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腹部手术后胃瘫的临床资料.结果:胃瘫多发生于腹部术后4~10 d.经综合治疗后胃肠动力一般可在6周内恢复.本组22例经非手术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胃手术后PGS治疗以综合性和保守治疗为主,尽量避免手术,以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2.
中药配合肠内营养治疗手术后胃轻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后胃轻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syndrome,PGS)是指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肠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亦称功能性排空障碍.PGS是腹部手术,尤其是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PGS一旦发生常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正确诊断和治疗对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再次手术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对2002年以来我科收治的38例PGS患者采用中药配合肠内营养的治疗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2年11月至2005年1月19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PGS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PGS发生率5.12%,一般发生于术后6~10d,10例均经非手术治愈,恢复期15~45d不等。结论PGS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诱发,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的可靠方法,采用非手术疗法包括心理治疗、营养支持、适当应用胃动力药物及激素等,避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GS)的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628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PGS22例患者采用非手术疗法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628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PGS22例,PGS发生率为3.5%,均发生于术后3~8d;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的可靠方法;22例均为非手术治愈。结论PGS的发生由多种因素引起,诊断时必须排除机械性、器质性病变;PGS采用非手术疗法均可治愈,手术治疗是禁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对我院2005年11月至2011年11月间208例胃癌根治术后发生PGS者1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PGS患者均经保守治疗而获治愈,治疗时间12-42d,平均26d治愈。本组发生率8.6%。结论 PGS的发生是多因素诱发,而术后吻合口水肿及胃肠道动力的改变可能是其主要原因。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是诊断PGS的可靠方法。采取非手术保守疗法可获治愈,不要轻易二次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食管-贲门癌术后出现PGS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27例PGS患者经非手术的保守综合治疗后26例痊愈,恢复半流质饮食后1周无再次出现胃瘫症状,复查X线钡餐造影检查胃蠕动、排空良好。痊愈时间5~70d,平均25.3d。1例患者自动出院,电话随访45d后死亡。结论 PGS是由多个因素导致的,X线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是其主要诊断方法,非手术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34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中,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26例,回顾性分析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40例实施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中,26例发生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率为7.65%。26例患者均经过保守治疗痊愈,5例于1周内康复,9例于2周内康复,8例于3周内康复,4例于4周内康复。患者病情恢复期间,上腹部阻塞感消失,经钡剂透视检查证实胃蠕动正常,吻合口通畅。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胃蠕动减弱及吻合口水肿是发生胃瘫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依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胃动力药物、激素联合营养支持及心理疗法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年1月~2005年10月收治的28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瘫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5~12天。均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10~41天恢复并痊愈出院,其中3周内治愈14例(50%),4周内治愈25例(89.3%)。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是由综合因素引起,体质差、手术创伤大和高龄可能为主要因素,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重要手段。非手术疗法可治愈胃瘫,不应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9.
王昆山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5):167-168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发病原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2001年至今收治PGS5例,占同期胃切除102例的4.9%。结果:本组PGS发生率为4.9%。均发生在术后6~10d,经非手术治疗,PGS在术后6周内一般均可恢复。结论:PGS的发生是由多因素造成的,一般经非手术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10.
