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雷公藤红素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和Eotaxin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雷公藤红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卵清蛋白(OVA)致敏组,雷公藤红素处理组,地塞米松处理组和生理盐水组。以OVA致敏法建立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鼻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鼻黏膜组织中NF-κB、Eotaxin的表达。结果:生理盐水组病理学未见异常表现;雷公藤红素处理组和地塞米松处理组可见鼻黏膜轻度肿胀,少量炎性细胞浸润;OVA致敏组可见鼻黏膜高度肿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OVA致敏组与其他3组比较,NF-κB和Eotaxin表达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雷公藤红素处理组和地塞米松处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VA致敏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中NF-κB的表达强度与Eotaxin呈正相关(r=0.908,P<0.01)。结论:雷公藤红素可通过抑制鼻黏膜NF-κB的活性抑制Eotaxin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获取人嗜酸粒细胞亲合素(Eotaxin)N端突变体(Met/Eotaxin)重组腺病毒,探讨其在小鼠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方法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RNA中克隆人400bp的Eotaxin基因;通过N端点突变获取Met/Eotaxin基因,构建pAdtrack-CMV-Met/Eotaxin腺病毒穿梭质粒;将该质粒在大肠杆菌BJ5183中与腺病毒基因组质粒进行同源重组;将Met/Eotaxin重组腺病毒载体在AD293细胞中包装、扩增获取Met/Eotaxin重组腺病毒(Ad-Met/Eotaxin);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蛋白印迹杂交(Western blot)对Met/Eotaxin重组腺病毒的正确性进行鉴定。采用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和激发诱导小鼠变应性鼻炎,40只小鼠随机分为变应性鼻炎组和Ad-Met/Eotaxin组。Ad-Met/Eotaxin组在每次激发前30min予以每只小鼠2ml滴度为5×109pfu/ml的Ad-Met/Eotaxin腹腔注射。比较二组动物变应性鼻炎症状和鼻黏膜形态学改变,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腺病毒转染效率标志物———绿色荧光蛋白在鼻黏膜等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d-Met/Eotaxin构建正确;Ad-Met/Eotaxin腹腔注射后可高效转染小鼠鼻黏膜;Ad-Met/Eotaxin可显著减轻小鼠变应性鼻炎症状以及鼻黏膜形态学改变。结论Ad-Met/Eotaxin具有阻断小鼠变应性鼻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血红素氧合酶1在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的鼻黏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制备豚鼠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观察并分析内源性一氧化碳(CO)的限速酶血红素氧合酶1(HO1)在豚鼠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分别以卵清蛋白致敏制备豚鼠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为致敏组及以地塞米松处理作为治疗组,以生理盐水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取豚鼠鼻黏膜,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HO1在各组豚鼠的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黏膜组织中,炎性细胞的浸润与炎症程度有关,炎性细胞以嗜酸粒细胞(EOS)浸润明显,HO1主要表达在黏膜腺上皮细胞的胞质中,3组中,致敏组鼻黏膜HO1表达明显增强(P<0.01),黏膜下EOS浸润明显(P<0.01),激素治疗组HO1的表达弱于致敏组(P<0.01),黏膜下EOS浸润程度减轻,但强于对照组(P<0.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HO1主要表达于鼻黏膜的腺上皮细胞质内,豚鼠变应性鼻炎模型中HO1的表达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提示内源性CO可能参与了变应性鼻炎的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在激发大鼠变应性鼻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使用卵清蛋白(OVA)给予大鼠腹腔注射予以基础致敏,致敏结束后3个实验组分别用单独OVA、PM10+OVA联合及单独PM10鼻腔滴入予以激发,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OVA致敏,生理盐水激发,方法同实验组.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在激发过程中变应性鼻炎的症状,末次激发后24 h处死大鼠,取鼻黏膜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L-4的表达情况.结果:OVA组和PM10+OVA组均诱发出明显的变应性鼻炎症状,而PM10组和对照组偶有搔鼻症状;症状积分PM10+OVA组与OV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M10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4阳性表达的细胞计数3个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实验组之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M10+OVA组明显高于OVA组(P<0.01).结论:PM10在激发大鼠变应性鼻炎的过程中与变应原共同作用可以增强变应性炎症反应,加重大鼠变应性鼻炎的症状.  相似文献   

5.
