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温病方治疗杂病研究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忽视了温病方症及辨温病方症论治体系的研究;二是没有重视温病学中杂病辨治理论的研究.未来温病学应努力从以下四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①加强温病方症的研究;②深化辨温病方症论治体系的研究;③注重温病学中杂病辨治内容的研究;④温病学教学应以学习温病原著特别是方症相关的原文为中心.  相似文献   

2.
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是温病学的核心理论,但这一理论体系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如在辨病势方面,在统驭温病内外的各家学说等方面。从温病学病机治则的阐述入手,总结古今医家治疗温病的经验教训,联系温病学内外的学术争鸣。发现温病学的病机治则更适宜以升降出入辨证阐发,升降出入辨证从无数经验教训中得来,可能统驭温病内外的各家学说。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笔者采用症症相合、证病结合、病病相释、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等方法,使温病学中原本抽象模糊的概念、理论变为更加具体、生动,激发学生学好温病学的热情及临床运用温病理法的能力,从而提高温病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巨大贡献,有"天医星"之称。他对中医的学术贡献体现在温病理论、络病理论、胃阴学说、中风学说、诊断方法、妇科诊治、儿科诊治、奇经辨治等多个方面,其中对温病理论的贡献最大,是温病学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又被称为"温热大师"。该文通过查阅叶天士相关著作及文献,对其温病理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叶天士辨明了温病与伤寒之异,系统阐述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确立了温病治疗大法,丰富了温病诊断学内容,并且论述了妇人温病与小儿温病的证治特点。对叶天士温病理论进行研究和梳理,有利于深入探讨叶天士的学术思想,并且对全面掌握温病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温病学长期以来采用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并行的辨证方法。个人认为应该实现温病领域里的辩证统一,不仅必要而且切实可行,本文仅就此略陈管见. 两纲並行的缺陷继叶天士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温病后,吴鞠通又以三焦论治温病,为温病学羽翼《伤  相似文献   

6.
论温病学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学核心理论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是中医辨证学的重要内容,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其理法不仅可以辨治温病,而且可广泛应用于杂病的辨治;温病学学科应界定为基础中医学三级学科。温病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注重温病学理法辨治杂病的研究、温病学名家杂病辨治规律的研究、伤寒学与温病学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理论和方法与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课程有待分化为:经典温病学、温病学派杂病学、中医传染病学、实验温病学。温病学的概念有待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7.
《温证指归》作为一部温病学专著,具有"崇尚实用、注重临床"的特点,且颇多发明。该书在学术上重视对温病理论的阐发和方剂的运用,对临证辨治多有发挥,包括对经典的阐发、具体疾病的辨证分析、方剂的加减应用、药物性味功效的探讨等,浓缩、涵盖温病学理论和临床各方面的知识,为温病学术思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清代名医吴鞠通以其在温病学方面的贡献而闻名于世.他创立的三焦辨证纲领与卫气营血辨证融为一炉,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丰富了温病学的证治内容,为中医学的创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医本科生开展温病学实验教学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在中医专业本科班中开展温病学实验课,将抽象的经典温病理论结合实验进行教学,以"学生与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有利于提高温病学教学质量,促进温病学课程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0.
温病学是脱胎于经典名著中的学科,兼具基础理论与临床学科的双重属性.如何从学科特点和培养人才的要求出发,深化《温病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温病学》教学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笔者近年来在《温病学》教研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提出《温病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项原则,现分述如下: 1系统教学原则 首先,要明确温病学有独特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以及根据病因、病机、诊断来辨证治疗四时温病的格局,这种格局体现了《温病学》学术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明清时期温热疫病初期的辨治规律。方法:以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涉及温热疫病的主要医著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次法统计温热疫病的主要症状和治疗药物,运用分层聚类法分析主要症状的分布规律和治疗药物的运用规律。结果:从症状分析来看,温热疫病初期以发热、数脉、口渴、舌红等为特征性表现,兼变症可见心烦、不寐等逆传心包的表现。从药物分析来看,20味常用药物构成了用于治疗温热疫病初期的常用方剂,如银翘散、升降散、清瘟败毒饮、普济消毒饮、白虎汤等;连翘是最常用的药物,金银花与薄荷,牛蒡子、天花粉与川贝母,黄芩与玄参,栀子与豆豉等均为治疗温热疫病初期的常用配伍,石膏、竹叶则是用于治疗热陷心包和卫气同病的常用药物。结论:温热疫病初期以肺气膹郁、热毒伤阴为主要病机,治疗当以宣透郁热为主。  相似文献   

