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止凝血功能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中的变化。方法:对16例MM患进行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P-选择素),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活性、抗凝血酶(AT-Ⅲ)活性,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活生(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性(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α2-抗纤溶酶抑物(α2-PI)及内皮素-1(ET-1),凝血酶调节蛋白(TM)的测定,并交这些指标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MM患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TM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01),而凝血因子Ⅱ、Ⅷ、Ⅹ活性,Fbg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虽有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M患存在着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功能障碍是临床出血的主要原因,但同时血液粘度增加,血液缓慢不畅,损害毛细血管,也可造成或加重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小板、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MM病人80例,分别在用药前、用药第1 d、用药第4 d的1 h后对血小板最大凝集率、抗凝血酶(AT)、a PTT、PT、TT、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活性(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α_2-抗纤溶酶抑制物活性(α_2-PI)进行测定,比较用药前后血小板、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的变化。结果与用药前相比,用药第1 d、用药第4 d的1 h后,血小板最大凝集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12),AT呈现增长趋势但不明显(P=0.393;P=0.273);a PTT、PT、TT无明显变化,而D-D呈现明显增长趋势(P=0.513;P=0.423)。结论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可使MM患者血小板最大凝集率下降,对其他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骨髓瘤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微球蛋白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速率法和放免法测定49例MM患者血清LDH和β2-MG值。结果:对照组与MM组、MM组的Ⅲ期与Ⅱ期、Ⅱ期与Ⅰ期、MM组化疗前后有效与无效患者血清LDH和β2-MG值相比,MM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无效组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LDH和β2-MG的水平可作为MM患者的分期、预后及疗效判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
肺癌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恶性肿瘤晚期患者 ,由于各种内源性、外源性因素影响 ,可出现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异常。这种异常不仅可导致患者DIC、局部血管内栓塞形成 ,而且可能与肿瘤的生长、浸润及转移有关[1] 。近年来虽有此方面报道 ,但对肺癌的研究较少。本组实验试探讨晚期肺癌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 :①患者组 ,肺癌肺者 42例 ,男性 2 8例 ,女性 14例 ,年龄 33~ 74岁 ,平均年龄 5 9岁。经病理及CT确诊 ,其中磷癌 2 9例 ,腺癌 8例 ,小细胞未分化癌 5例。②正常对照组 ,40例健康的正常人 ,男性 2 7例 ,女性 13…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病患凝血相关指标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 方便择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该院收治的30例MM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体检中心的健康人3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ATⅢ、PT、APTT、TT、FIB、D-D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差异情况.结果 病例组PT[(12.10±2.45)s]、APTT[(30.47±15.93)s]、TT[(19.68±2.97)s]、FIB[(2.30±0.69)g/L]、D-D[(0.73±0.60)mg/L]、MAR[(56.60±16.78)%]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T(10.91±0.63)s、APTT(23.34±5.19)s、TT(15.61±1.13)s、FIB(1.98±0.25)g/L、D-D(0.24±0.11)mg/L、MAR(44.64±7.35)%],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疾病患者机体处于易栓状态,同时患者疾病分期越重,ATⅢ越低.  相似文献   

6.
