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射频消融治疗术对兔肝脏肿瘤影响的实验研究及意义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对肿瘤组织的治疗效果及其意义 .方法 :通过外科手术将VX2肿瘤组织混悬液穿刺注射建立新西兰兔肝脏肿瘤模型 ,按照射频治疗的先后顺序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射频治疗前 (对照 )、射频治疗后 1 ,3,5 ,7和 1 4d 6个时间组 ,分别对其肝功能、肿瘤B超影像学及病理学改变进行观察 .结果 :1wk内肝功能出现明显异常改变 ,多数指标在 2wk左右恢复 (P <0 .0 5 ) ;射频治疗 1wk内B超影像学提示肿瘤大小无明显变化 ,之后逐渐缩小 ;RF治疗后肿瘤组织会形成坏死区、损伤区和炎性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 ,部分坏死区会形成液化区 ,部分损伤区会出现坏死 .细胞凋亡大量存在于治疗区内 .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术对肝脏肿瘤疗效确切 ,细胞凋亡可能是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一项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在早期鉴别兔VX2肝肿瘤激光消融后癌残留与灶周炎症带中的价值。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16只,在兔肝种植VX2瘤后制作肿瘤部分消融模型。在消融后1、3、7、14天对肿块区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超声检查仪器为东芝Aplioi900超声诊断仪,造影剂为SonoVue。参照最终病理结果,回放定帧图像,分别在残癌组织、炎症带中选取兴趣区进行定量分析检查。比较残癌与消融后炎症反应带的时间-强度曲线形态及各定量参数值差异。结果 在消融术后不同时间段共划定兴趣区70个,包括残癌34个和炎症带36个。残癌与消融灶周炎症带的时间-强度曲线形态不同:残癌的时间-强度曲线形态以速升速降型为主(22/34,64.7%),而炎症带则多表现为速升缓降型(20/36,55.6%)(P=0.002)。消融术后第3天,残癌与炎症带两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差异最明显,表现为峰值强度、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曲线下面积、上升支曲线下面积及下降支曲线下面积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结论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可帮助早期鉴别兔VX2肝肿瘤消融术后癌残留及灶周炎症带。  相似文献   

3.
射频消融诱导兔肺内VX2鳞状细胞癌模型细胞凋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兔肺内 VX2肿瘤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情况 .方法 采用 VX2肿瘤组织块悬液肺内注入法在 2 0只新西兰白兔体内建立兔 VX2肿瘤肺内移植模型 ;实验组 12只新西兰白兔给予射频治疗 ,计数毁损中心区肿瘤组织和边缘区肿瘤组织凋亡细胞指数 ;对照组 8只新西兰白兔 ,予假性治疗 ,计数肿瘤组织凋亡细胞指数 .结果 治疗组肿瘤经射频治疗后发生凝固性坏死及细胞凋亡 ,毁损边缘区肿瘤组织凋亡细胞指数为 (345± 38) ,而毁损中心区肿瘤组织凋亡细胞指数为 (84± 12 ) ,两者差异非常显著 (P<0 .0 1) ;对照组肿瘤组织凋亡细胞指数为 (2 .0± 0 .4 ) ,与治疗组毁损区中心组织凋亡细胞指数及毁损区边缘组织凋亡细胞指数相比均相差非常显著 (P<0 .0 1) .结论 射频消融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射频治疗恶性肿瘤的一项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陈翔  王洪林  李坚  张盟辉 《重庆医学》2005,34(12):1841-184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联合表阿霉素对兔肝VX2肿瘤微血管密度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制作兔肝VX2肿瘤模型,采用射频消融、局部注射表阿霉素和两者联合的治疗方式,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治疗后肿瘤组织中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射频消融联合表阿霉素治疗组MVD和PCNA较单纯射频消融组和单纯药物组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射频消融联合表阿霉素治疗能较好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研究微泡超声空化增强微波消融对兔VX2肿瘤的热消融效应来探究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4只肝脏移植瘤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 单纯超声空化治疗组、 单纯微波消融治疗组、 超声空化联合微波消融治疗组4组.利用增强超声显示每组治疗前后肿瘤的大小、形状和轮廓并通过温度针来检测治疗区域的局部温度.结果 联合治疗组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兔乳腺种植瘤经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后残留肿瘤增殖能力的变化.方法 兔鳞癌细胞株VX_2肿瘤组织块接种于新西兰兔乳腺,建立兔乳腺种植瘤模型,2周后行HIFU治疗,通过控制探针侧温度,造成肿瘤残留.56只兔子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HIFU组(n=40),经电子显微镜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确认消融效果和残留肿瘤组织消融后不同时间点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同时观察动物生存时间和肿瘤脏器转移的情况.