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与血糖、C肽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脂肪量、分布与血糖、C肽分泌的关系。方法用体重脂肪测定仪测量67例T2DM患者的体脂肪率(FAT)、体脂肪含量(FATMASS),测身高、体重、腰围(WC)、臀围,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作标准馒头试验和精氨酸刺激试验,分别测各时段分泌的C肽、血糖。结果患者体脂肪与血糖、HbA1c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WHR与0、3h及0、2、3、5min的C肽分泌呈正相关(P〈0.05);WC与0、1、2、3h及0、5minC肽的分泌呈正相关(P〈0.05);BMI与0、1、2、3h及0、5minC肽的分泌呈正相关(P〈0.05);FATMASS与0、1、2、3h及0、3、5minC肽的分泌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显示FAT与性别、腰围呈负相关(P=0),与体脂肪含量、年龄呈正相关(P〈0.01),影响因素多;仅与1、2h的C肽分泌呈正相关(P〈0.05),与其他时相的C肽分泌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脂增多,尤其是腹部脂肪增多,加重T2DM患者胰岛细胞的负担,是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简易体脂参数与腹壁皮下(SA)及腹腔内脂肪含量(VA)的关系,并且用简易体脂参数来建立预测SA及VA的方程。方法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对91例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在腰椎4-5间隙水平进行SA及VA的测量,同时测量其体重(W)、身高(H)、体重指数(BMI)、腰围(WC)、臀围(HC)以及腰臀比(WHR)。随机抽取80%的病例(77例)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别以SA及VA为因变量,W、BMI、WC以及WHR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用剩余的20%受试者(14例)对回归方程进行回代验证。结果在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预测SA的回归方程中包含了BMI,预测VA的回归方程中包含了WC和BMI;在回代验证中,SA的预测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平均差异为+4.34%.VA的预测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平均差异为+2.06%,预测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吻合程度较好。结论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SA及VA可以通过简易体脂参数来预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简易体脂参数与腹壁皮下(SA)及腹腔内脂肪含量(VA)的关系,并且用年龄、简易体脂参数来建立预测SA及VA的方程。方法: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对309例志愿受试者(男88例,女221例)在腰椎4、5间隙水平进行SA及VA的测量,同时测量其体重(W)、身高(H)、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腹围(AC)、臀围(HC)以及腰臀比(WHR)。随机抽取80%的受试者(259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181例)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别以SA及VA为因变量,年龄、W、H、BMI、WC、AC、HC以及WHR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用剩余的20%受试者(50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40例)对回归方程进行回代验证。结果:在男性,预测SA和VA的回归方程中均包含了WC和年龄;在女性,预测SA的回归方程中包含了AC和BMI,预测VA的回归方程中包含了WHR、W和年龄。在回代验证中,VA的预测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平均差异在男、女性分别为-7.83%和-6.94%;SA的预测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平均差异在男、女性分别为8.01%和O.69%,预测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吻合程度较好。结论:SA及VA可以通过年龄与简易体脂参数来预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MRI测量成人髌下脂肪垫厚度的可行性及成人髌下脂肪垫厚度与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的相关性,为全膝关节置换时考虑保留髌下脂肪垫厚度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1 019例18~80岁成人膝关节磁共振扫描的影像作为研究对象,取膝关节正中矢状面影像作为测量层面,以髌下脂肪垫前缘画一基线,取其与脂肪垫后缘最远点的距离作为测量厚度,测量结果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男性髌下脂肪垫平均厚度大于女性,分别为(28.08±4.64)mm和(24.58±4.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男性与女性年龄分别为(49.09±17.78)岁和(50.42±17.88)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男性身高、体质量均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考虑为生理性差异;男性髌下脂肪垫厚度与年龄、身高、体重均无相关性(P> 0.05);女性髌下脂肪垫厚度与体重具有相关性(P <0.05),与年龄、身高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男性髌下脂肪垫平均厚度大于女性且与年龄、身高、体重没有相关性,而女性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T2DM)中颈围(NC)与胰岛素抵抗(IR)相关性。方法:将糖尿病病人165例分为男女两个群体研究,分别测量体质量指数(BMI)、NC、腰围(WC)、臀围(HC)、腰臀比(WHR)及血生化指标,比较不同性别各参数有无差异。spearman线性相关分析NC与各参数相关性以及NC、WC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NC是否为T2DM危险因素。结果:在男性组,仅年龄与NC无相关关系(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与NC呈负相关关系(P<0.01),其余指标均与NC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在女性组,年龄和臀围2个指标与NC无相关关系(P>0.05),HDL与NC呈负相关关系(P<0.01),其余指标均与NC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尤其NC与BMI、WC有很强的正相关性;校正年龄及性别后,NC、WC、TG均是T2DM危险因素,HDL则是保护因素。结论:NC与IR呈正相关,是T2DM的危险因素,且相较于BMI、WC等其他人体测量参数有更多的优势,可作为评估T2DM更好的指标,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重庆地区1 124名汉族青少年的骨龄调查,分析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随机选择重庆地区7~19岁健康汉族青少年1 124人,测量身体机能与身体形态指标,按《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中华05》进行手腕部骨龄评价。结果:骨龄与生活年龄呈正相关关系(男性r=0.924,女性r=0.880,合计r=0.902,P=0.000),骨龄与生活年龄呈线性关系(男性y=-0.004+1.039x,P=0.000,女性y=-0.838+1.112x,P=0.000,合计y=-0.414+1.076x,P=0.000)。男性与女性比较其生活年龄、骨龄、身高、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舒张压、血红蛋白和体脂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质量、收缩压、脉搏和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骨龄与生活年龄、体脂肪、身高、性别和BMI有关(P<0.05)。结论:重庆地区不同性别汉族青少年骨龄、身高存在差异,骨龄与生活年龄呈线性关系,骨龄随着生活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相似文献   

7.