张芳  刘彦琴  王吉刚  白颖  刘景华  周凡 《吉林医学》2013,(28):5817-5819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血钙特点,正确认识多发性骨髓瘤血钙水平,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至今收入院的104例初治及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钙水平及同时抽血所得的血清白蛋白浓度进行校正,分析校正前后血钙异常比例的变化及血钙异常的相关因素。结果:①校正前血钙水平为(2.516±0.426)mmol/L,校正后血钙水平为(2.615±0.431)mmol/L,差别有显著性意义。②多发性骨髓瘤患者Ⅰ期血钙水平校正前后分别为(2.23±0.12)mmol/L和(2.185±0.167)mmol/L,差别无统计学意义;Ⅱ期血钙水平校正前后分别为(2.179±0.187)mmol/L和(2.352±0.171)mmol/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Ⅲ期血钙水平校正前后分别为(2.588±0.432)mmol/L和(2.683±0.442)mmol/L,差别有显著性意义。③低钙组与正常血钙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血白蛋白,高钙组与正常血钙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血红蛋白、肌酐、尿素、尿酸、球蛋白。④多发性骨髓瘤IgG型患者血钙水平为(2.429±0.379)mmol/L,IgA型患者血钙水平为(2.560±0.399)mmol/L,轻链型患者血钙水平为(2.684±0.593)mmol/L,IgG和轻链型血钙水平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血钙异常是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表现,与多因素有关;校正血钙更能准确的反映出MM患者的血钙水平,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浆凝血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分析其对血栓前状态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MM患者43例(MM组),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应用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MM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血栓早期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4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其胆碱酯酶活性变化,并与正常人群作对照比较。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测定可以作为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志物之一,用来协助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动态检测和比较2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服用沙利度胺前后血浆内皮素-1、凝血酶调节蛋白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水平以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活性,抗凝血酶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α_2-抗纤溶酶抑制物的活性。结果服用沙利度胺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血浆内皮素-1、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以及血浆D-二聚体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抗凝血酶活性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沙利度胺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调节抗凝及纤溶活性而增加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动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β2-微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法测定40例MM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尿β2-MG,同时还测定血红蛋白、肌酐、血沉、钙。结果正常组与MM组,Ⅰ、Ⅱ、Ⅲ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血、尿β2-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期与Ⅱ期,Ⅱ期与Ⅰ期治疗前的血、尿β2-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β2-MG水平与MM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且可以作为MM临床分期以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
GDF15)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相应临床指标的关系,初步探讨GDF15在MM发生发展及预后评估方面的潜在作用。方法:
MM患者24例,同期2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
测MM组和对照组血清GDF15水平,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结果:MM组血清GDF1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37±0.64) ng/mL
vs (0.14±0.06) ng/mL,P<0.01]。国际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ISS) III期患者血清GDF15水平明显高于ISS(I+II)期
[(1.57±0.48) ng/mL vs (0.77±0.34) ng/mL,P<0.05]。MM患者血清GDF15水平与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onoclonal proteins,
M蛋白)水平、β2微球蛋白和血肌酐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与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计数均呈负相关
(P<0.05),与患者年龄、血清白蛋白、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
钙水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无明显相关(P>0.05)。4例MM患者经3个疗程化疗后M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者,其相应的血清
GDF15水平下降程度也明显;而M蛋白水平下降程度不明显者,其相应的血清GDF15水平升高。结论:GDF15在初治
MM患者血清中明显增高,与ISS分期有关,并与血清M蛋白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和血肌酐水平呈正相关,与外周血
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提示其在反映MM患者体内的肿瘤负荷方面具有一定意义。GDF15水平变化和M
