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研究观察VEGFA、VEGFC及其受体和angiopoietin-1、angiopoietin-2及其受体在发育第3-12周人胚胎卵黄囊血岛、主动脉-生殖腺-中肾(AGM)区的表达。在征得意外流产孕妇同意并签字后,收集其意外流产的受精龄第3-12周的人胚胎,用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结果表明:第21-25天人胚卵黄囊血岛血管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强表达VEGFA及其受体flt1和flk-1,VEGFC及其受体fit4,anglopomtin-2及其受体Tie-2蛋白;弱表达angiopoietin-1蛋白。背主动脉和中肾于发育第4周开始表达上述各种因子及其受体,免疫阳性反应物集中在大而圆、有核的造血细胞。阳性细胞的数量到第7周到达高峰。8周以后,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到12周几乎所有的血细胞为免疫阴性反应。生殖腺主要在第6—8周表达VEGFA,flt1,flt4,angiopoietin-1,angiopoietin-2和Tie-2蛋白,但不表达VEGFC和flk-1。在AGM区的血管内皮细胞未检测到上述各因子的表达。结论:人胚胎卵黄囊血岛造血细胞和内皮细胞以及背主动脉和中肾共表达多种与血管发生和血液发生相关的因子。人胚内造血发生于第4周。  相似文献   

2.
姜红心  张杰  李磊  王箐  于树娜  蒋吉英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9):177-179,i0006
背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在血管生成和新血管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近来,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对血液发生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和alI.giopoietin-1(ang-1)、angiopoietin-2(ang-2)及其受体在发育第3-12周人胚胎卵黄囊血岛、主动脉-生殖腺-中肾区的表达,以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angiopoietin家族在血液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设计:单一样本观察。 单位:潍坊医学院,形态实验中心和解剖学教研室。 对象:实验于2002-02/2004-08在潍坊医学院进行,收集流产的47例孕妇的受糟龄第3-12周人胚胎标本,孕妇知情同意。 方法:标本连续切片,每隔10张抽出2张切片,分别做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多克隆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fms样酪氨酸激酶,flt-4,ang-1,ang-2,Tie-2抗体以及单克隆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胎肝激酶l抗体4℃孵育过夜,羊抗鼠IgG及SABC液室温下分别孵育2h,DAB显色。分别以正常兔或鼠血清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主要观察指标: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在发育第3-12周人胚胎卵黄囊血岛、主动脉-生殖腺-中肾区的时空表达。②ang-1和ang-2及其受体在发育第3-12周人胚胎卵黄囊血岛、主动脉-生殖腺-中肾区的时空表达。结果:①第21-25天人胚卵黄囊血岛血管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强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及其受体fms样酪氨酸激酶和胎肝激酶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胎肝激酶4、ang-2及其受体Tie-2蛋白,弱表达ang-1蛋白。②背主动脉和中肾于发育第4周开始表达上述各种因子及其受体,免疫阳性反应物集中在大而圆、有核的造血细胞。阳性细胞的数量到第7周到达高峰。8周以后,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到12周,几乎所有的血细胞为免疫阴性反应。③生殖腺主要在第6-8周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fms样酪氨酸激酶,flt-4,ang-1,ang-2和Tie-2蛋白,但不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胎肝激酶l。④主动脉一生殖腺一中肾区的血管内皮细胞未检测到上述各因子的表达。 结论:人胚卵黄囊血岛造血细胞和内皮细胞以及背主动脉和中肾共表达多种与血管发生和血液发生相关的因子。人胚内造血发生于第4周。  相似文献   

3.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在血管生成和新血管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近来,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对血液发生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和an-giopoietin-1(ang-1)、angiopoietin-2(ang-2)及其受体在发育第3~12周人胚胎卵黄囊血岛、主动脉-生殖腺-中肾区的表达,以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angiopoietin家族在血液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潍坊医学院,形态实验中心和解剖学教研室。对象:实验于2002-02/2004-08在潍坊医学院进行,收集流产的47例孕妇的受精龄第3~12周人胚胎标本,孕妇知情同意。方法:标本连续切片,每隔10张抽出2张切片,分别做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多克隆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fms样酪氨酸激酶,flt-4,ang-1,ang-2,Tie-2抗体以及单克隆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胎肝激酶1抗体4℃孵育过夜,羊抗鼠IgG及SABC液室温下分别孵育2h,DAB显色。