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术前弥散张量成像(DTI)重建联合术中面听神经电生理监测对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 收集2016年7月—2021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82例听神经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术前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DTI面神经重建。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和面神经空间位置、面神经走行判定准确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切除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及患侧术后听力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肿瘤和面神经空间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面神经走行判定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手术切除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面神经功能优于对...  相似文献   

2.
大脑白质纤维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e GW  Shen TZ  Chen XR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9):2775-2779
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研究大脑主要白质纤维束的正常形状、结构及脑内肿瘤所导致的异常改变。方法 分别对10名正常志愿者(男5例,女5例。年龄为24~65岁,平均40.9岁)和28例颅内肿瘤患者(男9例,女19例,年龄11岁~77岁,平均43.0岁)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将所得数据输入个人计算机,应用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影像计算和分析实验室所研制的软件:Volume-onel.56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 1.5(dTV)进行大脑白质纤维束成像。结果 本研究成功的在活体显示大脑主要的白质纤维束,联络纤维有弓状纤维、扣带束、上纵束、下纵束和下额枕束;投射纤维则主要显示皮质脊髓束;连合纤维主要是胼胝体。颅内肿瘤累及的白质纤维束有弓状纤维、上纵束、下纵束、扣带束、皮质脊髓束、外囊、视放射和胼胝体。白质纤维束的异常改变分为4个类型:破坏+浸润7例、破坏+移位10例、浸润+移位3例、移位8例。结论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显示正常人大脑的主要白质纤维束、颅内肿瘤所造成的白质纤维的异常改变,为白质纤维束的研究开辟了一新的的广阔领域。[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叶国伟  李旭丹  邹建勋  李炜  项万青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0):1090-1092,1095,1201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I)技术对提高脑肿瘤的全切率的作用。方法 16例脑肿瘤患者为观察组,手术前后行行fMRI和DTI检查;21例脑肿瘤患者为对照组,未行fMRI与DTI检查。两组均在神经导航下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比较肿瘤全切率及致残率,观察两组手术前后Karnofsky功能评分(KPS评分)。结果观察组肿瘤全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05),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无统计意义(>0.05)。结论 fMRI及DTI可以立体形象地显示肿瘤对脑功能区及白质纤维束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脑肿瘤在导航下手术全切率,并有可能降低其术后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听神经瘤是位于内听道及桥小脑角区域的颅内常见良性肿瘤,面瘫是听神经瘤手术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弥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磁共振检查技术,DTI面神经重建技术可在术前重建出听神经瘤与面神经的空间位置关系,使术者在术前能够了解面神经的走形,以达到最大限度切除肿瘤、保留患者面神经功能的目的。但目前各个研究中心得到的DTI术前重建面神经位置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定位吻合率不一样,因此术中需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减少面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其在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3例脑肿瘤行常规MRI及DTT检查,通过获取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彩色编码张量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依次分析83患者肿瘤与瘤周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测量83脑肿瘤患者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邻近白质区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的ADC值、FA值.结果:ADC值在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邻近白质区中,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具有差异性,而在正常白质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FA值在肿瘤实质区,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具有差异性,而在瘤周水肿区,邻近白质区中,正常白质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83例良、恶性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都可以发生移位;瘤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表现为浸润和破坏为主,其破坏程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比.结论:DTT可直观显示脑白质损伤程度并观察神经纤维束受损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胼胝体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临床确诊为轴索损伤的患者(轴索损伤组)及与其年龄、性别及教育背景相似的志愿者40例(对照组),分别行常规序列及弥散张量序列扫描及纤维束重建技术。重建2组胼胝体纤维束图像,比较2组胼胝体纤维束的形态、结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纤维束显示清晰、致密;轴索损伤组胼胝体纤维束变薄、稀疏、中断甚至缺失。结论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可直观显示胼胝体的损伤部位及程度,对于轴索损伤病灶的检出及病情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技术在脑肿瘤术前计划制定及术后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对16例经病理学证实的脑肿瘤患者在术前进行DTT,利用DTT软件包重建重要脑白质纤维束(包括锥体束、胼胝体和视放射),观察其与脑肿瘤的位置关系,据此制定合理的手术计划。术后再利用DTT评价手术对上述脑白质纤维束的影响。结果脑白质纤维束与脑肿瘤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单纯移位、移位伴破坏和单纯破坏3种类型。12例累及锥体束,其中单纯移位1例(术后移位减轻)、移位伴破坏9例(术后移位减轻)和单纯破坏2例(术后无改善)。7例累及胼胝体,其中移位伴破坏3例(术后移位减轻)和单纯破坏4例(术后均无改善)。3例累及视放射,均为单纯移位(术后移位减轻)。结论DTT可在术前显示重要的脑白质纤维束与脑肿瘤的位置关系,有助于脑肿瘤患者术前计划的制定和手术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 脑肿瘤外科手术的原则之一是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同时保留重要的白质纤维束.利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技术可在术前探讨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影响,术后评估纤维束的改变.文中探讨DTT在累及白质纤维束的脑肿瘤手术前后的应用.方法 对11例脑肿瘤患者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显示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图、方向编码彩色(directionally encoded color,DEC)图,分别测量锥体束及胼胝体患侧与健侧相应位置的FA值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重建锥体束与胼胝体纤维手术后再次行DTI检查.结果 锥体束及胼胝体患侧与健侧相应位置的FA值及ADC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FA值降低,ADC值升高.在11例患者中累及椎体束的10例按纤维束与肿瘤的关系分为3型:Ⅰ型,纤维束仅有移位;Ⅱ型,纤维束移位伴侵润破坏;Ⅲ型,纤维束仅有侵润破坏.属Ⅰ型的1 例术后移位有恢复;属Ⅱ型的6例术后移位有恢复而纤维破坏未能恢复,其中3例纤维束与术前比较有较大缺损,3例中有2例术后肌力明显降低;属Ⅲ型的3例术后纤维束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累及胼胝体的10例中,1例属Ⅰ型;1例属Ⅱ型;8例属Ⅲ型.结论 DTT可显示脑肿瘤与相关白质纤维束的关系,手术前后纤维束的变化与临床表现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是一项近年发展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其利用水分子移动方向成像,具备无创性显示纤维束的能力,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本文综述DTI在临床中应用并予以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