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指门静脉主干以及门静脉属支内血栓形成。由于PVT常缺乏特征性表现,主要依赖于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甚至在术中偶然发现PVT。随着我国肝移植事业的不断发展,移植过程中发现PVT的案例越来越多,PVT已不再是肝移植禁忌证。因此,针对PVT的诊断、治疗以及移植过程中的处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经典文献报道,对肝移植中PVT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确诊的28例BCS并发PVT患者(PVT组)与随机选取同期确诊的40例BCS未并发PVT的患者(非PVT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分类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BCS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与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危险因素的诊断效能,并计算最佳临界点。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PVT组患者在门静脉血流速度、血红蛋白明显低于非PVT组,D-二聚体(DD)、脾脏厚度水平明显高于非PVT组(均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浆DD、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厚度是BCS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67、0.61、1.23,均P0.05)。ROC曲线显示,门静脉血流速度对BCS并发PVT无诊断价值(AUC0.5),而DD、脾脏厚度的AUC分别为0.724、0.673,诊断BCS并发PVT的最佳临界点分别为0.283μg/L、49.5mm。结论:血浆DD水平、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厚度是BCS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DD0.283μg/L、脾脏厚度49.5mm的BCS患者,PVT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3.
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的诊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993年4月至2008年10月行断流术后并发PVT的72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断流术后PVT于术后9~21d好发于脾静脉、门静脉主干等部位,经溶栓、抗凝或手术治疗,除1例因肠坏死合并中毒性休克而死亡外,余经治疗PVT均消失,其中1例发生短肠综合征。结论 腹部彩超或CT是PVT的确诊方法,术中操作轻柔、术后监测血小板计数、腹部彩超或CT、早期溶栓抗凝、及时手术是防治P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相关危险因素,提高围手术期的预防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术病人70例,其中术后形成PVT组18例,术后未形成PVT组52例,对其围手术期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70例病人中18例出现PVT,发生率为25.7%(18/70)。PVT组与非PVT组围手术期一般资料中,PVT组手术时间为(190.1±37.7)min,明显长于非PVT组的(168.7±32.6)min(P=0.024);PVT组脾静脉直径为(10.4±2.7)mm,明显宽于非PVT组的(9.2±1.9)mm(P=0.043);PVT组门静脉直径为(15.1±1.8)mm,明显宽于非PVT组的(13.4±2.1)mm(P=0.024);PVT组术后3 d的D-二聚体值为(2.47±1.32)mg/L,明显高于非PVT组的(1.83±1.10)mg/L(P=0.047)。结论肝硬化脾切除术后PVT形成与手术时间、脾静脉直径、门静脉直径、术后3 d的D-二聚体值等因素有关,可以通过这些指标观察来预测术后P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门静脉血栓(PVT)的处理目前仍然是肝移植手术技术方面的一大挑战,复杂的PVT需要根据血栓的范围、机化及其与血管壁的粘连程度、侧支血管的代偿分流情况等,选择最适合的处理方案,以达到最佳的疗效。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门静脉取栓后血流再通情况和门静脉重建方案的PVT分类方法 ,并进一步分析了3类PVT相应的处理方案。采用基于门静脉重建方案的PVT分类,对PVT患者肝移植的预后具有较为准确的评估价值,可以尝试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原因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56例接受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8例.运用Logit分析PVT形成的因素.结果 本组有9例患者发生PVT,发生率为16%,其中预防性抗凝组PVT发生率为11%,未预防性抗凝组发生率为21%.Logit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血小板值和术中是否结扎脾动脉均与患者并发PVT无明显关系;而术后血小板峰值(≥300×109/L)和门静脉血流方向与患者是否并发PVT有明显关系.未预防性抗凝组PVT Ⅰ、Ⅱ、Ⅲ和Ⅳ级分别为2、3、1和0例,而预防性抗凝组PVT Ⅰ、Ⅱ、Ⅲ和Ⅳ级分别为1、2、0和0例.溶栓治疗PVT有效,经抗凝治疗后9例均顺利出院,无1例死于该并发症.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并发PVT患者中门静脉离肝性血流是决定性因素,血小板峰值≥300×109/L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其诊治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及时抗凝溶栓治疗,预防性抗凝可以明显降低P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门静脉血栓(PVT)的肝移植术中外科处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肝移植患者2508例,共行肝移植2614次,其中253例术前并发PVT.并发PVT者的Yerdel分级为,Ⅰ级者104例,Ⅱ级者114例,Ⅲ级者29例,Ⅳ级者6例.根据具体情况对并发Ⅰ、Ⅱ级PVT者施行静脉血栓切除术、外翻血栓切除术或外翻式门静脉内膜剥脱切除术;并发Ⅲ级PVT者,18例行外翻式门静脉内膜剥脱切除术,11例行外翻血栓切除术;并发Ⅳ级PVT者行外翻式门静脉内膜剥脱切除术.