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临床工作中,静脉输液是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之一。尤其在手术科室,应用得更为普遍。在输液量大时,护士需一瓶一瓶地更换输液瓶,如果用连输器将各瓶液体串联起来,可避免逐个更换输液瓶,减少护士的工作量,而且也减少了输液针头或打开输液瓶塞  相似文献   

2.
当病人输完液体或不慎将针头滑出血管外时,我们必须拔出针头重新穿刺,如果方法不当会使患者感到疼痛,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因此,静脉输液针头固定是否便于拔针.从而减少拔针所带来的疼痛,成为无痛拔针的关键因素。我们除了按护理学教研书…的输液针头固定法外,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摸索出另一种输液针头固定法,并对两种输液针头固定法的效果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输液患者改变体位或输液侧肢体抬起过高容易引起头皮针或留置针回血,我们可通过提高输液瓶或降低输液侧肢体,使液体加速,避免针头阻塞。如回血时间较长,上述方法效果差时,我们可采用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4.
天气转冷,卧床输液患者都会把输液侧肢体放进被窝取暖。厚重的被子很容易压住输液针头使输液速度减慢。活动肢体时被了会不慎碰歪输液针头或把针头带出而至液体外渗或漏出,从而使患者经受重复穿刺之苦,现介绍一种经济简单的能保护静脉输液的小支架。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病人在输液过程中常出现液体外渗,护士在巡视病房或更换液体时发现液体外渗后会给予拔针,更换针头后重新穿刺,但是如何合理放置拔出的针头,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患儿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实践活动。临床护士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静脉输液操作,也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之一。静脉穿刺成功后要求针头能稳定安全地固定在静脉腔内,直至输液完毕。而输液针头及导管的妥善固定是保证输液通畅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均使用输液贴固定法。自2006年8月以来,我科护士采用输液贴和医用胶带环行固定输液针头方法,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静脉输液是临床医疗工作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穿刺成功后能否维持全部液体输完,固定是个关键。传统的方法是用胶布固定,而我们在内科住院病人中,采用了尼龙扣带固定输液针头,从3500例实验结果证明,尼龙扣带固定输液针头与胶布固定输液针头,可取得同等甚至更好的效果。同时用尼龙扣带也克服了胶布使用过程中的缺点。对使用后的扣带,每次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了交叉感染。现将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5640-5640
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液时由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造成液体不滴的现象普遍存在,通常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调整针头位置:取一小块棉花垫起针梗部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这种方法处理后,首先固定不美观、不牢固,棉花容易移位或脱落,易使患者产生顾虑;其次,对于较长时间输液的患者来说,肢体位置稍有变动就会使针头斜面恢复到原来位置即紧贴血管壁,若不及时处理容易造成针头堵塞。二是拔出针头后重新穿刺,护士重复工作,给患者造成身心痛苦。为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保证输液质量,据已报道的改进方法,我科进行尝试,效果不错,现介绍如下。1操…  相似文献   

9.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基础操作之一,因输液病人较多,护士偏少,护士在输液操作中为了方便,经常有许多不规范操作发生;如将用过的消毒棉签乱扔、排除空气时不将液体排入弯盘中等现象。经过实践,发现用一次性输液器外包装可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现将其介绍如下。1方法输液操作时,检查输液器外包装后,用剪刀剪去短边,取出输液器,将通液针头插入输液液体瓶塞后,把输液器外包装袋用胶布贴于输液架中部,在将输液瓶挂在输液架上,排除空气时,可将输液管针头内的液体排入包装袋中,消毒后的棉签也放入其中,输液操作完毕后将包装袋撤下回收。2优点…  相似文献   

