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估全结肠型巨结肠(TCA)患儿术后远期疗效及营养状况。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10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中心收治的11例TCA患儿进行随访调查.通过体格测量及实验室检查进行营养评估:采用问卷进行直肠肛门功能Kelly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分析远期疗效及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11例患儿获得8.147个月的随访,其中有10例获得较满意的肛门功能(Kellv评分5-6分),另1例Kellv评分为3分;随访时间不足48个月的患儿Kelly评分明显高于随访时间48个月以上者(P〈0.05)。生活质量评估为优者(9~10分)9例,良者(7~8分)2例。按年龄别体质量(WFA):术后正常者2例,轻度营养不良6例,中度营养不良3例;按年龄别身高(HFA):术后正常者6例.轻度营养不良3例,中度营养不良2例。家长接受过高等教育(13年以上)的患儿血清白蛋白为(49.0±2.7)g/L,明显高于家长受教育程度低的患儿(44.3±1.9)g/L(P〈0.05)。结论TCA患儿术后远期疗效满意.能获得较满意的直肠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患儿术后体质量不足较身高不足更为多见。父母受过高等教育的儿童营养状态较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探讨I期经肛门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就诊的19例年龄在7月~11岁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实施I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结果:全部患儿手术成功,术后无须扩肛,随访2月~2年,排便每天2~5次,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I期经肛门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安全、疗效确切,具有美容效果,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巨结肠是较常见的肠道发育畸形,居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第2位。由于此病的病因病理较复杂,在术式的探讨和改进上一直是同道学者们关注的问题。1994~  相似文献   

4.
Ⅰ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排便功能的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Ⅰ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患儿排便功能控制情况。方法自2002年5月~2004年5月对45例年龄为2个月~3岁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行Ⅰ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术后定期随访患儿,平均随访28个月,对患儿大便控制能力、便秘及结肠炎的发生率进行评价。结果随访34例,大便评分正常(10分)26例,好(6~9分)8例。结论Ⅰ期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治疗新生儿及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可获得良好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5.
慢传输便秘患者行结肠次全切除术后肯定会增加排便次数,但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评估慢传输便秘结肠次全切除术后一些功能性改变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我们回顾了自1992年1月至2001年6月因慢传输便秘而行结肠次全切除术的所有患者的图表和手术报告,发出含有54个问题的调查表,其中包括排便功能,还含有改良的36条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使用Pearson’s R,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总结采取一期次全或全结肠切除吻合术治疗左半结肠癌并急性梗阻19例,其中结肠脾曲癌4例和降结肠癌5例行一期次全结肠切除回结肠吻合,乙状结肠癌10例行一期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后发生切口感染3例,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漏,无严重腹泻,随访19例,除4例死于癌转移,2例死于内科疾病外,其余13例健在,认为只要病情允许,该术式是治疗左半结肠癌并急性梗阻,尤其是结肠明显扩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新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直肠内结肠拖出,结、直肠斜弧形吻合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19例。结果全部经过顺利,无一例吻合口瘘。术后随访,16例排便正常,2例肛管狭窄,系直肠前壁保留过短之故,1例常排稀便,系结肠切除过多所致。结论结肠、直肠/肛管前后壁斜弧形吻合间距只要不短于3cm,术后不会发生肛管狭窄。该术式用于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易掌握、创伤小、术后痛苦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 10例全结肠切除后的患者采用回肠囊袋术 ,将末端回肠预先做成“n”“m”等形状的囊袋 ,远端与直肠粘膜吻合 ,使肠内容储存其内 ,定时排出 ,以加强控制排便能力 ,增加对胃肠道内容吸收 ,促使术后康复。与单纯回肠直肠直接吻合术相比 ,囊袋有一定的储存作用 ,排便次数明显减少。回肠囊袋术是改善排便功能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J型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在全结肠切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结肠切除术后J型回肠贮袋肛管吻合的价值。方法:对近5年16例全结肠切除病人应用J型回肠贮袋肛管肛管吻合术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该术式并发症少,无一例回肠肛管吻合口瘘发生,肛门功能良好,无夜间漏便,大便次数平均3-5次/d,夜间0-1次,无贮袋炎发生,病人对生活质量感到满意。全组病人随访1-5年,无恶变发生。结论:全结肠切除J型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能有效地预防吻合口瘘,贮袋炎,且肛门功能好,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易行,只要指征选择适当,该术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 (colonicslowtransitconstipa tion)又称结肠无力 (colonicinertia) ,是由于结肠传输功能障碍而引发的以排便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本病病因尚不明了 ,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全结肠切除术于 2 0世纪初ArbuthnotLane和Chapple率先报道 ,但由于其术前诊断、病情判断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疗效不尽如人意且并发症多。我国报告的病例数尚少 ,疗效尚待总结。笔者自 1996年 3月— 2 0 0 1年12月用该术式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 13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  相似文献   

11.