内脏脂肪蓄积与血尿酸和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内脏脂肪蓄积与血尿酸、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2007年就诊的肥胖患者122例,分为内脏型肥胖组[体质量指数(BMI)≥25.0 kg/m^2,男性腰围≥85 cm或女性腰围≥80 cm,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与皮下型肥胖组(BMI≥25.0 kg/^m2,男性腰围≥85 cm或女性腰围≥80 cm,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采用CT测定腹部脂肪分布,并测定血清胰岛素、血尿酸、血糖等指标。结果内脏型肥胖组血尿酸水平高于皮下型肥胖组[(450.37±56.58)μmol/Lvs(329.19±94.00)μmol/L,P〈0.01]。内脏型肥胖组MS发生率高于皮下型肥胖组(64.1%vs31.8%,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腰围与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BMI、收缩压、舒张压、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尿酸、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呈正相关;内脏脂肪与腰围、BMI、收缩压、舒张压、HOMA-IR、血肌酐、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皮下脂肪、甘油三酯、肌酐、尿酸可用作腰围的解释变量;尿酸、甘油三酯、收缩压可作为内脏脂肪的解释变量。结论内脏脂肪蓄积与血尿酸水平及MS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石家庄地区血脂异常男性血清25- 羟基维生素D3[25(OH)VD3] 水平变化以及与生殖 激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25 ~ 65 岁男性297 例,按血脂水平分为对照组(145 例)和高脂组(152 例)。按年龄 分为≥ 25 ~ <35 岁、≥ 35 ~ 45 岁、≥ 45 ~ 55 岁及≥ 55 ~ 65 岁4 个年龄组,依据血清25(OH)VD3 水平 的三分位数分为3 组(Q1 组、Q2 组及Q3 组);检测血脂、血糖、25(OH)VD3 及生殖激素等。结果 同年 龄段高脂组男性25(OH)VD3 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照组和高脂组男性血清25(OH) VD3 逐渐下降,相邻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Q2 组和Q3 组的睾酮(T)水平高于Q1 组, Q3 组T 水平高于Q2 组(P <0.05)。血清25(OH)VD3 与年龄、腰围(WC)、体重指数(BMI)及三酰甘油(TG) 呈负相关,与T 呈正相关(P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TG 是25(OH)VD3 的影响因素(P <0.05)。 结论 高血脂男性血清25(OH)VD3 水平普遍下降,且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T 水平下降是低水平血清25(OH) VD3 的伴随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定量CT(QCT)研究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青年人群的各体质成分、腰臀围与握力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21年4–7月于我院进行胸部体检QCT的1310 例青年人群资料,并计算其BMI,按BMI分为4组:偏瘦组(BMI<18.5 kg/m2);正常组(18.5 kg/m2≤BMI<24 kg/m2);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肥胖组(BMI≥28 kg/m2)。将原始数据传至QCT Mindways Pro 6.1软件后处理测量L2椎体的各体质成分脂肪含量(面积),包括腹部总脂肪(total adipose tissue, TAT)、腹腔内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 VAT)、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SAT)、腹腔内脂肪/皮下脂肪(腹脂比,VAT/SAT)。采用CAMRY EH101型数字握力计测量握力。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探讨不同BMI的各体质成分、腰围、臀围与握力的相关性;同时对正常、超重两组按照年龄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正常组男性在21~40岁身高、体质量、臀围与握力呈正相关,36~40岁SAT与握力呈负相关,而VAT/SAT与其呈正相关;女性在21~25岁SAT与握力呈负相关,而VAT、VAT/SAT与其呈正相关,26~40岁身高、体质量、臀围与握力呈正相关,36~40岁VAT/SAT与握力呈正相关。超重组男性在21~25岁臀围、体质量与握力呈正相关,26~30岁TAT、腰臀比、腰高比与握力均呈负相关,31~40岁身高、体质量与握力呈正相关,而腰臀比、腰高比与其呈负相关,且在31~35岁臀围与握力呈正相关;女性在21~25岁腰围、臀围、腰高比与握力呈正相关,26~30岁身高、体质量与握力呈正相关,31~35岁TAT、SAT、腰围、腰臀比、腰高比与握力均呈负相关,36~40岁SAT、腰高比与握力呈负相关,VAT、VAT/SAT、身高、体质量与其呈正相关。