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男性,58岁。因“间断胸痛2年,加重3个月”于2005年12月13日入院。21个月前因冠心病在回旋支置入金属裸支架1枚。术后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美托洛尔及辛伐他汀,其中氯吡格雷使用1个半月。既往有高血压及高血脂史。入院后心肌酶、心电图正常。冠状动脉造影(图1)显示回旋支原支架内狭窄75%~90%,远端散在斑块,第一钝缘支长病变狭窄75%~90%,第一对角支狭窄75%,右冠状动脉后降支狭窄75%。随后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系统(美国Lightlab公司)检查回旋支(图2),经儿4.0指引导管将BMW导丝送至回旋支远端,沿BMW导丝将Helios球囊跨越回旋支目标病变送至病变远端后,将OCT成像导管经Helios球囊送至病变远端,回退Helios球囊至目标病变近端, 相似文献
2.
3.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是近年出现的一项光学成像技术,其原理是基于光学干涉现象。该项技术与血管内超声相比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本文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该项技术对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是近年出现的一项光学成像技术,其原理是基于光学干涉现象.该项技术与血管内超声相比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本文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该项技术对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5.
1958年,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被首次应用并成为衡量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的金标准。20世纪90年代早期,血管内超声(IVUS)被用于评估冠状动脉内形态并用以指导冠状动脉造影。然而,由于灰阶的限制超声难以准确衡量斑块的成分。20世纪90年代后期,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在提供精细的斑块成分信息方面显示出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2002年,作为一种新型的影像学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登上心血管历史的舞台.OCT技术的出现,为我们研究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指导介入治疗以及支架术后随访等提供了更加细致入微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于波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3,(6):387-389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应用1300 nm波长的近红外线来对血管进行横断成像的血管内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清洁级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电脑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内膜损伤加高脂饮食)和对照组10只。实验前,实验第6周及第12周空腹12h,采集兔股动脉血行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VLDL)浓度检测;实验第1周末对模型组兔进行腹主动脉球囊拉伤;实验第12周末对兔行腹主动脉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结果第6周及第12周模型组兔血清TC,TG,LDL,HDL,VLDL浓度均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模型组发现内膜增生,巨噬细胞浸润,脂质斑块形成,而动脉造影未观察到两组存在差别。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高于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诊疗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作为新一代血管内成像技术,它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以及接近显微水平的斑块特性,支架内再狭窄,血栓特征等细节,而这又决定它可以更好地预测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生以及更准确的识别其病因。目前,有研究表明OCT对PCI手术的优化及对支架内皮化、新生内膜增生的评价可以改善及预判临床预后,相信随着OCT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在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的广度及深度将会显著增加,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应用的指导作用。方法:入选40例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罪犯血管狭窄程度分为两组:A组(狭窄程度≤75%,n=20)冠状动脉造影后行OCT检查,观察有无富含脂质斑块、薄帽纤维粥样斑块、斑块破裂、血栓,并测定病变狭窄程度;如需置入支架,则在术后即刻复查OCT,观察有无支架杆贴壁不良、血管夹层、组织脱垂等。B组(狭窄程度75%,n=20)仅在支架置入术后即刻行OCT检查。结果:A组20例患者的20支罪犯血管中,15支(75%)病变狭窄程度70%,其中3支为支架内再狭窄,6支血管发现斑块破裂,3支血管发现血栓形成,共发现富含脂质斑块22处、薄帽纤维粥样斑块9处(平均纤维帽厚度0.06 mm);共置入支架19枚,术后即刻行OCT检查,13枚支架(68.4%)可见不同程度的组织脱垂,平均最大组织脱垂面积为0.16±0.05(0.09~0.21)mm2,4枚支架(21.1%)中8个支架杆贴壁不良。B组20例患者的20支罪犯血管共置入34枚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即刻行OCT检查,有28枚支架(82.4%)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织脱垂,平均最大组织脱垂面积为0.40±0.31(0.06~1.02)mm2。有9枚支架(26.5%)共20个支架杆贴壁不良。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未发生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结论:OCT技术在支架术前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结构、辨别不同斑块、斑块破裂及血栓,精确测量管腔狭窄程度。在支架术后可清晰显示血管夹层,组织脱垂及支架杆贴壁情况,可以指导及评价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1.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是一种利用光学原理的血管内成像新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及良好的组织相关性,对于识别冠状动脉内不同斑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就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仅能提供血管腔的影像,不能反应血管壁和粥样硬化斑块本身的信息,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则可补充之,获得连续血管横断面图像,对斑块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识别易损斑块,判断临界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导冠脉介入治疗(PCI),并观察支架扩张、贴壁和内膜修复及增生情况,发现晚期支架贴壁不良和断裂等.应用IVUS和OCT指导PCI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分辨率相差10倍,IVUS成像较模糊,而OCT更清晰,两者合一、互相补充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14.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价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即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高分辨率和对比度的冠状动脉断层成像技术,其分辨率达10,比目前所有已知的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方法高10倍以上,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病变以及介入治疗后支架周围超微结构的改变。我中心自2005年8月开展OCT检查技术,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该项检查安全有效,能够分辨斑块的细节特征,识别易损斑块,为介入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OCT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周围超微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医学断层成像技术,可以提供冠状动脉的微观成像。OCT定义的薄纤维帽斑块是指纤维帽厚度不足65um的脂质斑块,常用作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由于穿刺点出血并发症较少而应用广泛,然而近期有研究表明TRI与严重的桡动脉急慢性并发症有关。高分辨率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能清晰地显示桡动脉管壁结构,是目前评价桡动脉急慢性结构损伤最准确的方法。本文论述了OCT评价桡动脉结构的方法、急慢性损伤研究的现状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一门新兴的血管内成像技术,是以反射近红外线代替反射超声波对生物组织进行成像,在冠心病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OCT操作最大的缺点是需注射对比剂,过多的对比剂会增加对比剂肾病风险,非对比剂(如低分子右旋糖酐)可能可代替对比剂冲洗血液来实现OCT.现就低分子右旋糖酐OCT技术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 相似文献
18.
血管斑块的稳定性是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具有超高空间分辨率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在易损斑块识别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就近年来OCT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识别方面的临床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运用近红外光进行血管内成像的影像技术,由于其高分辨率及组织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对支架术后支架边缘夹层的发生率及其预后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接受OCT检查的患者,利用OCT对支架边缘的图像进行分析与测量,计算OCT观察到的支架边缘夹层的发生率,记录支架边缘夹层的撕裂深度、开口宽度、撕裂片最大长度等数据并进行分析,观察斑块的性质并随访12个月观察预后.结果 入选92例患者,扫描106枚支架,纳入分析的支架边缘区域184个,最终发现18例患者的20个支架部位和24个支架边缘出现夹层,应用OCT观察PCI术后夹层发生率为19.6%,明显高于造影发现.这些患者的特征是年龄更大(P<0.001)、高血压(P=0.007)及吸烟(P=0.049)的更多,多发生于钙化斑块(P=0.002)、纤维斑块较少见(P=0.008).随访12个月,仅被OCT发现的夹层患者与无夹层患者相比,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OCT观察发现PCI术后夹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造影,其中仅被OCT发现的夹层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