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既往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是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近年,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因其可以迅速消退新生血管、减少渗漏、促进积血吸收等优势已在PDR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抗VEGF药物联合PRP治疗PDR,尤其是高危PDR,可以提高新生血管消退率,并且可使部...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可引起眼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水平病理性升高,导致眼内新生血管形成、黄斑水肿的发生。抗VEGF药物最早被用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现也被试验性地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VEGFl65选择性拮抗剂Pe—gaptanib与VEGF—A单抗Ranibizumab被批准玻璃体内注射,且对DR有较好的疗效;VEGF.A全长抗体Bevacizumab被标示外用于玻璃体内注射治疗DR,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重组融合蛋白Aflibercept针对DR的疗效也得到一些试验的支持。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DR已被证实短期有效且安全,但其长期的疗效与安全性有待更多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DME中致病作用的认识,国内外已开展了多项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的临床试验,证明其在提高患者视力和减轻黄斑水肿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已成为DME的一线治疗方法。尽管如此,抗VEGF药物治疗在常规的临床应用中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如注射次数频繁、部分患者治疗不敏感等,并且反复注射是否会对视网膜产生损伤仍不明确。DME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十分复杂,除VEGF外还有许多炎症因子及生长因子参与。长效抗VEGF制剂、针对其他靶点的药物和基因治疗等临床试验也在不断开展。相信随着各项研究的深入和临床试验的进展,抗VEGF药物、其他药物和治疗方法在临床的逐步应用指日可待,未来有望为DME患者提供更方便、更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是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主要手段,但仍有30%的患者对其治疗反应差。目前能够提示抗VEGF药物治疗预后的影像标志物包括缺血指数、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微动脉瘤数量、血流密度、视网膜内层紊乱、外界膜和(或)椭圆体带破坏程度、强反射灶、视网膜内囊...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外基质变性、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血管形成等作用,在缺氧、胰岛素、糖基化终产物、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毒素、生长因子等因素影响下,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VEGF的理化特性、生物学效应、各种影响因素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VEGF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黄斑水肿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的主要临床表现,也是DR主要的致盲原因。目前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VEGF成为当今DR治疗干预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就VEGF及其受体在DR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治疗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眼部新生血管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致盲的主要病理改变,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起关键性刺激作用。VEGF抑制剂主要通过与VEGF结合并阻断其生物活性而起作用,从而达到抑制眼部新生血管生成的目的,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血管渗漏及新生血管形成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Bevacizumab(Avastin)是VEGF抑制剂之一,属于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因其疗效良好、价格低廉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将VEGF抑制剂(尤其是Avastin)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郑志  许迅 《国际眼科纵览》2007,31(3):198-200
瘦素为肥胖基因的产物,这种脂肪来源的激素已被证明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其中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的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细胞因子,瘦素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瘦素和VEGF的生物学特征、与DR的关系及其病理机制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浑浊程度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程度有无相关性 ,以期对手术时机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对 2 64例有轻度白内障的 2型糖尿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确定视网膜病变分期 ,作为A组。对 10 1例白内障囊外摘出后再行FFA检查 ,作为B组。对两组间糖尿病病史、年龄、晶状体浑浊和视网膜病变程度等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间病史≤ 5年的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5年的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病史 >5年的 2型糖尿病患者晶状体浑浊程度与其眼底病变程度有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早期黄斑水肿发生率有所增加。这对手术时机选择和手术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外基质变性、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血管形成等作用,在缺氧、胰岛素、糖基化终产物、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毒素、生长因子等因素影响下,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本就近年来国内外对VEGF的理化特性、生物学效应、各种影响因素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VEGF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抗VEGF药物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玻璃体再积血(PV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在嘉兴市眼科医院确诊并接受抗VEGF药物联合25G PPV治疗的87例PDR患者10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8例44只眼,女性49例56只眼。年龄26~83岁,平均年龄(57.72±8.82)岁。所有患者对象均为2型糖尿病,平均糖尿病病程(10.84±6.03)年。所有患眼均由同一位医生在非接触广角镜辅助下行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 PPV。手术前5~7 d按内眼手术操作方法行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0.05 ml(含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0.5 mg)治疗。观察患眼的PVH发生率。对比分析是否发生PVH者年龄、糖尿病病程、手术前视力、手术前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手术前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手术前是否接受过激光治疗、手术中是否摘除晶状体、手术中是否给予眼内填充物、手术中视网膜激光点数以及手术中眼底病变(增生膜、视网膜出血、血管闭塞、增生视网膜牵引、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渗出、新生血管)等情况。分析抗VEGF药物联合PPV治疗PDR后发生PVH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数据进行Spearma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87例100只眼中,发生PVH 15例17只眼,占患眼的17%;未发生PVH 72例83只眼,占患眼的83%。发生与未发生PVH者手术中发现血管闭塞以及增生视网膜牵引的眼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741、8.103,P<0.05);年龄(t=-1.364)、糖尿病病程(t=0.538)、手术前视力(t=1.897)、手术前空腹血糖(t=1.938)、手术前餐后血糖(t=1.508)、手术前收缩压(t=-0.571)、舒张压水平(t=0.275)、手术前是否接受激光治疗(χ^2=2.678)、手术中激光点数(t=0.565)、手术中是否摘除晶状体(χ^2=0.331)、手术中发现新生血管(χ^2=2.741)及手术中是否给予填充物(χ^2=0.060)等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患者视力低下、空腹血糖水平控制差以及手术中见血管闭塞、增生视网膜牵引是PVH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rs=0.208、0.229、0.240、0.285,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中见眼底血管闭塞、增生视网膜牵引可能是PV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75、13.915,P<0.05)。结论PPV中可见的眼底血管闭塞、纤维血管膜增生导致的视网膜牵引可能是PDR患者抗VEGF药物联合PPV后PV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白内障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光凝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观察白内障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光凝治疗效果及光凝后的远期复明效果 ,探讨光凝治疗的时机 ,影响光凝的因素。方法 :对我院 5年来行白内障手术的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且具有光凝指征的病人 ,将其分为两组 ,白内障术后行光凝治疗组5 3例 ,未行光凝治疗组 45例。结果 :白内障术后早期光凝治疗的病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稳定 ,黄斑水肿消褪或减轻 ,视力保持稳定。未行光凝治疗的病人 ,视网膜病变加重 ,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结论 :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白内障病人行白内障手术后 ,如有光凝指征 ,应尽早行光凝治疗。这对于控制或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稳定病人视力 ,提高这些白内障病人的远期复明效果 ,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Purpose

