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评价完全性肺静脉移位引流患儿在新生儿期实施手术的效果,分析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笔者医院自2010年6月~2016年6月实施肺静脉移位引流纠治手术的新生儿21例,其中男性15例(71%),女性6例(29%),年龄中位数为20天,体重中位数为3.5kg,其中心上型10例,心内型6例,心下型4例,混合型1例;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可能导致手术死亡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住院死亡4例(19%),心上型1例,心内型1例,心下型2例;2例死于低心排,2例死于肺部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肺部感染、解剖分型、主动脉阻断时间、体重分级为影响手术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 完全性肺静脉移位引流患儿在新生儿期实施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术前肺部感染、解剖分型、主动脉阻断时间、体重分级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2008年10月~2010年2月的204例体重≤13kg的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CLS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CLS发病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资料体外循环术后出现CLS 26例,发生率为12.75%,单因素分析提示CLS组的年龄、体重、自体血容量/预充量(A/P)、术中最低温度明显低于非CLS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危险分级明显高于非CLS组。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值是CLS发生的最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A/P值是CLS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体重在CLS发生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心内直视器械护士的护理配合。方法2010年9月至2012年8月,我院共收治TAPVC患儿33例,其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10天~8岁,平均(4.3±3.2)岁,体重3.2~26kg,平均(4.3±1.2)kg。心上型18例,心内型10例,心下型2例,混合型3例。均在全麻低温低流量下行矫治术。结果本组病例均行一期根治术。死亡2例(6.0%),1例心下型TAPVC术中难以脱离体外循环机,死于低心排综合征,另1例死于出院后2个月并发重症肺炎导致呼吸衰竭,其余均康复出院,术后复查效果良好。结论深入了解此种病情的特点,根据不同的解剖类型采用人性化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步骤,协调的手术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心脏手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行心脏手术患儿肺部感染的易感因素,并探讨护理对策。结果132例心脏手术患儿中9例(6.82%)发生术后肺部感染;体外循环转流时间≥100 min、呼吸机支持时间≥24 h、同种输血与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P <0.01)。结论体外循环转流时间≥100 min、呼吸机支持时间≥24 h 以及同种输血是小儿心脏手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该类患儿应加强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和相关因素。方法对385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后早期死亡18例,病死率4.68%。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8例,多脏器功能衰竭7例,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2例,左心室破裂1例。单变量分析提示,年龄、手术前心功能分级、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心胸比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心功能与心胸比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是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主要原因。手术前积极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技巧,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加强手术中心肌保护和手术后的监护及综合治疗措施,可望提高瓣膜置换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本中心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手术病例的预后,寻找影响手术早期及晚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本中心在2003年至2014年手术治疗的135例TAPVC患者,男/女:76/59;年龄中位数为7个月,四分位数范围1天~42个月,体重中位数为6.2 kg,四分位数范围为4.95~10.5 kg。按TAPVC亚型分类:心上型48.9%,心内型44.4%,心下型1.4%,混合型5.1%。单纯合并房间隔缺损的TAPVC占77.8%,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的TAPVC占22.2%,包括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二尖瓣脱垂、三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弓缩窄、单心房和单心室等。结果手术总死亡率9.9%(13/135),单纯合并房间隔缺损患者死亡率6.7%,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死亡率20%。与死亡相关的因素包括:低体重(6 kg,P0.001),体外循环时间150 min(P=0.001),单心室(P=0.005),主动脉阻闭时间60 min(P=0.043)。结论 TAPVC患儿合并畸形的复杂程度,低体重,较长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闭时间是影响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围手术期低氧血症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低氧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实施CABG318例,术后发生低氧血症36例,对低氧血症患者年龄、吸烟史、术前有无肺部疾病、手术前后射血分数、是否体外循环、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是否急症手术、是否合并肺部感染等与非低氧血症患者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发生低氧血症36例,发生率为11.4%其中轻度低氧血症19例(52.8%),中度6例(16.7%),重度1例(2.8%)。低氧血症的发生与年龄、有吸烟史、术前有肺部疾病、体外循环时间、急症手术、术后心功能,合并肺部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且1例因严重低心排死亡。