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郑琳  唐欣 《中外医疗》2015,(4):91-92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1年2月—2014年2月间的57例偏侧面肌痉挛患者根据意愿进行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3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使用进口A型肉毒毒素(保妥适)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国产A型肉毒毒素(衡力)进行治疗,治疗12个月后,对比两组的疗效、副作用、疗效持续时间以及多次重复注射效果。结果通过3个月的治疗,两组在疗效、副作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3~6个月疗效持续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6~12个月的疗效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且国产A型肉毒毒素和进口A型毒素没有明显差异,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小腿三头肌,观察其对下肢肌痉挛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探讨肌张力变化与下肢运动功能的关系,研究其在社区康复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脑卒中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30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治疗组患者小腿三头肌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偏瘫侧下肢肌肉牵伸、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治疗前后进行康复评定并于治疗后3个月随访评定。肌张力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FM)量表中的下肢部分,步行能力评定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时间。结果: 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M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MAS随访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2组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随访FMA评分、10MWT时间均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和3个月随访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FMA评分、10MWT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可快速而持久降低肌张力,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下肢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适合在社区康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彭慧  杨柳  周成 《当代医学》2022,(17):91-9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PS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P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20例。空白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徒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的痉挛情况、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及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2、4周后,3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等级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3组BI评分呈递增趋势,且观察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对照组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3组iEMG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相较于常规康复治疗及徒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超声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PSS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痉挛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肌电引导对提高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损伤患者下肢肌痉挛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30例脑损伤后下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前者采用肌电引导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者采用经验注射;按修订Ashworth量表(MAS)进行评价疗效.结果 肌电引导组和非肌电引导组比较,治疗后M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肌电引导组疗效明显优于非肌电引导组.且下肢肌无力和注射后局部疼痛副作用分别为1例和5例,有显著差异,1~3周后完全恢复.结论 肌电引导可明显提高治疗脑损伤下肢肌痉挛的疗效,且可有效减少副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下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及操作可行性。方法 8例因脑卒中致上肢或下肢肌痉挛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引导下,进行痉挛肌肉内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观察注射前、注射后4周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注射后4周MAS、MBI的改善均优于注射前(P〈0.05)。结论彩超引导下的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肌痉挛,定位准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超声波引导下的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肌痉挛的新方法 为了观察超声波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的改善效果,明确脑卒中患者肉毒毒素注射后姿势控制与平衡训练的定量结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窦祖林等选取28例符合人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舒筋活络洗剂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康复科住院的41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1),治疗组采用舒筋活络洗剂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对照组只进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于注射前及注射后2、4、8周进行疗效评定,评定指标包括改良Ashworth评级(MAS)、FuglyMeyer上肢功能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法(FIM)中与上肢相关的自我照顾项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注射后2、4、8周MAS情况、Fugly-Meyer上肢功能评分、FIM自我照顾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注射后4、8周,上述分值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舒筋活络洗剂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效果优于只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面神经电刺激结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偏侧面肌痉挛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观察组采取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经皮面神经电刺激。比较2组起效时间、痉挛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治疗前后痉挛程度、神经电生理(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瞬目反射)、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结果 观察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痉挛缓解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痉挛程度优于治疗前,观察组痉挛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高于治疗前,瞬目反射波幅R1、R2、R2′低于治疗前,复合肌肉动作电位高于对照组,瞬目反射波幅R1、R2、R2′低于对照组(P<0.05);2组PSQI评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面神经电刺激结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将脑卒中患者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患者则在开始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前,接受患侧下肢肌肉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F波波幅及M波比值(F/M值),肌张力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及10 m自由步行测试结果.