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目的 本文探讨了偏瘫患者在恢复期行患肢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训练的效果 ,以及下肢功能评定与步态分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5 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 30例 )和对照组 ( 2 0例 ) ,二组患者康复训练相同 ,观察组患者在恢复期增加患肢股四头肌、绳肌肌力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 Meyer法、Barthel指数法及足印法对二组患者下肢功能及步态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步态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P<0 .0 1)、运动功能与活动能力显著提高 (P <0 .0 1)。步态的对称性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显著相关 (r =-0 .79,-0 .71、P <0 .0 1) ,与活动能力无关 (r =-0 .2 1,P >0 .0 5 ) ;步速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活动能力均显著相关 (r =0 .80、0 .78、0 .76 ,P <0 .0 1)。结论 偏瘫患者在恢复期行患肢膝屈伸肌群肌力训练有助于运动功能提高、步态改善 ;通过足印法步态分析可初步了解下肢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等速肌力训练联合有氧运动对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在天津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康复科就诊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40 min的有氧运动,联合组增加20 min的患侧膝关节屈伸等速肌力训练和20 min有氧运动训练。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且治疗前后均采用心肺运动试验[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AT)、峰值氧脉搏(VO2/HRpeak)]、等速肌力测试峰力矩(PT)及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FMA-LE)进行评估,对比以上数据。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下肢膝关节屈伸PT、FMA-LE及心肺指标VO2peak、AT、VO2/HRpeak与联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对照组膝关节屈伸PT[(16.53±5.63)(N·m)和(28.75±4.91)(N·m)]、FM...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阻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康复科收治的106例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下肢运动训练,观察组采用抗阻运动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下肢功能[采用下肢功能评定量表(LEFS)]、步行速度[采用10 m步行测试(10MWT)]及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D-ST)]。结果:干预后,两组LEFS、QLICD-ST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P<0.05);干预后,两组10MWT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抗阻运动训练在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步行速度及生活质量等方面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强化躯干肌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躯干肌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评估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采用等速测力装置对躯干进行力学特征评估,分别选取躯干屈肌群及躯干伸肌群峰力矩作为评估指标,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步频、步速、步长等参数。治疗8周后再次评估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躯干屈、伸肌群峰力矩,步频、步速及步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8周康复训练后,观察组、对照组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躯干肌等速训练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早期下肢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燕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0):1600-1600
通过对50例脑血管病患进行早期下肢运动训练,观察患下肢肌力恢复情况,了解其下肢运动对脑卒中患下肢肌力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渐进式抗阻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8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渐进式抗阻训练,对照组则采用股四头肌训练仪进行辅助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ugl-Meyer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及渐进式抗阻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进一步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和肌力训练相结合的运动治疗,对照组采用易化技术.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进行偏瘫肢体运动功能、ADL能力和移动能力评价.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患侧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及EM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功能的干预效果,为其制定下肢功能锻炼方案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维普、万方8个中英文数据库,纳入从建库至2022年5月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合并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22项随机对照试验,总计902例患者,文献质量等级均为B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步速[MD=0.08,95%CI (0.06,0.09),P<0.001]、步长[MD=3.58,95%CI(2.01,5.15),P<0.001]、步频[SMD=0.77,95%CI(0.36,1.18),P<0.001]、步幅[MD=2.35,95%CI(1.12,3.57),P<0.001]、耐力[MD=26.75,95%CI (6.89,46.60),P=0.008]、平衡功能[MD=3.29,95%CI (1.6...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治疗(神经促进疗法、平衡功能训练、等张肌力训练、桥式运动、重心转移训练、步态训练、协调与运动控制训练等)、作业治疗、传统康复疗法、物理因子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偏瘫下肢屈、伸膝肌群等速肌力训练,测试及训练模式为普通等速向心/向心模式。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峰力矩值(P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及改良Ashworth肌痉挛分级(MAS)对患者下肢肌痉挛及功能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10周后,2组患者膝关节伸屈膝肌PT、Fugl-Meyer评分、Berg评分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肌痉挛MAS评分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年贵  孙蕾 《中国康复》2005,20(1):54-54
目的:探讨抗阻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 各32例,均接受正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抗阻训练。结果:治疗4周后,2组FMA、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 一定程度的提高,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使用抗阻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者的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1.
