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NLBP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法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手法治疗基础上同时辅以CSE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6周及治疗结束1年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定2组患者日常社会生活活动能力及整体健康状况。 结果经2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6周治疗及治疗结束1年后,发现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86±0.82)分和(1.12±0.42)分]、SF-36评分[分别为(68.12±10.68)分和(78.68±10.95)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手法治疗可迅速缓解NLBP患者疼痛,联合CSE训练能进一步减轻症状、增强腰椎功能,对改善患者日常社会生活活动能力及整体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联合康复干预对痉挛性斜颈患者痉挛病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8例痉挛性斜颈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局部肌肉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治疗组于A型肉毒毒素注射1周后给予康复干预。于治疗前、A型肉毒毒素注射1周后及注射8周后分别采用多伦多痉挛性斜颈评定量表(TWSTRS)、Tsui量表对患者疗效进行评定,采用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经A型肉毒毒素注射8周后,发现联合治疗组TWSTRS量表病情严重程度评分[(9.5±2.6)分]、残疾程度评分[(5.9±4.1)分]、躯体疼痛评分[(3.7±1.5)分]、SF-36量表生理职能评分[(68.3±19.5)分]、生理机能评分[(80.6±19.1)分]、活力评分[(76.3±20.3)分]、精神健康评分[(74.3±22.5)分]及Tsui量表评分[(3.2±1.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精神健康及Tsui评分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发现病情严重程度评分[(11.4±3.6)分]、Tsui量表评分[(5.8±1.7)分]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应用肉毒毒素基础上辅以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斜颈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缓解疼痛、降低伤残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虚拟情景互动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虚拟情景互动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对2组患者的上肢功能、ADL能力及生存质量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MBI及SF-36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MBI及SF-36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FMA评分[(56.63±11.57)分]、MBI评分[(75.6±12.2)分]及SF-36评分[(83.5±12.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MA评分[(42.32±10.43)分]、MBI评分[(65.1±11.8)分]及SF-36评分[(68.3±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后,发现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与ADL能力(r=0.882,P<0.01)和生存质量(r=0.715,P<0.05)改善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结论虚拟情景互动训练结合作业疗法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对其ADL能力和生存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恢复期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IS恢复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9例。2组患者均给予促脑循环、营养神经药物等基础干预,由康复医师根据患者情况指导其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Lovett肌力分级标准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中文版36条目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2组患者肢体肌力、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及生活质量等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下肢Lovet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且观察组Lovett评分[上肢(2.71±0.59)分,下肢(3.42±0.95)分]亦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SF-36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6.82±2.3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SF-36评分[(81.17±6.9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能进一步增强IS恢复期患者肢体肌力,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临床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分为联合组、冲击波组及对照组。3组患者均给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治疗,冲击波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服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及腰椎间孔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周、4周及8周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下背痛功能障碍调查问卷(RMDQ)以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OL-SF36)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ODI、RMDQ及QOL-SF36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在治疗1周时,发现联合组患者疼痛VAS评分[(2.6±1.4)分]、ODI评分[(15.9±8.3)分]、RMDQ评分[(9.9±5.4)分]及QOL-SF36评分[(74.6±17.1)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并且这种差异持续保持至治疗8周观察结束时;在治疗4周时冲击波组患者疼痛VAS评分[(2.5±1.3)分]、ODI评分[(15.1±7.3)分]、RMDQ评分[(9.8±5.1)分]及QOL-SF36评分[(76.8±16.8)分]与对照组间差异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差异持续保持至治疗8周观察结束时。 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腰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增强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C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如干扰电、超声波治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oland-Morris下背痛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及36条目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2组患者疼痛、腰部功能障碍程度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RMDQ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疗效指标评分[分别为(2.77±1.76)分、(7.5±5.4)分、(92.8±19.