结果 HIFU组消融后,残留肿瘤的PCNA表达呈-过性降低,21 d后恢复至消融前水平.HIFU组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而肺部及腹腔脏器出现转移的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即使HIFU未能一次完全消融肿瘤,在短时间内也能有效抑制残留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延长机体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肝癌的盐酸消融治疗是一种局部、微创、安全、可以重复进行的治疗方法,与手术相比,能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避免开腹手术对患者的打击,减少手术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且花费低、住院时间短.盐酸消融对高风险、不能手术的患者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代替手术的作用.目前,在评估盐酸消融疗效方面还存在争议,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累积,盐酸消融必将在腹部肿瘤的治疗中有着更加广阔的前景.本实验通过建立兔VX2肝种植瘤模型探讨了不同时相VX2肿瘤的CT灌注参数特征,为进一步评价功能影像学在肝种植瘤盐酸消融疗效预测提供实验依据,探讨血流动力学参数对盐酸消融治疗疗效预测的可能性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的特点.本实验通过观察兔肝VX2种植瘤盐酸消融治疗2周后CT灌注参数的变化及盐酸消融组(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对照组)CT灌注参数的变化进而为临床肝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组织块种植法制成兔肝VX2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周后治疗组兔接受盐酸消融治疗.于治疗后14 d分别对两组行CT灌注扫描动态监测.选取肿瘤中央区、周边区和瘤周正常肝组织的感兴趣区(ROI),分别测量灌注值(PV)、强化峰值增量(PEI)、达峰值时间(TTP)、血容量(BV).统计学处理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及自身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及每组自身灌注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肿瘤中央区及瘤周区PV、PEI、BV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肿瘤中央区及瘤周区TTP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V、PEI、BV灌注参数的变化可以反映兔VX2肝移植瘤内部血流动力学的差异,早期区别肿瘤细胞血流稀疏区和增殖旺盛的集区,为从微观角度观察兔VX2肝移植瘤盐酸消融提供了基础,对临床盐酸消融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在早期鉴别兔VX2肝肿瘤激光消融后癌残留与灶周炎症带中的价值.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16只,在兔肝种植VX2瘤后制作肿瘤部分消融模型.在消融后1、3、7、14天对肿块区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超声检查仪器为东芝Aplioi900超声诊断仪,造影剂为SonoVue.参照最终病理结果,回放定帧图像,分...  相似文献   

9.
经皮穿刺瘤内注射医用臭氧治疗兔VX2移植瘤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经皮穿刺瘤内注射医用臭氧,观察医用臭氧对兔VX2移植瘤的作用.方法 34只VX2移植瘤模型兔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臭氧50 μg组(注射臭氧浓度为50 μg/ml);臭氧75 μg组(注射臭氧浓度为75 μg/ml);纯氧组(注射医用纯氧).治疗组每天注射1次,每次2 ml,连续注射14 d.治疗结束后测量各组瘤兔肿瘤体表长径、短径及瘤重,观察肿瘤标本形态并取材行HE染色检查.结果 臭氧治疗组肿瘤长径、短径及瘤重均明显低于空白组和纯氧组(P<0.05),HE染色结果表明臭氧治疗组肿瘤细胞坏死明显.结论 采用经皮穿刺瘤内直接注射医用臭氧治疗兔VX2移植瘤,可有效控制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兔VX2模型探讨肿瘤消融治疗后动态变化过程中,磁共振灌注成像动态量化研究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 16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12只,对照组4只.实验组在兔肝脏种植VX2肿瘤后,观察肿瘤直径超过2.0 cm时行微波消融治疗.对比术后当天、7 d、14 d及28 d实验组与对照组磁共振灌注成像量化指标一最大增强斜率(MSI)的动态变化差异,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对照组兔及实验组兔术后当天肝实质灌注MSI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兔术前肿瘤与术后当天残留肿瘤的平均MSI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兔残留肿瘤与良性强化组织的MSI差异有显著性.残留肿瘤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快速上升型;良性强化组织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缓慢上升型.结论 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动态量化研究是可行的,量化指标MSI与消融治疗后各种组织的病理结果相吻合,可更为准确地量化表达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高频热疗(HFH)治疗对兔VX2肝移植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兔VX2肝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 RFA+ TACE治疗组(A组),RFA+ TACE+ HFH 治疗组(B组),RFA+HFH治疗组(C组)和TACE+ HFH治疗组(D组)。检测各组治疗后的血清谷丙酸转氨酶(ALT),了解治疗的安全性。TUNEL法检测癌组织凋亡及计算凋亡指数;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aspase‐3蛋白和mRNA水平。结果血清ALT在B组升高最明显。与其他组比较,凋亡指数在B组显著升高(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表明Caspase‐3蛋白在各组中出现强弱不同的表达,在B组表达明显增强。