结果 218例并发Ⅰ、Ⅱ级PVT者中,32例行静脉血栓切除术,52例行外翻血栓切除术,134例行外翻式门静脉内膜剥脱切除术,均获得成功.29例并发Ⅲ级PVT者中,18例行外翻式门静脉内膜剥脱切除术,均获得成功;11例行外翻血栓切除术,其中5例获得成功,6例失败.6例并发Ⅳ级PVT者中,3例行外翻式门静脉内膜剥脱切除术,获得成功,3例取栓失败.253例并发PVT者肝移植术后6个月的存活率为93.7%,与同期无PVT的肝移植患者相比较(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并发PVT者可接受肝移植,术中应根据PVT的Yerdel分级情况,采取适合的外科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临床少见的疾病。一项基于住院死亡人群的尸解资料显示PVT的发病率为1%[1],而在肝硬化患者的发病率为0.6%~26%[2],其中因门脉高压行手术治疗后1个月内PVT发生率高达16%~40%[3-5]。据估计PVT引起的门脉高压占全部患者的5%~1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PVT)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行肝脏移植手术的29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245例, 女性45例, 中位年龄51(44, 56)岁。依据肝移植受者术后是否发生PVT分为两组:PVT组(n=16)和非PVT组(n=274)。对比两组肝移植受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采用门诊和住院方式进行随访。分析肝移植受者术后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 290例肝移植受者术后随访时间59(42, 73)个月, 明确术后存在PVT者16例, 发生率为5.5%(16/2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受者术前存在PVT(OR=12.773, 95%CI:3.887~41.973)是肝移植术后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术后出现PVT的16例患者, 其中10例行门静脉介入干预治疗, 剩余6例患者由于症状轻微, 口服阿司匹林或者利伐沙班抗凝治疗。PVT组受者术后3年生存率为93.8%(15/16), 非PVT组受者术后3年生存率为90.1%(247/274), 两组受者术后3年生存率间...  相似文献   

10.
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发生率、分布、分级、转归及其对肝功能的损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9月至2006年3月间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4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彩色多谱勒了解术后PVT的发生情况及血栓的分级、分布等,并通过病例对照分析研究PVT对肝功能的近期影响。结果本组415例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彩超复查率为46.8%,PVT的发生率是33.5%。2004年后的近2年PVT的发生率为39.8%,其中在术后1个月内PVT的发生率达到39.6%。与非血栓患者相比,PVT可引起血清转氨酶的明显升高(P〈0.05)。结论PVT在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有较高的发生率,且主要发生在术后1个月以内。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应尽早采取措施以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PHT)脾切除断流术(EDS)后早期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行EDS的248例PHT患者,将术后1个月内发生PVT的96例患者作为PVT组,将未发生PVT的152例患者作为非PVT组。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EDS术后早期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门静脉直径、术后2周时血小板计数、术后门静脉流速和压力均为影响PHT患者EDS后P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门静脉直径增粗、术后血小板增多、术后门静脉流速减慢和压力过低均为PHT患者EDS术后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门静脉血栓(PVT)是产生于门静脉和(或)其分支的血栓,肝切除术后急性PVT指术后30 d内发生的,或在门静脉形成侧支循环之前的血栓状态.PVT形成后,若不及时干预,血栓会沿着门静脉系统蔓延扩展,导致入肝血流急剧减少,发展为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高,病死率高.国内外文献对于肝切除术后PVT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报道存在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204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其中150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54例行脾脏部分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发生PVT30例,未发生PVT174例;发生PVT患者的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血液流速及术后并发症与未发生PVT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脾脏部分切除术后患者PVT的发生率明显比脾脏切除患者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液流速及术后并发症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PVT形成的危险因素,脾脏部分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断流术后P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易患因素及术后早期预测PVT的可能.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27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PVT形成的患者,与同期住院的未发生PVT的37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与对比.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PVT形成有关的因素有4个,即术后术前PLT比值、术后D二聚体、术后全血黏度、术后门静脉流速.每例患者术后PVT的总的预测正确率为87.3%.