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长,且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给患者和家人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不便,我科从2003年8月~2005年8月共收治96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复入院的患者,其中男性80例,女性16例,年龄21~68岁。在重复入院患者中,2次入院患者60人,3次入院患者23人,4次以上入院患者13人。对此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了解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可能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对宁夏六家医院感染科2010年3~6月收治的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面对面调查。与常模比较各因子及总分差异,Logisi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363例住院患者完成了整个研究,有效率92.3%,患者心理障碍检出率为54.8%,其中回族患者检出率38.7%,明显低于汉族患者61.9%(P〈0.05),性别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人际关系因子外,其余8个因子得分及总分均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民族为汉族(OR=3.0)、家庭人口数多(OR=1.2)、患病对收入的影响程度大(OR=1.1)。结论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影响因素主要为社会因素,包括民族、家庭人口数,患病对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在急性发作期运用药物可使病情得到一定的控制,但由于到目前为止,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仍缺乏较理想的抗病毒药物[1],病人体内的乙肝病毒并未完全清除,在某些诱因作用下病毒仍会复制并再次急性发作,给病人的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为降低复发率,稳定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68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以便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病死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通过对68例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发病年龄、性别、饮酒史、继发感染、并发症等因素的分析,并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各项生化和病毒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为54.41%,死亡组与治疗好转组的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年龄、饮酒史、总胆固醇(CHOL)、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并发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HBeAg、HBeAb阳性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发现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在两组间分别为16.13%和35.1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血清白蛋白、白/球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饮酒史与重叠肝炎病毒感染、HBeAg暗HBeAb血清学转换是慢性乙型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血清总胆红素、总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以及并发症的数目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顸后相关,可作为评价顸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脂肪变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临床及病理确诊的CHB患者103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了解肝脂肪变与其生物化学指标、肝组织学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在1039例CHB患者中,男843例,女196例,平均年龄(37±11)岁,肝脂肪变发生率36.1%(375/1039),其中F_1占66.4%,男性脂肪变(38.8%,327/843)明显高于女性(24.5%,48/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合并肝脂肪变组的年龄、UA、BMI、TC、TG、ApoA、ApoB、AFP及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高于无脂肪变组(P<0.05),2组HBeAg状态、HBV-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脂肪变分级与肝脏炎性反应、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HB肝脂肪变与BMI、TG呈正相关(β=0.323,β=2.255,P均<0.01),与AFP呈负相关(β=-0.008,P<0.05),结论CHB肝脂肪变并不少见,主要与宿主代谢因素有关,与HBeAg状态、HBV-DNA无关,不会加重肝脏的炎性反应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影响武汉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健康状况问卷(SF-36)对2003年至2004年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诊治的212例CHB患者进行调查。其中非治疗组51例;基础护肝组32例;抗病毒治疗组129例,包括干扰素组31例,拉米夫定组58例,联合抗病毒组40例。结果212例患者的生存质量总分,自费者为515±150,部分报销者为554±13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9,P=0.044)。在抗病毒治疗分组中,完全应答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总分为614±85,部分应答组患者为531±122,无应答组患者为473±170,完全应答组与部分应答组和无应答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681,P=0.0001)。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受教育程度对CHB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疗保险报销方式及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是影响CHB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与HBV致慢性肝损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单一试剂、比色法检测 34例HBV致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NO水平 ,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总胆红素 (TBIL)、白蛋白 (ALB)、球蛋白 (GLO)水平。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结果 34例HBV致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NO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 (P <0 .0 1) ,且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腹水组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无腹水组 >慢性乙型肝炎组 ,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浆NO水平与ALT、AST呈正相关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腹水组及无腹水组血浆NO水平与ALT、AST、TBIL、GLO呈正相关 ,与ALB呈负相关。结论 NO在HBV致慢性肝损害中可能起重要作用。NO水平升高贯穿于HBV致慢性肝损害的全过程 ,可作为临床评价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11.
