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与临床常用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比较,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在食管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全麻下行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153例,分为ASV组,SIMV组.ASV组选用ASV通气模式,SIMV组选用SIMV通气模式,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呼吸频率、潮气量、吸气峰压、血流动力学指标、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呼吸机耐受状况、呼吸功、脱机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时,动脉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频率、潮气量、脱机成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ASV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气道峰压、呼吸功明显低于SIM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食管癌术后患者中ASV模式能够获得与SIMV模式相同的通气、撤机目标,并且在降低气道峰压、呼吸功,改善人机对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方面较SIMV模式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对老年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及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7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老年呼吸衰竭患者,根据不同机械通气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机械通气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ASV机械通气治疗方案。比较两组呼吸机撤除成功率、机械通气治疗总时间、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呼吸力学及动脉血气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呼吸机撤除成功率分别为82.5%(33/40)、81.1%(30/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治疗总时间(12.5±3.1)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5.7±3.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每分钟通气量(M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频率(f)、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气道平台压(Pplat)、吸气阻力(Rinsp)、呼气阻力(Rex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潮气量(VT)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动脉血气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V模式不但可改善老年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相关指标,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模拟肺容量控制通气辅用自动变流呼吸力学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洪流  朱红  方强 《浙江医学》2004,26(8):567-569
目的观察容量控制通气辅用自动变流前后输送潮气量、气道峰压、平均压的变化,探讨容量控制通气辅用自动变流后影响气道压力、吸气流速的相关因素.方法观察模拟肺在不同的顺应性、阻力下,采用不同吸气流速容量控制通气辅用自动变流前后输送潮气量、气道峰压、平均压的变化.并探讨辅用自动变流后气道峰压、平均压、吸气峰值流速和平均流速分别与系统阻力、顺应性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流速、阻力、顺应性辅用自动变流后输送潮气量不变(均P<0.05),而气道峰压、气道平均压下降(均P<0.05),气道峰压、平均压及吸气峰值流速、平均流速均与系统阻力、顺应性相关(均P<0.05).结论在需要保证潮气量,又希望尽可能控制气道压力、吸气流速以适合患者顺应性和阻力变化时,容量控制通气辅用自动变流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危重患者呼吸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比较40例ARDS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使用PS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动脉血气、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 PS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PS治疗后潮气量(Vt)、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ause)、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右心房压(RAP)、右心室压(RVP)、肺动脉平均压(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及心排血量(CO)均较引流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机械通气ARDS危重患者使用PS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并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控制性肺膨胀(sustained inflation SI)对急性肺损伤(ALI/ARDS)患者的影响。方法:60例ALI/ARDS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实行肺保护性通气,如指氧饱和度(SpO2)低于90%,予控制性肺膨胀治疗,于治疗前后监测潮气量(VT)、气道平台压(Pplat)、吸入峰值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呼吸系统顺应性(Crs)、气道阻力(R)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应用控制性肺膨胀后,患者VT、Crs增加,Ppeak、Pplat、Pmean、R下降,动脉血气分析改善。结论:控制性肺膨胀在肺保护性通气的基础上可改善ALI/ARDS患者的氧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胸腔闭式引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胸腔积液患者行机械通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需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胸腔积液患者20例,比较患者引流前及引流后12h、24h气道压、呼吸频率、潮气量及动脉血气分析变化。结果:患者呼吸机监测参数Ppeek、Pplat、Pmean、R、Vte胸腔引流后12h较引流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引流后24h各项参数进一步改善,与引流后12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气分析指标pH、PO2/FiO2、PCO2、A-aDO2、SaO2胸腔引流后12h较引流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后24h血气各项指标进一步改善,与引流后12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给予超声定位下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可以改善COPD合并大量胸腔积液行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分析容量控制通气中减速波、恒速波(方形波)及正弦波3种吸气流速波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生理如呼吸力学及气体交换的影响.方法:18名经鼻或经口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进行容量控制通气的COPD患者,设定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恒定不变,分别于固定吸呼比和固定峰流速两种情况下,随机选择减速波、恒速波及正弦波,同时进行床头肺功监测.同时测定动脉血气并记录心率、血压、Pa-etCO2等指标.结果:(1)血气:在峰流速一定时,恒速波时PaCO2与减速波相比显著降低(P<0.05),而在吸呼比一定时PaCO2无差异.两种情况下PaO2、心率、平均动脉压、Pa-etCO2均无差异(P>0.05).(2)呼吸力学:在两种情况下,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平均气道压减速波时最大,恒速波最低;气道峰压减速波最低,恒速波最高,以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道压波动、气道平均阻力减速波最小,恒速波最大(P<0.05);呼吸机做功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别.结论:3种不同的吸气流速波型(减速波、恒速波、正弦波)对COPD患者动脉血气分析及呼吸力学均存在不同效应.减速吸气流速波型可以降低气道阻力,减速波时气道峰压较低,可以减少气压伤的发生,但减速波时平均气道压较高,而恒速波的优势就在于平均气道压较低,并且在峰流速相同的情况下,恒速波可以降低PaCO2,正弦波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8.
