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候肝硬化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的差异,探讨肝硬化患者不同精神心理状态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他评量表的方式,对符合研究要求的肝硬化患者填写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并计算评分,进行精神心理状态的评估;同时采集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并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肝气郁结、脾虚湿盛、湿热蕴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6个证型),比较不同中医证候肝硬化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差异。结果:共有208例肝硬化患者纳入研究。结果显示,各证型HAMA评分依次为肝气郁结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气郁结型最高,与脾虚湿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D评分依次为肝气郁结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气郁结型最高,与其他5型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评分依次为:肝气郁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湿热蕴结瘀血阻络脾虚湿盛,肝气郁结型最高,与湿热蕴结型、脾虚湿盛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Child-Pugh C级患者的HAMA、HAMD、PSQI评分均高于Child-Pugh A级患者(P0.05,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与中医肝气郁结的病机关系密切,且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而加重。  相似文献   

2.
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显像仪测定147例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流速、脾静脉血流流速,并检测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球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层粘蛋白、Ⅳ型胶原等相关指标.结果:不同证型(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及血瘀证)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内径无显著性差异;患者门静脉流速、流量,血瘀证与湿热内蕴证比较P<0.05;脾静脉内径,湿热内蕴证与肝肾阴虚证、血瘀证比较P<0.05,与脾肾阳虚证比较P<0.01;脾静脉流速,血瘀证、脾肾阳虚证与湿热内蕴证、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脾静脉流量湿热内蕴证与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比较P<0.01;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与Ⅲ型前胶原,肝肾阴虚证与湿热内蕴证比较P<0.05.在Child-Pugh分级中,C级脾肾阳虚证发生率最高,A级肝气郁结证发生率最高.结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证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湿热内蕴证和肝气郁结证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腹部超声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探求对乙肝后肝硬化辨证分型有价值的超声检查指标,为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开拓新思路。方法对符合乙肝后肝硬化标准的135例患者,进行规范中医辨证和超声检查。记录肝、脾外形及实质回声、胆壁双边征、胆囊内透声、结石等声像特征,测量肝右叶最大斜径和前后径、肝左叶上下径和前后径、脾厚径、脾长径、胆囊壁厚度、腹水深度。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2组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构成比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瘀血阻络证与肝气郁结、湿热蕴结、水湿内阻证相比较,肝左叶上下径缩小趋势更明显,脾脏增大较肝气郁结、湿热蕴结证更加显著。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证更容易出现肝叶形态比例失调、肝被膜锯齿状、弥漫性回声增高、胆囊壁增厚的表现。肝左叶上下径缩小可能是瘀血阻络证的特征,而肝叶形态比例失调、被膜锯齿状、弥漫性回声增高可能是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证的特点。胆囊壁增厚可能是水湿内阻、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证的特征,胆囊腔内回声不均和胆壁毛糙可能是湿热蕴结证的提示指征。结论乙肝后肝硬化腹部超声形态学特征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特点与中医关于肝硬化病机演变特点的传统认识相符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PHBC)的中医证素特点和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回顾性收集PHBC患者572例,使用自拟《PHBC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进行中医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的四诊信息采集,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PHBC的中医证素特点和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收集调查表的83个症状条目因子分析,KMO统计量为0.843,Bartlett球型检验P<0.001,共提取出16个公因子,筛选出具有意义的症状66项,主要涉及病位证素为肝、脾、肾,病性证素为血瘀、气虚、气滞、阴虚、阳虚、湿热、水湿、水停.根据病性、病位证素归纳出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脾气虚、肝气郁结、水湿内阻共7类中医证候.采用聚类分析探讨本病的证候分布,依次为瘀血阻络(26.92%)、湿热蕴结(16.96%)、水湿内阻(14.86%)、脾肾阳虚(12.41%)、肝肾阴虚(11.71%)、肝气郁结(10.66%)、脾气虚(6.47%).结论 PHBC的基本中医证候可分为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脾气虚、肝气郁结、水湿内阻,从证候分布规律和病机特点来看,瘀血阻络证是PHBC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之一.  相似文献   

5.
