的肌酐、尿素氮水平均较术前1周明显升高,肾小球滤过率较术前1周明显降低(P﹤0.01);术后3个月与术前1周的胱抑素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患侧肾小球滤过率较健侧及术前1周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不同平面真腔的直径均明显大于术前1周,假腔的直径均明显小于术前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一侧肾动脉完全为假腔供血的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后患者的肾功能会出现恶化,应重视并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9.
Li C  Li YL  Wang ZG  Zhang Q  Gu YQ  Bian JF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8):1184-1186
目的探讨采用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弓降部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2月至2004年6月,采用血管腔内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夹层14例。14例均为StanforB型主动脉夹层,原发破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2~13mm,平均8.7mm。分支型支架由主动脉段支架和分支段支架组成,支架直径较相应支撑部位动脉直径大15%~20%。治疗在血管造影室进行,应用定位导丝、在透视下将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送人并连续释置入主动脉弓和左锁骨下动脉。结果支架释放全部成功。14例患者共放置14只分支型主动脉支架和2只可弯曲型支架人工血管,封闭夹层破裂口,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直径。无远端动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结论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适合于修复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旁的主动脉弓部夹层。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