分别以正常兔或鼠血清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主要观察指标: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在发育第3~12周人胚胎卵黄囊血岛、主动脉-生殖腺-中肾区的时空表达。②ang-1和ang-2及其受体在发育第3~12周人胚胎卵黄囊血岛、主动脉-生殖腺-中肾区的时空表达。结果:①第21~25天人胚卵黄囊血岛血管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强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及其受体fms样酪氨酸激酶和胎肝激酶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胎肝激酶4、ang-2及其受体Tie-2蛋白,弱表达ang-1蛋白。②背主动脉和中肾于发育第4周开始表达上述各种因子及其受体,免疫阳性反应物集中在大而圆、有核的造血细胞。阳性细胞的数量到第7周到达高峰。8周以后,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到12周,几乎所有的血细胞为免疫阴性反应。③生殖腺主要在第6~8周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fms样酪氨酸激酶,flt-4,ang-1,ang-2和Tie-2蛋白,但不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胎肝激酶1。④主动脉-生殖腺-中肾区的血管内皮细胞未检测到上述各因子的表达。结论:人胚卵黄囊血岛造血细胞和内皮细胞以及背主动脉和中肾共表达多种与血管发生和血液发生相关的因子。人胚内造血发生于第4周。  相似文献   

4.
背景:早期肝的发育与横隔间充质和原始心脏的发育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密切关系,来自原始心脏和横隔间充质的信号分子可诱导前肠内胚层细胞向肝细胞的特化,横隔间充质为肝芽的形成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并可促进其生长和分化。但这一诱导过程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利用发育第3~5周人胚标本,选择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c—Met作为肝干细胞的标记物,观察早期人胚胎的发育及肝干细胞的形态特征,以明确肝干细胞的特征和影响其增殖、分化的因素,为肝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设计:开放性实验。 单位:潍坊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材料:实验于2004-09/2005-01在成都医学院科研中心完成。选择2个月内流产的新鲜人胚胎标本20例,20min内用40g/L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参照Jirasek的人胚发育分期标准,根据胚胎的长度、体节的数目及器官发育状况确定胚龄。 方法:选择胚龄第3-5周的标本,SABC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多克隆抗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其受体、转化生长因子β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2抗体,单克隆抗增殖细胞核抗原、甲胎蛋白和细胞角蛋白19抗体,4℃孵育过夜,羊抗兔或羊抗鼠ⅠgG及SABC液室温下分别孵育2h,二氨基联苯胺显色。以磷酸盐缓冲液代替-抗作阴性对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主要观察指标:第3~5周人胚肝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及标记物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肝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其受体在第3-5周人胚肝、原始心脏及横隔间充质细胞中的表达。 结果:①第3-5周人胚肝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及标记物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第3周末肝芽形成,第4周肝芽的细胞伸人横隔间充质内形成肝索,构成肝索的细胞具有与第3周末相同的形态特点。第5周时这些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细胞体积有所增大,胞核嗜碱性稍减弱,胞质的嗜酸性增强,但细胞的形态仍均匀一致。第3~4周时肝索的细胞呈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反应阴性,5周时开始出现阳性反应,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少数细胞的胞质为弱阳性。第3~5周时多数肝索细胞都为甲胎蛋白和c—Met阳性,甲胎蛋白阳性细胞的免疫反应沉淀物在胞核、胞质及细胞膜中均存在;c—Met阳性反应主要分布于细胞核,胞质亦可见较弱的阳性反应。而这些细胞为细胞角蛋白19阴性。②肝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其受体在第3—5周人胚肝、原始心脏及横隔间充质细胞中的表达:发育第4周组成肝索的细胞表达c—Met,而不表达其他的因子或受体。第5周时,除了肝细胞生长因子以外的其他因子均在肝索细胞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l、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2的免疫反应沉淀物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膜,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其受体的阳性反应在细胞核、细胞质以及细细胞膜均可见。第3-5周时,肝芽或肝索周围的心肌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呈肝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免疫反应阳性,阳性信号主要聚集在细胞质,少数胞核亦有阳性。 结论:①人胚胎发育的第3周末,前肠腹侧的部分内胚层细胞特化为肝干细胞。②发育第3-5周人胚肝的细胞为未分化的肝干细胞,若拟研究人胚肝干细胞,此时取材、并利用肝干细胞特异性的标记物,可得到具有双向分化潜能的肝干细胞。对于鼠胚肝于细胞的研究,也可利用人、鼠胚龄的对应关系,推算出其肝干细胞存在的时间、从而决定取材的时间点。③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转化生长因子β1等生长因子促进早期人胚肝的发育。  相似文献   

5.
