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解答     
问: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溶液时,当针刺人静脉后回流到注射器内的血细胞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这些发生了改变的血细胞是否仍可注入体内?答:当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溶液时,回流到注射器内的血细胞将发生皱缩。其原理是:细胞膜是一层半透膜,当两种渗透压不同的溶液由半透膜隔开时,水  相似文献   

2.
问:病人需要抽血作检查,又要从静脉输液或注入药物时,怎样换注射器才能避免血液从针栓流出?答:需要抽血,又需从静脉注射药物时,首先应将用物备齐,抽好药物的注射器应放在护士右侧便于拿到的地方。按常规准备皮肤和作静脉穿刺。抽血后,护士以左手中指或无名指隔着病人的皮肤压在进入血管的针尖上端稍高的地方(不是穿刺点),使血液不能流入针头;用拇指和食指固定针栓。右手将注射器轻轻取下,将血注入试管中;再将装有药液的注射器接在针栓上。松开压迫血管的手指,再抽回血,然后注入药液。如有几种药物需要注入,换注射器的次数较多,可用胶布将针栓固定,以免针头脱出。注射器上的乳头与针栓勿  相似文献   

3.
小儿前额静脉位于前额正中,呈“Y”形,分叉于近发际处,显露部分粗短而直,操作者多爱选用。但多年来,我们发现此条静脉在发际处向心性进针,液体输入不多,就发生渗透性肿胀。检查针头仍在血管内,回血很好。如输入的是高渗溶液或升压药就会发生局部组织坏死,这样只有拔针更换它处。为了避免渗漏,我们在操作时改为离心方向刺  相似文献   

4.
当静脉注射时,要见到有回血,确定针头已在静脉内,才能推注药液。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观察到在含有葡萄糖的药液中,静脉回血发生“凝块”,它先是飘浮在液面上层,以后就缓慢下沉,在推注药液的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量泵静脉注入硝普钠慢速时回血的预防方法,为慢性肾脏病高血压患者使用硝普钠提供更安全的方法和依据。方法选择240例慢性肾脏病高血压需要微泵静脉注入硝普钠的患者,按入选单双例数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单道微泵静脉注入硝普钠,观察组采用双道微泵静脉注入硝普钠的同时以1~4 ml/h的速度从同一留置针通路注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保持两个通路注入的速度之和达到5 ml/h。比较两组静脉回血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回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方法能降低静脉微量泵注入硝普钠时静脉回血的发生率,增加硝普钠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知识角     
注射的原则是什么?答:注射的原则主要有6点:(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注射前护士应洗手、戴口罩,衣帽整齐,病人注射部位正确消毒;(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防止损伤神经和血管。静脉注射应见回血才能注药,皮下、肌内注射无回血时方可注药;(3)认真执行查对制度,除做好三  相似文献   

7.
第三讲常用溶液的规格及配制一、常用溶液的规格(一)葡萄糖溶液:为常用的非电解质溶液(溶液中除葡萄糖外不含钾、钠、钙、氯、镁等离子)。可供给水分及热量,减少组织的过分消耗,防止酮中毒,常用的为5%或10%葡萄糖溶液。5%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溶液,即其与人体体液的渗透压相同,由静脉给予等渗液,红细胞的体积不会增大也不会缩小。10%葡萄糖液虽为高渗溶液,但输入体内后葡萄糖迅速氧化,故不产生高渗作用,但10%葡萄糖液输入速度快时更易利尿,故失水  相似文献   

8.
在儿科疾病的抢救和治疗中,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措施,而且也是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基本操作^[1]。小儿血管纤细,皮下脂肪丰满,而且,当患儿出现疾病时往往皮肤弹性降低,表浅静脉凹陷,静脉穿刺时常常回血不明显或者不回血,导致穿刺不成功^[2]。如今患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爱子心切”的家长对儿科护士静脉穿刺技术水平的要求很高,  相似文献   

9.
小儿头皮静脉解剖构造复杂、血管壁薄、表浅、管腔细小,特别是长期患病、脱水的患儿,管壁塌陷,回血很慢,护士在穿刺时经常因见不到回血而反复穿刺或加深进针.结果造成穿破血管穿刺失败,为患儿带来痛苦,也引起家长不满。  相似文献   

