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应用仑伐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用仑伐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的53例和应用仑伐替尼治疗的50例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比较观察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仑伐替尼联合治疗组客观缓解率为32.1%,疾病控制率为77.4%,仑伐替尼单药治疗组分别为18.0%、7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01,P=0.100;χ2=0.391,P=0.532)。仑伐替尼联合治疗组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9.4个月)长于仑伐替尼单药治疗组(7.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74,P=0.007)。仑伐替尼联合治疗组中位总生存时间(19.2个月)长于仑伐替尼单药治疗组(15.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2,P=0.013)。2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均为乏力、高血压、食欲不振,最常见的Ⅲ级不良反应是高血压,尚未观察到Ⅳ级不良反应。结论 与仑伐替尼单药相...  相似文献   

2.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有望通过协同效应提高ICIs或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治疗效果.仑伐替尼是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具有强大的抗血管生成活性,并且能够与PD-1/PD-L1抑制剂发挥协同效应,从而增强PD-1/PD-L1抑制剂的抗肿瘤作用.仑伐替尼联合PD-1抑制剂组合疗法于2021年通过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Tspan8基因敲除联合安罗替尼对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质粒并敲除SW480细胞的Tspan8基因,Western blot法检测敲除效果。采用MTT法计算安罗替尼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实验分为对照组、安罗替尼组、Tspan8敲除组和联合组。采用细胞增殖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安罗替尼对SW480细胞中Tspan8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在Tspan8敲除组中,SW480-KO-Ⅲ细胞的敲除效率最高,用于后续实验。不同浓度的安罗替尼在不同作用时间均能抑制SW480细胞的增殖(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P<0.01),根据IC50选择14 μmol/L为后续实验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安罗替尼组、Tspan8敲除组和联合组的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显著降低,细胞凋亡水平明显提高(P<0.05),且联合组的上述变化较安罗替尼组或Tspan8敲除组更为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安罗替尼组SW480细胞的Tspan8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 Tspan8基因敲除联合安罗替尼能协同抑制SW480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 系统评价含贝伐珠单抗不同联合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 数据库截至2017年7月31日有关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资料提取和评价质量,采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Meta 分析。 结果 共纳入8项研究,2 644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Meta分析显示,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组(包括单药和联合化疗)前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均优于无治疗组(HR=0.65,95% CI:0.53~0.78,P<0.001;HR=0.83,95% CI:0.71~0.98,P=0.020),但前者3~4级感觉神经障碍及高血压发生率高于后者(P=0.001,0.008)。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组与持续治疗组对比,两者的PFS和OS相当(HR=1.05,95% CI:0.56~1.71,P=0.830;HR=1.11,95% CI:0.92~1.35,P=0.270),而后者3~4级感觉神经障碍、疲乏和手足综合征明显高于前者(P<0.001,0.020,0.040)。与单药贝伐珠单抗组比较,贝伐珠单抗抗抗联合厄洛替尼组能改善PFS和OS(HR=0.81,95% CI:0.67~0.96,P=0.020;HR=0.81,95% CI:0.67~0.99,P=0.040),但贝伐珠单联合厄洛替尼组3~4级皮疹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药贝伐珠单抗组(P<0.001)。结论 贝伐珠单抗单药、联合低毒化疗药物或厄洛替尼,均可改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PFS和OS,患者可耐受,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可作为晚期结直肠癌维持阶段的优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具有发展迅速、高侵袭性和高复发性等特点。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进展期,而靶向治疗作为进展期肝癌的主要治疗策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往该类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仅有索拉菲尼,但其不良反应大,肿瘤应答率低,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阳性患者的总生存率并无明显改善。近年来,新的靶向治疗药物仑伐替尼在肝癌的治疗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成为继索拉菲尼后治疗进展期肝癌的第2个一线药物。本文就仑伐替尼在治疗HCC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安罗替尼联合紫杉醇和顺铂一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例50例,其中24例采用安罗替尼联合紫杉醇和顺铂方案治疗(研究组),26例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治疗(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进行随访。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53.84%(P<0.0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100%和96.15%(P>0.0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0.6月和9.13月(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4月和 11.8月(P<0.05)。研究组常见不良事件为:手足综合征(12.5%)、高血压(12.5%)、鼻出血(8.33%)和蛋白尿(4.16%),较对照组明显增多,但均为Ⅰ~Ⅱ级,均可控制,未影响治疗的连续性。结论 安罗替尼联合紫杉醇和顺铂一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疗效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伐曲泊帕对仑伐替尼相关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仑伐替尼相关SAA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过程,分析阿伐曲泊帕治疗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例SAA患者肝癌骨转移后使用仑伐替尼和短程局部放疗后出现骨髓衰竭,确诊SAA。应用他克莫司、西罗莫司后血象无改善。接受阿伐曲泊帕40 mg/d治疗4周后,三系造血恢复,脱离输血。结论:阿伐曲泊帕成功治疗1例仑伐替尼相关SAA,耐受性良好,值得临床继续积累相关病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伊马替尼联合化疗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的疗效。方法 采用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CNKI、CBM、Google 学术搜索等数据库,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相关文献并提取资料、评估质量,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 纳入12个研究共620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与非移植组比较,移植组治疗提高了患者无瘤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HR=0.48, 95% CI:0.31~0.74,P<0.001)及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HR=0.49,95% CI:0.35~0.68,P<0.001),减少了死亡事件(RR=0.62,95% CI:0.39~0.97,P=0.04)。结论 在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Ph+ALL患者的基础上,序贯allo-HSCT可能优于无allo-HSCT方案。  相似文献   