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能进一步改善CNLBP患者腰痛症状及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呼吸肌训练联合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后疲劳(PSF)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PSF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PS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呼吸肌训练联合音乐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治疗后),采用36项简明健康问卷调查(SF-36)量表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SF-36量表的各维度评分以及FM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SF-36量表的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精神健康(MH)八个维度方面的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述各维度评分[(39.20±7.31)、(55.65±16.12)、(63.12±10.23)、(40.97±18.26)、(58.32±7.58)、(67.82±12.23)、(68.35±19.81)和(54.99±8.53)分]提高较对照组[(35.02±6.23)、(50.32±15.03)、(60.79±14.13)、(36.75±15.74)、(51.01±6.67)、(61.32±11.31)、(63.36±20.15)和(49.65±10.39)]更为明显(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FMA评分[上肢为(35.5±3.0)分)、下肢为(26.8±2.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肢为(30.7±2.5)分)、下肢为(22.5±1.7)分],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呼吸肌训练联合音乐疗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PSF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干预对肩袖损伤患者(麻醉下)手法松解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麻醉下手法松解术(MUA)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于术后早期介入系统康复干预,如术后麻醉未清醒阶段实施被动姿势控制训练,完全清醒后指导患者主动活动手指、腕关节及肘关节,后续则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弹性球训练、肩关节训练、扩胸运动、肌力训练等。于术前、术后2周、4周时分别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术后2周、4周时观察组患者肩关节CMS评分[分别为(60.03±5.54)分和(85.94±4.02)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2周、4周时观察组SAS评分[分别为(50.26±3.89)分和(43.26±3.89)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48 h、术后4周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14±0.65)分和(0.60±0.62)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4周时观察组SF-36评分[(84.59±3.89)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于MUA术后早期介入康复干预能显著改善肩袖损伤患者的肩关节功能,缓解其疼痛程度及焦虑情绪,有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非手术脊柱减压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减压组、注射组及联合组,4组患者均常规给予依托考昔、马栗种子提取物等药物治疗;减压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注射组患者给予椎间孔注射治疗;联合组患者则给予非手术脊柱减压及椎间孔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d、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分别观察各组患者疼痛、生活质量、腰椎功能障碍等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4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OL-SF36)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疾患量表(JO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发现减压组、注射组、联合组患者疼痛VAS、QOL-SF36、ODI、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联合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4±1.2)分、(1.3±1.2)分和(1.1±1.1)分]、QOL-SF36评分[分别为(104.1±19.5)分、(105.2±22.2)分和(106.3±22.1)分]、ODI评分[分别为(8.6±6.5)分、(8.3±6.6)分和(7.5±5.8)分]及JOA评分[分别为(6.9±4.4)分、(6.3±4.5)分和(6.0±4.3)分]均显著优于其他各组结果(P<0.05)。治疗后6个月时联合组疼痛VAS、QOL-SF36、ODI及JOA评分较治疗后1个月时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12个月时联合组疼痛VAS、QOL-SF36、JOA评分较治疗后1个月时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非手术脊柱减压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同时还具有疗效持久、安全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个体化有氧运动对高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心率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高龄冠心病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凝集、扩张血管、控制血压等),同时遵医嘱适量运动;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个体化有氧运动干预。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心功能、心率恢复情况,同时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及最大摄氧量(VO2max)分别为(36.38±6.15)%、(435.77±50.76)m、(19.43±2.86)L/min,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分别为(31.38±3.29)%、(405.85±41.76)m、(16.75±2.72)L/min]及对照组水平[分别为(32.56±5.75)%、(411.46±41.39)m、(16.75±2.76)L/min](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峰值心率、1min心率恢复值(HRR1)分别为(105.49±11.26)次/分钟、(18.62±6.05)次/分钟,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分别为(100.58±11.25)次/分钟、(15.45±5.33)次/分钟]及对照组水平[分别为(101.42±11.31)次/分钟、(16.02.46±5.74)次/分钟](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F-36量表总分为(495.25±39.44)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330.72±25.76)分]及对照组水平[(432.79±35.27)分](P<0.05)。 