背景:早期肝的发育与横隔间充质和原始心脏的发育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密切关系,来自原始心脏和横隔间充质的信号分子可诱导前肠内胚层细胞向肝细胞的特化,横隔间充质为肝芽的形成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并可促进其生长和分化。但这一诱导过程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的:利用发育第3~5周人胚标本,选择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c-Met作为肝干细胞的标记物,观察早期人胚胎的发育及肝干细胞的形态特征,以明确肝干细胞的特征和影响其增殖、分化的因素,为肝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潍坊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4-09/2005-01在成都医学院科研中心完成。选择2个月内流产的新鲜人胚胎标本20例,20min内用40g/L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参照Jirasek的人胚发育分期标准,根据胚胎的长度、体节的数目及器官发育状况确定胚龄。方法:选择胚龄第3~5周的标本,SABC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多克隆抗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及其受体、转化生长因子β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2抗体,单克隆抗增殖细胞核抗原、甲胎蛋白和细胞角蛋白19抗体,4℃孵育过夜,羊抗兔或羊抗鼠IgG及SABC液室温下分别孵育2h,二氨基联苯胺显色。以磷酸盐缓冲液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主要观察指标:第3~5周人胚肝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及标记物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肝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及其受体在第3~5周人胚肝、原始心脏及横隔间充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①第3~5周人胚肝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及标记物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第3周末肝芽形成,第4周肝芽的细胞伸入横隔间充质内形成肝索,构成肝索的细胞具有与第3周末相同的形态特点。第5周时这些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细胞体积有所增大,胞核嗜碱性稍减弱,胞质的嗜酸性增强,但细胞的形态仍均匀一致。第3~4周时肝索的细胞呈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反应阴性,5周时开始出现阳性反应,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少数细胞的胞质为弱阳性。第3~5周时多数肝索细胞都为甲胎蛋白和c-Met阳性,甲胎蛋白阳性细胞的免疫反应沉淀物在胞核、胞质及细胞膜中均存在;c-Met阳性反应主要分布于细胞核,胞质亦可见较弱的阳性反应。而这些细胞为细胞角蛋白19阴性。②肝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及其受体在第3~5周人胚肝、原始心脏及横隔间充质细胞中的表达:发育第4周组成肝索的细胞表达c-Met,而不表达其他的因子或受体。第5周时,除了肝细胞生长因子以外的其他因子均在肝索细胞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2的免疫反应沉淀物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膜,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及其受体的阳性反应在细胞核、细胞质以及细细胞膜均可见。第3~5周时,肝芽或肝索周围的心肌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呈肝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免疫反应阳性,阳性信号主要聚集在细胞质,少数胞核亦有阳性。结论:①人胚胎发育的第3周末,前肠腹侧的部分内胚层细胞特化为肝干细胞。②发育第3~5周人胚肝的细胞为未分化的肝干细胞,若拟研究人胚肝干细胞,此时取材、并利用肝干细胞特异性的标记物,可得到具有双向分化潜能的肝干细胞。对于鼠胚肝干细胞的研究,也可利用人、鼠胚龄的对应关系,推算出其肝干细胞存在的时间、从而决定取材的时间点。③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转化生长因子β1等生长因子促进早期人胚肝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观察小发夹RNA对白血病细胞血管内皮生长N子受体flt-1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对白血病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构建的人flt-1基N特异性shR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K562细胞,用(3418抗性筛选获得阳性克隆;抽提基因组DNA,用PCR方法验证shRNA基因对K562细胞的转染;以RT—PCR和免疫印迹反应检测flt-1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用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检测白血病细胞的侵袭能力;RT~PCR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MMP-2和MMP-9的表达。结果表明,flt-1基因特异性shR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白血病细胞株K562,G418筛选2周获得阳性克隆;PCR检测证实shRNA基因整合入白血病细胞基因DNA;携有shRNA的flt-1基因能明显下调白血病细胞内flt-1基因mRNA表达水平;设计的2种不同flt-1shRNA序列能不同程度干扰flt—1基因和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两纽阳性细胞中flt-1基因表达抑制率分别为46.1%和65.4%;flt—1 shRNA转染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后,MMP-2和MMP-9mRNA表达水平均较转染前明显下降;阳性细胞穿透人工重组基底膜的能力(4.3±1.2)%较对照组(12.7±1.9)%及(9.6±1.7)%明显降低(P〈0.01)。结论:VEGF受体flt-1特异性shRNA的真核表达载体能够高效转染入白血病细胞株K562,有效抑制flt-1基因的表达,并使白血病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减弱,MMP-2和MMP-9mRNA表达水平下降。这提示VEGF可能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调控MMP-2和MMP-9的方式,参与白血病细胞的转移。  相似文献   