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09年2月85例胃癌根治术后出现PGS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PGS发生率8.31%,一般发生于术后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期间。6例均经非手术治愈。15d恢复1例,18d恢复2例、22d恢复2例、56d恢复1例。结论术后胃肠道运动的改变及吻合口水肿可能是发生胃排空障碍的主要原因,而高龄、营养不良、水电解质失衡、腹腔感染可能为其诱因。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的可靠方法,采用非手术疗法包括心理治疗、营养支持、适当应用胃动力药物及激素等,避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i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发生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以2005年3月—2009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325例胃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12例并发PG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和危险因素。结果术前有胃流出道梗阻、术后并发腹腔感染患者更易发生PGS(P〈0.05);毕Ⅱ式吻合或Roux-en-Y式胃肠吻合较毕Ⅰ式吻合或胃-食管吻合更易发生PGS(P〈0.05);经非手术治疗,PGS患者均可康复,平均治愈时间25.6d。结论术后PGS是由多个因素导致的;X线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营养支持和胃肠动力药物等非手术治疗有效,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0年10月至2011年10月28例腹部手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8例腹部手术后患者,均于术后1周左右发生胃排空障碍,经全身支持疗法+胃肠动力药+中医针灸、热敷治疗而痊愈,治愈率100%,平均治疗时间26(10~45)d.结论 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采用中西医结合全身综合性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部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腹部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的诊断和治疗经过.结果 Ⅰ期经腹手术80例,经胸腹手术20例;合并伤Ⅰ期手术26例,Ⅱ期手术19例;治愈91例(91.0%),死亡9例(9.0%),死亡原因合并重型颅脑伤4例(44.4%),严重失血性休克3例(33.3%,术中死亡2例),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22.2%).腹部术后并发症为:应激性溃疡29例(29.0%),腹部创口裂15例(15.0%),低营养症25例(25.0%),枯连性肠梗阻18例(18.0%).结论 综合治疗腹部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胃肠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患者3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 胃肠造影和胃镜检查,是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主要诊断方法 ;胃瘫综合征多发生于胃肠术后37 d;33例患者中,给予保守的综合治疗后,胃肠功能均有明显的恢复,没有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的患者,患者恢复半流食1周后所有患者均未复发,全部出院。胃动力恢复时间107 d;33例患者中,给予保守的综合治疗后,胃肠功能均有明显的恢复,没有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的患者,患者恢复半流食1周后所有患者均未复发,全部出院。胃动力恢复时间1026 d,平均(18.96±2.46)d。结论给予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保守的综合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避免再次进行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5例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病例的病因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均发生于腹部手术4~14d,经非手术治疗后,恢复胃动力出院,7例患者30d内恢复,7例患者30~50d内恢复,1例术后72d出院。结论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是多因素的,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辅助检查方法,一般采取非手术治疗可治愈。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阑尾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金有  余静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5):2265-2267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小儿阑尾炎治疗中的价值与开腹手术比较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9年10月收治的103例阑尾炎患儿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中44例行开腹阑尾切除术,59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其中4例腹腔镜中转开腹手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90例(87.4%),平均随访时间(6.5±3.0)个月,9例术后切口感染,延期换药2周后愈合,3例出现粘连性肠梗阻(其中2例手术治疗,1例经保守治愈,随访12个月未出现腹胀、腹痛)等梗阻症状.2例术后出现阑尾残株炎,经保守治疗2~3周后症状消失.结论:对小儿阑尾炎一旦确诊,应早期手术治疗.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阑尾炎安全有效,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较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18.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 probiotic formulation, VSL#3, on 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and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Rome II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diarrhoea. METHODS: Twenty-five patients with diarrho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ceive VSL#3 powder (450 billion lyophilized bacteria/day) or matching placebo twice daily for 8 weeks after a 2-week run-in period. Pre- and post-treatment 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 Patients recorded their bowel function and symptoms daily in a diary during the 10-week study, which was powered to detect a 50% change in the primary colonic transit end-point.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an 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measurements, bowel function scores or satisfactory global symptom relief between the two treatment groups, pre- or post-therapy. Differences in abdominal bloating scores between treatments were borderline significant (P = 0.09, analysis of covariance). Furthe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bdominal bloating was reduced (P = 0.046) with VSL#3 [mean post- minus pre-treatment score, - 13.7;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 2.5 to - 24.9], but not with placebo (P = 0.54) (mean post- minus pre-treatment score, - 1.7; 95% CI, 7.1 to - 10.4). With the exception of changes in abdominal bloating, VSL#3 had no effect on other individual symptoms: abdominal pain, gas and urgency. All patients tolerated VSL#3 well. CONCLUSION: VSL#3 appears to be promising in the relief of abdominal bloating in patients with diarrho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This is unrelated to an alteration in gastrointestinal or colonic transit.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承气汤辅助治疗小儿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余姚市第四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外科住院部住院的100例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吗丁啉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予中药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或口服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7 d后,比较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47/50),对照组为76.0%(38/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恢复正常饮食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子-α(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大承气汤辅助治疗小儿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能有效促进患儿胃肠功能恢复,抑制炎症反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