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指由于结肠运动功能迟缓,传输功能减弱而致的便秘。STC首选内科治疗,只有经过严格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STC,才考虑手术治疗。在STC手术治疗方法中,结肠次全切除术已被广大外科医师接受并作为治疗STC的标准术式[1]。我院2006年7月至2010年5月采取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STC共45例,随访1年,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全结肠切除术治疗顽固性结肠慢传输型便秘(CSTC)的安全性、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2002年6月至2010年12月对53例顽固性CSTC患者采用全结肠切除术,其中腹腔镜组24例,开腹组29例。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在切口长度[(5.27±0.33)CITI比(15.83±0.68)cm]、术后止痛剂使用次数[(2.04.±0.46)比(6.28±0.65)]、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25±0.68)h比(4.41±0.95)h]、术后住院及出院期间粘连性肠梗阻并发率(4.17%比24.14%)及住院时间[(9.50±0.98)d比(14.76±1.67)d]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全结肠切除术治疗CSTC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创伤小、瘢痕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附5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单纯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可行性。方法 2001年7月—2002年5月,57例巨结肠患儿行经肛门结肠拖出术。结果 53例顺利完成单纯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手术时间(1—2)小时,平均1.5小时,出血5m1—10m1。51例术后1天开始自行排便、进食,2例术后3天予开塞露灌肠后排便。4例长段型巨结肠,病变累及横结肠,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时间(2—3.5)小时,平均3小时,术后(2—3)天开始排便、进食。随访(2—9)月,57例患儿排便功能均正常良好。结论 单纯经肛门结肠拖出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可行,此术式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排便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随访调查腹腔镜改良Soave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的排便功能。方法:2000年6月~2005年12月行改良Soave根治术87例,年龄为17d至5岁。术后定期随访49例年龄在3岁以上的患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5年,平均38·4个月。评价患儿的排便控制能力、有无污粪及便秘、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情况。结果:根据中国医科大学提出的临床评分标准,排便功能优者(6~5分)38例,良(4~3分)9例,劣(2~0分)2例,3例患儿有持续性便秘,3例患儿曾患小肠结肠炎。结论:腹腔镜改良Soave巨结肠根治术治疗新生儿及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可获得良好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15.
全结肠型无神经节细胞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totalcolonicaganglionosis,TCA)是先天性巨结肠症中较少见的类型,我院自1990~1999年共收治TCA12例。全部经手术治疗,经病理检查证实诊断。 1.临床资料:12例中,男10例、女2例,初诊年龄1~30 d 10例,9个月1例,10个月1例。行根治手术年龄8个月~3岁4个月,平均年龄1岁8个月。11例首次就诊的症状为腹胀、呕吐、排便困难,1例以肠穿孔、腹膜炎就诊。均有1次以上手术史,其中5例在生后1周内就诊手术。第1次手术行回肠造瘘7例;行横结…  相似文献   

16.