7.
背景:现阶段对于肝干细胞在胚胎肝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特征、时空分布、分化过程的报道很少.目的:以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c-Met作为标志物,观察其在不同发育阶段肝干细胞中的时空分布.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5-06/2006-12在潍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40例胚胎标本取自3个月内的流产胎儿,由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提供.方法:收集流产胚胎,30 min内制作切片,显微镜下根据胚层形成情况、体节数目及器官发育状况确定胎龄.选择胎龄第3~12周的标本切片,每隔10张抽出1张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第3~12周胚胎肝干细胞甲胎蛋白、c-Met、细胞角蛋白19的表达.结果:第3~5周甲胎蛋白、c-Met呈阳性反应,提示为肝干细胞;第10~12周甲胎蛋白、c-Met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汇管区周围,提示此时肝干细胞主要局限于汇管区周围的肝索内,与成年肝中卵圆细胞(成年肝干细胞)的分布一致.细胞角蛋白19阳性反应在第7周时开始出现;第10~11周时细胞角蛋白19阳性反应主要位于汇管区附近的肝索细胞和胆管板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第12周时细胞角蛋白19阳性信号仪见于胆管板和胆管上皮细胞.此时所有的胆管板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均呈甲胎蛋白、c-Met和细胞角蛋白19阳性.结论:细胞角蛋白19在肝干细胞中无表达,仅在胆管上皮细胞及其祖细胞中有表达,可能不适合作为肝干细胞的标志物.所有的胆管板及胆管上皮细胞均呈甲胎蛋白、c-Met、细胞角蛋白19阳性反应,推测甲胎蛋白+/c-Met+/细胞角蛋白19+的细胞可能为胆管祖细胞.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及其受体flt-4在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瑞峰  张志明  马景枝  李智峰  苑建磊  齐帅  田贵金  孙朝 《临床荟萃》2007,22(18):1311-1314,F0003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及其受体flt-4的表达以及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如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8例HCC、28例癌旁组织及12例正常肝组织中VEGF-D的表达及flt-4阳性淋巴管的计数,分析VEGF-D的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CC中VEGF-D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和正常肝组织,分别为75.0%(36/48),50.0%(14/28)和41.7%(5/12)(P<0.01);VEGF-D的表达与肝癌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VEGF-D及flt-4在有肝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组(P<0.05);VEGF-D及其受体flt-4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VEGF-D及其受体flt-4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与肝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脑出血大鼠脑内Angiopoietin-1及其受体Tie-2表达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与微血管系统重建过程密切相关的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1,Ang-1)及其受体含免疫球蛋白样环和上皮生长因子样域酪氨酸激酶-2(tymsine kinase that contains immunoglobulin—like loops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similar domains-2,Tie-2)在大鼠基底核脑出血后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用Ⅶ型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第1、2、4、7、14、21和28d血管生成素Ang-1和其受体Tie-2的表达,计数阳性血管作为观察指标。结果:HE染色显示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取材未见血肿及局部明显病理学改变,而模型组第4d血肿周围出现微血管段,而后阳性微血管段表达逐渐持续增多,至第21d大量伸人血肿区;免疫组化研究显示正常及假手术组不同时间点Ang-1和Tie-2表达均未见明显变化,模型组大鼠在脑出血后第2d起Ang-1和Tie-2阳性微血管表达明显多于其他两组,而后表达逐渐升高(P〈0.01),至21d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28d时仍有表达。结论:在脑出血后,损伤区Ang-1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上调,可能通过调节血管生成过程而促进脑出血损伤区微血管系统重建。  相似文献   

