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上海市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国家人口普查办公室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男、女均居全国首位。 1995年世界人口数据表明 ,发达国家预期寿命为 77岁 ,上海已达欧美等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期望寿命的增长 ,寿命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丧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受限的残疾不仅给本人的生活质量带来影响 ,而且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一定的负担。期望寿命实际上是去除死亡后所能生存的年限 ,并不能反映生存者的健康、现状和功能状况〔1〕。人在生命过程中 ,无时不受到疾病的威胁 ,在人的一生中有多少时间处于健康状态 ,有多少时间处于疾病状态。如何延…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浙江省居民1998、2003和2008年健康期望寿命以及年龄、性别和城乡之间的差异.方法 利用浙江省死因监测资料和浙江省卫生服务调查家庭户成员相关健康资料,采用Sullivan法计算健康期望寿命.结果 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比值,1998年为73.89岁、58.09岁和78.62%,2003年为75.91岁、57.76岁和76.08%,2008年为76.70岁、59.57岁和77.66%.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比值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下降.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男性健康期望寿命比值高于女性.城市居民期望寿命高于农村居民,但是农村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比值均高于城市居民.结论 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随着年份递增而递增,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的健康期望寿命存在差异,应采取不同卫生政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遵义市居民期望寿命,了解主要死因对遵义市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为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遵义市死因监测点数据和漏报数据,运用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简略寿命表,计算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寿命损失年数和损失率等指标。结果 2014年遵义市死因监测点居民期望寿命为75.76岁,男性和女性依次为73.41岁和78.43岁,女性期望寿命比男性高5.02岁。去除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前5位死因后,人均期望寿命可依次增加6.66、2.03、1.97、1.35和0.40岁,男性期望寿命增幅与全人群一致,女性期望寿命顺位与全人群略有差别,呼吸系统疾病居第2位。去除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后,期望寿命分别增长2.80岁、2.31岁、0.92岁、0.87岁。结论 遵义市居民期望寿命值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点应加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基于卫生系统现有数据测算北京市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对该指标本土化研究与应用提出建议。资料与方法:利用2008年北京市年度人口和死亡资料,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和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基于沙利文法测算常用健康期望寿命指标。结果:2008年北京市居民0岁自评健康期望寿命为72.75岁,男性71.22岁,女性73.89岁。0岁无失能期望寿命75.18岁,男性73.85岁,女性76.56岁。0岁无慢性病期望寿命62.73岁,男性61.87岁,女性63.75岁。北京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在期望寿命中的占比男性通常高于女性,但老年人口中,男性健康期望寿命在期望寿命中的占比低于女性。政策建议:使用健康期望寿命作为居民健康状况评价的重要指标,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建立本土化的数据报告和收集制度,推进居民全生命周期人口相关信息数据的整合与利用,重视老年人口的长期照护需求及其健康支持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南京市居民期望寿命及各主要疾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数据支撑和政策建议。方法对2012年南京市居民人口资料和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南京市2012年户籍居民总死亡率6.21‰,居民出生时期望寿命为80.26岁,其中男性为78.30岁,女性为82.35岁。前五位死因顺位,去除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及营养代谢疾病,期望寿命分别增加7.44、3.60、1.25、0.73、0.25岁。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损伤中毒是居民减寿顺位前三位死因。结论卫生行政部门应通过加强慢性病预防以及意外伤害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健康寿命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合肥市居民的期望寿命及主要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客观地评价了合肥市人口的健康水平。方法运用统计软件对合肥市2009年人口资料及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合肥市2009年年平均总死亡率为3.73‰,其中男性死亡率为4.37‰,女性为3.05‰。全死因期望寿命为85.21岁,女性高于男性。城市期望寿命低于乡镇。对合肥市主要死因进行分析,循环系统疾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最大,去除循环系统疾病后,男性期望寿命可提高10.85岁,女性可提高18.20岁。结论近年来合肥市人群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和提高,死因谱发生了变化,影响人群期望寿命的主要死因以肿瘤、循环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 相似文献
11.