谢益文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脏疾病的最常见病因。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1],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文献~[2]报道,在谷丙转氨酶(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着肝组织学的病变。本文对308例轻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宾建平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6(3):41-4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的相关因素。方法检测符合诊断标准的67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AST(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LB(白蛋白)、HA(透明质酸)、PCIII(III型胶原)、IV-C(胶原蛋白IV型)水平,分析气滞血瘀证、脾虚血瘀证、瘀血湿热证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脾虚血瘀证ALT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个证型(P<0.05);HA按照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瘀血湿热证顺序依次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3个证型血清AST及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III水平以脾虚血瘀证患者为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V-C水平以气滞血瘀证为高,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T、HA、PCIII及IV-C等指标的异常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对2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Bc-IgM检测结果,慢性活动性肝炎152例,阳性118例,阳性率77.6%;慢性迁延性肝炎116例,阳性65例,阳性率56.0%。慢性活动性肝炎组明显高于慢性迁延性肝炎组,P<0.01、HBeAg阳性组抗-HBcIgM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阴性组。无肝炎病史者172例,抗-HBc-IgM阳性114例,阳性率为66.2%,与有肝炎病史者无明显差别。说明检测血清抗-HBc-IgM对乙型肝炎的诊断及判断其严重程度有着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病毒水平.方法 按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随机选择2003年6月至2007年8月我院的门诊和住院患者378例,分Ⅰ组52例、Ⅱ组78例、Ⅲ组72例、Ⅳ组54例、Ⅴ组31例、Ⅵ组71例.进行了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AV-IgM,抗-HCV,抗-HDV,抗-HEV-IgM病毒标记物的血清学和HBV DNA检测.结果 ①Ⅰ、Ⅱ、Ⅲ、Ⅳ、Ⅴ、Ⅵ组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63.46%、60.26%、59.72%、53.70%、61.29%、46.48%.②HBV DNA定量分别为6.58±1.74、6.61±1.53、5.98±1.89、4.94±1.67、4.22±1.11、4.14±0.78.③Ⅰ组与Ⅱ组HBV DNA定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Ⅴ与Ⅵ组HBV DNA定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组HBV DNA定量比较有十分显著差异(P<0.01);④6组CHB患者血清HBsAg(S/N)值检测结果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各型CHB均能检出血清HBV DNA,都有病毒复制,其中ASC和CHB轻度的血清HBV DNA水平较高,与ASC和CHB轻度多处于免疫耐受的高复制有关,而慢性重型和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HBV DNA水平较低,可能与两者多有病毒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病毒水平.方法 按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随机选择2003年6月至2007年8月我院的门诊和住院患者378例,分Ⅰ组52例、Ⅱ组78例、Ⅲ组72例、Ⅳ组54例、Ⅴ组31例、Ⅵ组71例.进行了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AV-IgM,抗-HCV,抗-HDV,抗-HEV-IgM病毒标记物的血清学和HBV DNA检测.结果 ①Ⅰ、Ⅱ、Ⅲ、Ⅳ、Ⅴ、Ⅵ组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63.46%、60.26%、59.72%、53.70%、61.29%、46.48%.②HBV DNA定量分别为6.58±1.74、6.61±1.53、5.98±1.89、4.94±1.67、4.22±1.11、4.14±0.78.③Ⅰ组与Ⅱ组HBV DNA定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Ⅴ与Ⅵ组HBV DNA定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组HBV DNA定量比较有十分显著差异(P<0.01);④6组CHB患者血清HBsAg(S/N)值检测结果各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各型CHB均能检出血清HBV DNA,都有病毒复制,其中ASC和CHB轻度的血清HBV DNA水平较高,与ASC和CHB轻度多处于免疫耐受的高复制有关,而慢性重型和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HBV DNA水平较低,可能与两者多有病毒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测量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测量并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QOL),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生存质量SF-36表,对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200例正常对照进行生存质量(QOL)测量,并对QOL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寻找其中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的SF-36总评分及生理机能、角色生理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机能、机体活力、躯体不适和主观健康状部的平均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影响慢性乙肝患者QOL的主要因素是病程、并发症、谷丙转氨酶(ALT)、乏力、黄疸等。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全面下降,有效的治疗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及心理治疗和护理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戊型肝炎患者重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变化及预后.方法 收集急性戊型肝炎患者65例和急性戊型肝炎重叠慢性乙型肝炎感染48例,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患者HBV标志物及抗HEV IgM.结果 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重型肝炎发病率及病死率在重叠感染组和单纯急性戊型肝炎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戊型肝炎重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功能损害严重,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歧视心理等级,探讨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和患者参与自评被歧视心理等级,对148例慢性乙肝患者心理障碍进行调查研究,患者的被歧视心理分为四个等级,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患者采取人文护理、健康教育、逆转意图法,运用同感心护理干预方法.结果:1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大多数存在被歧视心理.其存在的被歧视心理的相关因素从强到弱包括十项内容.根据患者的被歧视心理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护理于预方法,患者心理障碍减轻.结论:通过正确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被歧视心理及相关因素,制定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负性心理得以疏导,病情得到缓解,确保患者身、心症状同时改善. 相似文献
20.
贺普丁联合肝炎灵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2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贺普丁是目前口服药物中较强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使用后能明显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但单用疗效差,而且容易产生耐药和病毒变异。笔者采用贺普丁与肝炎灵注射液合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2例,患者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且对HBV DNA和HBeAg有较高阴转率,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