10.
反义基因对大鼠纤维化肝脏TGF—β受体表达的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反义TGF-βRNA调节其受体表达及防治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本实验将反义TGF-β1基因导入CCl4诱导的大鼠纤维化肝脏,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TGF-β受体的表达。结果发现纤维化肝脏TGF-βⅠ型受体主要分布于汇管区周围及纤维间隔内和散在分布于肝实质内,Ⅱ型受体则主要分布于肝脏实质肝细胞和纤维间隔及汇管区,且均较正常组明显。经转基因处理后大鼠纤维化肝脏Ⅰ、Ⅱ型受体的分布未发生改变,但阳性反应明显减弱,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降低,且肝脏纤维间隔也明显减少,其中Ⅱ型受体阳性的肝细胞数量减少极为明显。结论反义TGF-β1基因能下调其Ⅰ、Ⅱ型受体的表达,以阻止贮脂细胞的活化和肝细胞的凋亡,从而减缓肝纤维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CD34、CD31、CD14、CD10和凝血因子Ⅷ(FⅧ)在人胚胎发育第3~12周卵黄囊血岛、PAS/主动脉-生殖腺-中肾(AGM)区和肝造血细胞的表达。方法药物流产受精龄3~12周人胚胎共32例,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一伊红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第3~4周人胚卵黄囊血岛由外周的血管内皮细胞和中心的造血细胞组成。血岛的血管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均为CD10、CD14、CD31和FⅧ表达阳性。此外,血管内皮细胞还表达CD34,而造血细胞为CD34阴性。第32天,卵黄囊血岛的造血细胞已经迁移。在第4周,主动脉、中肾和肝造血灶内开始出现CD34、CD10、CD14、CD31和FⅧ阳性的造血细胞。到第7周,CD10、CD14阳性细胞数量达到最高。到第11~12周,上述各区域中多为无核的红细胞,CD34、CD10、CD14、CD31和FⅧ表达为阴性。第4~12周,胚体内所有血管内皮细胞均为CD34阳性。结论卵黄囊血岛造血细胞和内皮细胞共表达CD10、CD14、CD31和FⅧ,卵黄囊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34,而造血细胞不表达CD34。背主动脉、中肾和肝的造血细胞主要在第4~7周表达CD34、CD10、CD14、CD31和FⅧ。抗CD34抗体可标记人胚胎3-12周各种血管的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运动能否促进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功能恢复,并观察运动对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功能恢复的内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成运动组、静止组、假手术组,每组6只。大脑中动脉梗塞(MCAO)法造模24h后,运动组予以2周的电动跑台训练,每天30min。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n)法从分子水平观察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及内皮特异性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2周后运动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高于静止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小于静止组,Ang-1、Tie-2的mRNA表达均显著大于静止组与假手术组。结论运动能够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这种改变可能与Ang/Tie-2通路的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kappaB(NF-κB)与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关系。方法用四氯化碳制造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能够抑制NF-κB激活的N-乙酰-L-半胱氨酸(NAC)(100 mg/kg,ip)作为对照。在造模第4、8、12周末处死大鼠,动态观察大鼠肝脏活化NF-κB表达和活化肝星状细胞(HSCs)数量变化,并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在各个造模时间点上,模型组大鼠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大鼠(P<0.01),在第4、8周末肝脏枯否氏细胞(KCs)强烈表达活化NF-κB,肝脏炎症评分增加,NAC抑制NF-κB活化,肝脏炎症评分降低(P<0.01~0.05);随造模时间延长,表达活化NF-κB HSCs数量逐渐增多,活化HSCs亦增多,肝脏纤维化评分增加。NAC抑制NF-κB激活,活化HSCs减少,肝纤维化评分降低(P<0.01~0.05)。结论 NF-κB参与大鼠肝纤维化过程KCs和HSCs激活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流式细胞术检测血管生成素2(Ang-2)及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在肝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CD105标记的血管表达量的关系,以期为研究肝癌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112例肝细胞癌标本为研究对象,60例癌旁组织、60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Ang-2、Tie-2和CD105的表达,分析其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结果 Ang-2、Tie-2和CD105在肝癌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Ang-2、Tie-2和CD105在不同肿瘤直径、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甲胎蛋白(AFP)值及有无转移患者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癌中Ang-2、Tie-2和CD105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Ang-2和Tie-2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Ang-2和Tie-2参与CD105表达的血管生成,联合检测Ang-2、Tie-2和CD105可能有助于肝癌患者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5.
