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目的观察MRI影像学检查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7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归性分析患者海绵窦区的病灶大小、形态;MR T1WI、T2WI、DWI的信号特征;误诊与确诊情况。结果 7例均属海绵窦单发病灶,4例为左侧,3例为右侧;最大径线2.5-6.1cm,平均3.9cm;7例中有6例呈横向生长,病灶均为左右走向,范围多横跨脑蝶鞍内外,呈现哑铃状或葫芦的高信号影。在MRI影像学图像中,7例病变的T1WI序列信号均显著小于脑白质,稍低于脑灰质;4例患者的T1WI散在分布高信号影,并且T2WI序列整体的高信号显著高于脑实质信号;增强扫描后,7例病灶均显著均匀强化,其中2例病灶出现边缘脑膜尾征;1例患者的T1WI、T2WI、DWI上均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后边缘部分片状强化。7例患者有2例误诊为脑膜瘤,术后病理检查实为CSHAs,误诊时间分别为3周、5周。结论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MRI平扫与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影像结果有助于提高临床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沈金丹  范光明  周楠  罗弦  韦莎莎  杜明良 《重庆医学》2021,50(12):2041-2044
目的 总结鞍旁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对60例经病理证实的鞍旁肿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各种肿瘤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60例中脑膜瘤36例,垂体瘤侵犯鞍旁7例,转移6例,神经鞘瘤5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表皮样囊肿、神经纤维瘤、白血病浸润各1例.脑膜瘤呈等/稍高密度,MR I上信号与灰质类似,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垂体瘤侵犯鞍旁时,表现为鞍区较大的肿块,多有囊变,包绕颈内动脉;神经鞘瘤多呈哑铃状,跨中后颅窝生长,呈囊实混合性;转移多呈等或稍低密度,常伴有颅底骨质的破坏;海绵状血管瘤呈等/稍高密度,T2 WI上可见特征性的高信号,不均匀明显强化,中心延迟强化.结论 大部分鞍旁肿瘤具有相对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少数诊断较困难,需要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3.
沈金丹  范光明  周楠  罗弦  韦莎莎  杜明良 《重庆医学》2021,50(12):2041-2044
目的 总结鞍旁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对60例经病理证实的鞍旁肿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各种肿瘤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60例中脑膜瘤36例,垂体瘤侵犯鞍旁7例,转移6例,神经鞘瘤5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表皮样囊肿、神经纤维瘤、白血病浸润各1例.脑膜瘤呈等/稍高密度,MR I上信号与灰质类似,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垂体瘤侵犯鞍旁时,表现为鞍区较大的肿块,多有囊变,包绕颈内动脉;神经鞘瘤多呈哑铃状,跨中后颅窝生长,呈囊实混合性;转移多呈等或稍低密度,常伴有颅底骨质的破坏;海绵状血管瘤呈等/稍高密度,T2 WI上可见特征性的高信号,不均匀明显强化,中心延迟强化.结论 大部分鞍旁肿瘤具有相对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少数诊断较困难,需要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窦部海绵状血管瘤的MR/表现。结果4例病例中2例SET1WI呈稍低信号,SET2WI呈高信号,1例增强后呈不均质明显强化,1例开始呈条片状强化,随着时间的延长,强化范围增大,延迟期呈明显均质强化;另2例SET。WI呈等信号,SET,WI呈不均质高信号,增强后均呈明显均质强化。结论海绵窦部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有一定特点,有助于海绵窦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方法  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 ,全部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其中 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检查 ,2例行CT检查 ,2例行DSA检查。结果  7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T1WI为等、低信号 ,6例在T2WI呈均匀明显高信号 ,1例呈混杂信号。病灶形态呈哑铃形或卵圆形 ,边界清楚。注射造影剂后肿瘤显著强化 6例 ,不均匀强化 1例。 2例CT检查表现为均匀较高密度影 ;2例DSA缺乏明显的肿瘤染色。结论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MR图像上有其特异性 ,综合分析临床点及MRI、CT和DSA等影像表现 ,有利于正确诊断 ,确定手术入路 ,指导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   

6.
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中颅窝海绵窦区,典型病例磁共振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本文报道了1例不典型三叉神经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成像下等及稍长T2信号、灶内点状短T1信号及增强扫描不强化是其不典型征象。  相似文献   

7.