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IL-3mRNA的活性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织白细胞介素-3(IL-3)mRNA的表达,探讨脾气虚与变应性鼻炎的病理相关性.方法 以卵清蛋白法和卵清蛋白加饮食不节法分别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AR组)和脾气虚变应性鼻炎模型(脾气虚AR组),分别取鼻黏膜组织,RT-PCR检测IL-3 mRNA表达水平,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AR组鼻黏膜IL-3 mRNA表达水平11.85±0.8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6.85±0.49(P<0.01);脾气虚AR组鼻黏膜IL-3 mRNA表达水平14.21±2.10,显著高于AR组(P<0.01).结论 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织IL-3 mRNA的表达增加, 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者IL-3 mRNA表达活性进一步升高,IL-3活性表达水平可能是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病情加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气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particle matter,PM10)在诱发大鼠变应性鼻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使用卵清蛋白(ovalb umin,OVA)给予大鼠腹腔注射予以基础致敏,致敏结束后3个实验组分别用单独OVA、PM10加OVA联合及单独PM10鼻腔滴入予以激发;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OVA致敏,生理盐水激发,方法同实验组.末次激发后24小时处死大鼠,取鼻黏膜行HE染色计数鼻黏膜中嗜酸细胞数:扫描电镜下比较各组之间鼻黏膜形态的改变.结果鼻黏膜嗜酸细胞计数,3个实验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均为0.000),3个实验组之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M10加OVA组明显高于OVA组(P=0.000);扫描电镜检查结果显示3个实验组大鼠鼻黏膜均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纤毛排列紊乱、倒伏、集结缠绕、分泌物附着,以PM10加OVA组改变最为明显.结论在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的形成过程中,可吸入颗粒物与变应原共同作用可以加重鼻黏膜的损伤和变应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真菌诱导的豚鼠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Eotaxin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真菌互隔交链孢霉致敏豚鼠建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鼻黏膜改变,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鼻黏膜中Eotaxin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行为学打分,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鼻黏膜固有层中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模型组鼻黏膜中Eotaxin基因的表达主要在黏膜固有层,对照组未见明显阳性表达.结论真菌诱导的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Eotaxin基因表达明显增强,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进而引起组织损伤,表明Eotaxin基因在真菌诱导的变应性鼻炎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动物模型探讨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卵清蛋白致敏并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实验动物肺功能检测仪检测肺功能、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分别检测鼻黏膜和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免疫组化检测上述组织中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Ⅰ (vascularcellularadhesionmolecular Ⅰ ,VCAM Ⅰ )和白细胞介素 13 (interleukin 13 ,IL 13 )的表达。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assay ,ELISA)检测外周血IL 5浓度。结果 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鼻黏膜和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 ,变应性鼻炎组和变应性哮喘组肺功能 0 3s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前两组肺组织中VCAM Ⅰ和IL 13阳性血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变应性鼻炎组和变应性哮喘组外周血IL 5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且与嗜酸粒细胞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具有一致性 ,变应原反复激发上呼吸道也能引起下呼吸道炎症改变和功能减退。