蛋白变化可能具有一定的联系,提示其可能用于评估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等脂质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48例MM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与脂质代谢相关的生物化学指标,并对血清胆固醇与血浆蛋白变化作相关分析。结果: MM患者治疗前TC和HDL-C比正常人群明显偏低(P<0.001),且TC水平与血浆总蛋白(TP)呈负相关(P<0.01),与血清白蛋白(Alb)呈正相关(P<0.01).经MP治疗2个月后,好转患者血清脂质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TC和HDL-C改善显著(P<0.001)。结论: 血清总胆固醇可以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实验辅助诊断和临床疗效观察有用的生物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在多发性骨髓瘤(MM)鉴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骨髓瘤患者血清进行免疫球蛋白定量、轻链定量及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电泳检测。结果 80例MM患者中,53例(66.3%)免疫球蛋白及轻链定量显著增高,免疫固定电泳80例(100%)均为阳性,血清蛋白电泳45例(56.3%)检出M带。结论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技术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能快速、准确进行MM鉴定,对MM的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MM患者确诊时临床分期多为Ⅲ期,分型以IgG为主,占42.75%,其次为IgA、轻链型,分别占27.5%、30%;②大多数患者以骨痛、贫血最常见;③8例行骨髓免疫表型检查显示骨髓瘤细胞CD38阳性(荧光强度高),CD56阳性,而CD45及CD19阴性或弱阳性表达。结论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极易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简便易得的血细胞参数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in width to platelet ratio,RPR)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诊治及分期中的临床意义,结合相关指标综合分析RPR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MM 51例为病例组,另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51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间RPR、炎症指标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in width,RDW)、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球比(albumin/globumin,A/G)、出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D-二聚体(D-dimmer,D-D)、经典分期指标β2-微球蛋白(beta 2-macroglobulin,β2-MG)及预后评估指标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差异;对MM患者按MM国际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ISS)分期标准分为Ⅰ期、Ⅱ期、Ⅲ期3组,分析RPR及相关指标在不同分期之间的差异;分析病例组RPR分别与炎症指标A/G、出凝血指标MPV和D-D,经典分期指标β2-MG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2组间RPR、炎症指标、出凝血指标、经典分期指标及预后评估指标比较,2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0.000、0.004、0.006、0.000、0.000、0.000).病例组组间各指标比较,RPR等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经两两比较,RPR、RDW、CRP、LDH、D-D、β2-MG水平随疾病发展有增高趋势,而PLT、A/G、MPV水平随疾病发展有降低趋势.病例组RPR与出凝血指标D-D和经典分期指标β2-MG分别呈正相关关系(r=0.590、0.803;均P=0.000);RPR与炎症指标A/G和出凝血指标MPV分别呈负相关关系(r=-0.583、-0.500;均P=O.000).结论:RPR可同时反映炎症和出凝血状态,对MM的诊治和分期具有一定临床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与血小板数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14例健康人、1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前、化疗后血清TPO,同时检测血小板数。结果多发性骨髓瘤化疗前组、化疗后组TPO、PLT值均低于对照组,TPO水平化疗后组高于化疗前组,TPO水平与PLT数均呈不相关。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使用rhTPO治疗血小板减少可能有效,化疗前开始rhTPO使用可能提升血小板数量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钙水平校正前后的临床指标行分析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MM患者的血钙水平,结合血清白蛋白水平进行血钙校正。同时检测90例MM患者的血肌酐、尿酸、球蛋白水平,且对患者行全身骨X线检查。结果校正后低钙组病例数下降,高钙组例数增加;将X线下MM患者骨损害分轻、中、重度三组,校正后各组血钙浓度均较前增加,重度损害组尤为显著;高尿酸组及肌酐异常组校正后血钙浓度均增加。结论MM患者经过血清白蛋白校正治疗后,高血钙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校正后的血钙高水平提示MM患者可能存在骨损害和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具有超二倍体特征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及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至2018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断为MM的患者资料,对其骨髓细胞行短期培养,应用R显带技术及FISH检测染色体异常,筛选出超二倍体患者并进行核型特征分析。再采用Mantel-Cox法构建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超二倍体与非超二倍体患者的总体生存期。结果:超二倍体MM患者的发生率为22%(33/150),且其染色体三体性以检出+5(23/33),+3(18/33),+19(17/33),+9(16/33)较常见;易见ABL、PML、1q21信号扩增,RB1缺失;但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8.5个月,与非超二倍体患者(15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复发MM患者也易出现超二倍体。结论:超二倍体在MM中发生率较高,且伴随染色体三体性特征,而增加的染色体同时存在基因表达的多样性,与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机体产生抗皮肤基底膜带抗体导致真表皮分离引起的皮肤水疱大疱性皮肤病,可累及黏膜。临床工作中发现,BP患者合并血栓和出血等疾病的可能增加,但目前关于BP与凝血的关系尚未明确。国内外研究显示,BP既可合并凝血功能亢进导致血栓风险提高,也可能出现抗凝血因子抗体,导致出血风险提高。BP患者发生出凝血疾病,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抗凝血因子抗体、纤溶系统亢进或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IL-6的含量与其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ELISA)法,分别检测3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VEGF及IL-6含量,并观察其与MM的临床分期、肿瘤量分级的关系,及对病情预后判断的预测意义.结果:MM患者血清中的VEGF及IL-6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01).Ⅰ期、Ⅱ期MM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明显低于Ⅲ期患者(P<0.001),Ⅰ期与Ⅱ期患者间血清VEGF含量亦呈显著性差异(P<0.001);随着临床分期增加,MM患者血清IL-6水平呈递增趋势,各期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IL-6及VEGF水平在临床参数Hb、β2-MG异常组高于其正常组(P<0.05),提示与瘤细胞负荷相关.结论:血管生成的调控因子VEGF和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IL-6可能与MM的疾病进程有关,其水平升高是MM的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