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内镜下胃黏膜全层切除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经超声内镜确诊为胃间质瘤(GSTs)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来源位置选择不同的内镜切除方法:(1)定位:氩气刀在EUS内镜超声扫描确定的病变周围5mm位置行环形定位;(2)注射:根据病变位置选择不同的注射方法①对来源于胃黏膜肌层的间质瘤,于黏膜下注适量的水;②对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间质瘤,不行注水处理;(3)切除:①对来源于胃黏膜肌层的间质瘤,采用透明帽法行黏膜切除;②对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间质瘤,纵行切开肿瘤表面,再根据病变直径运用不同的办法切除;(4)创面充分止血、缝合创面。结果术前超声提示18例来源于固有肌层,12例来源于黏膜肌层。30例均成功切除病灶,病灶位于胃底5例,胃窦15例,胃体10例,病变平均直径为(10±3.1)mm,病理结果证实胃间质瘤27例,平滑肌瘤3例。结论内镜下胃黏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经胃肠镜及超声内镜诊断的26例来源于固有肌层的GIST行ESD治疗。患者使用丙泊酚静脉注射诱导麻醉。手术标本行免疫组化进一步判定肿瘤性质。观察肿瘤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等指标。结果:26例中,25例为单发肿瘤,1例为多发(2个)肿瘤。7例位于食管,10例位于胃底,5例位于胃体,3例位于胃窦,1例位于直肠。27个瘤体成功切除26个(96.30%)。22例(84.62%)瘤体一次性完整剥离,3例(11.54%)瘤体破裂,1例(3.85%)因肿瘤多发,分期切除。ESD手术时间为(59.62±28.18)min,ESD操作过程中,平均出血量不超过50 mL,术后无持续活动性及迟发性出血。2例(7.69%)发生穿孔,应用多枚钛夹成功封闭裂孔,未转外科开腹手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定间质瘤诊断17例,平滑肌瘤7例,异位胰腺1例,血管球瘤1例。良性间质瘤14例,潜在恶性间质瘤2例,恶性间质瘤1例。术后住院时间(4.15±1.71)d。术后随访期(27.73±12.16)月。3个月及6个月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未提示肿瘤残留及复发。结论: 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近期疗效安全、可靠,病变可以被完整切除并提供详细的病理学诊断资料,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5,(7):859-862
目的:探讨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105例,65例接受了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40例接受了内镜全层切除术(EFR)。结果:ESE组62例完整切除,病灶完整切除率95.4%;3例有残留,追加二次内镜切除;术中穿孔6例,均以钛夹成功缝合;术中2例因严重出血转外科手术(病变已剥离);ESE、EFR术后迟发出血各2例,均通过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恢复。术后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平滑肌瘤50例,间质瘤48例,异位胰腺5例,神经鞘瘤2例。101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了至少36个月的随访,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对于胃固有肌层起源的肿瘤,以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技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佳园  黄智铭 《浙江医学》2018,40(3):269-272,29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ndoscopicsubmucosalexcavation,ESE)治疗固有肌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行ESE治疗的59例固有肌层来源的SMT患者的资料,对其临床特征、ESE后的病理诊断、并发症及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完成整块切除58例(98.3%),1例转为外科手术。病理学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51例,平滑肌瘤7例,神经鞘瘤1例。术后并发胃穿孔7例,均经钛夹封闭创面及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在后期随访中,未发现残余肿瘤和肿瘤复发。术中并发穿孔的可能危险因素有:肿瘤直径、病变深度、患者年龄(P<0.05或0.01)。结论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行ESE治疗安全、有效。病变直径较大、病变部位深、年龄大的患者,并发胃穿孔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剔除术(ESE)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34例,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ESE治疗.结果 34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胃底18例,胃体10例,胃底、贲门交界6例.32例经一次ESE完整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术中转外科开腹切除.切除肿瘤最大直径3.0 cm.病变位于胃体、胃底的28例均为间质瘤,胃底与贲门交界处2例为间质瘤,4例为平滑肌瘤.手术后均无迟发性出血或穿孔.术后随访32例,时间1~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ESE切除胃固有肌层肿瘤安全有效,并能提供准确的病理资料,具有创伤小、肿瘤一次整体切除率高的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7月—2020年8月收治的SMT患者82例,患者均行EUS检查;根据EUS结果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等,比较EUS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根据EUS诊断结果制定的术前方案与实际的手术方案符合率。结果 EUS能清晰显示消化道SMT的层次来源、大小、回声、边界;经EUS诊断85例病灶,12例EUS诊断与病理诊断不一致,其中2例食管间质瘤、2例胃间质瘤、1例胃窦血管球瘤、1例副脾、1例神经鞘瘤、1例腺肌瘤、1例纤维瘤误认为平滑肌瘤,2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体异位胰腺均误认为间质瘤,EUS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为85.9%(73/85);ESD手术40例,ESE手术34例,STER手术2例,EFTR手术9例,其中2例术中转腹腔镜术,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根据EUS制定的术前方案与实际的手术方案符合率为97.6%(83/85)。结论 EUS是诊断消化道SMT较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SM T )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10月该院消化科应用ESE治疗的32例十二指肠SM 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及内镜复查。结果 ESE平均时间70 min ,切除病变平均直径1.5 cm。术中3例患者出血量大,4例患者出现穿孔,术中出血、穿孔均保守治愈。