12.
成都市居民伤残调整期望寿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成都市居民失能严重程度,通过失能调整期望寿命对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Sullivan法计算人群伤残调整期望寿命.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成都市居民失能严重程度明显上升,0岁组伤残调整期望寿命为65.55岁,期望寿命因失能损失了9.15岁.结论:失能对老年人和女性健康影响较大,应关注疾病造成的非致死性失能后果,提高人群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14.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周围居民期望寿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核电是相对安全的能源,但社会心理学影响仍存在,为获取核电站运行阶段周围人群的健康状况,建立周围人群健康基础资料,周围居民期望寿命是一项长期观察的重要指标。方法 采用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将核电站周围20km半径范围内至少居住三年以上(含三年)并有常住户口的居民列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全死因、期望寿命等。结果 ①调查常住居民116,328人(男55,473人,女60,855人)。②期望寿命:0~10km和10~20km居民全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分别为75.69岁(男性72.46岁,女性76.92岁)和73.02岁(男性70.56岁,女性73.74岁),接近同期深圳市居民75.17岁(男性73.17岁,女性77.18岁)水平[8],但稍高于全国73.82岁的(男性72.07岁,女性75.66岁)平均水平[9]。结论 20km范围内居民健康水平基本上是稳定的,具有较良好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期望寿命是评价一个地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医疗保健水平的一项综合指标,也是我们认识因疾病而导致生命损失并制定相应的公共卫生策略的基础。由于不同死亡原因对健康人年损失的贡献并不相同,使得死因顺位的排列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部分信息,也无法对导致健康损失的疾病的影响程度或者防治效果给予准确的预测。本文试用去死因寿命表法对目前影响寿命的主要疾病进行评价。 材料与方法 1.所有的死亡病例均来自杭州市上城区公安分局的户籍登记资料和全市的新生儿漏报调查汇总;由地段医生逐一访问、核实,根据ICD-9原则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6.
2005年中国居民与日本居民期望寿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2005年中国、日本居民期望寿命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为有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中国、日本2005年各个年龄组平均人口数(Px)实际死亡人数(Dx),采用Chiang C.L.(蒋庆琅法)推算中国、日本居民的各个年龄组死亡概率、期望寿命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05年日本居民期望寿命[0,1)岁组比中国居民期望寿命[0,1)岁组延长9.8岁;日本居民寿命表的中位年龄为87.9岁,中国居民寿命表的中位年龄为79.3岁。结论2005年日本居民各个年龄组的期望寿命均高于中国。要提高中国居民的期望寿命重点在于[0,15)人群,尤其要提高婴幼儿组的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西城区1990~2004年居民期望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望寿命是一个综合各年龄组死亡概率后计算的相对指标,它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某个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口的健康状况,提高居民期望寿命,是控制慢性病和其它因素导致死亡的长期工作。为了解北京市西城区居民期望寿命情况,现将1990~2004年期望寿命分析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南京市居民期望寿命现况,分析各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分析2014年南京市居民人口资料和死因监测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4年南京市居民粗死亡率5.89‰,男性死亡率(6.54‰)高于女性(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期望寿命为82.17岁,男性为80.19岁,女性为84.28岁。居民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型。死因构成前5位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及营养代谢疾病,其去死因期望寿命分别为8.62、4.12、1.70、0.92、0.51岁。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损伤中毒居居民减寿死因前3位。结论肿瘤、心脑血管等主要慢性病和损伤与中毒是影响南京地区居民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
人均期望寿命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群健康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其经济、教育、文化、环境的发展水平[1-2].因此,我国提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建设周期末,提高全国人均期望寿命1岁;成都市市政府由此提出,在"十二五"规划地方建设周期末,提高成都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5岁.本研究中我们对2010年成都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潜在寿命损失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确定主要的健康问题,为提高成都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