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采用品管圈活动的形式,旨在提高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时间的合理率。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活动主题,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6月病历点评中手足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存在的问题,探讨导致不合理应用的原因,设立目标及制定整改措施,与2015年7月至12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手足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手足外科抗菌药物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时间合理率由85.6%提高到96.7%(χ2=26.18,P<0.001)。结论: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中推行品管圈活动,能不断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同时促进品管圈成员熟练掌握和应用质量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2.
唐景财 《中国药事》2017,31(4):453-457
目的:评价Ⅱ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提高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1-4月共333例Ⅱ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对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评价其合理性。结果:333例Ⅱ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共310例,预防使用率为93.10%;不合理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共40例,占比12.0%。不合理用药类型主要表现为选用品种不当(2.26%)、给药时机不适宜(8.4%)、用法用量不正确(1.6%)和预防用药疗程过长(2.26%)。结论:减少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应加强干预措施,加强术前准备,强化无菌概念,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3.
张步有  段旺旺  黄剑林 《中国药事》2018,32(10):1439-1443
目的: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现状,设定目标,解析问题,圈员共同拟定对策并按计划实施。比较活动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而确认活动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原先的64.36%下降到57.82%;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从56.76DDDs下降至45.68DDDs;抗菌药物费用占比从13.14%下降至11.26%。同时,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认知。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而且使参加该品管圈的人员发挥主人翁精神,提升了医院医疗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探讨某院针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持续干预措施对该院等级医院评审结果的影响。方法:利用合理用药监测系统选取该院2015年4~12月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出院病例,每轮随机抽样1 500例,根据干预措施实施的3个循环过程分为3组(第1轮干预组、第2轮干预组、第3轮干预组),对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2 470份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持续干预过程中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持续改进情况。结果:在数轮干预过程中,该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逐渐降低,用药合理率逐渐提高,且在选择抗菌药物类型方面也不断改进,此次干预措施促进了该院等级医院评审评分结果的提升。结论:该院针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持续干预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等级医院评审相关条款的达标,对医院管理的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调查分析2018-2019年长沙市第三医院介入治疗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合理性,了解其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以进一步规范介入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长沙市第三医院2018-2019年介入手术病例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结果 1 967例患者中,37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1.88%,总体合理率为99.44%。诊断性介入手术预防使用率为零,符合要求,治疗性介入手术中存在11例不合理,2例为无适应症用药,4例为药物选择不适宜,6例预防使用疗程偏长(1例同时存在两种不合理)。结论 2018-2019年长沙市第三医院介入手术患者预防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合理,进一步加强医院专项整治和临床药师干预,提高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了解住院患儿清洁手术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情况,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1~6月出院的60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儿,回顾性统计分析患者一般情况、手术类型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信息,评价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性。结果:600例患儿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0.7% ,术后给药时间>48 h占54.3%,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为9.1%,预防用药给药剂量不合理为28.1%,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手术主要是涉及重要脏器如脑、脊髓及心脏等手术,但也有部分其他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结论:儿童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的用药指征、给药时机、持续用药时间等存在不合理现象,表现为无指征用药、预防用药使用率偏高、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首次给药时机不合理、术后用药持续时间过长等,提示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仍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7.
李婷  王隽  左文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33(8):2129-2132
目的 了解2017年徐州市中医院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徐州市中医院2017年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出院患者病历633例,对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及其合理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 633例患者中260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1.07%;药物品种选择最多的为头霉素类(34.45%),其次是硫酸依替米星(32.44%);给药时间在术前0.5~1 h的有235例,占90.38%;91.54%患者使用疗程在24 h内;联合用药的126例,占48.46%。结论 徐州市中医院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药物品种选择不当,联合用药较多等严重问题,应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临床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2017年遂宁市中心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注射用矛头蝮蛇血凝酶的情况,分析其应用合理性,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抽取遂宁市中心医院2017年1~12月围手术期使用注射用矛头蝮蛇血凝酶预防出血的手术病例3 203例,分析注射用矛头蝮蛇血凝酶的合理应用情况。结果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注射用矛头蝮蛇血凝酶的合理率为38.46%。3 203例病历中,存在选药不合理24例,用药时机不合理1 447例,术后用药疗程长227例,用法用量不合理464例,不合理联合用药151例,其他不合理用药19例。结论 遂宁市中心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注射用矛头蝮蛇血凝酶主要存在用药时机不合理、用法不合理、术后预防用药疗程长等不合理用药现象,应加强规范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2018年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分析评价其用药合理性。方法 抽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2018年1~9月Ⅰ类切口手术病历共600例,从适应症、品种选择、给药时机、用药疗程、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有279例,使用率为46.58%,使用品种有13种,第2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钠的使用最多,构成比为62.63%;其中术前0.5~1 h用药251例,合理率89.96%。用药疗程<24 h的有223例(79.93%)。用法用量不适宜的有6例,其中美洛西林钠和头孢西丁钠均3例。联合用抗菌药物2例,占0.72%,均无联合用药指征。结论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需加强规范管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0.
邵云  任艳丽  付强  张海礁  郭华 《中国药事》2017,31(1):101-106
目的:了解医院剖宫产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随机抽取的我院2014年7月-2014年9月11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情况及术后患者体温、炎症指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全部使用了抗菌药物,用药频度较高的药品是头孢西丁、五水头孢唑林、头孢唑林、奥硝唑,抗菌药物平均给药时间为2.27天,联合用药率为10%,术后感染率3.64%。结论:我院剖宫产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趋于合理,术后感染率低,但少数病例仍存在药物选择、用药天数、联合用药等方面的欠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11.
