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远隔缺血后适应是指通过对远隔器官实施短暂的非致死性缺血再灌注处理,从而减轻对缺血敏感器官(心、脑、肾等)缺血后再灌注的损伤。由于缺血时间发生无法预测,因此,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减轻心、脑、肾等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技术是远隔缺血后适应。本文就远隔缺血后适应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综述,为临床开展该方面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缺血后适应对大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血流恢复、脑血管直径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后适应组( MCAO+后适应)、对照组( MCAO)及假手术组( Sham)。线栓法建立大鼠永久性MCAO缺血模型,于缺血前、缺血第1天及缺血第7天对对照组和后适应组进行脑血流检测,于缺血第1天和第7天行神经功能评分,在缺血第7天行脑梗死体积检测、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直径检测。结果缺血第1天后适应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第7天实验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P<0.05);第7天后适应组较对照组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1);第7天对照组侧支血管直径较Sham组明显增粗(P<0.01),后适应组侧支血管直径较Sham组明显增粗(P<0.01),后适应组血管直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粗(P<0.05);缺血第1天和第7天实验组脑血流量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实验结果显示缺血后适应能提高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缺血早期脑血流恢复,促进脑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100)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仅采用基础药物治疗,试验组采用基础药物治疗加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偏利现象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NIHSS评分〔(13.3±2.1)分〕较对照组〔(15.2±1.8)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偏利现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偏利现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能够明显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水平,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肢体远隔缺血期适应(per-conditioning,PerC)联合后适应(post-conditioning,PostC)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再生的作用,并明确PerC联合PostC对脂肪酸β-氧化(fatty acid β-oxidation,FAO)限速酶——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 1A,CPT1A)的影响。方法 对成年雄性SD大鼠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造模,MCAO模型后30 min进行肢体远隔缺血期适应治疗(PerC),再灌注24 h后重复进行肢体远隔缺血适应(PostC),1次/d,直到取材。再灌注14 d后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室管膜下区(subependymal ventricular zone, SVZ)神经再生情况,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CPT1A的表达。结果 与MCAO组及PerC/PostC组比较,PerC+PostC组大鼠,身体不对称运动行为评分降低,神经干细胞的数量以及向梗死区迁移的细胞数量增加。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神经干细胞的数量与神经功能呈负相关(r=-0.917 9, P<0.0001)。然而,迁移到基底节区的神经干细胞的凋亡数量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制研究显示,PerC+PostC组CPT1A的蛋白水平显著增加。结论 PerC联合PostC治疗能够通过增加神经干细胞的数量改善神经功能,神经干细胞的脂肪酸氧化可能是其促进神经干细胞迁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陈卓  魏继承 《广西医学》2016,(2):226-229
目的 观察上、下肢体缺血后处理两种处理方法对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浓度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探讨不同的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模式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将48例风湿病瓣膜病患者均分为对照组(C组)、上肢缺血后处理组(S组)、下肢缺血后处理组(X组),均在体外循环直视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分别在S组患者的右上臂、X组患者的左大腿系止血带,在体外循环期间、主动脉开放前30 main内,将S及X组的止血带充气保持阻断3 min后复流3 min,重复3次;C组对上、下肢体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即刻(T1),主动脉开放后2 h(T2)、12 h(T3)、24 h(T4)、36 h(T5)检测血清cTnT的浓度,记录术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时间、拔出气管导管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 在各时间点,S组及X组的cTnT水平均低于C组(P<0.05),S组及X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cTnT水平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趋势(P<0.05).S组及X组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拔出气管导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C组(P<0.05),S组及X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远隔缺血后处理方式能降低术中及术后血清cTnT的浓度,缩短术后恢复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RIPC)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脑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1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脑梗死常规治疗)和RIPC组(常规组治疗基础上+RIPC),每组55例。比较两组疗效及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搏动指数(PI)和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胱抑素C(CysC)和血清尿酸(UA)水平,记录脑缺血症状再发生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6个月后,RIPC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和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NHI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Barthel评分升高(均P<0-05),且RIPC组和常规组NHISS评分和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Vm和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Vm均较治疗前升高,PI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RIPC组和常规组Vm和P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IL-6、CRP和TGF-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IL-6、CRP均较治疗前降低,TGF-β升高(均P<0-05),且RIPC组和常规组IL-6、CRP和TGF-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ysC及U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CysC及UA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RIPC组和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脑缺血症状再发生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IPC对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肯定,可发挥较好脑保护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炎症反应,调节机体UA及CysC水平,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钱云霞  何志松  杨向军 《重庆医学》2017,(36):5071-5073