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2例,行急诊内镜止血成功,术后无穿孔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十二指肠囊肿1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6例,十二指肠异位胰腺5例,十二指肠脂肪瘤4例,十二指肠类癌3例,十二指肠平滑肌瘤2例。随访患者十二指肠SM T 未见复发。结论ESE是治疗以腔内生长为主的十二指肠SM T安全、有效的内镜下治疗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探头内镜超声(EUS)对食管黏膜下肿瘤(SMT)行内镜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食管SMT患者31例首先行微探头EUS检查判断病变的起源层次,然后采用高频电圈套器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以及囊肿穿刺术给予内镜下治疗。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经微探头EUS诊断31例食管黏膜下肿瘤均起源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其中平滑肌瘤或间质瘤27例,囊肿4例。27例平滑肌瘤及间质瘤中,21例采用高频电圈套器切除术,6例采用EMR方法切除;24例一次切除成功,3例加用热活检钳治疗。无穿孔并发症。4例囊肿中3例成功行内镜下穿刺治疗术,1例穿刺失败,改用高频圈套器切除术。内镜治疗取得26例标本,病理组织学结合免疫组化诊断为平滑肌瘤23例,间质瘤1例,恶性间质瘤1例,慢性黏膜炎症1例。病理与EUS诊断符合率为92.8%。结论微探头EUS对食管SMT有良好的判断价值,可以提高内镜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内镜下先套扎后剥离的方法治疗胃固有肌层来源小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6例经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明确肿物(长径≤12mm)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患者,在内镜下先用橡皮圈套扎,然后进行剥离治疗,记录术中术后出血、穿孔情况及标本大小,对切除物行病理免疫组化检查,并于术后3、6、12个月进行胃镜复查及EUS随访。结果26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手术操作时间:(15±2)min,术中出血量:<2 mL,标本大小:4 mm×6 mm~10 mm×12 mm,术后无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确诊胃平滑肌瘤8例,胃间质瘤18例(危险度分级:均为极低)。术后随访12个月,所有病例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应用内镜下先套扎后剥离的技术治疗胃固有肌层来源的小肿瘤显示了一定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但尚需要进行大规模临床研究及长期随访进一步明确其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挖除术(ESE)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37例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并超声内镜(EUS)检查诊断为消化道SMT的患者,分别采用ESD(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来源)或ESE(固有肌层来源)的方法切除,观察病变完整切除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定期内镜随访。结果3例固有肌层来源肿瘤ESE治疗失败,1例因大出血转外科手术,2例因向腔外突出圈套器切除,其余34例(91.9%)均经ESD或ESE切除。4例发生穿孔,2例迟发性出血,均经内镜治疗后保守成功。平均随访13.8个月,无肿瘤残留及复发。术前EUS对病变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4.6%(35/37),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仅为78.4%(29/37)。结论EUS对消化道SMT具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但定性诊断准确率不高。在EUS指导下,采用ESD或ESE的方法多可将肿瘤一次性完整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2例胃血管球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胃血管球瘤形态学上由大小一致的血管球细胞围绕扩张的血管呈实性和巢状排列,核圆无异型性。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SMA及actin(+)。结论胃血管球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胃原发性良性间叶性肿瘤,易误诊为类癌、胃间质瘤等,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等。 方法 分析1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病理特点和治疗情况,同时复习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 结果 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行3D腹腔镜胃局部切除手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胃血管球瘤,术后恢复良好。 结论 胃血管球瘤发生非常少见,属于良性肿瘤,以胃窦部为多见,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手术切除是安全的,术后近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陈萍 《中原医刊》2009,(15):42-4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胃间质瘤黏膜切除术的意义。方法对2004年至2008年5月24例疑为胃黏膜下间质瘤的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显示病变来源于黏膜下层,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后行超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的病变经过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层次和病变性质。结果通过与病理结果对照表明,超声内镜检查能准确地判断肿瘤所在层次,通过黏膜切除术切除所有的病变,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内镜指导下胃间质瘤黏膜切除术既准确又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胃间质瘤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24例胃间质瘤,2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4例未能剥离后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25-140min(平均62.5min)。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术中平均出血量约50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ESD治疗胃间质瘤安全、有效,大多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经胃镜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34~85岁,平均51.2岁,分别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针状刀剥离术切除肿瘤,切除标本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内镜随访。