颅内脑膜瘤34例的MRI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颅内脑膜瘤的MRI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脑膜瘤病例,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36例中共39个瘤灶,发生于矢状窦旁、大脑凸面约占59%,桥小脑角区、鞍区、小脑天幕、颞底部、前颅窝约占41%。肿瘤T1WI呈等、稍长信号者约82%,T2WI呈等、稍长信号者约74%,16例可见瘤周水肿,全部病灶呈明显强化。结论MRI对颅内脑膜瘤具有很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传现  黄绍翠  黎良山  周冰  王省 《浙江医学》2021,43(2):217-219,226
目的探讨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AIR)增强扫描在颅脑常见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在嘉兴市中医医院就诊的87例颅内常见疾病患者的T2FLAIR资料,与T1WI增强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各影像学表现,评价T2FLAIR增强扫描在诊断颅内常见疾病中是否优势。结果胶质瘤22例,T2FLAIR及T1WI强化者19例,T2FLAIR增强扫描强化范围较T1WI大,1例低级别胶质瘤T2FLAIR轻度强化。脑膜瘤25例,T1WI皆有强化,T2FLAIR强化23例,其中5例边缘强化,2例无强化。8例转移瘤98个病灶中T2FLAIR显示88个,T1WI显示95个。病毒性脑膜炎8例,T1WI显示软脑膜强化4例,T2FLAIR显示软脑膜强化7例,其中2例小脑幕病变在T2FLAIR强化不明显。海绵状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共24例,T2FLAIR强化范围及程度皆不及T1WI。结论T2FLAIR增强扫描在病毒性脑膜炎诊断方面优势明显,并能为胶质瘤、脑膜瘤及转移瘤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软骨样脊索瘤的MR特征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样脊索瘤的MR(均行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4例发生于颅内(鞍旁、延髓、枕骨大孔区及右海绵窦各1例),2例位于骶骨;肿瘤呈广泛浸润生长5例,T1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块影,其中2例可见斑片状中高信号影,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6例增强扫描病灶均为不均匀强化;4例可见明显包膜形成,5例均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结论 MR可清晰显示软骨样脊索瘤的部位、范围、内部成分及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0.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7,(4):280-282
[背景]探讨颅内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影像学特征.[病例报告]回顾性分析5例(6个病灶)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为血管瘤型脑膜瘤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6个血管瘤型脑膜瘤病灶分别位于大脑凸面(1个)、大脑镰旁(2个)、桥小脑角区(1个)和额叶深部(2个),3个病灶与脑膜呈宽基底相连,2个病灶可见脑膜尾征.肿瘤体积为1.5cm×1.5cm×2.5cm~6.0cm×6.0cm×7.0cm,呈圆形或类圆形2个,分叶状4个.2个病灶有血管流空信号,T1WI呈低信号3个,等信号3个;T2WI呈稍高信号2个,高信号4个;病灶强化明显且均匀4个,不均匀明显强化2个;周围组织水肿明显4个,不明显或无水肿2个.[讨论]血管瘤型脑膜瘤具有血液供应丰富及瘤周围组织水肿明显等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发性脾脏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多发脾占位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多发性脾肿瘤的CT和MR表现,原发性肿瘤13例,转移瘤19例。结果恶性肿瘤CT常表现为实质性或囊实性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原发性肿瘤呈实质部分明显或中度以上强化,转移瘤以边缘强化为主;MR表现:淋巴瘤结节于T1、T2大多均呈等信号,有时可表现为他低信号;增强后早期为低信号结节,延迟呈等信号。转移瘤T2WI极少数呈低信号。良性肿瘤以血管瘤和脉管瘤常见,CT多表现为低密度或囊性病变,增强后均匀强化或边缘呈晕状强化,血管瘤具特征性延迟强化。MR明显优于CT和动态增强CT,增强T2WI具有典型的“白炽灯”征。脉管瘤MR显示病变内含低信号分隔影,T1、他均呈高信号,增强无强化或部分边缘强化。结论认识多发性脾肿瘤的CT和MR表现,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或非肿瘤性病变。  相似文献   

12.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区肿瘤MRI的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资料,采用T1-SE序列,T2-FSE序列,所有患者均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T1WI,必要时矢状面T2WI,其中28例加做Gd-DTPA增强扫描。结果 23例听神经瘤中16例听神经增粗并向内耳道延伸,为听神经瘤的典型征象:4例三叉神经瘤均跨中、后颅窝生长呈哑铃状:3例脑膜瘤中1例增强后出现“脑膜尾征”;1例室管膜瘤呈类圆形,与第四脑室出口关系密切;1例蛛网膜囊肿边缘光滑,信号类似脑脊液;1例胆脂瘤边缘光滑,信号均匀,沿桥脑池生长;1例海绵状血管瘤无典型征象。34例桥小脑角区肿瘤术前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91.2%。结论 MRI是桥小角区肿瘤检查的首选方法,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R诊断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影像学表现.结果 病变位于颈段脊髓4例,胸段脊髓10例.病灶形态呈条状不规则形或梭形或类圆形.T1WI表现,29例为混杂长T1异常信号影,3例呈等T1异常信号影,2例为短T1异常信号影;T2WI表现,9例呈混杂长T2异常信号,5例呈短T2异常信号,病灶中心可见点状长T2信号影.14例病灶周围均可见“碳墨黑样“低信号环.病灶周围可见轻度水肿带.增强检查病灶可轻度强化. 结论 MR检查是诊断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首选和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经MRI检查的26例脑膜瘤病例的发病部位和信号特点,评价MRI对脑膜瘤定位及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膜瘤病例,其中男4例,女22例;年龄25 ̄68岁,平均50岁。