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振鄂  翟建平 《中医杂志》2000,41(9):559-560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血浆PGF2α值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GE2较正常人明显下降,根据活血祛瘀法组方治疗的两组临床有很好疗效,均能使PGF2α显下降,PGE2显升高,两观察组治疗前后无显性差异。治疗前后PGS的与中医其病本质为血瘀的认识一致。活血祛瘀解除痛经高凝病理,阻抑血小板激活,可能是治疗血瘀疼痛的生化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敷脐结合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PGE_2和PGF_2的影响。方法将24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敷脐组、温针组和联合组各61例,西药组采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敷脐组采用温经散寒行气止血中药敷脐治疗,温针组采用温针灸足三里穴治疗,联合组联合采用敷脐和温针灸治疗。观察治疗后4组的痛经评分、VAS评分及PGE_2、PGF_(2α)、hs-CRP、IL-8和TNF-α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4组痛经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5),敷脐组和温针组评分明显低于西药组(P均0.05),联合组评分明显低于其余3组(P均0.05)。治疗后4组PGF_2α、hs-CRP、IL-8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PGE_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敷脐组和温针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西药组(P均0.05),联合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其余3组(P均0.05)。结论敷脐和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效果明显,二者联用可增强治疗效果,其作用可能通过降低PGF_(2α)、hs-CRP、IL-8和TNF-α水平和升高PGE_2水平实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通散神阙穴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起效机制。方法将72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组予温通散神阙穴敷贴。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经周期,观察比较中医证候积分,以及血清相关指标环氧化酶-2(COX-2)、前列腺素PGF_(2α)及PGE_2、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雌二醇(E2)、孕酮(P)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COX-2、PGF_(2α)、PGF_(2α)/PGE_2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PGE_2水平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PGE_2水平明显降低(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两组COX-2、PGF_(2α)、PGE_2水平差异显著(P0.01),而PGF_(2α)/PGE_2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IL-6、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IL-6及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E_2水平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E_2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P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E_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4)试验期间,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常规、二便常规、肝肾功能均未检出异常。结论温通散神阙穴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可显著改善患者痛经情况,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升高E_2,降低COX-2、IL-6、TNF-α,调节前列腺素(降低PGF_(2α),升高PGE_2)水平等多靶点或通路而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疏肝养血通络方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疼痛程度及血清前列腺素E_2(PGE_2)、前列腺素F_(2α)(PGF_(2α))、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2例给予米非司酮口服治疗,观察组5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疏肝养血通络方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2组治疗后单项症状(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胀痛、乳房胀痛、胸闷不适、经行不畅)、疼痛状况[COX痛经症状评分量表(CMS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实验室检查指标(PGE_2、PGF_(2α)、NGF)改善情况,统计2组临床总有效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治疗后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胀痛、乳房胀痛、胸闷不适、经行不畅积分和COX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以上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PGE_2、PGF_(2α)、N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血清PGE_2、PGF_(2α)、NGF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7%(4/5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6/52),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养血通络方联合米非司酮能够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血清PGE_2、PGF_(2α)、NGF表达,改善患者痛经等症状,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化瘀通腑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大增  王祖倩 《中医杂志》1992,33(11):33-35
用生大黄、鳖甲、桃仁霜为主药的内异Ⅱ号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8例,经治疗3个月,对痛经、性交痛、肛门坠痛、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结节等有效率均很高,不孕患者妊娠率亦达26.67%。治疗后患者经期血浆PGF_(2α)、PGE_2水平显著下降,6-酮-PGF_(1α)显著升高,β-Ep、HYP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化瘀止痛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前列腺素(PGF_(2α)、PGE_2)、催产素(OT)影响。方法:对20例患者以化瘀止痛方(组成:五灵脂、三七、没药、木香、延胡索、乌药、白芍、浙贝母、猫爪草、甘草)口服治疗,对治疗前后症状进行评分,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经期血清PGF_(2α)、PGE_2、OT值。结果:患者治疗期间痛经明显减轻,总有效率为90%;治疗后症状改善积分、痛经程度积分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患者经期血清PGF_(2α)、PGE_2和OT水平与痛经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患者经期血清PGF_(2α)、PGE_2和OT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痛经其痛经程度与经期血清PGF_(2α)、PGE_2和OT水平呈正相关;化瘀止痛方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痛经症状,其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作用机理可能与调控经期血清PGF_(2α)、PGE_2和OT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胡慧菊  郑瑜 《新中医》2016,48(5):167-169