目的 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stC)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组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该院71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接受再灌注治疗.患者分为两组:处理组,接受RIPostC;对照组,接受假RI-PostC.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之前、RIPostC后即刻、PCI术后24 h、PCI后48 h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样,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和PAC-1,和血小板凋亡指标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结果 处理组PCI术后24 h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其他时间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PAC-1表达在各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 ΔΨm在各时间点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IPostC能一定程度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的活化,不引起血小板早期凋亡.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是我国成人死亡和残疾的第一位病因,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经济负担的特点.吉训明教授团队致力于探索适合我国人群的脑卒中防治手段,提出"低氧组织适应"学说,发现并证实低氧适应的脑保护作用,并阐明其抗缺血缺氧损伤的机制;建立了"肢体远隔缺血适应"新方法,制定远隔缺血适应防治脑血管病的国际指南和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C)对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缺血2 h再灌注,即刻进行RIPostC 3个循环.神经功能评分采用Longa评分法、前肢踩空试验和12分评分法3种方法分别在脑缺血后8、24 h,3、7、14和30 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留取脑组织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部分大鼠应用头颅磁共振成像扫描进一步明确了大鼠的脑缺血状况.结果 Longa评分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IPostC组大鼠在7 d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肢踩空试验和12分评分法结果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IPostC组大鼠3 d和7 d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体积分析显示,RIPostC组与对照组相比,RIPostC组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8和24 h、3和7 d的脑梗死体积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IPostC可以减少大鼠脑缺血后8和24 h、3和7 d的脑梗死体积,改善脑缺血后3d和7d的神经功能评分,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和高复发率的疾病。虽然目前血管内介入技术及溶栓药物的应用可有效缓解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实现很好的临床转归,但其带来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也不容忽视,研究者们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发现缺血后处理,尤其是远隔缺血后处理能够显著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减轻氧化应激损伤、触发自我吞噬、抑制细胞凋亡、激活信号通路或开放离子通道途径、调控NO相关途径等机制实现脑神经保护作用,本文就上述具体机制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及4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PLT、MPV及PAGm,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MPV及PAGm显著高于其恢复期(P<0.01)及对照组(P<0.01),恢复期MPV及PAGm仍高于对照组(P<0.01)。缺血性脑卒中组急性期患者按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为4个亚型,MPV及PAGm在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明显高于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P<0.01)、后循环梗死(POCI)组(P<0.01)及腔隙性梗死(LACI)组(P<0.01),PACI组及POCI组明显高于LACI组(P<0.01),而PACI组与POCI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MPV及PAGm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684、0.698,均P<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LT在急性期、恢复期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TACI组、PACI组、POCI组及LACI组之间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PLT不存在相关性(r=0.32,P>0.05)。结论 与PLT相比,MPV及PAGm更能反映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可以判断预后,是外周血中较好的血小板参数指标。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无创肢体缺血预处理(NILIPC)和无创肢体缺血后处理(NILIPostC)联合应用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60例风湿性心脏病拟行机械瓣膜置换者随机分为1、2、3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1组在主动脉阻断前10 min右下肢实施NILIPC;2组在主动脉开放前10 min右下肢实施NILIPostC;3组在主动脉阻断前10 min右下肢实施NILIPC,主动脉开放前10 min左下肢实施NILIPostC;对照组不施加肢体缺血处理.全组患者于手术前,阻断时,开放时,开放后3、12、24、72 h检测肌钙蛋白I(cTnI)和心肌酶肌酸酶同工酶(CK-MB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肾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加再灌注组(I-postC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模型,即橡皮带环绕大鼠双后肢根部阻断血流4h再恢复血流灌注4h。