观察组治疗2周及4周后,F波波幅及F/M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肌张力评分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UG测试及10 m自由步行测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TUG测试及10 m自由步行测试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TUG测试及10 m自由步行测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可降低相应脊髓节段运动神经元的F波波幅,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对偏侧面肌痉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5月~11月就诊的偏侧面肌痉挛患者40例,按就诊顺序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A型肉毒毒素常规部位注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基础上增加眉间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平均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药效持续时间实验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随访1个月,实验组平均SAS/SDS评分和对照组无差异(P>0.05);随访3个月、6个月,实验组平均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单项不良事件发生率无差异;实验组平均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偏侧面肌痉挛患者予以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效果肯定,起效迅速,药效持久,增加眉间肌注射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更优,且不良反应少,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神经损伤诊断治疗系统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肌肉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收治的105例脑中卒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5),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神经损伤诊断治疗系统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月后FMA、BBS和FIM明显改善,观察组在治疗后3、6个月的CSI、FMA、BBS及FIM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损伤诊断治疗系统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肌肉痉挛效果显著,患者身体机能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92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2组,每组96例。对照组给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躯干控制能力(PAS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平衡能力(BBS评分)、步行能力(Holden评分)、生活质量(SF-36健康问卷)及治疗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与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2组PASS评分、FMA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BS评分、Holden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与精神健康等方面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RI、PI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Vm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针刺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结合核心肌群训练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作用及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0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采用Mo-nitored Reh...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病人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在早期肌张力不低下的条件下开始进行科学的步行训练,对照组在具备一定的条件(站立平衡等级超过3级、患肢能够支持3/4以上体质量、患肢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踝关节背屈功能)后进行步行训练。2组在训练前、训练2个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thel指数(M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病人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步行能力。此外,通过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法获得病人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步态参数来评价步行质量。结果: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BBS、FMA、MBI以及FAC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训练后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步行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步行训练时机的选择,对于肌张力恢复正常的偏瘫病人来说有重要意义,尽早开始科学的步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平衡及步行能力,进而提高病人的步行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踝关节牵张训练配合"平衡阴阳"电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期足内翻的疗效.方法 84 例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2 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及踝关节背屈被动牵张训练,研究组增加"平衡阴阳"电针法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2 d.采用静息状态足内翻角度的测量、简化的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和Brunnstrom 下肢功能分期评定,对患者足内翻程度和下肢运动功能进行治疗前后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静息状态足内翻角度、FMA 评分及Brunnstrom 下肢功能分期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后研究组静息状态足内翻角度、FM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Brunnstrom 下肢功能分期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踝关节牵张训练配合"平衡阴阳"电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期足内翻可明显改善足内翻角度,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且疗效优于单纯踝关节牵张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间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周后,2组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可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实施行为改变教育策略后对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50例,将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行为改变教育策略,比较治疗前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上肢、下肢简式FMA积分、改良Barthel指数、QOF评分. 结果两组治疗2周、4周、8周的改良Barthel指数及上肢、下肢FMA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治疗后同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8周后的QOF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脑梗死患者实施行为改变教育策略能够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自拟解痉止痛方熏洗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伴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伴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熏洗结合运动疗法;对照组常规运动疗法。4周1疗程,分别观察肌痉挛情况、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肢痉挛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ADL评分均显著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肢体痉挛缓解总有效率(90.91%)优于对照组(80.95%),疼痛缓解总有效率(88.64%)亦优于对照组(7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痉止痛方熏洗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伴疼痛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任务导向结合生物反馈训练对痉挛型脑瘫(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患儿手功能、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评分(Gesell)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66例SC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n=33)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n=33)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任务导向结合生物反馈训练,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站立、行走功能评分,手功能评估量表(AHA),Gesell量表评分,患儿监护人康复治疗满意度。  结果  两组干预后MA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BBS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MAS评分低于对照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站立、行走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站立、行走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AHA评分、Gesell量表发展商数(developmental quotient,DQ)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AHA评分、Gesell量表DQ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监护人康复治疗满意度(90.91%)高于对照组(60.61%)(P<0.05)。  结论  任务导向结合生物反馈训练应用于SCP患儿,可改善患儿平衡能力与肌痉挛程度,提高患儿手功能与发育水平,改善患儿站立、行走功能,提高患儿监护人康复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