目的:观察痛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予痛经汤口服治疗,对照组35例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数字模拟评分法(NRS)评分、静脉血清前列腺2α(PGF_(2α))、前列腺素E_2(PGE_2)、雌二醇(E_2)、孕酮(P)水平变化,测定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疼痛N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疼痛NRS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子宫动脉上行支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收缩舒张峰值比(S/D)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PI、RI、S/D指标改善不大(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PGF_(2α)、PGE_2、E_2、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PGF_(2α)、PGE_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痛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清PGF_(2α)、PGE_2、E_2、P含量,促进子宫动脉血流,从而起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颗粒联合痛经贴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222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58例,痛经贴组56例,血府逐瘀组55例,西药对照组53例。痛经贴组在关元穴贴痛经贴,血府逐瘀组内服血府逐瘀颗粒,联合治疗组为痛经贴组与血府逐瘀组治疗叠加,西药对照组内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各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各组疗效、痛经症状评分、外周血血清PGE_2、PGF_(2α)水平。结果:联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其他治疗组(P0.01),联合治疗组痛经症状评分较其他治疗组显著下降(P0.01),联合治疗组对外周血PGE_2、PGF_(2α)水平的影响优于其他治疗组(P0.01)。结论:痛经贴联合血府逐瘀颗粒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疗效确切,优于单用痛经贴或血府逐瘀颗粒,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外周血PGE2、PGF2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92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组给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血清前列腺素(PGF_(2α)、PGE_2、β-EP)、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患者复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76.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PGF_(2α)、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GE_2及β-E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变更明显(P0.05)。治疗组中治愈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对脾虚证与PG的关系作了探索,发现脾虚证病人血中PGE_2水平明显升高,PGF_(2α)。明显降低。尿中PGE_2水平和PGE_2/PGF_(2α)比值明显升高。本文还观察了健脾益气糖浆对脾气虚证病人,气滞胃病冲剂对肝胃不和病人的疗效,发现治疗前后血中PGE_2和PGF_(2α)水平均无明显变化。比较临床脾虚证病人和实验性脾虚大鼠血中PG水平,发现PGF_(2α)含量两者均下降,脾虚病人PGE_2升高,脾虚大鼠PGE_2下降,昆明两者同中有异,符合对中医动物模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化瘀消痰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7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顺惠芳 《新中医》2003,35(10):17-18
目的:观察化瘀消痰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5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70例根据辨证分为气滞血瘀、痰湿瘀阻、寒凝血瘀、肾虚血瘀4型,采用活血祛瘀、消痰散结法(处方:当归、赤芍、夏枯草、川芎、血竭、三七末、桃仁、浙贝母、枳壳、生牡蛎、橘核、荔枝核)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丹那唑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痛经程度、时间和B超、妇检等客观体征的变化,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比、2组间对比及不同证型对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85.7%,高于对照组42.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痛经症状改善最为显著,痛经程度明显减轻甚至消失,痛经评分明显降低(P<0.01)。各证型中以气滞血瘀型疗效较好(总有效率为93.5%),肾虚血瘀型较差(总有效率为42.9%)。结论:活血祛瘀、消痰散结法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并能抑制血清中子宫内膜抗体水平,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有确切疗效,对痛经症状改善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丹鳖胶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大鼠血清前列腺素E_2(PGE_2)和前列腺素F_2α(PGF_2α)浓度的影响,探讨丹鳖胶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作用的机制。方法:建立EMs大鼠模型并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丹鳖胶囊高剂量组、丹鳖胶囊低剂量组、桂枝茯苓胶囊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丹鳖胶囊高、低剂量药液及桂枝茯苓胶囊混悬液、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12d。观察治疗后血PGE_2及PGF_2α浓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丹鳖胶囊高、低剂量组和桂枝茯苓胶囊对照组PGE_2及PGF_2α浓度低于模型组(P0.05);丹鳖胶囊高剂量组PGE_2及PGF_2α浓度低于丹鳖胶囊低剂量组及桂枝茯苓胶囊对照组(P0.05)。结论:丹鳖胶囊能降低EMs大鼠血清PGE_2及PGF_2α的浓度,这可能是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补肾序贯结合活血化瘀中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对糖类抗原CA125、前列腺素(PGF_(2α))、催产素(OT)的影响。方法:将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随机分成补肾序贯结合活血化瘀中药组(治疗组),中成药活血化瘀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对照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痛经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清CA125、PGF_(2α)、OT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痛经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治疗痛经总有效率为86.6%,两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痛经程度评分及兼症改善评分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治疗后的兼症评分下降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CA125、PGF_(2α)、OT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比较治疗组的效果更加明显,其中对CA125及OT水平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瘀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痛经和兼症症状,降调患者经期血清中CA125、PGF_(2α)、OT等水平,而与补肾序贯法结合使用则疗效更显著,推断中药活血化瘀方治疗内异症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调上述指标有关,而补肾序贯中药可能具有免疫调控机制,能够改善痛经患者内分泌环境,不利于异位内膜的黏附,侵袭,从其作用靶点即"源头"上遏制而显疗效。  相似文献   

14.
《陕西中医》2017,(6):741-743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膈下逐瘀汤对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痛经症状、前列腺素F_(2α)(PGF_(2α))的影响。方法:将184例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92例。两组均以膈下逐瘀汤加减口服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加关元穴、神阙穴、三阴交穴中药穴位帖敷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于治疗前后使用PGF_(2α)水平、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行为疼痛测定表(BRS-6)、疼痛评定指数量表(PRI)、语言评价量表(VRS)、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价疗效。结果:经治疗治疗组的PGF_(2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VAS、BRS-6量表评分在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PRI情感项、感觉项及总分均逐渐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治疗治疗组的VRS、NRS评分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贴敷联合膈下逐瘀汤能有效改善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的痛经症状,并降低PGF_(2α)水平。  相似文献   

15.