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治疗对机械通气患者是很重要的,现有的高速氧气或压缩空气气动雾化吸入器,通过临时改装可以实现机械通气患者的雾化治疗,但每次雾化需要卸接呼吸机吸气管回路。为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减速波、恒速波(方形波)及正弦波吸气流速波型对容量控制通气(CMV)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力学及气体交换的影响.方法 18例COPD患者经鼻或经口气管插管连接PB7200呼吸机进行容量控制通气,设定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恒定不变,分别于固定吸呼比和固定峰流速两种情况下,随机选择减速波、恒速波及正弦波,用Bicore-CP100进行床头肺功能监测.同时测定动脉血气并记录当时心率、血压、PetCO2.结果 (1)血气在一定峰流速时,恒速波与减速波相比PaCO2显著降低(P<0.05),在吸呼比一定时,两种波型的PaCO2无差异.两种波型下PaO2均无差异,心率、平均动脉压、Pa-etCO2亦无差别(P>0.05).(2)呼吸力学在两种情况下,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平均气道压减速波时最大,恒速波最低;气道峰压减速波最低,恒速波最高,以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道压波动、气道平均阻力减速波最小,恒速波最大(P<0.05);呼吸机作功(WOBV)三者之间亦无显著差别.结论对于COPD上机患者,减速波、恒速波及正弦波三种吸气流速波型对动脉血气分析及呼吸力学均存在不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机械通气救治危重哮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政 《西部医学》2008,20(4):731-732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10例患者均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与呼气末正压通气,吸入氧浓度0.4-1.0,潮气量5-10ml/kg,呼吸频率10-15次/min,吸呼比为1∶2-3,气道压力在50 cmH2O以下,平台压在36 cmH2O以下,同时记录气道峰压(PIP)、动脉血气(ABG)、血压(BP)和心率(HR)。结果机械通气4小时后,血pH值、PaO2均恢复至正常(P〈0.01),PaCO2在正常水平上限逐渐下降(P〈0.01)。所有患者均存活,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及早应用机械通气可有效治疗危重哮喘,是挽救生命、改善症状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1.
罗伟雄  曾黄辉  罗伟文 《广东医学》2012,33(11):1635-1637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联合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治疗危重型哮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5例危重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联合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治疗组(观察组,n=21)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14),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联合利多卡因雾化吸入,对照组仅作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48 h的生命体征、气道压力、动脉血气变化以及两组机械通气时间、胸片改善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迅速缓解,治疗24、48 h后收缩压、心率、呼吸频率、气道峰压和气道平台压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有降低,动脉血气指标(pH、PaO2、PaCO2)也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改善,观察组在机械通气时间、胸片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联合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治疗危重型哮喘安全有效,减少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呼吸机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60例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病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给予异丙托溴胺溶液2mL加布地奈德2mL×4次/d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予生理盐水4mL×4次/d雾化吸入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4h两组患者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气道阻力(Raw)、动脉血气变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前研究组、对照组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气道阻力(Raw)、pH值、PaO2值及PaCO2值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4h后研究组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气道阻力(Raw)PaCO2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24h后研究组pH值、PaO2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发生率分别为30%和47%,(P<0.01);机械通气时间为(8.2±3.2)d和(11.6±5.6)d,P<0.01;住院时间为(16.3±7.4)d和(21.6±10.4)d,P<0.0...  相似文献   

13.
对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危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28例患者采取平卧位、侧卧位、半卧位、侧俯卧位和俯卧位各1 h进行机械通气,观察5种不同体位患者心率、呼吸、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不同卧位甲型H1N1危重症机械通气对患者呼吸、平均动脉压的影响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侧俯卧位潮气量、平均动脉压、PaO2、静态顺应性、氧化指数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潮气量、平均气道压、PaO2、静态顺应性、氧合指数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俯卧位机械通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参数的准确调节。方法机械通气的分钟通气量及其他参数依据监测的混合呼出气二氧化碳分压、平台压、气道阻力、呼吸顺应性和动脉血气进行调节。结果呼吸机参数调节后患者的PaCO2均在预期范围内,未出现肺的气压伤和循环障碍。结论为减少机械通气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建议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动态监测混合呼出气二氧化碳分压、气道阻力、呼吸顺应性和动脉血气,依据多项指标精确调节呼吸机  相似文献   

15.