骨盆训练对中风步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普通的步态训练方法中增加新的骨盆训练措施,探索骨盆训练对中风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8例中风步态异常者分为对照组(39例)和试验组(39例),对照组采用普通的步态训练方法,试验组则在上述基础上增加骨盆训练措施,如骨盆旋转运动,侧方运动、上下运动、旋前运动、前伸运动、后缩运动、前缩运动和后伸运动。治疗前和治疗后,由专人用Barthel指数、Brunnstrom恢复六阶段理论以及Fugl-Meyer躯体能力评定量表评测每痊参试者。结果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Brunnstrom偏瘫下肢运动功能分级经过等级秩和检验,P值小于0.05,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Barthel指数和瘫痪下肢Fugl-Meyer运动能力评定积分经过常规t检验,P值均小于0.05,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该试验结果显示在普通的步态训练方法中增加骨盆训练的措施,不仅可以提高中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的程度,还可以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率,进一步改善步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规范的三级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逐步回归分析影响脑卒中患者综合功能恢复的早期变异因素,根据变异因素制订规范的三级康复训练方案.分别在各研究中心随机选取患者200例,按脑梗死和脑出血分类,以区组随机化纳入康复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均进行一般的神经内科常规诊疗,康复组另给予规范的三级康复训练.观察比较2组运动和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脑卒中发病后6个月时综合功能结局的早期变异因素包括治疗方案、神经功能缺损(CNFD)评分、年龄、糖尿病、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S-FMA评分)、吸烟和劳动强度;根据早期变异因素进行规范三级康复训练,发病后1、3、6个月时康复组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也显著高于自身入院时.结论 规范的三级康复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各阶段运动和认知功能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1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Biodex平衡功能分析训练仪进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5周后,2组FMA、BI、BBS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恢复较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5 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躯干强化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每日均接受常规的药物、电疗、针灸、按摩、PT和OT治疗 ,每日 1次。躯干强化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躯干强化训练 ,每次 3 0min ,每日 1次。治疗前、后采用Rivermead运动指数(RMI)量表及修订的Barthel指数 (MBI)量表对 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 2个月后 ,2组患者的RM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 (均P <0 .0 0 1) ,躯干强化组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躯干强化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认知训练及体位干预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及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康复科及神经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实行常规康复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训练及体位干预,治疗时间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改良式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BI)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情况。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FCA、BI评分分别为(46.37±9.16)分、(75.43±10.28)分、(58.62±10.2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32±8.15)分、(66.89±9.04)分、(52.65±9.16)分(P<0.05),且观察组MMSE评分为(20.36±2.8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69±3.69)分(P<0.05)。结论对于认知障碍伴偏瘫的脑卒中后患者,加强认知训练及体位干预,对其提高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怡  潘翠环  叶正茂  胡翔 《中国康复》2014,29(3):170-172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Pusher综合征患者61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Biodex平衡功能分析训练仪进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5周后,2组FAC、FMA、BI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恢复较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的影响。方法48例脑卒中偏瘫出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及康复锻炼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居家康复训练,每次10~20 min,每周6次,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 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 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 M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且干预组的改善幅度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可以更明显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45min/次,每周6次)和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功能训练(20min/次,每周6次),一共6周。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在训练结束后进行运动想象疗法(15min/次,每周6次)。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FMA,BBS,FAC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部分减重平板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综合康复治疗及部分减重平板运动疗法,治疗组加用AM-800神经功能重建仪进行下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进行功能评估,评估项目包括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评定、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下降,FIM量表得分及Fugl-Meyer下肢得分均上升,其中治疗组相比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更显著,Fugl-Meyer下肢得分上升更显著(P均<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部分减重平板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并可降低患者神经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结合悬吊运动对脑卒中早期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为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方案。方法:选取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部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减重跑台组(B组)和智能机器人组(C组),每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悬吊运动训练,减重跑台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减重跑台训练,智能机器人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躯干控制测试(TCT)、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及视频步态分析仪分别评定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下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三组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智能机器人组在TCT、FMA-LE、BBS、FAC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除步行周期外,智能机器人组其余指标均显著优于减重跑台组(P<0.05);减重跑台组在TCT、FMA-LE、BBS、FAC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结合悬吊运动更能增强脑卒中早期患者的躯干核心的稳定性,纠正异常步态,优化平衡功能,达到改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