Ang-2和Tie-2在肝癌中表达及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流式细胞术检测血管生成素2(Ang-2)及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在肝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CD105标记的血管表达量的关系,以期为研究肝癌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112例肝细胞癌标本为研究对象,60例癌旁组织、60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Ang-2、Tie-2和CD105的表达,分析其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结果 Ang-2、Tie-2和CD105在肝癌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Ang-2、Tie-2和CD105在不同肿瘤直径、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甲胎蛋白(AFP)值及有无转移患者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癌中Ang-2、Tie-2和CD105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Ang-2和Tie-2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Ang-2和Tie-2参与CD105表达的血管生成,联合检测Ang-2、Tie-2和CD105可能有助于肝癌患者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Angiogenesis is essential for tumour growth and metastasis, and is coordinated by several classes of growth factors mediating their effect through receptors linked, in turn, to tyrosine kinase. These growth factors include angiopoietin-1 (Ang-1), angiopoietin-2 (Ang-2)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which act through receptors Flt-1 and Tie-2.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order to further determine abnormalities in levels of Ang-1, Ang-2, Tie-2, sFlt-1 and VEGF in human cancer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these molecules were measured in plasma from 30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30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and 12 healthy controls per cancer group. RESULTS: In breast cancer, levels of Ang-1 (P=0.0005), Ang-2 (P=0.0173), Tie-2 (P=0.0001), and VEGF (P=0.0001) were all significantly raised, and plasma levels of sFlt-1 (P=0.045)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compared with controls. However, in prostate cancer, only levels of VEGF and Tie-2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both P=0.00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levels of any molecul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ancer.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s was lower Ang-1 in the women compared with men.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levels of Ang-1 and Tie-2 both in breast (r=0.498, P=0.005) and prostate cancer (r=0.643, P=<0.001). Angiopoietin-1 was also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ng-2 in both breast (r=0.422, P=0.02) and prostate cancer (r=0.543, P=0.002). CONCLUSIONS: Abnormal levels of Ang-1, Ang-2 and their receptor, Tie-2, are present in breast and prostate cancer,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may be important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thes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