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4种α-干扰素的98例病毒性肝炎病人,在治疗前,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定期检测抗干扰素中和抗体,结果发现阳性率34.7%,该抗体产生与病人的性别,年龄,治疗前ALT水平,肝炎病毒感类型,以及肝炎的临床类型均无显著相关,低剂量干扰素较易产生中和抗体,使用不同干扰素制剂产生中和抗体存在差异,其中以rIFN-α2a最高,IFN-αN1最低,但中和抗体的出现对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效影响不大,由于病例数较少,干扰  相似文献   

2.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自身抗体及干扰素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了自身抗体和干扰素抗体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干扰素治疗时的检出情况及其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自身抗体的检测为间接免疫荧光法;应用酶免疫法测定干扰素体之总抗体。结果;(1)与正常人相比,患身抗体及干扰素抗体阳性明显增高(P〈0.01),而且干扰抗体在慢乙肝及慢丙肝患中存在显性差异(P〈0.05);(2)自身抗体的存在与否与疗效无相关性(P〉0.05),干扰素抗体隧已阳性和治疗后才转阳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抗体与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41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IFN的治疗前、中、后采用ELISA法检测抗IFN-HBV-M,用PCR法检测HBV DNA,HCV RNA,结果,乙型肝炎抗INF治后转阳性及治前后均阴性组,HBeAg阴极转及HBV DNA的阴转均略优于治疗前抗IFN阳性组,但无显著差异;丙型肝炎,ALT复常、HCV RNA的阴转,汉前后均阴性组好于治转为阳性且又好于治前阳性组。78.3%的患者抗IFN出现高峰在2-  相似文献   

4.
杨业龙 《广东医学》1993,14(4):211-212
干扰素(Interferon,简称IFN)是一种强力抗病毒、抗增殖和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生物性物质,在抗病毒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用INF治疗病毒性肝炎已日益普遍,本文仅对INF的用法、剂量、疗程及副作用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舒雪保 《当代医学》2014,(19):140-141
探讨干扰素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江西省鹰潭市人民医院铁路分院收治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所使用的抗病毒药物的不同进行划分。以干扰素治疗组作为观察组,以常规保肝药物治疗组作为对照组,2组治疗6个月后复查肝功能,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HBsAg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更佳。结论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较常规保肝药物治疗的效果更佳,HBsAg转阴率更高,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 41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IFN治疗前、中、后采用ELISA法检测抗IFN、HBV -M ,用PCR法检测HBVDNA、HCVRNA ,结果 ,乙型肝炎抗IFN治后转阳性及治前后均阴性组 ,HBeAg阴转及HBVDNA的阴转均略优于治疗前抗IFN阳性组 ,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丙型肝炎 ,ALT复常、HCVRNA的阴转 ,治前后均阴性组好于治后转为阳性组又好于治前阳性组 (P <0 .0 5 )。 78.3%的患者抗IFN出现高峰在 2~ 3个月。结果表明治疗前已存在有抗IFN者 ,对α-干扰素疗效的反应比治疗后诱生的干扰素抗体的病人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肝炎患者治疗后体内干扰素抗体产生情况.方法 对正常献血者30例,急性乙型肝炎38例,慢性乙型肝炎53例,肝炎肝肝硬化43例,进行血清干扰素抗体的检测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乙肝患者组、慢性乙肝患者组、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阳性率分别15.79%、24.53%和20.93%,慢性乙肝患者组、肝炎肝硬化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干扰素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会产生抗体,检测血中干扰素抗体的产生可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8.
9.
10.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干扰素水平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干扰素(IFN)水平的变化规律,为正确应用外源性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了610例不同临床类型和不同病原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FN—α和IFN-γ水平。结果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FN—α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q=40.96 P〈0.01,q=44.65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慢性病毒性肝炎轻型、中型和重型患者血清IFN—α和IFN-γ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q=7.44P〈0.01,q=11.63 P〈0.01,q=12.84 P〈0.01和q=6.02 P〈0.01。q=8.41 P〈0.01.q=10.36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慢性肝炎中型和重型患者均显著低干慢性肝炎轻型患者(q=6.63 P〈0.01,q=8.45 P〈0.01和q=3.94 P〈0.01,q=6.79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病原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FN—α和IFN-γ水平之间均存在差异(F=597.44 P〈0.01,和F=590.43 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由高到低分别为急性甲型肝炎、急性戊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和急性丙型肝炎。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FN—α和IFN-γ水平显著低于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t=9.64 P〈0.01和t=6.19 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干扰素水平明显升高,急性甲型和戊型患者最显著,血清干扰素水平越高者,越不易发展为慢性肝炎。而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干扰素水平明显降低,丙型患者降低更显著,病情越重其水平越低,血清干扰素水平下降可能是形成慢性肝炎的原因之一,适合用外源性干扰素治疗。  相似文献   