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107例,按中医辨证分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观察不同证型的血清HBV-DNA水平、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及其与中医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各证型血清HBV-DNA水平呈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湿热中阻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分布,而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HBV-DNA转阴率)呈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分布,湿热中阻型与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的抗病毒疗效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关系,血清HBV-DNA水平的高低不是其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 阳性的肝硬化患者血氨浓度与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将217 例肝硬化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蕴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及瘀血阻络6个证型.根据Hp检测结果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并分别测定血氨水平及肝功能等实验室指标,比较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Hp感染情况下血氨水平的差异.[结果] (1)217例肝硬化患者中Hp感染率为 40.1%;不同中医证型及不同肝功能分级Hp感染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2) 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湿热蕴结型>水湿内阻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肝气郁结型>肝肾阴虚型;(3) Hp 阳性组与Hp阴性组比较血氨浓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Hp 阳性组不同中医证型中,瘀血阻络型血氨水平显著性高于其他各型 (P<0.05),其他5型之间血氨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0.05);(4)肝功能A级与B级、A级与C级之间血氨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0.01),B 级与C级血氨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Hp 感染是引起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肝硬化患者感染Hp后血氨水平会明显升高,各证型中瘀血阻络型血氨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证型.不同肝功能分级血氨水平有显著性差异,肝功能越差,血氨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基础上探究垂体甲状腺轴激素指标与肝炎后肝硬化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组检测T,3、T,4、rT,3、FT,3、FT,4及TSH水平与正常对照组30例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脾肾阳虚组T,3、FT,3降低及rT,3升高较肝肾阴虚组、肝气郁结组、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脾肾阳虚组T,4、FT,4较肝肾阴虚组、肝气郁结组、对照组明显降低;5个证型的TSH之间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垂体甲状腺轴激素与肝硬化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脂肪肝患者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候,研究体质与证候的关联性,为脂肪肝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调查体质,中医师专人制定问卷,调查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体质及中医证候的相关分析。结果 141名脂肪肝患者中,痰湿质占43.3%,气虚质占17%,湿热质占8.5%;肝郁脾虚型占39.7%,痰湿蕴结型占24.1%,肝气郁结型占22.7%,肝胆湿热型占12.1%,肝阴不足型占1.4%。痰湿质与痰湿蕴结证显著性正相关(P0.01),湿热质与肝胆湿热证显著性正相关(P0.01),阴虚质与肝阴不足证正相关(P0.05),气郁质与肝气郁结证显著性正相关(P0.01)。结论脂肪肝中医体质分型中痰湿质、气虚质居多,中医证候分型中痰湿蕴结和肝郁脾虚型居多,气郁质与肝气郁结证、湿热质与肝胆湿热证、阴虚质与肝阴不足证、痰湿质与痰湿蕴结证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检索近5年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相关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6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在文献中出现频次前5位的证型依次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湿热中阻;在病例总数统计中,分布前5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将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湿热内蕴以"湿热蕴结证"统括,则其病例数比例最大,肝郁脾虚证居次,此2组与其余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湿热蕴结和肝郁脾虚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与血清TGF-β1、HA、LN、IV-C、PC-Ⅲ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47例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成人30例作为对照组。空腹抽取静脉血液,检测并记录不同中医证候患者和正常成人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黏连蛋白(laminin,LN)、IV型胶原(type IV-collagen,IV-C)以及前胶原蛋白Ⅲ(before collagenⅢ,PC-Ⅲ)含量,对患者进行肝功能分级,综合分析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TGF-β1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成人(P0.05),且各证候肝硬化患者血清内TGF-β1由低到高依次为:肝气郁结证水湿内阻证湿热内蕴证瘀血内阻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硬化患者HA、PC-Ⅲ、LN以及IV-C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成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瘀血内阻证肝硬化患者各项肝纤维化指标均较高。