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联合新伤湿敷液外敷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5例。2组均行中医手法复位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治疗组加用新伤湿敷液外敷治疗,对照组加用云南白药气雾剂治疗。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肿胀消退、疼痛消失、小夹板拆除、骨折愈合时间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肿胀消退、疼痛消失、夹板拆除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治疗组为97. 1%,对照组为88. 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联合新伤湿敷液外敷能有效治疗桡骨远端稳定骨折,迅速缓解患肢肿胀和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提伤散熏洗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15例,对照组患者予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其基础上联合提伤散熏洗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据腕关节功能积分评价)、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及疼痛缓解情况(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等指标。结果:治疗组证候积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良率为9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伤散熏洗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后患者,能促进疼痛肿胀早期消退及腕手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中立位小夹板固定联合消活外敷散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4月门诊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应用手法复位中立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消活外敷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疼痛、肿胀程度变化。结果:治疗效果显示,观察组优良率94.87%,同对照组79.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及肿胀程度评测显示,两组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VAS评分及周径差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中立位小夹板固定联合消活外敷散治疗,可有效增强疗效,且能起到良好镇痛、消肿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配合接活跌打膏外敷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2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分为治疗组(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配合接活跌打膏外敷治疗)、对照组(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治疗)进行治疗,根据改良Mcbride评分和纽约骨科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治疗后12周随访,治疗组疗效优良率为96.67%,对照组优良率83.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治疗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能明显促进骨折愈合,减轻患者疼痛及肿胀,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吴漩森  王月义 《新中医》2015,47(11):117-119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复位与小夹板固定联合四黄散外敷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2例给予中医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治疗,观察组60例给予中医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联合四黄散外敷。观察2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后腕关节功能评分、愈合过程中桡骨远端骨折愈合评分系统(RUS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7.5±3.1)天,明显短于对照组(39.8±4.2)天(P<0.05)。骨折愈合后,观察组Gartland-Werler评分、PRWE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2周、4周、6周RU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第8周RU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8.3%,对照组为7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手法复位与小夹板固定联合四黄散外敷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可加速患者骨折愈合,改善其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手法整复、高分子夹板外固定配合经验方中药散剂外敷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75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患者行中医手法整复、高分子夹板固定配合我院经验方中药散剂外敷治疗;对照组行中医手法复位加高分子夹板固定治疗。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后腕关节功能评分、愈合过程中桡骨远端骨折愈合评分系统(RUS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7.7±3.2)天,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9.7±4.1)天,P0.05。骨折愈合后,观察组Gartland-Werley评分、PRWE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2周、4周、6周RU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第8周RU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为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行中医手法复位、高分子夹板外固定并配合我院中药外敷散剂治疗,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提高伤后功能评分,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中药治疗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中药分期辨证内服及外用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3月后腕关节功能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中药分期辨证内服及外用治疗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在促进骨折愈合及改善腕关节功能优于单纯夹板外固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牵引折顶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体会.方法对5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用牵引折顶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固定期间行功能练习,观察骨折的复位、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均1次复位成功,96%腕关节活动正常,无畸形,无疼痛.结论牵引折顶手法是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可行的、较好的整复方法,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疗骨肿痛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方式,将7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试验组在手法复位杉木皮夹板固定后,外敷疗骨肿痛散;对照组在手法复位杉木皮夹板固定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和七叶皂苷钠片。观察两组肿胀、疼痛、骨折愈合和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随访半年。结果:试验组肿胀消退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疗骨肿痛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明显消肿止痛作用,能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是一种有效的中医外治法。  相似文献   

10.