偏瘦组男女身高、体质量与握力呈正相关,且偏瘦组女性臀围与握力也呈正相关。肥胖组男性TAT、VAT、腰高比与握力呈负相关,女性则无相关性。  结论  不同BMI的青年人群的腹部脂肪含量与握力关系密切,对于青年人群应控制腹部脂肪含量、臀部脂肪含量来维持相应的肌肉力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hipratio,WHR)、三头肌皮褶厚度(triceps skin fold thickness,TST)、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等身体状况的变化。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对85例确诊为AD的患者为病例组及来自同一地区、年龄、性别匹配的82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使用韩国百斯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身体状况相关指标。结果与对照组女性比较,AD女性患者的身体状况变化较明显,BMI、WHR、TST、WC和肥胖度均较低(P〈0.05);与对照组男性比较,AD男性患者的身体状况指标中WHR、TST和肥胖度均较低(P〈0.05)。结论 AD患者在患病期间,会出现身体状况的变化,采取合理临床营养措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腹型肥胖的类型与代谢综合征发生的风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e HB  Zhao ZG  Pu YF  Chen J  Ni YX  Zhong J  Liu HY  Li YS  Yan ZC  Liu DY  Zhu ZM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8):1251-1254
目的 探讨不同的腹型肥胖类型与代谢综合征(MS)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择至少有一项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患者846例,应用CT测量腹壁和腹内脂肪面积,同时测量腰围、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血脂谱,按照是否腰围超标和合并内脏脂肪型肥胖(VFO)分为4个亚组:非肥胖组,隐性VFO组,假性VFO组和VFO组,比较不同腹型肥胖类型患者的MS风险.结果 (1)男性隐性VFO 51例(10.9%)显著高于女性18例(4.8%).(2)男性隐性VFO组MS罹患率22例(43.1%)显著高于非肥胖组47例(25.0%),低于假性VFO组37例(78.7%)和VFO组163例(88.6%).假性VFO组MS罹患率显著高于非肥胖组和隐性VFO组.(3)女性隐性VFO组MS6例(33.3%)与非肥胖组48例(3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著低于假性VFO组74例(78.7%)和VFO组100例(90.9%).假性VFO组的MS罹患率高于非肥胖组和隐性VFO组,与VF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腰围增加和腹内脂肪堆积是发生MS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13(1.10~1.17),1.01(1.01~1.02),P<0.01].结论 不同腹型肥胖类型对MS危险有显著影响,隐性VFO和假性VFO患者同样有较高的心血管代谢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上海地区中国汉族人2型糖尿病的肥胖性状及特异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iang KS  Jia WP  Lu JX  Tang JL  Li J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1):1768-1772
目的 研究 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异常的性状及特异性。方法 选取上海地区 36 6例年龄≥ 4 0岁的中国汉族人 ,其中 2 87例为 2型糖尿病患者 ;79例为无糖尿病、高血压及血脂紊乱对照者。检测 :(1)总体脂 :体重指数 (BMI) ;(2 )局部体脂 :腰围 (W )、臀围 (H)、股围 (F)、腹腔内脂肪面积(VA)、腹部皮下脂肪面积 (SA)及股部皮下脂肪面积 (FA) ;(3)局部体脂 /总体脂比值 (W /BMI、H/BMI、F/BMI、VA/BMI、SA/BMI及FA/BMI) ;(4 )体脂分布 :W与H比 (WHR)、W与F比 (WFR)、VA SA/FA及VA/SA ;(5 )组织胰岛素敏感性 :稳态评估模式公式 (HOMA IR)计算。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可见下列体脂异常 :(1)总体脂 :BMI增加 (P =0 0 0 13) ;(2 )腹部体脂 :腰围增加 (P <0 0 0 0 1) ,主要由于腹腔内脂肪绝对或相对增多 ,即VA、VA/SA及VA/BMI增高 (P值分别为0 0 0 11、0 0 0 2 5、0 0 0 0 8) ;(3)相对于总体脂增加 ,臀部及股部皮下脂肪 (H/BMI、F/BMI及FA/BMI)均见减少 (P值分别 <0 0 0 0 1、<0 0 0 0 1、=0 0 0 14 ) ;(4 )体脂呈向心 (躯干 )型分布 ,即WHR、WFR、VA SA/FA增高 (P值分别 <0 0 0 0 1、<0 0 0 0 2、=0 0 0 0 2 ) ,不但是由于腹腔内脂肪增加而且由于臀或下肢皮下脂肪减少。 2型糖尿病患者的上述体脂异常  相似文献   

13.