12.
晋唐时期,以伤寒研究为中心,以疲疠、天行、时行、时气、温病等研究为翼助,疫病的辨证体系得到了较大丰富,且众多医家从不同角度探讨疫病:认为伤寒有新感而成、两感而成、直中三阴而成;提出伏邪温病、新感温病等概念,指出温病由“伏邪”、“疠气”(“乖戾之气”)等导致,温病初起应使用寒凉药;《诸病源候论》则对疫病的传染性进行了探究.疲病辨治思路有时气病六经日期辨治、时气病表里日期辨治、天行病日期辩治和疫疠病脏腑辨治等,但大都体现了时间辨治思想.晋唐医家对疫病证候的认识、辨治思路及疫病流行性、传染性的辨识等,对后世疲病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特点与中医温病特点进行比较,认为该病当属于中医“瘟疫”范畴,为“湿毒疫”.新型冠状病毒即为疫疠病邪之源,本病以“湿、热、毒、瘀、虚”为病机特点,初期为寒湿犯表、寒湿郁肺证,进展期为疫毒闭肺证,重症期为内闭外脱之证,恢复期以肺脾气虚、气阴两伤证.治疗上当以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为治则,以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依据中医典籍及近年文献阐述了对艾滋病的中医认识,对艾滋病的中医证候研究以及对艾滋病的辨证分型论治。认为艾滋病应属疫病、伏气温病、虚劳等范畴,涉及的中医病证十分广泛,辨证分型论治方法丰富多样,应开展艾滋病临床调查研究,建立科学严谨的中医证候标准及疗效标准,以指导辨证论治及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5.
对温病的辨证虽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为主,但其中从脏腑角度辨证的内容并非鲜见。通过对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7年制规划教材《温病学》中脏腑证型的统计与分析,总结出温病学教材中的脏腑辨证具有3个特点:脏腑辨证运用广泛,四脏二腑证型凸现,湿热温邪伤脾为甚。  相似文献   

16.
对温病的辨证虽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为主,但其中从脏腑角度辨证的内容并非鲜见。通过对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7年制规划教材《温病学》中脏腑证型的统计与分析,总结出温病学教材中的脏腑辨证具有3个特点:脏腑辨证运用广泛,四脏二腑证型凸现,湿热温邪伤脾为甚。  相似文献   

17.
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高,危害甚大,1998年10月-2001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50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组进行对比,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医在诊治传染病时,曾经先后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有热病、伤寒、瘟疫、温病等不同的学派,互相争鸣,至今未能统一,中医学院的教材仍然把伤寒与温病说成是互相对立的两大学派,伤寒与温病是水火不相容的两类疾病.邓铁涛教授(邓老)指出,伤寒与温病都是针对传染病的中医理论,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应是逐渐融合为统一的热病.  相似文献   

19.
探究《时病论》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思路,对雷丰《时病论》中伤寒、温病、瘟疫等疾病的概念及治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雷丰注意辨析各类外感时病,从发病时令、病机方面辨别了伤寒和温病,从症状、严重性、流行性、传染性等角度区别了温病与瘟疫,区分一季之中相似疾病的轻重,其对各类外感时病的发病季节、病因、病机、症状、严重性等的区分,对今天中医治疗外感病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外感高热诊疗心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感高热的辨证论治有规律可循,治疗的关键则是方证的准确识别。六经辨证为诸病而设,非为伤寒一病而设,高热的辨证治疗可遵循六经辨证规律。温病源自伤寒,而又羽翼伤寒,大量有效的温病方方证在高热诊疗中有重要价值。误治变证是疾病的特殊形式,高热过程中常见有误治变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重要治则。总结疾病的体质层次规律和疾病层次规律,临证时不拘泥于疾病的现代病名诊断与中医证候诊断,根据疾病的四诊信息,遵循"有是证用是方"、"见证施治"原则,中医在高热的临床诊疗中会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