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目的:探讨变性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方法:对20例(29眼)术后病人有效地实施护理措施,及时处理并发症。结果:20例(29眼)视罗较术前提高或不变者占89.66%,下降者占10.34%,结论:后巩膜加固术是阻止高度近视发展的有效方法,同时加强术后的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变性性近视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明  刘荣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4):695-696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变性性近视的远期疗效。方法:对52例行后巩膜加固术的进行性近视的患者83眼治疗资料进行术前和术后对比分析。随访观察术后6~11a视力及眼轴的变化情况。结果:裸眼视力术后8,11a均较术前提高(P<0.01);术后6~11a眼轴年平均增长长度分别为0.08,0.10,0·13mm,即年平均增长度均<0.50D。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可以提高视力、延缓和控制近视度数增长,改善眼底功能,减少、缓解近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治疗变性性近视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变性近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改良后巩膜加固术对变性近视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有完整资料的 2 5例 (4 2眼 )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并发症及眼底情况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 术前矫正视力 0 0 6~ 1 0 ,术后全部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矫正视力为 0 0 8~ 1 2 ;术前眼轴长度 2 9 45± 1 73mm ,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减少 ,术后眼轴 2 8 15± 1 85mm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随访 3年 ,眼轴长度为 2 8 2 3± 1 98mm与术后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术前屈光度 16 67± 4 3 3D) ,术后屈光度 14 3 6± 4 43D。结论 改良后巩膜加固术能阻止近视的发展 ,保护视功能 ,是目前治疗变性近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后巩膜加固术对变性近视并发症的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对变性近视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变性近视28例(31眼),施行改进的后巩膜加固术联合后极部巩膜垫压术,观察其对后巩膜葡萄肿所引起的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检查术前术后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眼球前后径、中心视野及视敏感度并做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结果术后3~24月视力较术前提高,屈光度减低,眼前后径缩短,中心视野及视敏度改善,OCT显示并发症治愈或减轻。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加固了向后延伸的呈葡萄肿的巩膜,缓解了对后极部各层和相关的牵拉,治愈或减轻了变性近视并发症,从而提高了视功能。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变性近视脉络膜血管新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采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变性近视脉络膜血管新生20例(20眼).结果 术后16眼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屈光度和眼轴长较术前减少(P<0.05).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检查显示术后脉络膜水肿减轻、新生血管减小17眼,视网膜厚度较术前下降.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变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孙成甲 《眼科新进展》1996,16(2):122-123
巩膜加固术治疗近视青岛第一疗养院孙成甲目前近视眼的手术治疗仍然比较活跃,取得了较大进展.放射状角膜切开术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除术对中低度近视更为适合,但对于进行性中高度及极高度近视,此两种方法不应采用.巩膜加固术(Sclearreinforcemetn...  相似文献   

7.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青少年进行性近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用后巩膜加固术,对161例(321眼)青少年进行性近视施行手术。将其中资料完整的111眼作总结,术后观察时间6-24月,术组眼轴稳定率81.98%,对照组仅40.65%,术组眼轴稳定率高于对照组2.02倍。方法采用Snyder等改良后的无压迫眼球的片式表面加固方法,对眼球扰动少,手术方法简易安全。  相似文献   