结论CABG术后低氧血症在高龄、有吸烟史、术前有肺部疾病、体外循环时间长、急症手术、术后心功能差,合并肺部感染等患者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患儿的手术治疗经验,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8年4月,本院共手术矫治1岁龄以内TAPVC患儿76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28例,年龄120(120,240)d,体重(5.1±1.2)kg;心上型46例,心内型21例,心下型3例,混合型6例。本组所有患儿术前均由超声心动图确诊,14例患儿术前行多排螺旋CT检查明确肺静脉畸形类型,矫治手术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结果手术后早期死亡9例占11.84%,其中心脏骤停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例、呼吸衰竭4例;67例存活的患儿中,2例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患儿出现心包积液。其他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15例、胸腔积液2例、术后出现结性心律失常1例、胸骨延迟愈合1例。除胸骨延迟愈合患儿之外,均痊愈出院。随访64例(96%),随访6个月至8年,患者症状均消失,活动耐力明显增加,心功能NYHA分级I~II级,超声心动图检查吻合口流速正常,无吻合口狭窄、肺静脉梗阻出现。结论 TAPVC患儿早期手术,围术期针对不同亚型制定合理方案,避免出现吻合口狭窄、肺静脉梗阻等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瓣膜手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1年1月—2010年11月,618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在我科行手术治疗,其中男339例,女279例,年龄10-74(44.01±13.95)岁;风湿性心脏病387例,非风湿性心脏病231例;以手术后早期住院死亡为研究终点,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瓣膜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率6.2%(38/618),死亡原因依次为低心排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P=0.000)、心功能Ⅳ级(P=0.000)、肺动脉高压≥60 mmHg(P=0.024)、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0)、主动脉阻断时间≥2 h(P=0.000)、术后出现并发症(P=0.011)、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瓣膜手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65岁(P=0.042)、心功能Ⅳ级(P=0.019)、体外循环时间≥3 h(P=0.000)、术后出现并发症(P=0.000)、输血量≥2 000 ml(P=0.000)是瓣膜手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视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处理,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对降低瓣膜手术的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婴幼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进行分析总结。方法:选取山西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2009年10月~2014年4月收治的TAPVC患儿21例,其中心上型12例、心内型7例、混合型1例、心下型1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为(42.6±21.3)min,体外循环时间为(84.6±28.4)min,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3.42±2.01)d。所有患儿手术均成功,早期无死亡。围手术期出现低心排2例,肺高压危象1例,合并肾功能不全1例,出现房性早搏3例,节性心律2例,延迟关胸1例,均经治疗后出院。术后随访3个月~2年,除1例心上型TAPVC患儿,术后1年出现吻合口狭窄,肺静脉梗阻,死于严重心衰。余患儿生长发育良好,紫绀消失。多次复查心脏彩超,吻合口无梗阻,房室腔较前减小或基本接近正常。结论:对TAPVC患儿,一旦确诊,就应该尽早手术治疗,术中吻合口足够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同时加强术后监护治疗,防止术后低心排及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并加强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总结9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总结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我科收治的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病人9例.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手术包括心上型及心内型的矫治及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的修补,三尖瓣成型手术.结果组术后心功能均恢复到I~II级,无心律失常发生,术后随访3~6月,未发现肺静脉梗阻病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一经确诊应尽快手术治疗,其治疗效果满意,以免发生肺静脉梗阻影响手术效果以及发生艾森曼格综合征失去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婴幼儿完全肺静脉异位连接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婴幼儿全肺静脉异位连接手术资料,年龄2~35 mo(平均16.8±10.1) mo,体质量2.9~14.0 kg(平均8.8±4.3) kg. 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全肺静脉异位连接矫治术,其中5例为急诊或亚急诊手术. 结果:全组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6.9%),术后低心排血量6例,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肺部感染5例,膈肌麻痹1例. 27例随访1 mo~8 a(平均14.2±9.6) mo,失访2例,无远期死亡及明显肺静脉回流梗阻,心功能I级23例,II级4例. 结论:全肺静脉异位连接疾病一旦发现,应尽早外科矫治,特别是回流梗阻症状严重者,必要时可实施急诊或亚急诊手术. 术后要注意控制液体入量和避免过高的体循环后负荷,适当给予强心、利尿、控制肺动脉压治疗,尤其要重视呼吸道管理及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3.
雷虹  朱正艳 《安徽医学》2007,28(5):400-401
目的总结4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治疗体会。方法4例患者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3例心上型中,1例经房间沟行左心房后壁与肺静脉共干心外吻合,1例采用上腔静脉和升主动脉间行心外吻合,余1例采用经房间隔缺损吻合法。另1例混合型采用扩大房间隔缺损至冠状静脉窦,用心包片修补房缺,将肺静脉开口分隔至左心房侧。以上4例患者术中均同时结扎垂直静脉。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余患者恢复顺利。术后随访7个月~5年,患者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未见结性心律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结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其中心上型手术方法以经上腔静脉和升主动脉间行心外吻合较优越。  相似文献   

14.