结论个体化有氧运动干预能显著改善高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促进其心率恢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药物及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辅以TEAS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对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MBI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FMA、MBI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实验组FMA[(80.71±6.88)分]、MBI[(82.69±5.62)分]均较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51±3.95)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TEAS能显著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背痛(DLBP)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DLB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超短波及右旋布洛芬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CSE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及1年后随访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 经8周治疗及1年后随访时发现观察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99±1.21)分、(1.98±0.75)分]、ODI评分[分别为(10.80±3.85)分、(6.12±2.48)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12±1.40)分、(2.73±1.58)分]、ODI评分[分别为(14.51±4.79)分、(8.30±3.8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超短波与药物(右旋布洛芬)治疗DLBP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手法治疗,观察组在手法治疗同时进行CSE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及1年后随访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对患者腰椎功能进行评估;于1年后随访时统计2组患者复发率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2.78±1.11)分]、ODI评分[(8.80±3.95)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10±1.38)分]、ODI评分[(11.93±4.7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1年后随访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66±0.76)分]、ODI评分[(5.12±2.68)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95±1.63)分]、ODI评分[(8.30±3.4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1年后随访时观察组复发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17.7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手法干预联合CSE训练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具有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疼痛病情及腰椎功能,降低复发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电针围刺治疗颈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颈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分为对照组、电针组、脉冲射频组及联合组。4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加巴喷丁、曲马多治疗,电针组在药物干预基础上给予电针围刺治疗;脉冲射频组在药物干预基础上给予CT引导下颈段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联合组则同时给予CT引导下颈段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及电针围刺治疗。于治疗前(即入组时)、治疗后15 d、治疗后30 d时分别观察各组患者疼痛程度及面积、心理情绪、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 入组时4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皮肤疼痛面积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OL-SF36)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组时比较,电针组、脉冲射频组及联合组在治疗后15 d及1个月时,其疼痛VAS、HAMA、HAMD评分、皮肤疼痛面积、QOL-SF36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15 d、1个月时,联合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59±1.01)分、(1.77±1.10)分]、HAMA评分[分别为(12.45±4.11)分、(11.31±3.82)分]、HAMD评分[分别为(20.22±6.50)分、(16.54±6.58)分]、皮肤疼痛面积[分别为(66.36±31.25)cm2、(53.68±29.89)cm2]及QOL-SF36评分[分别为(90.54±15.02)分、(101.95±19.84)分]与电针组、脉冲射频组及对照组比较,发现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时联合组患者加巴喷丁与曲马多使用量[分别为(1309.1±603.8)mg/d、(104.5±57.5)mg/d]均较电针组、脉冲射频组及对照组显著下降,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电针围刺治疗颈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并发症少、风险低,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穴位热痛刺激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近期镇痛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比灵口服,每晚1次,每次5 mg,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穴位热痛刺激,取穴风池、率谷、阳陵泉、外关、太阳、印堂,选用Pathway疼痛及感觉评估系统配置的圆形刺激器,当刺激器加热至54.5 ℃时发放可调节脉冲热刺激,单个脉冲热刺激其脉宽为0.3 s,刺激间隔10 s,每个穴位连续刺激5次后换下一穴位,各穴位循环交替刺激,共治疗20 min,每日治疗1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者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头痛伴随症状评分、偏头痛特异生活质量问卷量表(MSQ)评分,并对比2组患者近期疗效差异。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头痛发作频率[(1.27±0.13)次/月]、头痛持续时间[(2.51±0.22)分钟/次]、疼痛VAS评分[(0.43±0.08)分]、头痛伴随症状评分[(0.21±0.20)分]、MSQ功能受限评分[(79.0±10.2)分]、功能障碍评分[(82.6±10.3)分]及情感评分[(85.2±10.5)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5);另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0%)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8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其心率、血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热痛刺激部位无感染、红肿等异常表现。 结论 穴位热痛刺激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近期疗效显著,并且治疗过程安全可靠、副反应少,为偏头痛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发散式体外冲击波(rESWT)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的近期疗效。 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我院康复科就诊的106例S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rESWT组、运动组及常规理疗组。3组患者均积极配合家庭康复锻炼,rESWT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运动组则辅以系统运动训练(包括关节活动训练、关节控制训练及肌腱拉伸训练等),常规理疗组则辅以痛点超激光及低周波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3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CMS、SF-36各项指标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运动组CMS疼痛评分、总分明显优于常规理疗组水平(P<0.05);rESWT组疼痛、日常生活、运动范围、肌力评分及总分[分别为(13.9±2.1)分、(16.6±3.0)分、(34.1±5.1)分、(23.4±6.8)分及(87.9±6.8)分]均明显优于运动组及常规理疗组水平(P<0.05)。