化瘀消痰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临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通过观察活血祛瘀消痰散结中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 (EMT)痛经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治疗效果及EmAb(抗子宫内膜抗体 )的影响 ,探讨该法治疗EMT的作用机制 ,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将不同程度的EMT痛经患者 70例 ,根据中医辨证分成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肾虚血瘀四型。采用活血祛瘀消痰散结中药口服治疗 ,并根据不同证型进行加减 ,同时设西药达那唑治疗对照组 15例。观察治疗前后痛经程度、时间和B超、妇检等客观体征的变化 ,及血清EmAb的改变 ,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比、两组间对比及不同证型间对比。结果 :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总有效率 85 7% ,高于达那唑对照组 (6 6 6 % )。其中 ,痛经症状的改善最为显著 ,表现为痛经程度明显减轻甚至消失 ,痛经评分明显降低 (P <0 0 1) ,痛经时间明显缩短 (P <0 0 1)。6 5 7%的患者血清EmAb阳性 ,经治疗后 ,6 1 1%的血清EmAb阳性患者转阴 ,高于对照组的 4 0 %。且中重度患者转阴率较低。结论 :中药活血祛瘀消痰散结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 ,能抑制血清中EmAb的水平 ,对EMT有确切疗效 ,对痛经症状改善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穴位贴敷治疗实证痛经的疗效观察及对前列腺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实证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对前列腺素的影响.方法:将原发性痛经的实证患者随机分为贴敷组和药物组,贴敷组31例使用中药(制南星、三棱、莪术等)在中极、关元、气海穴处进行贴敷治疗;药物组30例口服田七痛经胶囊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痛经的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的积分,测定外周血前列腺素F_(2α)(PGF_(2α))与前列腺素E_2(PGE_2)含量.结果:贴敷组总有效率为93.5%,明显优于药物组的73.3%(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且贴敷组症状改善程度较药物组显著(P<0.01);贴敷组可明显升高原发性痛经患者外周血中PGE_2含量(P<0.01),明显降低外周血中PGF_(2α)含量及PGF_(2α)/PGE_2比值(均P<0.01).结论:穴位贴敷治疗实证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值得推广.穴位贴敷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前列腺素的合成有良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缩宫素制备大鼠痛经模型,选择治疗痛经常用的腧穴关元、次髎、三阴交对痛经大鼠进行简易穴位埋线治疗,观察大鼠30min内扭体次数,子宫组织PGE_2、PGF_(2α)的含量变化,推测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结果:西药组和穴位埋线组大鼠30min内扭体反应次数均显著较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西药组与穴位埋线组大鼠扭体反应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E_2含量明显升高,PGF_(2α)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埋线可拮抗缩宫素致大鼠实验性痛经,减少扭体次数,其镇痛机制可能与升高子宫组织PGE_2含量,降低PGF_(2α)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温经化瘀止痛法对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血清雌二醇(E_2)、孕酮(P)、前列腺素E_2(PGE_2)、前列腺素F_(2α)(PGF_(2α))、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参考文献法建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小剂量组、中药大剂量组和西药组,分别给药6 d,于末次给药30 min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缩宫素,观察其30 min内扭体反应次数,并检测各组大鼠血清E_2、P、PGE_2、PGF_(2α)、TXB2及6-Keto-PGF_(1α)的含量。结果:中药小剂量组和中药大剂量组均可延长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疼痛潜伏时间,减少其子宫痉挛收缩引起的疼痛反应,降低血清E_2、PGF_(2α)和TXB2的含量,有效升高血清PGE_2及6-Keto-PGF_(1α)的水平,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大剂量组血清P含量较模型组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经化瘀止痛法的止痛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控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大鼠血清前列腺素、E_2含量以及TXB2与6-Keto-PGF_(1α)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逐瘀温经汤配合振腹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振腹组、中药加振腹组,每组25例。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和痛经疼痛评分,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前列腺素E2(PGE_2)和前列腺素F_(2α)(PGF_(2α))水平。结果中药加振腹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中药组和振腹组,P 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其中中药加振腹组明显优于中药组和振腹组(P 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PGE_2和PGF_(2α)水平均有所下降,其中中药加振腹组降低最为明显。结论运用逐瘀温经汤配合振腹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良好,可有效缓解痛经患者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20.
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17例虚寒证患者、15例虚热证患者及19名健康人尿中 PGE_2、PGF__(2α)排出量的变化。结果发现:虚寒证患者尿中 PGE_2排出量下降,PGF_(2α)排出量升高,PGE_2/PGF_(2α)比值明显下降;而虚热证患者尿中 PGE_2排出量升高,PGF_(2α)无明显变化,PGE_2/PGF_(2α)比值升高。提示:PGE、PGF 与中医寒热辨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