瘀血内阻证、肝肾阴虚证以及脾肾阳虚证患者血清内HA和PC-Ⅲ水平显著高于水湿内阻证和湿热内阻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瘀血内阻证患者LN含量较高以外,其余各证候肝硬化患者血清内LN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肝气郁结证患者血清中IV-C含量相对较低,与其他各证候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郁结证和水湿内阻证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A级较为常见,显著高于其他证候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蕴证和瘀血内阻证患者肝功能分级B级明显高于其他证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患者肝功能C级患者较多,与其他证型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判定,结合肝纤维化指标可大致了解患者肝功能分级和肝硬化程度,有助于临床诊治,阻止病情恶化,有利于判断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癌微波消融术后中医证候的规律及辨证论治的客观依据。方法对微波消融术后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对主症(征)进行频数分析,根据主症归纳证候证型。结果微波消融治疗肝癌术后中医证候中,气滞血瘀证占29.2%,湿热蕴结证占21.9%,脾虚湿困证占18.2%,肝瘀脾虚证占15.8%,肝肾阴虚证占14.7%。结论肝癌患者微波热消融治疗术后中医证型最常见为气滞血瘀证。其次为湿热蕴结证、脾虚湿困证、肝瘀脾虚证、肝肾阴虚证。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辨治四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病原因交织重叠,辨证分型纷繁复杂。临床将该病分为肝火亢盛、痰热上扰,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脾肾阴虚、痰湿内蕴,气血亏虚、痰瘀阻络四大类型治疗,疗效较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周宝宽主任医师辨证论治扁平苔藓经验。方法:以医案形式阐述扁平苔藓的病因病机、证型、治法、方药。结果:病因病机为风湿热邪侵袭肌肤,阻滞经络;肝郁气滞,脾失健运,湿热火毒内生;肝肾阴虚,虚火上炎;内外因相合,蕴结肌肤;上述诸因阻于皮肤、黏膜导致肌肤失养形成风热相搏证、血虚风燥证、肝郁气滞证、阴虚内热等证。治疗原则为疏风、清热、利湿、解毒、疏肝、活血、化瘀、滋阴、降火等。常用方剂为消风散、逍遥散、当归饮子、知柏地黄汤。结论:辨证论治扁平苔藓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前瞻性研究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证候特点及中医辨证分型。方法: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73例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证候特点及辨证分型资料,与34例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相比较,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差异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组患者的证候特点与肝硬化组患者的证候特点较为相似,提示二者有相似的病理基础。根据临床诊断发现: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组以肝郁脾虚证及肝肾阴虚证为主;肝硬化组以肝郁脾虚证及肝脾血瘀证为主;而糖尿病组则以阴虚证为主,其中包括肾阴亏虚及气阴两虚证。结论: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以肝郁脾虚、瘀阻肝络为主证,2型糖尿病以阴虚为主证。  相似文献   

15.
基于精品课程是课程建设的目标和理想,是教学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成果的集中体现,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客观载体,建设科学、实用、高效的教材系统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我们尝试将多年的教学改革成果转化为教材,建立了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精品课程的"系列化"、"立体化"的教材建设模式,即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集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为课程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突出解决教学应用的多元化(满足多种应用)需求,配合媒体呈现的立体化(形式互相补充)与教学设计的一体化(内容有机结合),以形成科学、实用、高效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分型与Fas、FasL蛋白表达的相关性,解析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方法]选择9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其中脾肾阳虚、肾阴阳两虚、肝肾阴虚者各30例;另设15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印迹杂交技术检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正常人骨髓Fas、FasL蛋白表达。[结果]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Fas蛋白、FasL蛋白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而且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与肝肾阴虚组组间Fas蛋白、FasL蛋白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P<0.05或P<0.01),按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与肝肾阴虚组次序依次升高。[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辨证分型与Fas、FasL蛋白表达存在相关性,可作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周宝宽主任医师辨证论治多形日光疹经验。方法:以医案形式阐述多形日光疹的病因病机、证型、治法、方药。结果:多形日光疹的病因病机为禀赋不耐,外感风热及日晒,风热阻于肌肤;素体血热,外感风邪及日晒,毒入营血;禀赋不耐,湿热内蕴,复感日光热毒,蕴结肌肤;病程日久,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肝郁血瘀。自拟疏风消疹汤、凉血消疹汤、清热除湿消疹汤、疏肝活血消疹汤。结论:辨证论治多形日光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舌象的不对称性与瘫痪的关系,为无症状性脑梗死提供早期诊断依据,同时观察其与脑梗死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采集2006年至2009年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医的常规分型并结合以往经验,在血瘀的基础上分为痰火型、痰湿型、气虚型、阴虚型4种证型,除神经科体征外还分别观察患者的舌象(舌苔、舌质、舌下络脉)并与责任病灶及瘫痪侧关系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舌苔、舌体和舌下络脉大多存在程度不等的不对称性。结论发现舌下络脉、舌体、舌苔的不对称性,可以辅助临床对梗死患者瘫痪的早期诊断,尤其是对判断腔隙性脑梗死或无症状性脑梗死早期体征不明显病人更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