对照组大鼠仅松弛环绕橡皮带不阻断血流,I-postC组大鼠则在再灌注前附加反复3次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操作,即缺血后处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各组大鼠血浆肌酐(Cr)、尿素氮(BUN)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肾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采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统计其定量结果并计算Bcl-2/Bax比值;TUNEL染色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肾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电镜下观察肾组织超微结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R组和I-postC组大鼠血浆Cr、BUN和CRP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与IR组比较,I-postC组大鼠血浆Cr、BUN和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IR组和I-postC组大鼠肾组织中Bax和Bcl-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Bcl-2/Bax比值降低(P<0.05);与IR组比较,I-postC组大鼠肾组织中Bax表达水平降低(P<0.05),Bcl-2表达水平升高(P<0.01),Bcl-2/Bax比值升高(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与对照组比较,IR组大鼠肾组织中凋亡细胞明显增多;与IR组比较,I-postC组大鼠肾组织中凋亡细胞明显减少。透射电镜下观察,对照组大鼠肾组织细胞结构清晰完整;IR组大鼠肾组织中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核固缩,溶酶体和致密颗粒沉积增多,线粒体数目减少,部分线粒体嵴断裂或模糊,肾小球足突细胞突起不规则、融合,有空泡现象,粗面内质网扩张;与IR组比较,I-postC组大鼠肾组织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小球损伤有一定程度改善。结论:LIR可诱发大鼠肾组织细胞凋亡,缺血后处理可抑制肢体缺血再灌注后的肾细胞凋亡,对改善大鼠肾功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其他常见危险因素的变化,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测定392例急性脑梗死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梗死组(HHcy脑梗死组)88例及同型半胱氨酸正常脑梗死组(nHcy脑梗死组)304例,并将其临床特点?血糖?血脂水平?尿酸水平?D-二聚体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Hcy脑梗死组患者中男性比例多于nHcy脑梗死组,血清Hcy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nHcy脑梗死组,梗死面积较nHcy脑梗死组大,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cy水平分别与尿酸及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值为0.144和0.129,P值均 < 0.05)? 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梗死发病以男性多见,梗死面积较大,且与尿酸及D-二聚体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心脏产生保护作用及与氧自由基和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22例)和缺血后适应组(B组,n=20例).记录两组患者临床基本特征、冠脉病变情况以及支架置入情况;PCI术前、术后2h、1、2、3d抽取动脉血2 mL送我院检验科生化室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术前及术后2h抽取动脉血2 mL离心、保存于-80℃冰箱,待标本收集完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基本特征、冠脉病变情况及支架置入情况比较无差异.B组术后2h血清MDA下降较A组明显(P<0.05),而B组血清SOD升高较A组明显(P<0.001),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B组SOD和MDA的变化呈负相关(r=-0.438,P=0.04),而A组呈正相关(r =0.301,P =0.05);B组术后2h血清CRP值升高幅度明显低于A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B组术后血清CRP伴随血清CK-MB下降幅度较A组明显(r=0.187,P<0.01).结论 缺血后适应通过降低STEMI患者直接PCI时氧自由基产生以及抑制炎症反应,对心脏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造成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TUNEL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水平,比色法检测心肌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心肌组织Caspase-3、Caspase-9活性。结果 缺血再灌注造成大鼠心肌组织抗氧化能力明显降低(P<0.01),心肌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1),Caspase-3、Caspase-9酶活性以及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缺血后处理能够改善上述表现(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通过抑制凋亡相关蛋白酶活性减轻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大鼠心肌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8.
曹国军  张行丰  郑科达 《浙江医学》2018,40(11):1194-1198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保护作用及血清炎性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分别采用丁苯酞57例、阿替普酶54例和丁苯酞、阿替普酶联合应用49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治疗前,治疗开始后7、14、30、90d采用脑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型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3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测量脑梗死病灶体积,检测血清IL-6,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同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第7、14、30、90天的NIHSS评分、mRS评分及IL-6、TNF-α、hs-CRP等炎性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治疗后联合组各时点上述观察指标均优于丁苯酞组和阿替普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炎症反应程度,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与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serum homocysteine, 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177例住院的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老年患者,并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1]中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将病例分成PSD组96例和非PSD组(对照组)81例。对所有入选患者在入院的次日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cy的水平,并与PSD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卒中抑郁组与卒中后非抑郁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别(21.44±7.35)μmol/L、(10.69±3.32)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卒中后抑郁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抑郁程度(r=0.428,P<0.01)相关。结论 卒中急性期血清Hcy水平与卒中急性期抑郁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