To assess the macular thickness changes after cataract surgery in diabetic patients us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records of 104 diabetic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ataract surgery. We examined the changes of macular thickness using OCT before cataract surgery and 1 week, 1-, 2- and 6-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central subfield mean thickness (CSMT) was used to evaluate macular edema which was defined as an increase of CSMT (ΔCSMT) > 30% from the basel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rior laser treatment or severity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and macular thickness were also analyzed.

Results

Macular edema occurred in 19 eyes (18%) from the diabetic group and 63% of macular edema developed at 1 month after surgery. Thirteen (68%) out of 19 eyes with macular edema showed the resolution of macular edema by 6 months after surgery without treatment. ΔCSMT of eyes without a history of laser treatment was statistically greater compared to eyes with a history of laser treatment in at 1- and 2-months after surgery, but was not different than eyes who had laser treatment at 6-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severity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was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macular edema, but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hen patients who had a history of prior laser treatment were excluded.

Conclusions

The incidence of macular edema after cataract surgery in diabetic patients was 18%. Its peak incidence was at 1 month post surgery and it resolved spontaneously in 68% of patients by 6 months post surgery. Prior laser treatment might prevent postoperative macular edema until 2 months after cataract surgery in diabetic patients. However, macular edema did not affect the severity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相似文献   

14.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在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孕早期是胎儿器官生成、血管发育的重要时期。现已有研究证明了VEGF在维持胎儿和胎盘血管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其水平缺失及下降会影响胚胎发育,导致流产。鉴于抗VEGF药物可能会对母亲和胎儿造成系统性副作用,因此关于孕期玻璃体腔注药的安全性仍存在较大争议。通过总结分析现有关于孕期使用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的23例病例报道,有3例患者经贝伐单抗治疗后流产。提示临床对孕期患者使用抗VEGF药物时应谨慎,并应向患者详细说明眼部副作用和全身副作用的可能性,在决定是否在怀孕期间使用药物时,应该考虑暴露的时间与血管发育关键期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物的全身暴露情况。目前临床缺乏孕期抗VEGF药物使用情况分析的大样本量研究,其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导致糖尿病人群视力严重损害的主要原因。现有的治疗措施大多针对已有视力受损的中晚期患者,且为有创性治疗,效果有限。因此,迫切需要早期预防DR发生风险或延缓DR进展的非侵入性新疗法和新靶点。早期优化代谢治疗,即在糖尿病早期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至正常范围,可能预防或改善潜在的、可逆的微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6.
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神经损伤、新生血管及纤维增生膜形成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重要病理改变与多种玻璃体细胞因子的综合作用相关。VEGF主要参与增加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和诱导新生血管形成;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则具有降低血管通透性,神经保护功能;IL在介导炎症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在缺氧状态下血浆和玻璃体液TNF-α显著升高,诱导炎症反应;多种眼部结构均可分泌TGF-β,是调节细胞增生分化的重要细胞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则可促进内皮细胞生长、迁移和黏附。另有多项具体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需继续深入研究DR发生的分子机制。我们相信随着DR发生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DR的早期干预及靶向治疗的效果将日趋理想。  相似文献   

17.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眼部并发症之一,是导致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玻璃体切除术(PPV)是治疗严重玻璃体积血、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PDR患者眼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异常增高,使得玻璃体腔内和视网膜表面存在大量的新生血管,极易渗漏、出血,术中常常出现活动性出血而降低手术野的清晰度,降低操作精准度进而影响手术进程.在较严重活动性出血的情况下,继续进行气/液交换可导致血小板的残留,术后再次出现机化膜的概率非常高,严重影响手术的成功率.另外,新生血管可引起术后前房出血、再次玻璃体积血以及视网膜表面出血等,炎症、积血造成的术后高眼压,机化膜再次牵拉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也将随之而来,严重影响其术后视功能的恢复和远期预后.随着近几年抗VEGF药物的广泛临床应用,研究发现PPV前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可抑制新生血管的活动性,显著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的发生,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本文就抗VEGF辅助PPV治疗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分子机制、临床应用、有效性及安全性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成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在DR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抗炎治疗或许能有效延缓DR的发生和发展。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作为炎症反应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趋化因子,通过趋化和激活因子、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引起视网膜血管病变、激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