结果:33例患者均为完全切除,肿瘤直径为0.5~2.5cm,病理组织学显示食管平滑肌瘤25例、间质瘤3例、脂肪瘤和血管瘤各2例、黏膜下囊肿1例。5例发生术后即刻创面渗血,经局部喷洒止血药或钛夹止血,术后6例有轻度胸骨后疼痛,未发生其他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2~30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对于〈2cm的腔内生长型食管黏膜下肿瘤,内镜微创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翠华  吕芳  杨小乔  王芳 《广东医学》2014,(16):2627-262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层挖除术( ESE)治疗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的护理配合。方法对46例确诊黏膜下层病变并行ESE治疗的患者进行规范的术前准备、术中病情观察、手术配合及术后护理。结果46例黏膜下隆起病变均成功切除,所有剥离病变术后经病理切片确诊。1例术后6h出现切口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夹治疗后血止;6例术中出现穿孔,将大网膜吸入填塞穿孔处并予止血夹缝合,术后予内科保守治疗成功;1例因为肿物巨大(3~5 cm)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规范的术前准备,术中病情观察、与医生娴熟的配合及术后护理,是提高ESE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在超声内镜辅助下行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的意义。方法怀疑胃黏膜下肿瘤并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118例。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及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高频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黏膜剥离-肿瘤摘除术 钛夹封闭术。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6例良性间质瘤起源于黏膜肌层;脂肪瘤9例、异位胰腺17例、胃底静脉曲张5例、囊肿3例起源于黏膜下层;52例良性间质瘤及16例恶性间质瘤起源于固有肌层。14例源于黏膜肌层及3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8例脂肪瘤及8例异位胰腺经内镜切除,3例囊肿行内镜下穿刺治疗;18例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14例恶性间质瘤、1例脂肪瘤及2例异位胰腺经手术切除。病理符合率为98.53%。结论超声内镜能够对胃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内镜治疗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的安全、有效的手段,对拟诊黏膜下肿瘤者术前均应行超声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1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肿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食管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染色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等病变行ESD治疗.于病灶边缘2 mm处用氩气刀标记切除范围,于病灶及周围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使病变与固有肌层相分离;沿标记线外侧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21例病灶,最大直径均大于2 cm,病灶最大者直径5 cm.8例早期食管黏膜内癌,5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及8例食管平滑肌瘤经ESD-次性完全切除.ESD手术时间30~180 min,平均110 min;术中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止血;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发生;1例早期食管癌术中发生穿孔(4.76%),经内镜金属夹封闭、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1~12个月无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及色素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黏膜内癌、癌前病变及黏膜肌层的肿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廖维荣  张江南  黄松  邓小荣  代佳佳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11):135-136,138,F0002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诊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分析1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同时复习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全身麻醉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术后病检及免疫组化提示胃血管球瘤,术后恢复良好,短期随访半年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胃血管球瘤发生非常少见,属于良性肿瘤,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手术切除有必要,术后短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MEUS)在胃平滑肌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5例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在MEUS检查前均经胃镜检查并发现胃内有隆起性病变,但诊断未能确定。对76例MEUS诊断为胃平滑肌瘤的病例均行内镜下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将胃镜、MEUS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内镜诊断胃平滑肌瘤76例,其中病变起源于黏膜肌层62例,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14例,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病变位于胃底部14例,胃体部28例,胃窦部34例;直径〈2cm 64例,〉2cm 12例。76例患者均成功切除病变,7.5MHZ适合于显示病灶内部回声,12MHZ显示病灶起源较清楚。病理均提示为胃平滑肌瘤,其起源层次与超声内镜诊断结果一致,超声内镜检查准确率为100%。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可清晰显示胃平滑肌瘤的病变层次结构,根据其诊断结果对胃平滑肌瘤行内镜下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