直肠肛管纵切心型吻合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定经直肠肛管纵切心型吻合术式治疗5年以上先天性巨结肠68例疗效。方法 随访收集1992至1996年间采用心型吻合术式根治的先天性巨结肠68例的临床资料。男40例,女28例,手术时年龄<6个月22例(32%),其中新生儿10例(15%),6个月~3岁27例(40%),>3岁19例(28%);常见型46例(67%),长段型10例(15%),短段型12例(18%)。本组患儿均来院复查。通过①临床观察排便功能检查:每日排便次数、性状、有无便意、便秘、失禁及污粪,是否使用泻药,是否影响日常群体生活等。同时常规做肛诊检查。②客观排便功能测定:钡灌肠造影检查、直肠肛门测压。结果 肛门功能异常者13例(19%),主观检查以污粪为多7例(10%),其中术后6年以上1例(1.4%),4~6年6例(8.8%),便秘2例(3%),失禁4例(6%);钡灌肠造影检查:肛管直肠角68例均在正常范围,钡剂外溢7例(10%),24 h钡剂潴留2例(3%)。直肠肛门测压: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阳性36例(52.94%),肛管直肠压差和肛管高压区长度均低于正常参考值。结论 直肠肛管纵切心型吻合术适用于各年龄组及各种类型的巨结肠,其远期肛门直肠功能受无神经节细胞肠管长度影响,但症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善,可望通过生物反馈训练加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报告结肠动力型便秘3例.其中结肠慢运输型(STC)2例、巨结肠致慢性便秘1例.经采用结肠次全切除加盲、直肠吻合术,取得满意效果.结肠运输时间测定是诊断STC的一个重要依据,在经过排粪造影、气囊逼出试验等排外功能性出口处梗阻前提下,结肠次全切除术为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结肠动力型便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低位直肠癌前切除保肛术后J型贮袋对改善排便功能的疗效。方法 60例患者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以及结直肠或结肛吻合,其中22例应用J型贮袋(贮袋组)、38例应用结直肠或结肛直接吻合(无袋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排便情况,对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排便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6个月后贮袋组患者在夜间溢便、漏稀便、区别排气排便和集团性排便方面明显优于无袋组。在术后6个月、12个月贮袋组的延缓排便均优于无袋组(P〈0.05);两组在便不尽、需抗腹泻药和使用缓泻剂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结肠J型贮袋可改善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患者术后早期的控变能力。  相似文献   

19.
后天性巨结肠 (acguired giantcolon disease)极为罕见 ,发病时症状不典型 ,容易发生误诊误治 ,1 999年我院收治 1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46岁 ,美术工作者 ,无烟酒等不良嗜好 ,缘于 1 999- 0 1 - 0 1始无明显诱因出现便秘 ,3 d后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伴腹痛、腹胀 ,至四川省人民医院就医 ,诊断“便秘”,口服泻药 (不详 )和“吗叮啉”无效 ,予肥皂水灌肠排出少量羊粪球样大便 ,症状得以缓解 ,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2月中旬再次出现以上症状 ,经灌肠症状可暂时缓解 ,但反复发作 ,至重庆市二人民医院以“不全性机械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腹腔镜辅助全结肠切除逆袢回肠直肠吻合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病人的长期功能随访结果。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43例慢传输型便秘病人行腹腔镜辅助全结肠切除逆袢回肠直肠吻合术。通过门诊复诊、电话复查以及问卷调查获得至少5年的术后随访资料,收集病人围手术期资料、病人每日大便次数、大便性状(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St Mark’s大便失禁评分、Wexner便秘评分(WCS)、便秘评分系统(CCS)评分、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评分、Wexner肛门失禁评分(WIS)、腹痛频率、腹胀频率、并发症、生活质量及对手术满意度。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期60个月(48~72个月),其中1例失访,1例因医疗能力丧失而无法完成调查,最终共41例病人纳入长期随访,41病人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与术前相比,病人术后各时间点的St Mark’s、CCS、WCS、WIS、GIQLI及腹痛腹胀频率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便秘症状均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术后1年每天平均排便4次(3~5次),糊状稀便;术后5年平均每天排便2次(1~3次),固体状软便。随访期间所有病人控便能力良好,无大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