10.
以往为患者输液的过程是:让患者自己握拳,护士扎止血带、消毒,穿刺成功后,患者自己松拳。这样,部分患者特别是小儿和老年患者会出现松拳过快,血管压力骤降,导致针头滑出血管,出现液体渗漏。长期输液实践工作中,我们总结出新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原理与大气压的作用使液体下滴,当针尖部的压强大于静脉压时,液体就能输到人体静脉内。静脉输液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输液时一般是近心方向进针,临床许多老年慢性病人由于长期输液,血管越来越难进针,或不好固定,另外,有时输液时,由于近心方向近针,护士处于遮光的位置,或光线较差,影响穿刺成功率,换个方向,光线更好,将更有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因此我们根据不同的血管,不同的部位,不同的进针条件,选择不同的进针方向,并对两种不同的进针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2.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基础护理操作。心内科以老年患者居多,血管弹性差,有些患者不愿意使用浅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由于进餐、如厕等活动易导致输液针头脱出血管使液体外渗,护士反复重新穿刺,给患者精神上造成痛苦,生理上带来创伤,同时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心理压力和担忧,也影响了治疗、抢救工作,  相似文献   

13.
刘桂莲  王秀梅 《护理研究》2008,22(12):1099-1099
患儿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实践活动.临床护士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静脉输液操作,也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之一.静脉穿刺成功后要求针头能稳定安全地固定在静脉腔内,直至输液完毕.而输液针头及导管的妥善固定是保证输液通畅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均使用输液贴固定法.自2006年8月以来,我科护士采用输液贴和医用胶带环行固定输液针头方法,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张桂华  李雪琴 《现代护理》2004,10(7):643-643
临床静脉输液液体有软包装(即袋装)和瓶装液体之分,因软包装输液的原理是靠液体自身的重力输入,输液器不需排气管,传统的方法是将排气管打一死结,以避免液体自排气管向外漏,而当软包装液体换为瓶装液体时又要从排气管死结前方用无菌剪刀在消毒排气管后剪断或插1个一次性无菌针头或头皮针排气,使瓶内形成负压方能输入,这种方法既破坏了排气管尾端空气过滤装置,增加了液体污染机会,又费力、费时、费物品,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不便。现在我们采用软包装输液时将排气管任意处打折后塞入一次性输液器针头帽(塞入长度为2cm)的方法既可防止液体自排气…  相似文献   

15.
在常规静脉输液过程中,为了防止输液针头移位或脱出,医务人员通常用条状胶布将输液针头与一次性针头的硅胶管道一起粘贴、固定在患者输液部位周围的皮肤上。这种固定方式要求患者的各种活动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否则会因输液管的拉扯而使输液管与输液针脱离连接,或使输液针头移位、脱出,给患者带来输液危险和伤害。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我们研制了一种输液管固定装置,临床使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静脉输液为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方法.门诊患者在寒冷的冬季输液,冰冷的手暴露于外,易致穿刺困难和输液疼痛.患者为取暖往往使用毛巾或衣物包裹穿刺部位,常致液体滴入不畅、穿刺部位肿胀,甚至针头被拉出,同时也不利于护士对输液局部情况的观察.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上给患进行静脉输液时,经常会碰到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导致液体不滴的情况.常规处理方法是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通常我们会用无菌棉球衬垫在针柄下使针头斜面不再紧贴血管壁.2005-01以来,我们采用另外一种方法处理同类情况,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静脉输液是临床科护士最多的一项技术操作,它不仅要求一针见血的基本功,而且还要根据病情、所输液体的性质和总量,经常观察,及时调整每分钟所输液体的滴数,防止忽快忽慢,以保证液体和抗生素按时均匀地输入。以往每调整一次,护士都要根据病情、液量、医嘱,利用公式...  相似文献   

19.
塑料输液瓶装液体已广泛应用临床,常用的有250rnL和500mL两种包装。在实际操作中,当遇到特殊用药或患儿输液需要排出部分液体时,传统方法是用注射器或输液器排出多余液体。但注射器排液,针头反复穿刺胶塞使针眼变粗,悬挂输液时,容易造成药液外渗;输液器排液,需要一定高度才能保证流速,费时费力。鉴此,现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液体排出法。  相似文献   

20.
巧用小泡沫     
静脉输液或输血过程中,发现局部有渗出、肿胀或堵管等情况时,需更换针头重新注射。以往一般的做法是拔FH液或输血针头,顺手往输液架上一挂,或拔出针头小心翼翼地插入输液塑料管中;或往针头塑料导管里扎入。以上3种做法都存在弊端:①易误伤病人;②易伤护士或旁人,易引起纠纷;③会污染床单或床垫。现就此将巧用小泡沫的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