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Caspase‐3蛋白和mRNA在B组表达最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A+ TACE+ HFH治疗能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但对于肝功能的损害也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观察肿瘤残留和转移情况、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以及兔的生存期并加以对比,探讨氩氦刀冷冻、射频消融(RFA)及微波凝同(MCT)治疗兔WX2肝癌的疗效.方法 将45只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五组,每组9只,即氩氦刀冷冻组(A组)、射频消融组(B组)、微波凝固组(C组)、手术切除组(D组)和对照组(E组).观察肿瘤转移情况(肝内转移、肺部转移、腹腔淋巴结转移和腹腔种植转移)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变化及生存期等.结果 ①肝内肿瘤残留在A、B、C、D、E组分别为2、4、5、0、9只,差异有显著性(χ2=20.700,P=0.000);肝内转移分别为1、3、4、6、9只,差异有显著性(χ2=15.652,P=0.004);腹腔种植转移率分别为2、5、6、0、1只,差异有显著性(χ2=13.894,P=0.008);肺部及腹腔淋巴结转移各组均为9只,差异无显著性.②各组治疗前sIL-2R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F=31.58,P=0.000);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A组、B组、C组和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组差异有显著性(t=10.119,P=0.000).③平均生存期:氩氦刀冷冻、RFA、MCT和手术切除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73.084,P=0.000);氩氦刀冷冻和手术切除组显著高于RFA、MCT组;氩氦刀冷冻和手术切除组之间、RFA和MCT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治疗兔VX2肝癌中,无论是在减少肿瘤残留和转移方面,还是在增强机体免疫力方面及延长实验兔生存期方面,氩氦刀冷冻治疗均优于RFA和MCT;而RFA和MCT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CEUS)判断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后肿瘤的灭活情况,探讨CEUS在评价肝癌射频消融疗效的可靠性.方法 9例兔VX2肝肿瘤模型作RFA治疗后4d作Sonovue介导的CEUS检查,分析比较各兔子CEUS图片,确定肿瘤部位、数目、边界和肿瘤的坏死程度,选取有代表性的图片作径线测量和勾画出消融灶面积比例并与病理作比较,采用网格分析法计算出CEUS评价RFA疗效的诊断指标.结果 9例兔子中8例发现残留肿瘤灶,1例完全消融,残留灶在CEUS上表现为“快进快退”增强特点,消融灶一直呈无增强状态.以超声测量相关径线与病理对比基本无差异,消融灶面积比例分别为0.55±0.27和0.53±0.33,存在高度正相关(R2=0.89,P=0.001),其诊断敏感率、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6%、88%、91%、80%和86%.结论 CEUS能较可靠评价RFA疗效.  相似文献   

14.
任英红  袁海峰 《吉林医学》2012,33(18):3815-3816
目的:探讨HCC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后残留肿瘤的危害因素。方法:抽取96例经射频消融(RFA)治疗的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后肿瘤残留与RFA有关的临床因素及HCC残留的预后。结果:96例HCC患者经RFA治疗一次后,癌细胞完全消融73例,肿瘤残留23例。73例肿瘤完全消融者的中位生存期为40个月,23例肿瘤残留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9个月,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经一次治疗后肿瘤残留的23例患者经过再次治疗后肿瘤消融的患者有11例,这些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53个月;仍有残留的患者12例,中位生存期28个月。RFA治疗一次后肿瘤完全消融患者与再次治疗后肿瘤完全消融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8);与再次经过治疗后仍有残留的患者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合临床经验及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资料分析,HCC肿瘤直径>3 cm(P=0.007)和靠近肝部大血管(P=0.042)是经过RFA治疗后肿瘤残留的主要独立因素。结论:HCC肿瘤直径>3 cm(P=0.007)和靠近肝部大血管(P=0.042)是经过RFA治疗后肿瘤残留的主要独立因素。对经RFA治疗后未完全消融的患者,应及时对肿瘤残留区采取进一步治疗措施,争取达到完全根治肿瘤,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术应用于治疗肝转移癌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对肝转移癌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不宜手术、放疗、化疗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肝转移癌患者48例(91个灶)行超声引导下射频治疗.原发灶来自消化道肿瘤33例(68.7%),乳腺癌7例(14.5%),其他肿瘤8例(16 .8 %).本组肿瘤最大直径范围为1.5~7.2 cm(中位数2.3 cm), 26例为单发灶,余22例为2 ~5个病灶.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为主结合彩超、穿刺活检、肿瘤标记物等检查方法综合评价疗效 .结果:1个月后螺旋CT增强扫描显示87个病灶完全失去活性,近期有效率达95.6%.有4例局部复发, 14例肝内其他部位再发,而行第2~4次治疗.全部病例经3~18个月随访,目前 46 例存活,2例射频后肿瘤缩小者行手术治疗,因手术并发症死亡.较重并发症1例(2.1%)为肝被膜损伤出血,经射频消融凝固止血成功.结论: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术可作为肝转移癌的一种微创局部治疗方法,其并发症少,缓解率高,是治疗肝转移癌安全、有效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6.