腹型肥胖内脏脂肪定量检测的评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临床常用体脂检测方法与内脏脂肪型肥胖(VFO)诊断切点的相关性,及其在判断腹型肥胖类型中的价值.方法 4301例研究对象,其中659例接受了CT、生物电阻抗(体脂仪)和B超3项检查.以CT检查确定的腹内脂肪面积(VA)≥100 cm2作为判断VFO的诊断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别分析简易体脂参数(腰围、体重指数、腰臀比),体脂仪参数(全身脂肪含量、全身脂肪重量),超声测值(腹壁脂肪厚度、腹内脂肪厚度)判断VFO的切点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腰围、脂肪重量、体重指数、腹内脂肪厚度、全身脂肪含量、腰臀比诊断VFO均有较高准确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718~0.837),其中腰围判断VFO的诊断效率最好.(2)判断VFO的最佳切点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在男性和女性分别是:腰围为89.5、85.5 cm;体重指数为25、26 kg/m2;腰臀比为0.97、0.95;全身脂肪含量为29%、38%;全身脂肪重量为18.6、20.4 kg;腹内脂肪厚度为38.5、34.7 mm.结论 简易体脂参数、体脂仪、超声可用于临床定量评估内脏脂肪变化.在确定腰围的前提下,结合超声或体脂仪参数可进一步判断腹型肥胖的类型.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body mass index (BMI), waist circumference (WC) and waist-to-hip ratio (WHR) measurements in diagnosing abdominal visceral obesity. Methods BMI, WC, and WHR were assessed in 690 Chinese adults (305 men and 385 women) and compared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measurements of abdominal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VA).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s were generated and used to determine the threshold point for each anthropometric parameter. Results 1) MRI showed that 61.7% of overweight/obese individuals (BMI≥25 kg/m2) and 14.2% of normal weight (BMI<25 kg/m2) individuals had abdominal visceral obesity (VA≥100 cm2). 2) VA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anthropometric variable, of which WC showed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r=0.73-0.77, P<0.001). 3) The best cut-off points for assessing abdominal visceral obesity were as followed: BMI of 26 kg/m2, WC of 90 cm, and WHR of 0.93, with WC being the most sensitive and specific fact  相似文献   

15.
中国肥胖人群体脂分布特点及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中国肥胖人群体脂分布特点及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体脂分布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对309例志愿受试者在腰椎4~5间隙水平进行腹壁皮下脂肪面积(SA)及腹腔内脏器脂肪面积(VA)的测量,并计算VA与SA的比值(VSR),同时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体质量(W)、身高(H),并计算体重指数(BMI)。结果 ①无论男女,其VSR均高于欧美肥胖人群;内脏型肥胖(VFO)的年龄、TG及LDL-c均显著的高于腹壁皮下型肥胖(SFO);在男性,VFO的TC、UA高于SFO。②以VSR在男女两组配对分析,发现男性UA、TG水平均高于女性受试者。③偏相关分析,在校正年龄和BMI后,无论男女,VSR与TG、LDL-c呈正相关,SA与LDL-c呈负相关;在男性,VA与SBP呈正相关,SA与TG呈负相关;在女性,VA与TG、LDL-c呈正相关,SA与LDL-c负相关,与HDL-c、UA呈正相关。④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男性受试者,SA、VA和VSR分别是TG和LDL-c、SBP以及TC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女性受试者,BMI和SA是影响SBP、UA和HDL-c的重要因素,VSR是TG、LDL-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中国肥胖人群,体脂分布以中心性肥胖为特点;其心血管危险因素不仅与全身性肥胖有关,更与体脂分布(腹型肥胖)有关;全身性肥胖或腹型肥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Chen L  Xiang KS  Jia WP  Lu JX  Bao YQ  Lu