运动组SF-36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4个维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理疗组水平(P<0.05);rESWT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精神健康5个维度评分[分别为(87.5±15.2)分、(83.2±11.2)分、(80.9±9.7)分、(82.9±8.6)分及(85.9±7.6)分]均明显优于运动组及常规理疗组水平。 结论 rESWT对SIS患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与运动康复疗法及常规物理疗法比较,SIS患者经rESWT治疗1个月后其肩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均能获得更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6例腰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及对照组(5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同时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2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量表(ODI)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其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疗程结束时2组患者疼痛VAS、ODI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其ODI评分较疗程结束时明显升高(P<0.05),MBI评分较疗程结束时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3个月后其疼痛VAS评分[(1.88±0.93)分]、ODI评分[(26.7±11.4)分]及MBI评分[(86.2±7.4)分]与疗程结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疗程结束时观察组患者ODI评分[ (21.8±10.6)分]较对照组ODI评分[(29.6±12.3) 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ODI及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腰椎病复发率(13.8%)亦显著低于对照组(29.3%)。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较常规康复干预能更显著改善腰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能预防短期(治疗结束3个月内)内腰痛症状复发,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半导体激光联合电针治疗急性神经源性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急性神经源性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治疗组给予半导体激光(每日治疗1次,每次照射2部位,每次10 min,连续治疗2周)联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仅给予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颈椎功能和生活质量。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NDI、SF-36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VAS、NDI、SF-36评分分别为(2.38±1.11)分、(3.11±3.15)分、(96.81±19.12)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半导体激光联合电针可显著缓解急性神经源性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的改善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0例PD患者分为磁刺激组、康复训练组及观察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磁刺激组同时辅以rTMS治疗,康复训练组辅以康复训练,观察组则辅以rTMS及康复训练联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综合评定量表(UPDRS)评估各组患者总体疗效;采用10 m折返运动试验、上肢技能简易测试(STEF)和Berg平衡量表评定各组患者运动症状改善情况;采用非运动症状筛查问卷(NMSQ)、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评估各组患者非运动症状改善情况;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SF-36)评价各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UPDRS各项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且观察组UPDRS行为和情绪评分[(5.1±2.0)分]明显低于康复训练组,运动能力评分[(30.0±4.0)分]明显低于磁刺激组,日常生活活动评分[(21.5±3.2)分]均明显低于磁刺激组及康复训练组(P<0.05);治疗后磁刺激组患者10 m折返时间、STEF及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康复训练组及观察组10 m折返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STEF及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磁刺激组及观察组NMS、MMSE、HAMD、HAMA及PDSS睡眠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且观察组NMS、MMSE、HAMD及HAMA评分[分别为(16.2±5.1)分、(20.3±3.3)分、(8.2±3.5)分及(9.9±3.4)分]均优于康复训练组(P<0.05),PDSS睡眠质量评分[(107.3±13.0)分]均优于磁刺激组及康复训练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SF-36评分[(98.5±21.8)分]显著优于磁刺激组及康复训练组(P<0.05)。 结论 rTMS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PD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其疗效优于单一rTMS治疗或康复训练干预,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早期股骨头坏死(ONFH)患者髋关节功能及其生活质量(QOL)的影响。 方法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ONF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电针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评估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及其生活质量情况。 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和SF-36评分分别为(77.15±12.21)分和(445.83±43.02)分,对照组分别为(75.90±10.73)分和(452.22±43.67)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患者Harris评分增加至(89.40±9.35)分,对照组增加至(89.65±6.92)分,2组患者Harri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三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仅疼痛和功能两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SF-36评分增加至(584.26±36.98)分,对照组增加至(557.12±40.02)分,2组患者SF-36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治疗组SF-36的8个维度中除精神健康维度外,其余7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F-36中除精神健康和社会功能维度外,其余6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治疗前后SF-36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单纯电针治疗比较,电针结合康复训练能更好地改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