庞浩龙  孙利华 《中国药事》2017,31(4):458-462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对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意义。方法:参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及相关管理规范,采用临床药学管理系统软件,提取北京某医院2011- 2015年心脏介入手术病例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某院2011- 2015年心脏介入手术共4357例,除外起搏器植入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32例(0.7%);由于医院逐步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其2014年和2015年心脏介入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为零。结论:开展抗菌药物使用专项整治后,该院心脏介入手术围手术期基本不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提高,达到卫计委关于介入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驻马店市中心医院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干预前)和2017年(干预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的Ⅰ类切口手术病例,比较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给药时机和品种选择合理率、原则上不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手术类型及病例数、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病例数量等。结果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27.03%、19.05%,给药时机、品种选择、预防用药疗程合理率分别由85.73%、78.60%、76.62%提高至95.04%、94.49%、84.56%;预防用药平均天数由4.95 d降至3.11 d;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由6.41%降至2.38%。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均以第1、2代头孢类抗菌药物为主,干预后使用率明显提高。干预后给药时机、品种选择、疗程不合理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用法用量不合理、不当联合预防用药等不合理用药比例降幅明显。结论通过综合干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日趋规范,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李锐  刘福 《中国药事》2018,32(1):150-155
目的:调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药师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情况,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选取2014年1-12月出院的997例(干预前组)和2016年1-12月出院的958例(干预后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对其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干预措施实施前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干预,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干预后较干预前下降了9.87%;药物品种选择方面,干预后组预防性使用1、2代头孢菌素者比例明显高于干预前组(81.46% vs.62.12%,P < 0.01);用药时机及疗程方面,干预后组术前0.5 ~ 1 h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以及术后用药疗程≤ 24 h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干预前组(96.15% vs.85.10%,P < 0.01;68.18% vs.29.55%,P < 0.01);适应证方面,干预后组的合理性用药比例也明显高于干预前组(84.62% vs.73.67%,P < 0.01);另外,在用法用量、药物联用等方面干预后较干预前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能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地应用抗菌药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贵阳医学院附属白云医院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前后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将2011年7-12月(干预前)的110份病历设为对照组,2012年1-6月(干预后)的110份病历设为干预组,对2组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的不合理率从干预前的15.45%下降至干预后的5.45%,预防性给药时间不合理率从干预前的39.09%下降至干预后的11.82%,预防性用药时间合理率(≤24h)从干预前的13.64%上升至干预后的21.82%。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干预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2018年荆门地区10家医院剖宫产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加强荆门地区医院剖宫产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管理。方法 回顾性抽取荆门地区2018年10家医院(三级综合医院4家,二级综合医院3家,专科医院3家)剖宫产手术患者病历968份,对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首剂给药时机、给药疗程和联合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参与调查的10家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均达100%,品种选择合理率三级医院79.5%,二级医院75.4%,专科医院87.8%;首剂给药时间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均在脐带结扎后,二级医院69.4%在脐带结扎后,30.6%在术后给药;平均给药疗程三级医院为2.7 d,二级医院为3.5 d,专科医院为2.3 d。抗菌药物的使用大部分为单用,但也存在少数患者有二联用药,无三联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结论 荆门地区医院剖宫产围术期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趋于合理,用法用量逐步规范合理,但首剂给药时机和用药疗程仍存在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16.
陈秋燃  王秀秀  胡雪  刘鑫 《中国药事》2018,32(12):1720-1726
目的:运用品管圈活动降低我院急诊不合理处方发生率,促进急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按照品管圈十大步骤及七大手法开展活动,分别调取我院2016年8月至9月(活动前)和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活动后)的急诊处方,对处方进行点评,通过所得数据对此次活动进行效果确认。结果:急诊不合理处方发生率由活动前的46.28%降低至改善后的15.17%。结论:通过开展此次活动,再次印证了品管圈是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有效管理工具,在降低急诊不合理处方发生率方面效果显著,提升了药学服务质量,体现了药师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为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2016年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相关数据,对用药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用药合理性进行点评.结果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42.69%;其中男性高于女性,18岁以下人群使用率最高,为77.08%;脑外科手术使用率最高,达94.28%;预防用药病例数以第3代头孢菌素为主,占81.32%,以注射用头孢他啶使用人数最多,占70.23%;给药时机大于术前1 h的人数比例为61.87%;24 h内停药的患者比例为63.81%;适应症、用药品种选择、给药时机、用法用量、给药疗程及联合用药的合理率分别为73.74%、16.34%、8.56%、73.74%、63.81%和99.61%.结论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存在使用率偏高、合理率偏低的不合理问题,尤其是品种选择及给药时机的合理性较低,应进一步规范用药和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8.
钟建勋  程虹 《中国药事》2018,32(2):250-255
目的:评价PDCA循环法在改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方法: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通过计划-执行-检查-改进环节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专项整治,并对整治活动前后(2012~2016年)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微生物送检率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经过PDCA循环干预,我院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有了显著改善,抗菌药物使用率由73.37%降至38.6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68.43降至29.02,限制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病原微生物送检率由21.59%和57.34%分别上升至88.42%和99.07%,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由84.5%降至28.6%。结论:PDCA循环法用于医院抗菌药物的管理可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