HJ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1):1456-1459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浓度与体脂分布及组织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对44例上海地区正常糖耐量中国人,其中正常体重组(体重指数<25kg/m2)12例、超重组(25kg/m2≤体重指数<30kg/m2)19例及肥胖组(体重指数≥30kg/m2)13例进行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以钳夹稳态期的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率(Rd)来判定周围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同时测定总体脂[体重指数、体脂百分比(FAT%)、身体脂肪块重量(FM)]、局部体脂[腰围、臀围、腰臀比、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A)、腹腔内脂肪面积(VA)和股部皮下脂肪面积(FA)],并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血清脂联素浓度。结果(1)在校正年龄、性别后,超重组及肥胖组的血清脂联素浓度(8.7mg/L±4.8mg/L及6.7mg/L±0.8mg/L)均低于正常体重组(15.7mg/L±1.8mg/L,均P<0.01);(2)血清脂联素浓度与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FAT%、FM、VA均呈负相关,但与腰围、VA的相关性最强(r值分别为-0.46和-0.53,均P<0.01);(3)血清脂联素浓度与Rd(r=0.52,P<0.01)及糖原合成率(r=0.36,P<0.05)呈正相关,而与游离脂肪酸浓度呈负相关(r=-0.41,P<0.05);(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血清脂联素浓度是除性别、体重指数、腰臀比或VA、SA以外,对Rd的独立影响因素,其贡献值分别为3.52%和4.84%(均P<0.05)。结论(1)血清脂联素浓度降低与总体脂增加,尤其是腹腔内体脂增加关系最为密切;(2)血清脂联素浓度是独立于体脂因素之外的影响胰岛素敏感性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人体测量学方法与定量CT (QCT )方法,探讨人体测量方法与QCT测量腹内脂肪的相关性及预测误差。方法测量568名中国成人(男234人,女334人)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并进行腰椎CT 扫描。采用Mindways QCT软件的体质成分测量功能定量测量腹部脂肪分布,测得T12、L1、L2、L3、L4、L5椎体下缘水平及脐层面的腹内脂肪面积(VFA)和总脂肪面积(TFA),计算出皮下脂肪面积(SFA)、总腹内脂肪体积(TVFV)、总皮下脂肪体积(TSFV)、总脂肪体积。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和腰臀比同VFA的相关性,用标准估计误差(SEE)预测VFA同实际脂肪面积的误差值。结果腰围与不同解剖位置的 VFA相关性均优于臀围、BMI和腰臀比,其相关系数 R2分别为0.48~0.64(男)、0.53~0.66(女),P<0.01。腰围预测VFA同实际脂肪面积的 SEE分别为25.36~31.57 cm2(男),23.64~25.31 cm2(女)。达均值为23.13%~27.78%(男),25.44%~36.03%(女)。结论人体测量学参数预测VFA的 SEE较显著,而QCT可以更精确地测量VFA ,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腹内脂肪面积切点与代谢综合征临床检出率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Chen J  Tian ZQ  Zhang WG  Chen JH  Yan ZC  Ni YX  Zhong J  Jin J  Zhao ZG  Mu H  Zhu ZM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0):2110-2113
目的探讨估测代谢综合征(MS)的腹内脂肪面积(VA)的切点,以及VA与代谢综合征检出率的关系。方法应用螺旋CT检测了564例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病人的腹内脂肪面积;分别应用ROC工作曲线和四分位法分析估测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的VA临界点和该临界点所对应的简易体脂参数包括,体重指数(BMI)、腹围(WC)和腰臀比(WHR),以及不同VA面积下的代谢综合征的检出率。结果(1)女性病人出现血脂紊乱、腹型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时VA集中在70~72cm。之间,而男性病人出现以上代谢紊乱时VA多在91~107cm^2之间,未找到高血糖和高血压相应的VA切点。(2)罹患代谢紊乱时,女性腹围在82~84cm之间,BMI在24~25kg/m^2之间;男性腹围在89cm左右,BMI在25kg/m^2左右。(3)男性VA在70cm^2、71~101cm^2、102~133cm^2、≥134cm^2时代谢综合征检出率分别为16.9%、49.4%、72.7%和87.5%,VA≥70cm^2时代谢综合征检出率显著增高(P〈0.01);女性VA在〈55cm^2、55~84cm^2、85~104cm^2、≥105cm^2时代谢综合征检出率分别为7.7%、44.0%、67.2%和87.5%,VA≥55cm^2时代谢综合征检出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代谢综合征病人腹内脂肪的堆积有性别差异;在临界超重或超重阶段,即已出现腹内脂肪堆积及各种代谢紊乱的聚集;随着腹内脂肪含量的增加,代谢综合征的临床检出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