8.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近视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为了分析后巩膜加固术(PSRO)对近视眼的疗效及对高度近视眼眼轴的影响。方法 对近视78例(151只眼)行改进的后巩膜加固术,并以眼轴长度为指标,将其中随访6 ̄12个月的23例(43只眼)和仅行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的20例(39只眼)与同期未行手术的近视19例(38只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以上二者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有阻止高度近视眼轴增长的确切作用,且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9.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应用消毒灭菌的同种异体硬脑膜对98例(176只眼)病理性近视患者行后巩膜加固术,观察其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年近视度数稳定或减少者占94.4%,眼轴稳定者占93.0%,矫正视力稳定或提高者占95.8%,无远期手术并发症。结论后巩膜加固术是控制病理性近视恶化的一种可行的方法,并且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进展性近视后巩膜加固术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Xu Y  Liu H  Niu T  Zhu X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6):455-458
目的 探讨青少年进展性近视后巩膜加固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随访观察 2 5例 (34只眼 )青少年进展性近视行后巩膜加固术患者术后 3~ 5年视力及眼轴长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裸眼视力术后 1、3年均较术前提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术后 1、3、5年眼轴年平均增长长度分别为0 0 98、0 0 73 5、0 115mm ,即屈光度增加均小于 0 5 0D/年。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是治疗进展性近视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厚度及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行后巩膜加固术的的病理性近视患者34例(55眼),对其随访2年,比较术后视力、屈光度、眼轴及眼压(IOP)改变,并采用深层成像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EDI-OCT)检测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彩色超声多普勒成像仪检测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时间点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术前与术后1、3、6、12、24个月的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60,P<0.01),而等效球镜度(SE)、眼轴及IO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74、1.382、1.193,P>0.05)。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比较,睫状后短动脉(SPCA)及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增加,血流阻力指数(RI)减低,且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CA:F=2.376,P<0.05;F=4.476,P<0.01;F=4.238,P<0.01。CRA:F=2.316,P<0.05;F=3.335,P<0.01;F=9.770,P<0.01)。术前SFCT为(122.4±31.9)µm,术后1、3、6、12、24个月的SFCT增厚,分别为(134.4±32.9)、(139.0±35.7)、(136.5±33.8)、(134.9±31.5)、(135.9±35.4)µm,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的SFCT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75,P<0.05),各时间点的SFCT与术前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可改善视力,稳定屈光度,防止眼轴变长,改善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使脉络膜厚度增厚,从而控制和延缓病理性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临床对高度近视眼的屈光矫正虽然有许多较好的解决方法,但矫正后往往仍有屈光进展;对于高度近视眼底病变虽有一些先进的治疗技术在应用,但往往难以逆转和控制已发生的眼底病变,成为患者致盲的主要威胁。而从临床观察角度来看,高度近视的屈光进展及眼底病变的发生和加重与患者的病程进展有关,屈光进展是后巩膜扩张眼轴延长引起的,眼底病变是脉络膜、视网膜对抗后巩膜扩张的表现。后巩膜加固术作为控制后巩膜扩张的方法,其机制的合理性毋容置疑,但既往受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术式和材料难以符合手术机制的要求,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故未能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同。近年来随着术式和材料的改进,后巩膜加固术稳定眼轴和治疗黄斑劈裂、裂孔、脱离等方面的疗效,在进一步地得到证实和肯定。临床应重视对高度近视病程进展进行控制,充分认识后巩膜加固术的临床价值,把控制和治疗高度近视眼底病变作为手术适应证选择的要旨在临床稳步开展。随着术式和材料的逐步改进和规范,后巩膜加固术的临床疗效将不断提高,有望成为高度近视盲防控的一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后巩膜加固术后严重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分析后巩膜加固术后导致的严重并发症视网膜脱离。方法对后巩膜加固术后导致的视网膜脱离20例(22只眼)进行临床观察,并对其特殊性予以分析和讨论。结果后巩膜加固术对高度近视眼的疗效并不理想,它不能改善后极部视网膜的血供。此手术有多种并发症,特别是严重的视网膜脱离,其病情重、发展快,手术治愈率仅为59.1%。结论治疗高度近视眼的后巩膜加固术是一种不成熟的手术方法,尚需进行更多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不宜过早推广这一手术。  相似文献   

14.
