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布氏菌属的分类系统,还是以1963年国际细菌学命名委员会,布氏菌属分类学分会提出的建议为基础。当时提出布氏菌属分为3个种15个生物型。后经数次专家委员会的修改和补夺,将布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布氏菌.(Bme-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查1名持续发热病人是否患布氏菌病。方法 采用布氏菌病血清学和细菌学检查方法,使用了微生物自动分析仪,以及沙门氏菌的鉴定方法。结果 布氏菌病血清学检查阳性,布氏菌病细菌学检查阴性,微生物自动分析仪检测为沙门氏菌,最后进一步鉴定为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结论 该患者感染了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与布氏菌存在严重血清学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3.
布氏菌新噬菌体的分离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苏联分离到被国际所承认的第一株布氏菌噬菌体即Tbilisi(Tb),自60年代以来FAO/WHO布病专家委员会负责人Corbel博士等把世界各地分离的40余株噬菌体做了综合研究,1970年后FAO/WHO布病专家委员会,根据宿主范围分6个群的代表株,应用到对布氏菌属分类鉴定上。  相似文献   

4.
利用发现蒙字1号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下称P.B)对布氏菌属产生有选择性的抑菌特点进行分类鉴定已作了报道。现就1981~1988年检出的与布氏菌通常寄生宿主不符的非典型布氏菌鉴别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自1929年Huddleson氏根据布氏菌初代培养物对CO_2的需求,H_2S产生和对阿尼林染料的敏感性,将布氏菌属分为三个种,即羊种、牛种和猪种布氏菌以来,布氏菌属不断充实和发展。现今的布氏菌属  相似文献   

6.
<正> 本文仅就有实用价值的国内外报道资料按布氏菌菌种、菌苗、抗原、抗体、噬菌体及其它等六个类别的发展前景作一简介。 一、菌种 这十年中,在布氏菌属的新的菌种建立和变异菌种的发展上取得了较大成绩。 (一)猪V型菌种的建立:苏联分离的1株新型菌种于1986年国际布氏菌分类分会上被列入猪种菌的第V型,现已被世界公认。我国布氏菌素等实验室已得到该菌种,编号为55248,并对其作了DNA同源性检查及其他常规鉴定。  相似文献   

7.
布氏菌噬菌体在60年代仅有一个 Tb 株,70年代后,迄今得到10余株较有价值的代表株。特别是 Douglas 得到 AK_2株,它是一个广谱噬菌体,这对噬菌体的分群,及其在布氏菌属中的鉴别和分类可起重要作用。但 R 型噬菌体效价低、活性不够稳定,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S 型各群噬菌体特异性较强,效价较高,对与布氏菌有共同抗原的属外菌种均不裂解;对属内菌株  相似文献   

8.
广西40株犬种布鲁氏菌与六种标准株药敏试验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们用广西分离的40株犬种布氏菌和六种标准菌株,做了17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试验观察。 本次实验观察结果见附表,以氯霉素对布氏菌属6种布氏菌抑菌效果最佳,高敏菌株占97.5%。其次为强力霉素,高敏菌株占90.0%。国内有人报告,治  相似文献   