全麻下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时呼吸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麻下不同潮气量正压机械通气时呼吸功能的变化,探讨麻醉时机械通气较为理想的潮气量. 方法:40例ASAⅠ~Ⅱ级的颅脑手术患者,均取仰卧位,根据三因素四水平拉丁方设计,将40例患者先后使用4,6,8,10mL/kg四种不同潮气量施行持续正压机械通气各30 min,呼吸频率固定为15次/min,监测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时肺顺应性、循环及血气各指标的变化. 结果:随着潮气量的增加,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动脉血与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a-ETCO2),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平台压(PPLAT),动态肺顺应性(CDYN),静态肺顺应性(CSTAT)均逐渐增加, 各潮气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潮气量的增加, ETCO2,PaCO2逐渐降低,各潮气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潮气量组间PaO2,SPO2,MAP,HR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肺功能正常患者全麻仰卧位机械通气频率为15次/min时,4 mL/kg潮气量组(分钟通气量60mL/kg)氧合最好,但不能充分排出CO2而对改善肺通气功能不利;潮气量6~8mL/kg适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单纯增大潮气量并不能明显改善麻醉所致的肺通气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喷射雾化器(JN)和定量雾化吸入器(MDI)吸入万托林对改善患者疗效的差异.方法 将进入ICU需要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JN吸入万托林,观察组采用MDI吸入万托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气分析指标中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力学监测中气道峰压(Ppeak)的变化以及患者呼吸困难的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能有效改善患者PaO2、PaCO2、Ppeak,两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患者呼吸困难方面,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I具有使用简便、药物剂量准确性高、疗效好的优点,对于COPD机械通气的住院患者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腹腔镜手术呼吸动力学及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ASAⅠ-Ⅱ级腹腔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机械通气组(A组)和肺保护性通气组(B组),每组50例.2组患者在麻醉诱导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潮气量为12 mL·kg-1,呼吸频率为12次·min-1,I∶E=1∶2.B组在气腹开始时将潮气量设为6 mL·kg-1,呼吸频率为16次·min-1,呼吸末正压(PEEP)为5 cmH2O.2组患者分别于气腹前、气腹毕、气腹后1 h及术毕测定平均气道压、动脉血气分析、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 B组气腹后各时点的平均气道压均低于A组(P<0.05);B组气腹后1 h及术毕PaCO2高于A组,pH低于A组(均P<0.05).PaO2、心率、平均动脉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降低腹腔镜手术中机械通气时的气道压,但PCO2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对循环系统干扰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期间实施不同的通气模式对心脏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40例心脏瓣膜置换择期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体外循环期间接受的不同通气模式分为组Ⅰ(潮气量和呼气末气道正压均为0)、组Ⅱ(潮气量为5 mL/kg,呼气末气道正压为0)、组Ⅲ(潮气量为0,呼气末气道正压为10 cmH20)和组Ⅳ(潮气量为5 mL/kg,呼气末气道正压为10 cmH20),每组10例.记录胸骨锯开前、体外循环结束即刻、关胸后及体外循环后4 h的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包括动脉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02)、肺内分流率(Qs/Qt)、吸气峰压(PIP)、死腔容积与潮气量比(Vd/Vt)、肺动态顺应性(Cdyn)和心脏指数(CI)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 与胸骨锯开前比较,体外循环后4 h时间点各组PaO2显著降低,CI显著升高(P<0.05);组Ⅰ和组Ⅱ的Qs/Qt、PIP、Vd/Vt显著升高,而Cdyn明显降低(P<0.05);组Ⅲ和组Ⅳ的AaDO2显著降低(P<0.05).在体外循环后4 h时间点,与组Ⅰ和组Ⅱ比较,组Ⅲ、组Ⅳ的PaO2和Cdyn明显增高(P<0.05),而AaDO2、Qs/Qt、Vd/Vt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与单纯机械通气相比,心脏手术患者体外循环期间予以持续气道正压可明显减轻患者的肺功能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随机自身对照设计方法比较在机械通气条件下,置入纤维支气管镜前、后机械通气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5例ASA评分Ⅰ~Ⅱ级,拟在全身麻醉下行下肢内固定取出术的患者,在常规诱导后插入SLIPA喉罩。检查气密性、位置满意后,通过Y型接头接呼吸机,将潮气量设为10 ml/kg,实施CMV+模式通气。记录此后连续5次呼吸的平均吸气流速、呼气流速、吸气峰压、吸气气道阻力、气道的顺应性。再经Y型接头置入纤维支气管镜至气管隆突上方约1cm处,再次记录此后连续5次呼吸的平均吸气流速、呼气流速、吸气峰压、吸气气道阻力、气道的顺应性等。结果:所有患者在置入纤支镜前、后均能获得良好的通气效果,平均吸气流速、呼气流速、吸气峰压、吸气气道阻力、气道的顺应性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使用SLIPA喉罩并施行机械通气,可以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或手术提供安全、有效、长时间的通气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机械通气时气道压力的增高对自主神经系统(ANS)产生诸多负面影响,破坏脏器功能的稳定。本研究探讨常规的择期全麻手术中不同的机械通气压力对ANS活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32例,术中连续采集心电信号,于术中麻醉和手术平稳阶段将机械通气先后设置为:低气道压模式持续20 min;高气道压模式持续20 min,分别记录潮气量(Vt)、气道峰压(PIP)、平均气道压(Pm)等各项机械通气指标。截取诱导前(T0)、术中平稳时(T1)、低气道压(T2)、高气道压(T3)各5 min心电信号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同时比较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T3时血流动力学指标HR、MAP较T2时无明显变化(P>0.05)。T3时机械通气参数Vt、PIP、Pm与T2时相比均明显增大(P<0.05);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则较T2时降低(P<0.05)。T3时HRV指标RMSSD、SDNN、LgTP、LgHF、LgLF、SD1、SD2、DC与T2时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并保持PETCO2在正常范围内时,对于常规的全麻择期手术患者,增加机械通气时的气道压力对自主神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