33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手术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围术期麻醉处理。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手术共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20天-1岁,其中新生儿6例,1~6个月22例,6个月-1岁5例,术前半小时口服咪哒唑仑糖浆0.5mg/kg。开放静脉通道,麻醉诱导后鼻腔内气管插管,左侧桡动脉穿刺测有创血压,右侧深静脉置双腔管,静吸复合麻醉,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压力控制呼吸,呼气末正压2~3mmHg。使用正性肌力药支持体外循环前后循环功能。结果全组围术期麻醉平稳顺利,其中6例急诊抢救,6例急诊手术。30例为中低温下手术,3例深低温停循环下手术。给正性肌力药后主动脉开放全部自动复跳,顺利撤离体外循环。术后4~6h麻醉清醒,24—72h拔掉气管插管,除1例因术后低心排死亡,余均术后恢复顺利,康复出院。结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麻醉只要避免心肌抑制,合理用药,加强监测,能降低麻醉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方法。方法:超声从胸骨上、胸骨旁、剑突下、心尖多个切面,观察肺静脉异位引流的途径,右房、右室的扩大程度,房间隔缺损引流方向及上下腔静脉是否扩张等,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杲:手术证实的28例TAPVC患儿中26例超声诊断为TAPVC,1例超声诊断为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另1例诊断为三房心和TAPVC可能。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符合率为92.86%。28例TAPVC患儿中心上型17例,心内型11例。所有患儿的右房右室扩大,房间隔缺损右向左分流。心内型TAPVC中肺静脉干或4支肺静脉直接入右房或经冠状静脉窦入右房。心上型TAPVC经垂直静脉-左无名静脉-右上腔静脉入右房。结论:超声在胸骨上及剑突下多个切面探查可提高小儿TAPVC的诊断准确性。4支肺静脉各自入右房的TAPVC需与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和三房心鉴别。  相似文献   

16.
婴儿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an J  Chen Q  Liu Y  Wu Q  Xu J  Li S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3):1619-1621
目的 探讨婴儿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早期手术治疗的意义。方法 一岁以内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婴儿 2 8例 (男 2 3例 ,女 5例 )。手术矫治 2 4例 ,平均月龄 6 0 4± 3 34,平均体重为5 74kg± 1 2 2kg ;心上型 10例 (41 6 7% ) ,心内型 11例 (45 83% ) ,心下型 1例 (4 17% ) ,混合型 2例(8 33 % )。 4例患儿术前准备过程中缺氧发作致循环呼吸衰竭死亡 ,未能实施矫治手术 ,其余患儿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 ,其中急诊手术 4例。结果 术后早期(30d)死亡 3例 (12 5 % )。心内型 1例因术后出血时间较长 ,二次开胸探查较晚致循环衰竭死亡 ;心上型 1例因术中吻合口渗血、心功能低下死亡 ;混合型 1例因术毕左房压高、不复跳 ,最终循环衰竭死亡。 4例急诊手术婴儿均存活。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室上性心律失常 (10例 )。结论 婴儿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早期手术疗效满意 ,远期结果有待观察。左房、左室及房间隔缺损大小对手术效果无明显影响 ,必要时可行急诊手术。但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 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心外科收治的49例TAPVC 患者治疗情况,其中心上型37例,采用左心房后壁与肺总静脉吻合35例,左心房顶后缘与肺总静脉吻合2例;心内型12例,予切开冠状静脉窦上缘,将肺总静脉汇合部与原左心房合并形成新的左心房,自体心包补片修补房间隔缺损.结果:痊愈46例, 死亡3例.38例随访3个月~8年,1例术后2个月出现肺静脉回流梗阻,余患者肺静脉回流通畅,心功能达Ⅰ级.结论:TAPVC 患者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通畅的肺总静脉与左心房吻合口和完善的术后监护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对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PAPVC)和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TAPV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9例TAPVC及42例PAPVC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超声检查内容包括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显像,多部位、多切面观察肺静脉开口部位、引流途径及数目、合并畸形情况,并测量各房室腔大小及三尖瓣返流峰速,估测肺动脉压力。结果 42例PAPVC患者中术前正确诊断32例(76%),漏诊10例(24%)。9例TAPVC患者中术前正确诊断9例(100%)。结论 超声心动图是肺静脉畸形引流患者术前诊断的首选方法,如能多部位、多切面仔细观察,则可对肺静脉畸形引流作出准确的定性及分型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外科治疗经验,以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远期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患儿32例,其中心上型18例,心内型13例,心下型1例。心上型经心内法吻合12例,心上法吻合6例。心内型均扩大共同静脉至4个肺静脉开口,再以自体心包补片修补房间隔缺损。心下型采用左右心房联合切口,将左房后壁与共同静脉作侧侧吻合。结果手术死亡1例,手术死亡率3.1%,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其余均顺利康复出院;随访1~68个月,1例心内型患者于术后6个月出现肺静脉回流梗阻死亡,余生长发育良好。结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及时、正确的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