9.
3株非典型布氏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种布氏菌在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可以发生变异,一般认为变异的布氏菌表面的某些成份和化学结构发生改变。这种变异的细菌其代谢和核苷酸排列序列不易改变,应用细菌返祖或测定布氏菌氧化代谢的方法,可以将大多数非典型布氏菌株鉴定出来。笔者对镇赉县马场羊群进行了布氏菌血清学调查,血检羊140只,阳性22只,对其中4只进行无菌剖杀,取肝、脾、肠系膜淋巴结做细菌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
PCR技术鉴定布氏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PCR技术检测鉴定羊种布氏菌和牛种布氏菌1、2、4型。方法根据文献发表的3对引物(简称B、M、A),用PCR技术对细菌DNA进行扩增,在属和种的水平上鉴定布氏菌。结果用B引物进行PCR扩增可以在属的水平上鉴别布氏菌,M引物可以鉴别羊种布氏菌,A引物可以鉴别牛种布氏菌1、2、4型和沙林鼠种。B、M、A 3对引物PCR鉴别结果与常规方法鉴定结果相符率分别为100%、92.0%和87.5%。结论PCR技术对细菌DNA进行扩增,可以在属和种的水平上鉴别布氏菌。布氏菌牛种9型的PCR扩增产物与布氏菌其他生物型有差异,说明牛种9型布氏菌在基因上不同于其他布氏菌。目前所用的表型分型技术存在着与本试验所用基因分型方法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首先,对4个布氏菌噬菌体——Tb.F.Wb和BK_2作了增殖,并测出了其RTD。随后,对33株国内外的标准布氏菌种用噬菌体作了分类,所得结果与常规法完全一致。另用了12株革兰氏阴性菌—包括耶尔森氏肠炎菌、沙门氏white群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霍乱弧菌,而噬菌体对其都不裂解。证明这些噬菌体对布氏菌是特异的。此外,用31株新近从疫区分离的菌种用噬菌体和常规法作了分类。其中光滑型菌种用噬菌体分类的结果与常规法一致,但粗糙型菌种两法则有明显差别。本文表明:光滑型噬菌体可用于布氏菌的分类和分型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分子杂交技术,通过分析布氏菌的遗传物质而达到特异、敏感的检出和鉴定的目的。Russell等采用生物素标记牛布氏菌S19DNA作为探针来检测布氏菌病,对布氏菌属DNA进行分子杂交,其结果全部为阳性,证实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近年来,国外学者运用PC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内蒙古布氏菌临床分离株的16SrDNA基因序列,构建16SrDNA遗传进化树,确定该菌株的分类地位。方法用BCSP31-PCR对临床分离株检测,再进行16SrDNA双向测序;从GeneBank下载标准参考菌株和与布氏菌有共同抗原细菌的16SrDNA基因序列;用Mega6.0进行序列比对并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BCSP31-PCR结果显示均有223 bp扩增条带,16SrDNA测序得到单一基因序列;比对后发现有4处特异片段,经Blast比对,位于844-1224包括380 bp的片段为布氏菌独有;进化树显示布氏菌临床分离株与标准菌株聚在1个末端分支上,遗传距离接近0,无法精细区分相互关系;与人苍白杆菌聚集在1个亚分支上,遗传距离0.019;与其它试验菌株如霍乱弧菌、小肠结肠炎耶尔菌遗传进化距离较远,遗传距离>0.02。结论从遗传进化角度对布氏菌分离株与标准菌株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布氏菌所有种型遗传距离接近,提示布氏菌16SrDNA为高度保守序列,不宜做遗传进化分析的靶基因;布氏菌与人苍白杆菌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布氏菌属16SrDNA特有的380 bp的基因片段可作为布氏菌快速鉴定的靶序列。  相似文献   

14.
布氏菌素对已有布氏菌感染或曾接受布氏菌活菌苗接种之机体,能引起特异性的皮肤变态反应,可作为布氏菌病的诊断及检测机体免疫反应状态之用。按布氏菌素使用说明书规定,判定反应时间为皮内注射后48小时。我们对856名出现布氏菌素注射反应的布氏菌病病人和布氏活菌苗接种等人群,作了阳性程度与观察时间关系的观察。兹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了解布氏菌的种型特点,对于掌握布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流行特点、分析其流行规律、进行疫情预测、制订预防措施等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收集了全盟不同疫区的布氏菌,对其种型特点进行初步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宣化县布氏菌病流行规律的探讨乔生为了探讨宣化县布氏菌病流行规律,进一步做好防治工作。我们对宣化县布氏菌病历史发病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分析,现报告如下:局部流行、分布广泛、家庭多发:从1965年至1993年全县发生布氏菌病流行13起,发病165例。疫区...  相似文献   

17.
受全国地方病防治办公室委托,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学布氏菌病研究室主办的“全国布氏菌病骨干学习班”5月28日结业,全国地方病防治办公室主任张景霖、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祁国明参加了结业典礼。 学习班3月19日开学。经过有关省、自治区推荐和严格选拨参加学习的10名学员,来自全国7个省、自治区的卫生和畜牧部门。2个多月来,学员们在流行病学微生学研究所布氏菌病研究室的教师们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了布氏菌病原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医学细菌学和英语等课程,并进行了考试。学员们克服了许多生活上的困难,刻苦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18.
在布鲁氏菌(简称布氏菌)的分类鉴定中,噬菌体裂解试验常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公认的布氏菌噬菌体,只有苏联分离的 T_b 噬菌体。而T_b 噬菌体是一株单价噬菌体,裂解范围有限。试图从猪种和羊种布氏菌中获得特异的噬菌体工作也未成功。最近15年来,布氏菌噬菌体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布氏菌病是由布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可使人类和动物如牛、羊、绵羊、猪等发病,此病在地中海沿岸、中东、拉丁美洲和亚洲等地方病高发区广泛传播。目前,人类布氏菌病的发病率正在上升,个别地区已升至200/10万。人类布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因此诊  相似文献   

20.
转移因子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某些细菌和病毒感染及某些癌症的疗效已得到肯定。但是对布氏菌病的免疫预防和治疗的研究,目前,国内外未见报道。本文报告猪脾转移因子(TF)对实验感染布氏菌病的豚鼠的保护作用试验。观察猪脾TF有无增强布氏菌菌苗免疫的能力和对布氏菌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