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腘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应用价值。方法 62例 经造影或彩超明确诊断的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A、B组两组。A组(32例)经患肢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B组(30例)经患肢小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从治疗后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度、治疗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A组大腿消肿率为(88±13)%,B组为(85±22)%,A组小腿消肿率(82± 16)%,B组为(84±15)%;A组静脉通畅度(84.55±2.34)%,B组(84.52±3.2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尿激酶使用量少,疗程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 经腘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形成优于经小隐静脉途径置管溶栓,其具有疗程短、尿激酶使用量少、并发症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健侧股静脉、患侧腘静脉及胫后静脉置管溶栓(CDT)方案治疗混合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了解其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111例混合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超声检查结果判定,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A、B和C 3组,每组37例.A组经健侧股静脉CDT...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腘静脉与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该院收治的80例行溶栓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置管入路方法分为两组,45例患者经患肢腘静脉入路置管,作为腘静脉组;35例患者经患肢胫后静脉入路置管,作为胫后静脉组。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尿激酶使用量、症状消失时间、静脉通畅程度、肢体消肿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溶栓第5天,两组血管再通率、患肢静脉通畅度评分和肢体消肿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激酶使用量、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腘静脉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胫后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腘静脉与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相当,但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导管溶栓术(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中期疗效。方法 33例急性下肢DVT患者接受CDT治疗,以静脉通畅改善度以及大腿和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值(患肢周径-健肢周径)评估CDT术后早期疗效,以正常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比例和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症状评分(VCSS)评估CDT术后中期疗效。结果 CDT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发生出血并发症5例,平均CDT治疗时间(3.93±1.14)d。术后平均静脉通畅改善度(69.25±18.93)%,大腿和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值显著小于术前(P〈0.01,P〈0.05)。成功随访29例,随访时间6~27个月。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血栓溶解Ⅱ级和Ⅲ级患者正常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比例显著高于Ⅰ级患者(P〈0.05,P〈0.01),VCSS显著低于Ⅰ级患者(P〈0.01)。结论CDT治疗急性下肢DVT早中期疗效较好,严重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全程透视下经皮穿刺患侧小腿段胫后静脉,并经此入路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混合型单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透视下经皮穿刺患侧小腿段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对比治疗前后健、侧大腿的周径差以及小腿的周径差、肢体消肿率、静脉通畅评分、置管消耗时间、并发症及血栓后综合症(PTS)的发生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健、患侧大腿的周径差为(0.98±0.86)cm、小腿的周径差为(0.85±0.57)cm,优于治疗前的(4.56±1.37)cm、(3.51±0.98)cm(均P<0.01)。大腿消肿率为(78.53±17.72)%、小腿消肿率为(75.79±17.08)%。溶栓后静脉通畅评分[1.0(0.0,2.0)分]优于溶栓前[5.0(5.0,6.0)分,P<0.01]。置管消耗时间为(37.02±9.72)min。2例为腹股沟穿刺点附近皮下广泛淤血,1例为小腿置鞘部位渗血。未发生重要脏器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给予CDT,溶栓导管外接微量泵持续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应用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以及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指标评估疗效.结果 21例患者给予CDT,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及健患肢体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通畅率为(52.6±14.1)%.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完成随访11例(随访率为52.4%),随访时间6~12个月,其静脉通畅评分及健患肢体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DVT患者治疗后静脉通畅率为(63.4±12.9)%,深静脉瓣膜保存率为81.8%.结论 CDT治疗急性下肢DVT患者效果良好,且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及长期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DT+规律抗凝(治疗组)40例,同期单纯规律抗凝(对照组)40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大、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Villalta评分、PTS发生率、髂-骨静脉通畅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大、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明显小于治疗前,治疗组肢体肿胀症状缓解更明显.随访结果显示,Villalta评分:对照组(5.22±0.71)分高于治疗组(3.26±0.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TS发生率为45.00%(18/40),高于治疗组27.50% (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股静脉通畅率治疗组97.43%,高于对照组9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T联合规律抗凝治疗DVT,疗效确切、可以减少PTS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38例行颈内静脉置管后采用抗凝及经溶栓导管脉冲式灌注尿激酶综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包含11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另15例行患侧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后3、6、12个月行彩超复查评价静脉通畅程度。结果经颈内静脉置管溶栓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彩超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随访1年,无出血、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综合有效率达100%(38/38),高于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组的86.7%(13/15),在α=0.1的水平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76)。结论经颈内静脉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唐新华  张开华 《重庆医学》2013,42(9):1050-1052
目的探讨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该院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足背间断组经足背浅静脉间断溶栓,足背持续组经足背浅静脉持续溶栓,插管溶栓组经小隐静脉置管持续溶栓。分别给予尿激酶60×104 IU/d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大小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尿激酶用量,治疗时间和并发症等。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大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尿激酶用量、治疗时间、患肢消肿率、患肢静脉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患肢消肿快、静脉通畅率高、静脉通畅评分低、尿激酶用量少、治疗时间短、大小腿周径差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霍艳兵  彭琪  彭星华  赵忠良 《重庆医学》2021,50(7):1136-1140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溶栓治疗对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65例下肢混合型DVT患者,均采取经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根据患者个体化体征情况选择入路方式,其中经健侧股静脉穿刺置管56例(A组),经患侧小隐静脉穿刺置管59例(B组),患侧经皮穿刺胫前或胫后静脉置管50例(C组).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溶栓导管留置时间、尿激酶用量、血栓清除评分、患肢肿胀程度、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和PTS评分、血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Pecam-1、Vcam-1与PT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C组手术时间短于A、B组,A组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的溶栓导管留置时间与尿激酶用量低于A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的血栓清除评分、患肢消肿率高于A组,PTS发生率、PT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的血清Pecam-1、Vcam-1水平均较入院时降低(P<0.05),B、C组低于A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血清Pecam-1、Vcam-1水平均与PTS评分呈正相关(P<0.05),血清Pecam-1、Vcam-1水平越高,PTS评分越高.结论 经皮穿刺胫前或胫后静脉置管是CDT治疗急性下肢DVT的最佳溶栓路径,可有效降低血清Pecam-1、Vcam-1水平,溶栓效果佳,手术时间短,PTS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提高血管旁路转流术治疗肾动脉平面以下动脉缺血的临床效果及途径.方法 对应用人工血管和自体大隐静脉行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的17例患者进行总结,分别于肾动脉水平以下的腹主动脉至双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至双髂外动脉、髂总动脉至腘动脉、股总动脉至腘动脉上段、股总动脉至腘动脉下段、腘动脉与胫后动脉行架桥术.结果 其中行大隐静脉架桥术的5例患者血管全部通畅,股三角淋巴瘘1例;行人工血管架桥术的12例患者中,伤口液化5例,人工血管外露并阻塞1例,隐神经皮支损伤1例.结论 腹主动脉、双髂动脉或双股动脉闭塞只能采用人工血管架桥术治疗;股总动脉以下股浅动脉以及腘动脉闭塞,人工血管和自身血管性架桥均可应用;而腘动脉下段及膝关节以下的动脉闭塞时,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架桥;动脉造影是正确选择血管重建方式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2.