诊治变应性哮喘时应注意评估变应性鼻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真菌诱导的豚鼠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Eotaxin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真菌互 隔交链孢霉致敏豚鼠建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鼻黏膜改变,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鼻黏膜中 Eotaxin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行为学打分,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鼻黏膜固有层中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 模型组鼻黏膜中Eotaxin基因的表达主要在黏膜固有层,对照组未见明显阳性表达。结论:真菌诱导的变应性鼻 炎鼻黏膜中Eotaxin基因表达明显增强,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进而引起组织损伤,表明Eotaxin基因在真菌诱导 的变应性鼻炎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观察玉屏风散在卵清蛋白致敏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的抗过敏作用。方法实验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动物实验室进行,30只6周龄雌性封闭群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n=2)、对照组(n=4)、酮替芬灌服组(n=6)、玉屏风散灌服组(n=6)、玉屏风散滴鼻组(n=6)、布地奈德滴鼻组(n=6)5组。建立卵清蛋白诱导的大鼠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第1、8、15天,分别腹腔注射1 000 μg卵清蛋白,自22 d开始300 μg卵清蛋白滴每侧鼻孔。与此同时,造模第22天开始给药。采用叠加量化法记录各鼻部症状得分,然后计算总分。第37天,解剖获取胸腔心脏血、鼻中隔和双侧鼻腔外侧壁黏膜并且进行分析。结果实验各组与对照组比较,鼻部症状得分减少,纤毛上皮损伤较轻,血清中组胺水平显著降低,鼻黏膜中杯状细胞数量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结论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症状得分及鼻部组织具有抗过敏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otaxin(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基因和趋化因子受体3(CCR3)在变应性鼻炎(AR)大鼠模型鼻腔黏膜和骨髓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6~8周龄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AR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以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成AR模型,瑞特染色计数骨髓涂片和外周血涂片中白细胞比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骨髓中CCR3的表达;制备大鼠鼻腔黏膜组织病理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鼻腔黏膜中Eotaxin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Eotaxin在鼻腔黏膜中的表达。结果:AR组骨髓涂片中嗜酸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R组外周血涂片中嗜酸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AR组大鼠鼻腔黏膜中Eotaxin阳性细胞数与Eotaxin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1),且二者呈正相关性(r=0.804,P〈0.01)。AR组Eotaxin的表达与鼻腔黏膜嗜酸粒细胞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r=0.795,P〈0.01)。AR组骨髓涂片中CCR3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R组骨髓涂片中CCR3阳性细胞比例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0.736,P〈0.05)。结论:AR组中Eotaxin和CCR3表达增强,为嗜酸粒细胞从骨髓快速募集到鼻腔黏膜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SOCS3及Eotaxin-2在变态反应性鼻炎(AR)鼻黏膜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取20例AR患者(AR组)和15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对照组)鼻黏膜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SOCS3及Eotaxin-2的表达,并分析SOCS3及Eotaxin-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在AR患者鼻黏膜中,SOCS3及Eotaxin-2的表达上调,在鼻黏膜炎性细胞、上皮细胞、腺体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均呈显著性表达。SOCS3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2401±0.01463,Eotaxin-2为0.2398±0.0142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R患者鼻黏膜中SOCS3及Eotaxin-2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951,P0.01)。结论AR患者SOCS3及Eotaxin-2在鼻黏膜组织中表达增高,且二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鼻黏膜组织是否存在重塑,检测与组织重塑密切相关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组织抑制物1(TIMP-1)在AR患者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15例单纯性鼻中隔偏曲患者为对照组,16例鼻中隔偏曲伴轻度间歇性AR的患者为轻度AR组,12例鼻中隔偏曲伴重度持续性AR的患者为重度AR组。均取中鼻甲黏膜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嗜酸粒细胞浸润情况并测定上皮损伤情况;AB-PAS法计数杯状细胞数,MT法测定细胞外基质沉积面积百分比,ELISA测定组织中TGF-β1、MMP-9及TIMP-1的表达。