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胃癌术后患者早期应用免疫型肠内营养制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外科胃癌术后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术后给予能全力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35例,给予免疫型肠内营养制剂营养支持,并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第7天,抽血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包括总淋巴细胞计数(Lym) 、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 、血清清蛋白(ALB) 、前清蛋白( PA);免疫指标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值)和自然杀伤(NK)细胞,血清IgA、IgG、IgM、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TLC).结果 术后第2天患者各项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7天各项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均较第2天明显升高,且治疗组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免疫型肠内营养制剂可明显改善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并提高免疫力.  相似文献   

2.
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和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机体营养状况和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性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肠内营养组30例,于术后24 h应用瑞素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共实施7 d;肠外营养组30例,术后给予全肠外营养治疗。两组病人分别于手术前1 d、术后第1、8天检测营养指标血清清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清蛋白(PA),并观察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清蛋白、转铁蛋白和前清蛋白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或0.01),经过一段时期的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肠内营养的营养恢复作用与肠外营养相比无明显差异。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两组病人差异显著(P〈0.01)。两组病人在观察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胃癌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肠蠕动恢复的作用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有营养风险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肠内营养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运用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标准,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60岁以上有营养风险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70例,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36例,对照组34例.EN组术前3d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术后第1、3、5、7天检测血浆总蛋白、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总数、血浆D-乳酸(D-LAC)和二胺氧化酶(DAO),观察术中肠道清洁度、术后并发症.结果 EN组术后第1、3、5、7天的血浆总蛋白、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及淋巴细胞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D-LAC、DAO水平及腹腔感染、伤口感染等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肠道清洁度、吻合口漏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营养风险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个体化肠内外营养治疗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营养状况以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9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天接受单纯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天接受个体化肠内外营养治疗,能量供给肠内∶肠外=6∶4。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天数;术前、术后10 d体液免疫指标:IgA、IgM、IgG;细胞免疫指标:CD+3T细胞、CD+4T细胞与CD+4/CD+8;营养指标:淋巴细胞、前清蛋白以及清蛋白;炎性反应:前列腺素E2(PGE2)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0.01)。手术前,两组患者IgA、IgM、IgG、CD+3T、CD+4T、CD+4/CD+8、淋巴细胞、前清蛋白、清蛋白、PGE2和hs-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d,观察组IgA、IgM、IgG、CD+3T、CD+4T、CD+4/CD+8、淋巴细胞、前清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1),PGE2和hs-CRP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个体化肠内外营养治疗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的康复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应用肠内营养制剂联合乳清蛋白对肿瘤化疗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70例需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在常规饮食的基础上,采用肠内营养支持联合乳清蛋白制剂;对照组35例,进行常规饮食,不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化疗前1 d、化疗第20天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化疗第20天时对照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化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化疗后血清氨基酸谱有所变化,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含量明显增高,苏氨酸、酪氨酸、组氨酸也有所升高,其余氨基酸血清含量无明显改变;对照组免疫指标均低于化疗前,其中治疗组免疫指标高于对照组,血清IgG、IgM及IgA等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化疗期间肠内营养联合乳清蛋白应用有利于机体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维持和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营养途径对胃癌手术后病人营养、免疫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96例胃癌病人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n=7)和PN+肠内营养(EN组,n=7)。分别于术后第2~8天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于手术前1天、术后第1天和第9天分别检测总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IgG、IgM、IgA、CD4、CD8、CD4/CD8、IL-1a、IL-2、IL-6、IL-10、TNF-α等项目,用药期间留24h尿,粪测定氮,计算氮平衡。结果 研究结束时EN组前清蛋白、IgA、CD4、CD4/CD8均显著高于PN组,IL-6、TNF-α显著低于PN组。结论 肠内免疫营养可减轻胃癌病人手术后机体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化疗期间应用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复方氨基酸对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需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饮食的基础上,加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口服复方氨基酸;对照组30例,予常规饮食.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化疗前、化疗第14天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化疗第14天时治疗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高于化疗前,与对照组化疗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化疗后免疫指标高于化疗前,与对照组化疗后对比其中IgG、IgM、Ig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化疗期间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机体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维持和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主要就肠内营养支持对于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营养跟化疗耐受性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方法:将选取收治的5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28例营养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支持方案,进行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效果的对比。结果:在经过为期2周的治疗后,营养组患者的体重指数、清蛋白、前清蛋白与转铁蛋白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营养组患者的骨髓毒性与肠胃道反应程度则显著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展期胃癌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促进患者的能量摄入水平,让患者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提升化疗耐受程度,强化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新辅助化疗结合术前部分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部分肠内营养组与对照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以FOLFOX4(奥沙利铂85mg/m2;亚叶酸钙200mg/m2;氟尿嘧啶400mg/m2静注;氟尿嘧啶600mg/m2静滴44小时)方案行2疗程术前新辅助化疗,分别于第1疗程结束后1天、第2疗程结束后1天、术前1天测量体质量、皮皱厚度、上臂围、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清蛋白、前清蛋白,C反应蛋白、CD4、CD8、CD4/CD8等。结果:部分肠内营养组体质量(BW)、血清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等营养指标及CD4、CD8、CD4/CD8等免疫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接受新辅助化疗的胃癌患者进行术前部分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对术前化疗的耐受能力,并且还能增强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两种营养支持方法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患者152例,分为肠内营养组和序贯治疗组,每组各76例。序贯治疗组于受伤后或术后24 h首先行肠外营养治疗,于伤后第3天开始肠内营养经鼻饲管胃肠道输注肠内营养混悬液。肠内营养组则于伤后24 h开始,经鼻饲管滴注肠内营养混悬液。对比两组患者第1、7、14天血清总蛋白、血浆清蛋白、24 h排出氮、转铁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等生化指标,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在序贯治疗组内第7、14天总淋巴细胞计数、血浆清蛋白、24 h排出氮等指标计数均优于第1天(P<0.05);序贯治疗组转铁蛋白在第14天高于第1天(P<0.05);序贯治疗组在第7、14天的总淋巴细胞计数、血浆清蛋白、24 h排出氮等指标计数也均优于肠内营养组(P<0.05);序贯治疗组在第14天转铁蛋白水平高于肠内营养组(P<0.05)。2序贯治疗组并发症例数均低于肠内营养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序贯治疗组GCS评分高于肠内营养组(P<0.05)。结论 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的序贯疗法有助于改善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和临床预后,且并发症少,是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一种比较理想的营养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