李守国 《北京中医》2003,22(6):44-45
目的 介绍牵引折顶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体会。方法 对5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用牵引折顶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固定期间行功能练习,观察骨折的复位、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均1次复位成功,96%腕关节活动正常,无畸形,无疼痛。结论 牵引折顶手法是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可行的、较好的整复方法,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南詹正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与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影响,以探讨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将120例老年桡骨远端C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治疗组接受南詹正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再比较2组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影像学资料、腕关节功能评分、患者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南詹正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且Garland和Werley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RWE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对照组患者的影像学指标(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等)改善优于南詹正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组患者;2组患者在满意度方面比较无差异。结论南詹正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冯恩辉  魏力  王海洲  何倩伟  陈海云 《新中医》2016,48(10):112-114
目的:探讨持续牵引器在预防干骺端粉碎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后桡骨复位丢失的作用。方法:将干骺端粉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3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9例和对照组17例,试验组患者在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后配合持续牵引器持续牵引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单纯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记录整复后、骨折愈合时2组桡骨茎突高度、尺偏角、掌倾角的情况。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骨折均愈合,无并发症。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后,2组桡骨茎突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均恢复到正常范围,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试验组桡骨茎突高度、尺偏角均大于对照组(P0.05);而掌倾角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持续牵引器牵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有效减少骨折复位丢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研究中药外敷、口服结合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对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在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选取焦作市中医院骨伤科收治住院的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病人6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6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后应用小夹板固定,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外敷、中药口服。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VAS量表评分。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对照组有效率为71.88%,观察组有效率为97.22%,两组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VAS量表评分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痊愈时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内服外敷结合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疗效显著,可以明显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腕关节功能的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中医手法治疗结合非手术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2015年于我院就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所有患者均予中医手法整复治疗骨折,并予中药外敷、内服,其中对照组在手法复位基础上联用纸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组在手法复位基础上予无创调节式夹板托支架外固定,比较两组患者解剖复位、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桡骨断端有畸形18例、治疗组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功能恢复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握力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调节式夹板托支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在解剖复位、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疗效好,但在实际临床诊治中应根据骨折情况及患者需求等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15.
《陕西中医》2014,(8):998-1000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三种不同外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夹板对照组,石膏对照组,均采用手法复位中药外敷,分别采用夹板配合石膏固定;夹板固定;石膏固定。3组患者于治疗后第5、12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三组疗效评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功能、腕关节活动范围,患肢抓握力,骨折部位畸形,放射学检查,治疗组明显优于夹板固定组、石膏固定组(P<0.05)。结论:手法复位中药外敷夹板配合石膏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在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化瘀接骨汤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研究组予以化瘀接骨汤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比较两组骨折愈合疗效、康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肿痛消失时间)、腕关节功能疗效。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肿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化瘀接骨汤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较好,能明显缩短康复进程,提高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加石膏托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腕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成功同时采用消肿止痛膏外敷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早期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3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给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及消肿止痛膏外敷治疗。观察治疗3,5,7 d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患肢肿胀积分变化,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观察GW评分变化,复位后观察掌倾角和尺偏角变化,随访治疗3个月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1周后,所有患者的VAS评分均降低,患肢肿胀明显消退;治疗2周后,所有患者GW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3个月后,53例患者腕关节功能明显恢复。结论:消肿止痛膏外敷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早期肿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联合三味骨伤胶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7例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治疗组4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三味骨伤胶囊口服。2组均观察3个月,比较观察2组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肿胀程度变化,治疗3个月后腕关节活动度及关节功能、骨折愈合率。结果治疗2周后2组疼痛VAS评分及肿胀程度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腕关节掌屈角、背伸角、尺偏角、桡偏角均小于对照组(P0.05),2组旋前角、旋后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骨折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联合三味骨伤胶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在缓解疼痛、肿胀程度及改善关节活动功能等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20.
王海洲  冯恩辉  陈平 《新中医》2015,47(1):116-118
目的:观察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悬吊牵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骨折对位的维持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则单纯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悬吊牵引治疗,对比整复后、骨折愈合时2组间桡骨茎突高度、尺偏角、掌倾角丢失值,按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价2组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骨折均愈合,无并发症。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后,2组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均恢复到正常范围内,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骨折临床愈合时,试验组桡骨高度丢失值小于对照组(P<0.05);2组尺偏角、掌倾角丢失值相当(P>0.05)。治疗后3月,腕关节评分优良率试验组为85.71%,对照组为62.8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悬吊牵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有效减少桡骨茎突高度丢失,提高桡骨远端骨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