结果:①对照组无明显嗜酸粒细胞浸润,轻度、重度AR组嗜酸粒细胞浸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均P<0.05);②轻度AR组中仅上皮细胞损伤1级比对照组明显(P<0.05),重度AR组上皮损伤1、2、3级均比对照组明显(均P<0.05);③轻度、重度AR组杯状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均P<0.05);④与对照组相比,轻度AR组胶原沉积面积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AR组胶原沉积面积比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⑤TGF-β1、MMP-9及TIMP-1在轻度、重度AR组黏膜中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增高(均P<0.05);重度AR组TGF-β1和TIMP-1的表达均比轻度AR组增高(均P<0.05)。结论:AR的鼻黏膜组织发生了重塑,表现为上皮细胞损伤、杯状细胞化生、细胞外基质沉积,重度AR患者的鼻黏膜重塑更强、更广泛,TGF-β1、MMP-9、TIMP-1积极参与了AR鼻黏膜组织的重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1,VCAM-1)在上下呼吸道变应性炎症一致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6-8周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变应性鼻炎组10只,鼻炎对照组10只,哮喘组10只和哮喘对照组10只,以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分别检测变应性鼻炎模型鼻粘膜和哮喘模型鼻粘膜及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免疫组化检测上述组织中IL13、IL-5和VCAM-1的表达。结果变应性鼻炎模型鼻粘膜和变应性哮喘模型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数、VCAM-1和IL-13阳性血管数以及IL-13和IL-5阳性炎症细胞数明显多于相应对照组。结论Th2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的表达是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共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了解Eotaxin在变应性鼻炎中的表达以及变态反应炎性递质组胺对Eotaxin表达的影响,以期深入了解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方法:卵蛋白致敏法建立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及ELISA法,观察组胺及组胺HR1拮抗剂干预后鼻黏膜、血清及鼻腔灌洗液中Eotaxin的表达量或含量变化。结果:变应性鼻炎干预组与变应性鼻炎无干预组相比,鼻腔灌洗液以及鼻黏膜中Eotaxin的表达量较前者显著增加(P〈0.05),而H1拮抗剂干预组血清、鼻腔灌洗液以及鼻黏膜中Eotaxin增加均显著受到抑制(P〈0.05)。结论:本实验进一步确认了Eotaxin参与了变应性鼻炎发病的理论基础。组胺作为一种变应性鼻炎中的重要炎症递质可以通过影响Eotaxin的表达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且HR1亦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变应性鼻炎(AR)动物模型观察鼻内类固醇激素对鼻腔黏膜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鼻内类固醇激素组(A组),AR模型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A、B组以卵清蛋白建立大鼠AR模型,C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卵清蛋白。然后A组以鼻内类固醇激素喷鼻,B、C组以生理盐水代替。末次激发后观察动物鼻部症状和体征,并取鼻黏膜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计数鼻黏膜内嗜酸粒细胞(EOS)数,阿辛蓝-过碘酸-希夫染色观察杯状细胞变化,扫描电镜下观察各组鼻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鼻内类固醇激素能明显减轻AR鼻部症状,其评分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鼻腔黏膜内EOS数和杯状细胞数明显降低,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检查结果显示A组鼻黏膜纤毛结构与C组相似,而B组纤毛倒伏、排列紊乱、缠绕集结、大量分泌物附着等。结论:鼻内类固醇激素能明显缓解AR症状及鼻黏膜炎性反应状态,并对受损纤毛有明显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IL-4/STAT-6在变应性鼻炎豚鼠鼻黏膜的表达和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对其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方法:45只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变应性鼻炎无干预组(AR组)和变应性鼻炎糖皮质激素干预组(Glu组),每组15只。其中AR、Glu组采用卵清白蛋白致敏法制备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NC组用生理盐水替代卵清白蛋白进行同步处理。动物建模后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每次50μl/侧)治疗,每天2次,连续5d。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及鼻黏膜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豚鼠鼻黏膜中IL-4、STAT6蛋白的表达并观察其变化情况及相关性。结果:与NC组比较,AR组豚鼠喷嚏及搔鼻次数明显增加,IL-4、STAT6表达增强;与AR组比较,Glu组激素干预后豚鼠喷嚏及搔鼻次数明显减少,IL-4、STAT6表达减弱,NC组与Glu组相比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IL-4/STAT6在Th2分化中起关键作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干预后可以通过影响IL-4/STAT6的表达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