经皮射频毁损治疗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评价射频毁损(RFA)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近期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 采用RF-2000型射频治疗仪,在B超引导下经皮治疗78例HCC患者。结果 78例患者(肝功能Child分级:A级58例,B级14例,C级6例)的110个肿块(平均直经6.1cm,1.9-13.7cm)共进行了105次治疗,平均治疗1.3次和6.3个点,平均随访9.2个月(1-16个月)。患者术后肝功能轻度损害,2周左右恢复正常。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热。6例(7.7%)出现并发症,未发生与RFA治疗直接相关的死亡。43例(55.1%)复发,平均发生在治疗后6.1个月。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原位复发与肿块直径呈显著正相关(P=0.0001)。无原位复发者其治疗点数与肿块直径存在线性关系(r=0.77216,P=0.0001),回归方程式为y=-1.794 1.733x。结论 RFA是一种治疗HCC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超声造影对肝癌射频消融筛选适应证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Chen MH  Wu W  Yang W  Gao W  Dai Y  Yin SS  Huo L  Yan K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9):3491-3494
目的通过射频消融前超声造影观察肿瘤大小、数目及分布,探讨其对筛选适应证的应用价值.方法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超声科就诊的164例确诊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并符合经皮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入选标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照研究.81例射频消融前采用SonoVue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检查(CEUS组),83例射频消融前未行超声造影检查(对照组).男121例、女43例;年龄38~72岁,平均52.4岁.造影前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平均直径超声造影组3.6 cm,对照组3.5 cm.治疗后采用常规超声,增强CT和/或超声造影等影像检查进行规律性随访.结果超声造影组81例造影后9例(11.1%)因发现肿瘤数目 〉5个 (5例)、范围测量〉8 cm(2例)、侵及2支大血管或肠管(2例)被确定为非射频消融适应证,余72例101灶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超声造影新发现≤1.7 cm 8例12灶中,5例为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治疗后随访病例,3例7个灶为肝细胞癌卫星灶.另有16灶为常规超声不能定性或误诊良性,经超声造影确认并指导射频消融治疗.两组随访6~36个月,超声造影组与对照组消融成功率分别为95.0%和89.6%(P〉0.05).对照组新生率高于超声造影组(22.9% vs 9.7%,P〈0.05).结论射频消融前超声造影有助于筛选适应证,显著减少新生转移病例.造影所获信息为早期检出微小癌灶提供了手段和依据,从而有效的提高射频消融对肝癌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8.
金成 《中国医药导报》2013,(35):80-82,85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在实体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实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周围型肺癌3例,原发性肝癌13例,肝癌切除术后复发2例,肝癌介入术后复发2例,肝癌介入术后腹膜后转移癌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CT引导下RFA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术中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结果 21例患者术中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为90.5%;1例出现呕吐,3例局部疼痛,1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1例肝周有少量渗血,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10个月复查CT,15例患者肿瘤完全坏死,4例患者肿瘤部分坏死.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RFA治疗实体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5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脏肿瘤患者(原发性肝癌155例,转移性肝癌52例,肝腺瘤1例,肝血管瘤7例)均行在CT引导下的RFA治疗。所有患者的肝内病灶最大径均≤5 cm。同时所有患者均在RFA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3月、6月)行CTA或MR I及免疫指标来评价疗效。[结果]所有肝脏恶性肿瘤患者(207例),术后的影像学上均可见病灶局部坏死、气化,1周至6个月的复查,189例患者未见肿瘤复发征象,18例可见原病灶内及周围有复发征象;同时,AFP、CEA等免疫指标均明显下降。肝脏良性肿瘤的患者,术后在影像学上亦均表现局部坏死、气化,同时复查的增强扫描均未再发现病灶区有明显的强化。[结论]经皮射频消融术在肝脏肿瘤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