10.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静脉输入各种刺激性溶液(各种抗生素、烃化剂和有机碘溶液或高渗溶液),易使静脉壁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药液渗漏的机会[1].5%碳酸氢钠为高渗溶液,快速静脉输入时局部浓度较高,可造成血管壁细胞脱水、变形,影响细胞功能从而导致血管变硬,甚至出现局部皮肤发红、肿、痛[2].我科于2008年6月收治1例高龄重症患者,在静脉输注碳酸氢钠过程中发生药液渗漏,最后导致患者皮肤坏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对血渗透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后血浆渗透压提高程度及其维持时间。方法对静脉注射 50 %葡萄糖溶液的 2 0例急性皮炎湿疹患者于注射前、后不同时间的血浆渗透压变化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注入葡萄糖后 5分钟血渗值平均升高 1 5 .87mOsm/LH2 O ,与注入前比较 ,最高可超出 38.43mOsm/LH2 O。注入葡萄后 35分钟血渗值平均升高 1 2 .2 7mOsm/LH2 O ,但有 5例患者开始回落。注入葡萄糖后 65分钟血渗值平均仅升高 6 .84mOsm/LH2 O ,但仍有 5例患者回落到注糖前水平或更低。注入葡萄糖后 95分钟血渗平均值接近注入葡萄糖前水平 ,平均仅高出 4 .52mOsm/LH2 O ,有 8例患者回落到注入葡萄糖前水平或更低。注入葡萄糖后 1 2 5分钟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注射高张糖后能使血糖浓度迅速升高 ,其升高的程度及持续时间与血渗值改变一致 ,呈正相关 ,r=0 .92 33。结论静脉注射 50 %葡萄糖溶液后在体内血浆渗透压实际能够维持高水平的时间是 1 .5小时。  相似文献   

12.
罗燕 《中国护理杂志》2008,6(2):129-129
静脉输液时,操作者在判断针头是否进入血管,往往凭回血或针头刺入血管腔时的通空感来判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临床操作中发现,有时即使针头进入血管也会发生无回血的情况,常常导致操作者静脉穿刺的失败,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如果采用负压进针法进针进行穿刺,操作者可准确判断穿刺的成功率,现将负压进针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禁食病人常需静脉输注高渗葡萄糖溶液以提供其能量需要。在外周静脉滴注中多选用10%葡萄糖液,习惯上不加用胰岛素。从理论上说,一个正常成人每小时能耐受36g外源性葡萄糖而不发生糖尿。如以10%  相似文献   

14.
佘莉萍 《全科护理》2016,(32):3361-3362
综述微量泵低流速泵入药物时静脉回血的预防及处理研究进展,使护士能正确处理静脉回血,知晓预防回血的重要性及方法,从而提高用药质量,保证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15.
彭梅梅  章建红 《护理研究》2007,21(7):1942-1942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病人持续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高渗透性的药物如高渗葡萄糖溶液,甘露醇、脂肪乳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等及各种化疗药物时均能在受注射的浅静脉内膜上酿成化学性刺激,导致较为广泛的损伤,迅速发生血栓形成,继而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静脉壁呈急性纤维素样变性和坏死,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临床表现为在病人输注的血管沿静脉走行方向出现红、肿、热、痛,条索状物或结节。患肢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16.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和留置针的保护是儿科护士工作的重点,我院采用科学的穿刺和保护方法,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穿刺静脉的选取与操作技巧1.1按静脉走行寻找血管根据静脉解剖位置,用手指触摸体会静脉在皮肤上的沟痕感,以确定静脉的部位及走向。在相应静脉的部位触及明显沟痕感时,即可进行穿刺。针头与皮肤呈10°~15°,速度不可过快,见到回血后,再向前进针少许方可固定。若穿刺时感觉到有落空感而不见回血,可向后挤压一下输液管,检查有无回血,以确定针头是否堵塞。1.2选择颅骨缝间静脉小儿头颅沿着其额缝、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  相似文献   

17.
齐莉  盖垚 《现代护理》2007,13(33):3234
部分肿瘤患者因长期输液、化疗致血管破坏较大,以脆性大,弹性弱为特点,静脉穿刺难度大。在穿刺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对患者少有的肉眼可见的小血管进行穿刺时,往往可见回血但有少许渗液鼓包,开放输液后,随着输液时间的增加血管周围肿胀会慢慢明显,如果轻易拔出,再行穿刺很难,也给患者带来痛苦。对此我们总结经验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常规静脉穿刺使用材料,2004年120例患者行静脉穿刺后使用此法,78例输液顺利,成功率65%。1.2操作方法:我们在选择血管后针尖斜面向上进行静脉穿刺,见有回血且有渗液但渗液不明显,可以判定有很小一部分针尖…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的血管随着年龄的增长,解剖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其特点是血管壁薄、管腔小、弹性差、易塌陷、修复能力降低,特别是肥胖的老年病人,四肢末端静脉血管不明显,经过反复穿刺及药物的刺激,使得护士在给老年病人行静脉穿刺时常常见不到回血或回血速度慢,造成错误判断,不但降低了穿刺成功率,也给病人带来生理和精神上的痛苦,甚至影响治疗效果:为了提高护士对老年病人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我科对2009年2月至8月收治的356例老年病人采取了负压式静脉穿刺法,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李莉莉 《临床医学》2003,23(1):66-66
静脉输液是一项具有一定难度的护理操作,特别是血管不充盈,血管细小时,往往自然回血慢,回血量过少而造成判断错误,影响穿刺成功率,利用以下方法,可有效地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静脉输液一针见血是判断穿刺成功的重要标志。而穿刺成功取决于各种因素,如病员的血管因素,护士的心理因素,以及技术因素等。自从一次性输液器临床推广应用以来,又出现了穿刺后回血缓慢或无回血现象。为此,笔者通过临床实验观察,发现止血钳夹持输液管位置高低对静脉回血有一定影响,现将观察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