阮俊  胡红 《西部医学》2013,(4):589-59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检查在大隐静脉曲张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大隐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小腿交通静脉行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大隐静脉及下肢深静脉的管壁回声、管腔形态、有无静脉血栓及瓣膜功能等。结果 43例患者中,单纯大隐静脉曲张而深静脉正常15例占34.9%,伴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8例占65.1%,其中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4例占14.2%,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占7.1%。结论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检查作为大隐静脉曲张的首选检查之一,为临床医生选择手术方式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大隐静脉曲张术前彩超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150例成年尸体下肢主要静脉的解剖观察,为临床上有关下肢静脉的手术、操作等提供解剖形态学参考.方法:在150侧成人下肢中,观察、测量大隐静脉、股静脉和胭静脉的长度、特别点外径以及静脉瓣膜数量和形状等指标,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大隐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长度各为(71.32±0.98)cm、(29.69±0.57)cm、(13.49±2.01)cm;大隐静脉起点、平股骨内侧髁上缘平面及终点外径各为(1.12±0.49)cm,(1.57±0.42)cm,(2.03±0.66)cm;股静脉起点、股三角尖处及终点外径各为(1.62±0.49)cm,(1.77±0.42)cm,(2.03±0.66)cm;腘静脉起点、中点及终点外径各为(1.55±0.51)cm.(1.59±0.37)cm,(1.62±0.49)cm;静脉瓣膜以双瓣型多见,瓣膜分布越向远侧越多.结论:以上对下肢静脉的观测结果,为临床有关下肢静脉的手术、操作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柴东喆  张凡  张华一  陈春伦 《浙江医学》2014,(16):1382-1384
目的:比较经小隐静脉途径置管直接溶栓及全身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急性DVT患者根据其意愿分成两组:A组(23例)采用全身抗凝溶栓治疗;B组(42例)经小隐静脉置溶栓导管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静脉造影结果、患肢膝上15cm及膝下10cm周径变化值、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B组治疗后静脉造影的疗效评价、膝上15cm及膝下10cm的周径变化值、PTS发生率均较A组为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小隐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DVT较全身溶栓能显著减轻肢体肿胀,并可减少PTS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简单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董春锋  王苏杭 《医学综述》2012,18(17):2921-2923
目的评价导管直接溶栓治疗(CDT)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45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然后经小隐静脉/腘静脉路径置入溶栓导管,接微泵持续泵入尿激酶直接溶栓治疗,以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评价疗效。结果溶栓导管平均放置时间(7.6±2.1)d。CDT后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5),静脉通畅率为(70.2±12.6)%。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出血、肺动脉栓塞病例。结论 CDT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满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董春锋  王苏杭 《医学综述》2012,18(16):2673-267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预防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00例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患者(观察组)及200例术后未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患者(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及术后患肢皮下血肿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肢皮下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同时不增加患肢术后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大隐静脉高位置管隐股交界处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手术治疗的35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术前均行传统造影及大隐静脉高位置管顺行造影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手术方式,并通过手术中所见及术后随访评价术前检查的准确性。结果35例患者46条患肢术前两种造影方法均获成功,确诊率为100%,4条患肢为单纯性大隐静脉瓣膜关闭不全,10条患肢为股深静脉1度反流,25例2~3度反流,7例4度反流。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置管隐股交界处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全程显影效果好,显影速度快,造影剂用量少,患者痛苦轻,确诊率高,对手术方案制定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腔内激光灼闭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腔内激光灼闭手术组(激光组,120例)和高位结扎+抽剥手术组(抽剥组,120例),激光组采用810nm激光连续发射模式,灼闭大隐静脉主干及其属支,小腿局部较严重曲张静脉者,联合点式法剥除,抽剥组通过抽剥器剥除大隐静脉主干,局部及散在静脉,通过点式法剥除。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围手术期死亡1例.1例出现同侧深静脉血栓。两组比较,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激光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抽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高位结扎+抽剥术相比较,腔内激光灼闭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微创、美观、简单、安全、有效、较大的缩短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