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左心室结构的影响,提高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方法 将28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140例和对照组140例,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治疗,5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口服辛伐他汀治疗,20mg/次,1次/d,2组均治疗8周,治疗前后观察血压变化情况,检查血脂水平变化情况,并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心肌肥厚程度,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①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83.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16.311,P<0.01;②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SBP、DBP、TC、TG、IVST、LVPWT、LVDd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SBP、DBP、TC、TG、IVST、LVPWT、LVDd分别为(131 ±4) mm Hg vs.(139±5) mmHg,(78±6) mm Hg vs.(91 ±6) mm Hg,(4.02±0.95) mmol/L vs.(5.24±1.05) mmol/L,(1.05±0.86) mmol/L vs.(1.55±1.00) mmol/L,(9.3± 1.6) mm vs.(11.1±1.8)mm,(10.0±1.5) mm vs.(11.9±1.7) mm,(44.4±2.2) mmvs.(49.3±3.3) mm,各个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mm Hg =0.133 kPa).结论 辛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能协同降低血压及逆转左室肥厚,降低靶器官损伤,改善预后,效果优于单纯氨氯地平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隐匿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8年2月120例隐匿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方案处理,辛伐他汀组则给予常规方案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水平、血压得到控制的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治疗不良反应等。结果辛伐他汀组疗效水平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组血压得到控制的时间、总住院时间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辛伐他汀组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组治疗不良反应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方案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隐匿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的疗效确切,可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进一步研究推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左室重量指数的影响。方法将156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82)和实验组(=74)。对照组治疗为左旋氨氯地平片2.5 mg/d,若2周不能使血压达标,则可加量至5 mg/d,若仍不能达标,可加利尿剂或其他降压药。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加用辛伐他汀20 mg晚上用药1次,观察期为1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并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12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心肌肥厚程度。结果两组治疗前血压、血脂、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治疗12个月后,实验组收缩压、舒张压、舒张期间隔厚度、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和左室重量指数均较对照组低(均<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合用辛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逆转有协同作用,较单一用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颈动脉硬化病变的逆转作用。方法将9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的氨氯地平用药方案;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缬沙坦用药方案。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压以及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脉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层厚度(MT)变化、平均斑块数及斑块检出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MT变化、平均斑块数及斑块检出率(45.2%)与对照组(55.8%)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应用在更好地降低血压的同时,能更为有利地逆转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伴心衰的疗效,及其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伴左心衰竭患者68例在常规吸氧、强心和利尿剂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仅接受常规治疗的40例患者作对照。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及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SBP、DBP和心率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在LVEF、LVEDD、LVESD、LVPER和LVMI等方面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氨氯地平能够快速降低患者血压,且对左心室功能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氯沙坦、氨氯地平联用的降压效果以及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方法 135例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组45例、氨氯地平组45例、氯沙坦联用氨氯地平组45例,分别给予氯沙坦(100mg/d)、氨氯地平(10mg/d)、氯沙坦(50mg/d) 氨氯地平(5mg/d)口服,用药6个月前后行偶测血压、24h动态血压监测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三组偶测血压、24h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指标用药后均较用药前显著下降(P<0.05);两单用组相比,治疗后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与单用组相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氯沙坦联用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降压效果好,逆转左心室肥厚效果佳,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明显,不良反应少,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较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EH)、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对156例EH患者口服氨氯地平5mg/天,治疗6月,记录降压效果,并用超声心动图测量LVH的改善情况。结果:氨氯地平可使血压平稳下降,且左室质量指数较治疗前减低(P<0.05)。结论:氨氯地平能有效控制血压,并对LVH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淑云 《吉林医学》2013,(20):4000-400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0例,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 h血压,根据结果分为MBPS组61例和非MBPS组89例,两组均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并观察颈动脉斑块情况,斑块分为单发斑块和多发斑块。比较两组CCA-IMT、颈动脉斑块的差异。结果:MBPS组CCA-IMT(1.13±0.23)mm,非MBPS组CCA-IMT(0.92±0.20)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PS组斑块检出率为85.2%、斑块平均厚度为(1.67±0.21)mm、多发斑块检出率39.3%,均明显高于非MBPS组斑块检出率为67.4%、斑块平均厚度为(1.39±0.17)mm、多发斑块检出22.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是颈动脉硬化的极其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CAS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治疗组采用前列地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治疗2个月后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颈总动脉的血流速度及颈总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治疗组颈动脉IMT变薄、颈动脉...  相似文献   

12.