26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26例中额顶部8例、顶部3例、前颅窝底3例、蝶骨嵴3例、上矢状窦旁2例、鞍区2例、侧脑室2例、天幕2例、大脑镰旁1例。T1WI21例呈等信号,5例为低信号,其中13例信号不均匀,可见小片或囊样低信号影,16例在病灶周围可见环形低信号影。T2WI像上21例呈稍高信号,部分信号不均匀者可杂有低信号的血管流空影和囊状的高信号影;增强后21例病灶均明显强化,其中13例强化不均匀,19例可见明显“脑膜尾征”。结论MRI对脑膜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中窝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误诊原因,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2000年8月收治颅中窝鞍旁海绵状血管瘤22例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结果22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术前正确诊断仅有5例(占22.73%),其余17例(占77.27%)分别误诊为脑膜瘤8例、神经纤维瘤3例、垂体瘤3例、脊索瘤2例、胆脂瘤1例。结论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综合分析影像学检查特点,特别是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本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磁共振成像探讨大脑凸面小型脑膜瘤瘤周水肿与脑膜瘤病理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46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35例.46例脑膜瘤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本组46例大脑凸面小型脑膜瘤磁共振表现多为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增强T1WI多为明显均匀强化.本组脑膜瘤瘤周水肿的发生率为50%.但是不同病理亚型脑膜瘤瘤周水肿程度不同.其中瘤周水肿的最大径值自高而低排序的脑膜瘤病理亚型分别是:血管瘤型、微囊型、纤维型、上皮型、混合型和砂粒体型.横纹肌型、脊索型及乳头型脑膜瘤未见瘤周水肿.结论 磁共振成像能准确显示脑膜瘤瘤周水肿,不同病理亚型脑膜瘤瘤周水肿发生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7.
低场强磁共振成像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附13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低场强磁共振扫描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低场强磁共振扫描的影像学表现。结票 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龄8~60岁,平均年龄29岁。其中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0例行增强扫描,3例行MRA,2例行DsA检查,5例经半年以上复查病灶影像无变化。13例中发现18个病灶,5个在T1WI上呈等信号,4个为高信号,9个为混杂信号;在T2WI上18个病灶均为不均匀高信号,于抑水序列(FLAIR)所有病灶均呈高信号,梯度回波序列(T2WI)发现9个病灶有低信号环,多数病灶无灶周水肿及占位征象。结论 低场强磁共振扫描可正确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瘤型脑膜患者的MRI影像特点。方法:选择12例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明确诊断的颅内血管瘤型脑膜瘤患者,对其MRI图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参与研究的12例患者均是单发脑膜瘤,其中有8例患者位于脑镰旁(66.67%),1例患者位于桥小脑角区(8.33%),1例患者位于侧脑室内(8.33%),2例患者位于鞍结节区(16.67%)。其中9例患者脑膜瘤和脑膜呈宽基地相连,11例患者MRI中能见到脑膜尾征。MRI平扫结果中显示,11例患者的病灶呈现较均匀稍长T1稍长T2信号,有10例患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采用增强扫描后10例患者瘤组织呈现显著强化。仅有2例患者MRI出现囊变、坏死,9例患者可见脑膜瘤周水肿表现。病理结果显示,12例患者脑膜瘤组织是由管径粗细不等、且管壁厚薄不均匀的血管所构成,血管分化较成熟,脑膜上皮细胞呈现散在分布。结论:血管瘤型脑膜瘤患者的MRI影像学有其特定表现,可明确患者肿瘤的部位、大小、数量及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CT与MRI对小脑膜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小脑膜瘤的CT与MRI表现。13例均行CT、MRI平扫及MRI增强扫描,平扫包括T1WI、T2WI、FLAIR序列,增强扫描为T1WI序列。结果本组病灶位于额部5例,顶部7例,小脑幕1例,为脑凸面、大脑镰、小脑幕旁结节状或扁平状病灶,长径范围1.2-2.8cm。CT平扫表现为稍高密度结节。T1WI肿瘤呈等信号7例,稍低信号5例;T2WI、FLAIR为稍高信号8例,等信号4例;肿瘤边缘包膜4例,瘤周水肿5例,邻近颅板增厚4例;肿瘤病灶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8例见脑膜尾征。CT平扫检出8例(61.5%),漏检5例(38.5%)。MRI平扫检出12例(92.3%),漏检1例(7.7%):MRI增强扫描检出13侈4(100%)。结论小脑膜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小脑膜瘤检出率高,临床应用价值较CT大。  相似文献   

20.
陈立忠  陈晓黎  徐敬峰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3):341-342,F0003
目的探讨鞍区脑膜瘤的MRI表现特点与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以提高鞍区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分析16例MRI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特点与病理类型的关系;并总结与其他鞍区肿瘤的鉴别要点。结果 16例鞍区脑膜瘤中,病灶位于鞍旁9例,鞍结节5例,鞍隔2例;上皮型10例,过渡型3例,纤维型2例,血管瘤型1例;T2WI示2例纤维型呈稍低信号,3例上皮型呈等信号,其余均呈稍高信号;大多数均匀强化,并见脑膜尾征。结论尽管鞍区脑膜瘤具有典型MRI信号特征,信号特点与病理类型也有一定关系,但仍需与鞍区其他肿瘤进行有效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