后巩膜加固术作为控制高度近视进展的手术,在临床的开展已有60多年历史,但尚未在临床得到广泛认同。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Pubme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知识资源系统(VIP)上不同时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相关文献发表情况表明,后巩膜加固术术式多样,加固材料种类驳杂,临床疗效存在争议。后巩膜加固术相关文献发表的数量,国外文献以俄文和东欧语居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增多,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达到高峰,此后逐渐减少;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上升,至上世纪末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少,进入新世纪以来,再次出现增长趋势。后巩膜加固术式和材料存在缺陷,临床没有标准,难以达到手术机制的要求,是影响手术疗效,不被临床广泛认同和开展的主要原因。后巩膜加固术相关文献发表数量的变化,反映了该手术在临床开展起伏的历史状况,后巩膜加固术曾在俄罗斯、东欧及中国等地区有较多开展,目前国外临床已较少开展,而在中国新一轮的临床探索正悄然开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效果,观察手术前后黄斑劈裂腔与ERG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5例(32眼)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其中6眼伴视网膜局限性浅脱离)患者行后巩膜加固术,观察手术前与手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眼轴、OCT、ERG的变化。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眼轴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黄斑劈裂腔的大小与ERG各参数的比较采用符号秩和检验。结果手术前后等效球镜度与眼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3、13.23,P<0.01)。术后OCT示,14眼黄斑劈裂愈合,劈裂腔消失,此14眼术前劈裂腔高度为277(190~428)μm;17眼(53%)好转,劈裂腔减小,此17眼术前、术后劈裂腔高度分别为447(344~617)μm和194(106~25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24,P<0.01);1眼未愈。ERG示,黄斑劈裂愈合组ERG最大反应中的a波波幅术前和术后分别为114(63.45~143.00)μV和119(93.75~169.50)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32,P<0.05)。黄斑劈裂好转者术前和术后ERG最大反应中的a波波幅分别为104(76.65~130.00)μV和107(83~151)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6,P<0.05)。其他检测的各参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具有一定的疗效,不仅有助于黄斑劈裂腔的减小,也有助于视网膜光感受器传导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后巩膜加固联合斜视矫正术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巩膜加固联合斜视矫正术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斜视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5年3月至2009年8月来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病理性近视合并斜视患者共33例,男14例,女19例,其中31例为外斜视,2例为内斜视,所有患者斜视度>15°.53只病理性近视眼的屈光度为-8.00~-30.00 D,矫正视力均低于4.9.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一组(5~18岁)、二组(19~35岁)和三组(36岁以上),并进行效果观察.对这33例患者施行改良的Snyder-Thompson的单条带式后巩膜加固联合斜视矫正术.手术前后的视力和眼轴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随访观察1~5.3年,后巩膜加固术的53眼术后视力都保持或好于术前.除一组眼轴稍有增长外(t=-2.56,P<0.05),二组和三组眼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随访,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2眼黄斑出血消褪,3眼视网膜劈裂的劈裂腔消失,2眼视网膜劈裂腔缩短.有4例患者的残余斜视度约为10°,29例患者残余斜视度小于5°,33例患者都对外观改善程度满意.结论 后巩膜加固联合斜视矫正术能同时达到控制病理性近视进展和改善外观的目的,减少分次手术的黏连反应和操作难度,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手术可行,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牛心包补片用于人眼后巩膜加固术的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上海和平眼科医院行后巩膜加固术的进展性轴性近视连续病例377例(670眼),其中应用牛心包生物补片组182例(330眼),年龄3~64岁,等效球镜度-6.00~-30.00 D,应用同种异体硬脑膜组195例(340眼),年龄3~61岁,等效球镜度-6.00~-33.00 D,随访时长为至少6个月。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眼部检查,部分患者还行眼部高频B超检查。采用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牛心包补片组和硬脑膜组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的分别有105眼(31.8%)和119眼(35.0%),不变的有209眼(63.3%)和205眼(60.3%),下降的有16眼(4.8%)和16眼(4.7%),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765,P>0.05)。术后第1天2组发生球结膜水肿的分别有225眼(68.2%) 和258眼(75.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935,P<0.05)。2组病例在术后6个月内均未出现感染、视网膜脱离、眼内出血、斜视/斜视加重及复视等并发症。牛心包补片组有1例出现双眼排异反应,而硬脑膜组有1 例1眼出现排异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率分别为0.61%和0.29%,P>0.05)。行眼部高频B超检查的硬脑膜组有术后至少6年患者10例19眼,均检测到加固条带,而且未见条带钙化;牛心包补片组有术后6~12个月患者15例28眼,均检测到加固条带,而且厚度正常,出现部分钙化的有3眼(P>0.05)。结论牛心包补片应用于人眼后巩膜加固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生物相容性和耐降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