11.
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青云 《医学综述》1998,4(11):590-592
<正>目前,病毒性肝炎根据病原不同至少可分为六型。它们临床表现相似,但在预后及转归上有差别。这六型肝炎均可发生急性肝炎,大多是自限性的,唯有乙、丙、丁、庚型肝炎可发生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及肝癌。  相似文献   

12.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细胞免疫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干扰素作为病毒性肝炎最有效的治疗药物之一,其治疗机制涉及及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特性。本文对近年来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细胞免疫调节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将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干扰素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注射干扰素治疗8个月后各项临床指标明显下降,身体不适情况逐渐好转,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没有显著的变化。结论:采用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疗效较好,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干扰素(IFN)属广谱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的生物制品。有血源制品、重组基因工程制品,是在特定诱导剂的作用下细胞基因组控制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诱生蛋白质。具备的性质是:免疫活性,参与免疫监视系统;这种蛋白质受细胞基因组的控制,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一般不能自发产生;抗病毒活性的发挥受靶细胞基因组控制,本身无直接抗病毒作用;IFN的抗病毒、抗肿瘤(变异)作用是广谱的。1IFN的种类及特性IFN的种类繁多,据抗原性的不同分为α、β、γ三种类型,各型有多种亚型,据药源分类有人、动物、植物、昆虫、细菌IFN五大类。如人白细胞IFN、成纤维细胞IFN、基因工程IFN等。主要特性是对绝大多数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并非直接作用。目前认为IFN分子与靶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并发生相互作用。通过某种特定的机制激活靶细胞内抗病毒蛋白基因,被激活的基因按蛋白质合成正中心法则在细胞内指导合成抗病毒蛋白质(AVP),AVP能切断病毒的mRNA,抑制病毒蛋白质的翻译,AVP还能抑制病毒的穿入、脱壳及装配。现认为AVP重要有三种,即蛋白激酶、寡腺甘酸合成酶(2’-5’合成酶)和磷酸二酯酶(2’-po-I)。此外,碱性核酸酶、腺苷酸环化酶...  相似文献   

15.
16.
干扰素是目前在被批准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药物中仅有的具有双重作用机制的药物,即同时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作用[1].与核苷(酸)类似物相比,它具有固定疗程、不产生病毒耐药、血清转换率高且应答持久等优点.干扰素治疗肝炎的疗效肯定,由于疗程长、费用昂贵、副反应大,而不易让患者接受,往往造成治疗中断.因此,做好治疗期间的护理非常必要.病毒性肝炎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主要有:具有传染性,易受他人的歧视;治疗不良反应多且明显;复发率高;对远期治疗效果没有足够的信心.因此,护士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心理护理也尤为重要,提前告知患者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使他们在心理上有所准备,树立起治疗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门诊志愿人选乙肝患者6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15~45岁。所有病人均为血清HBeAg阳性,HBVDNA阳性患者,其中大三阳36例,HBSAg和HBeAg阳性者24例。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简称慢性乙肝 )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顽症之一 ,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常采用保肝、降酶、增强机体抵抗力为主要治疗措施。自 1 998年以来 ,我院传染科选择 78例慢性乙肝患者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干扰素的治疗。 78例慢性乙肝患者应用干扰素后 ,由于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致使大多数患者用药后出现程度不同的临床症状。通过加强临床护理 ,保证了患者在用药期间的治疗效果 ,护理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慢性乙肝患者 78例均符合 1 995年北京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肝炎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9.
大剂量天然α—干扰素治疗重症病毒性肝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大剂量天然α-干扰素治疗31例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并以既往和同期未用α-干扰素的49例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未接受人工肝治疗。治疗结果表明:应用天然α-干扰素的31例患者存活率为64.5%(20/31)较对照存活率28.6%(14/49)明显提高(P〈0.005)。治疗组中虽有部分患者出现发烧、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经适当处理多数患者仍可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20.
我科从1991年7月起试用低剂量干扰素-α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取得了较好疗效,之后对慢性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了系统治疗与随访,观察患者的远期归转。今将95例治疗患者的近、远期效果总结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男84例,女11例。年龄5~62岁(平均39岁)。按1990年上海会议标准,本组重型肝炎32例(急性、亚急性重肝17例,慢性重肝15例),慢性活动型肝炎17例,慢性迁延型肝炎20例,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17例。此外,对具有深度黄疸(TSB≥170umol/L),明显上消化道症状,凝血酶元时间延长,但尚不够重肝标准者定为重肝趋势共9例。95例中由两种以上嗜肝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