来蕾  段徐  王宁夫 《浙江医学》2010,32(1):57-59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方法选取确诊的PA患者32例(PA组,腺瘤22例、增生10例),同期另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生化指标、血醛固酮(ALD)浓度、血浆。肾素活性(PRA);并行颈动脉B超及心超检查,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左室肥厚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仅K^+、LVMt、IMT差异明显(P〈0.05),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PA组发生左室肥厚22例(68.75%);形成颈动脉斑块10例(31.25%)。对照组发生左室肥厚8例(40.00%);形成颈动脉斑块3例(15.00%)。PA组左室肥厚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之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PA组中两类患者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患者发生左室肥厚16例(72.73%);形成颈动脉斑块6例(27.23%)。对照组发生左室肥厚6例(60.00%);形成颈动脉斑块4例(40.00%)。两类患者左室肥厚和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3)PA患者中,剔除病程、收缩压、Cr的影响,LVMI与卧位及立位ALD浓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控制病程、年龄、收缩压、血糖、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等危险因素,IMT与卧位及立位ALD浓度均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PA患者LVMI高于EH患者,左室肥厚发生率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EH患者严重。  相似文献   

13.
血脂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左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为实验模型,观察单纯使用血脂康对SHR血压、左室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10周龄雄性SHR和WKY按试验和对照的原则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WKY),实验对照组(SHR),血脂康组(SHR-X,SHR服血脂康2400mg.kg-1.d-1),饲养16周后观察鼠尾收缩压(SBP),有创心功能,左心室心肌肥厚指数(LVM I),血浆内皮素-1(ET-1),肌浆网Ca2 -ATP酶活性(SERCA)。心肌细胞横径(TDM),心肌胶原含量及分布情况。结果SHR-X组较SHR组SBP低17.02mm Hg;左心室等容舒张期室内压下降的时间常数(T)显著降低[(1.01±0.09)m s,(2.38±0.59)m s,P<0.05];LVM I有明显下降[(3.07±0.25)mg/g,(3.31±0.23)mg/g,P<0.05]。ET-1有明显降低[(138±26pg/m l,(197±39)pg/m l,P<0.01),SERCA活性稍有升高。结论血脂康对延缓SHR血压的上升产生一定影响,有助于改善SHR左心室舒张功能,有助于抑制SHR左室肥厚。血脂康对心脏重构逆转的作用机制可能涉及血清ET-1水平下降,提高心肌细胞SERCA活性,抑制SHR心肌细胞内[Ca2 ]i超载等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脉胜与左室结构及功能变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3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24hPP分为两组,观察Ⅰ组(n=95)为24hPP不低于60mmHg的研究对象,观察Ⅱ组(n=95)为24hPP低于60mmHg的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24h动态血压、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相关指标及24hPPI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功能不全在各级别患者间差异。结果①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比较24hSBP、24hPP均明显较高,而24hDBP均明显较低.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IVST、LVPWT、LVEDD、LVM、LVMI、LVEF、E/A在三组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在不同分级患者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4hPPI明硅正相关于左心室肥厚、左心室功能不全(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功能减退中高脉压是一项重要的危险因素,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脉压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在临床监测中24hPPI是重要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 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 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重塑的阻抑作用。方法将83例患者分为高血压左室肥厚组41例和高血压无左室肥厚组42例,正常对照组为健康查体者40例,高血压患者每天口服培哚普利4~8mg,疗程144周(3年)。于第1周和第144周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结构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检测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结果(1)在第1周,左室肥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比较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均明显增加(P<0.05),无左室肥厚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左室肥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比较,左室收缩功能(LVEF、FS、PER)和舒张功能(PFR、13FF)均明显降低,无左室肥厚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第144周,左室肥厚组LVEDd、IVST、LVPWT和第1周比较均明显减低,3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第144周,左室肥厚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与第1周比较有明显增加,3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能明显减少心肌肥厚和阻抑左室重塑,随之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也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氢氯噻嗪(HCTZ)与卡托普利长期联用降低高血压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研究设计,选择并入选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09例。给予安慰剂洗脱2周和HCTZ(12.5 mg每天1次)导入6周,导入期结束后加服卡托普利(25 mg,每天2次),共服药36个月。治疗期间每月随访1次,监测血压。洗脱期末和治疗12、24、36个月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同期采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查,最终将可能影响LVMI下降幅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元线型回归分析。结果 (1)治疗36个月末,向心重构、向心肥厚、离心肥厚型患者的LVMI较治疗前分别下降(7.7±17.3)g/m~2(P〈0.05)、(57.4±29.2)g/m~2(P〈0.01)、(40.3±26.7)g/m~2(P〈0.01),校正治疗前LVMI后与心室正常构型比较,向心肥厚、离心肥厚型患者LVMI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LVMI下降与治疗前LVMI、向心肥厚型、△SBP呈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22、0.20(均P〈0.05)。结论治疗前LVMI、△SBP、向心肥厚型影响HCTZ与卡托普利联用降低LVMI的幅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