结论 患者术后术前PLT比值、术后D二聚体、术后全血黏度增高、术后门静脉流速减缓是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PVT形成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间1 300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术后PVT形成情况,并对术后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术后PVT发生率为30.15%(392/1 300);PVT形成与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肝功能分级、D-二聚体、脾脏大小、是否抗凝治疗等因素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性别、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关(均P>0.05)。结论:年龄、肝脏功能、门静脉压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糖尿病、巨脾等是脾切断流术后PVT形成的影响因素;应用抗凝治疗可降低术后P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正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曾是肝移植的相对甚至绝对禁忌证。广泛或复杂的PVT往往需采取非生理性、非解剖性途径,重建移植肝的门静脉入肝血流,技术复杂、并发症发生多,处理不当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PVT的处理是目前肝移植手术技术的一大挑战。Hibi等[1]对174例PVT病人肝移植的分析显示,无论Yerdel分级[2]如何,只要能达到常规的端端重建,术后移植肝的功能恢复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检测P-选择素、D-二聚体在早期诊断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中的价值。方法:对82例经手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门静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根据有无PVT将患者分为PVT组和非PVT组,动态检测2组患者血清P-选择素、D-二聚体含量,并采用受试者特性(ROC)曲线分析二指标联合检测诊断PVT的价值。结果:PVT组术后P-选择素水平、O-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VT发生前P-选择素水平、D-二聚体水平亦均高于对照组最高值(P〈0.01)。P-选择素、D-二聚体以及二者联合检测P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3.0.880和0.931,3种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85.2%.88.9%和82.0%,特异性分别为85与%.78.2%和97.6%。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术后P-选择素、D-二聚体二指标联合动态检测有助于PVT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行门体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40例接受脾切除+门体断流术治疗的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VT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40例患者中,发生PVT 12例(30.00%)。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门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流速、术后2周血小板计数及术后门静脉压力均是门体断流术后PVT发生的影响因素,门静脉直径越大、术后门静脉流速越慢、术后2周血小板计数越高及术后门静脉压力越低者发生PVT的比例越高(P0.05)。结论门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流速、术后2周血小板计数及术后门静脉压力均是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门体断流术后PVT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移植围手术期门静脉血栓(PVT)的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5年5月至2008年6月实施的194例肝移植病人临床资料,术前存在PVT 24例,其中Ⅰ级12例,Ⅱ级9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术中采取不同门静脉重建方式,结扎术前存在的门腔分流和粗大的侧支循环。术后根据凝血酶原时间(PT),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质量肝素预防性抗凝。术中、术后应用多普勒超声监测门静脉血供。结果 术后PVT发生率2.58%(5/194)。1例PVT经外科门静脉取栓、重新吻合治愈,3例置管溶栓、支架植入治愈,另1例仅表现肝功能轻度异常,未特殊处理。与PVT相关病死率为0。其余病例随访6~ 104个月,未见PVT。结论 理想的门静脉重建方式、结扎门腔存在的分流和术后有效的抗凝可以减少PVT的发生,多普勒超声监测能早期发现PVT,挽救移植物,避免再移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分析肝移植中门静脉血栓(PVT)的处理经验以及PVT对肝移植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总结1995年5月至2007年9月194例接受肝移植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存在PVT 24例(12.4%),Ⅰ级12例、Ⅱ级9例、Ⅲ级2例、Ⅳ级1例.根据血栓程度分级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门静脉重建.术后根据凝血酶原时间(PT),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术后应用多普勒超声监测门静脉血供.选取同期接受肝移植手术的无PVT的17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过程和预后的差别.结果 21例Ⅰ级、Ⅱ级血栓患者行血栓切除术,2例Ⅲ级血栓患者行髂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搭桥,1例Ⅳ级血栓患者将供肝门静脉和受者粗大的门静脉属支吻合.有PVT组比无PVT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长,输血量多,术后PVT的再发率高(P<0.05),但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病死率和术后1年生存率两组间无差别(P>0.05).PVT组有2例术后血栓再发,经放射介入治疗治愈.结论 术前PVT的存在增加了肝移植手术的难度和术后PVT的再发率,但对肝移植的预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