9.
仑伐替尼(lenvatinib)是日本卫材(Eisai)公司研发并生产的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可抑制多条影响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的重要通路,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1~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FGFR)1~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 及原癌基因RET和KIT。这些信号通路已在之前的研究中被证实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不良预后相关,仑伐替尼可以通过阻断以上通路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在目前临床所使用的已知的激酶抑制剂中,仑伐替尼是唯一同时对VEGFR和FGFR有抑制作用的TKI类药物。在一系列临床试验中,仑伐替尼对多种实体瘤的单药治疗效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临床证实,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试验也在不断开展。本文论述近年来仑伐替尼在甲状腺癌、肝细胞癌、肾细胞癌、子宫内膜癌、非小细胞肺癌以及恶性黑色素瘤等实体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PTX3在肝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78例肝癌患者作为肝癌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78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PTX3水平差异,分析不同病理特征患者PTX3水平差异,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PTX3对肝癌的辅助诊断价值。结果 肝癌组患者血清中PTX3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癌患者Ⅰ期组血清PTX3水平高于Ⅱ期组及Ⅲ期组(P<0.05)。肿瘤直径≥5 cm患者血清中PTX3水平明显低于肿瘤直径<5 cm患者(P<0.05);此外,合并HBV感染的肝癌患者血清中PTX3水平高于无HBV感染的患者(P<0.05)。血清PTX3水平肝癌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8。结论 肝癌患者血清PTX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对肝癌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癌术后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药物拉米夫定结合胸腺肽治疗对HBV相关性肝癌术后的疗效。方法 选取合并HBV感染的肝癌患者65例,分为对照组32例,单纯接受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组33例先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接受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清除率、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和生存时间。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3年后HBV-DNA 清除率和HBeAg 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共56 例复发,其中治疗组27 例,对照组29 例。治疗组和对照组1年、3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1%、44.2% vs 90.9%、27.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 拉米夫定结合胸腺肽治疗合并HBV感染的肝癌术后患者可有效改善其肝功能,有利于清除病毒复制,提高生存时间,可作为HBV相关性肝癌患者术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彭晶晶  张涛  魏东  张汝  程朋  谭勇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7):1290-1291
目的:探讨高强度超声聚焦刀联合肿瘤坏死因子门静脉癌栓内注射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原发性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38例,其中高强度超声聚焦刀联合肿瘤坏死因子门静脉癌栓内注射治疗19例(A组),其余19例(B组)仅行超声聚焦刀治疗局部肿瘤。结果:A组门静脉内癌栓的消失率、缩小率、有效率分别为15.8%、52.6%、68.0%,而B组的门静脉癌栓消失及缩小率均为0,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A组患者的1、2、3年生存率为73.7%、42.1%、21.1%,而B组的1、2、3年的生存率为78.9%、10.5%、5.3%。两组的1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别,而2、3年的生存率差别显著。结论:采用高强度超声聚焦刀联合肿瘤坏死因子门静脉癌栓内注射治疗肝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癌首发部位及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表达对于预测肝癌患者术后复发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9年10月行肝癌手术并长期随访的256例患者,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总体生存率及术后复发率,Logrank检验P值,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术后复发高危因素。结果肝癌首发部位不同,其术后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且肝癌首发于全肝或肝左叶组患者较肝右叶组患者具有更高的术后复发风险(P=0.002)。分层分析发现,在AFP阴性(AFP<25 ng/ml)亚组中两者术后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远处转移(P=0.016)、血清AFP(P=0.002)及门脉癌栓(P<0.001)可以作为预测肝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肝癌首发部位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P=0.088)。结论肝癌首发部位可以作为一个预测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个案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2020年2月14日收治的1例肝癌口服靶向药(甲磺酸仑伐替尼)引起肛周瘙痒和多处皮损的病例进行分析.患者带肛周皮损入院,与压疮区别后,判断为肝癌患者口服甲磺酸仑伐替尼所致药物不良反应,对症给予治疗与护理.伤口明显好转后,患者出院.此案为新发现的甲磺酸仑伐替尼说明书上...  相似文献   

15.
研究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对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肺癌患者疗效的预测及指导意义。方法 收集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200例肺癌患者的资料,包括临床指标、外周血指标、疗效指标及生存指标等。结果 无肝转移、免疫联合化疗、NLR≤2.81、LDH≤202.5 u/L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更高(P<0.05)。NLR联合LDH预测DCR的AUC值为0.698(P<0.05)。单因素分析示无肝转移、一线免疫治疗、免疫联合化疗、LDH≤202.5 u/L均与PFS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示无肝转移、LDH≤202.5 u/L患者的PFS更长(P<0.05)。探索性分析示两周期免疫治疗后NLR、LDH的明显下降提示免疫治疗的有效性(P<0.05)。结论 NLR≤2.81、LDH≤202.5 u/L、无肝转移、免疫联合化疗与免疫治疗疗效呈正相关,且无肝转移、LDH≤202.5 u/L是接受免疫治疗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另外,外周血NLR、LDH的变化与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最近,研究人员利用以基因组为中心的CRISPR-Cas9 遗传学筛选,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的抑制与仑伐替尼在肝癌中的合成致死效应.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和仑伐替尼的组合在体外表达EGFR的肝癌细胞系中,以及在体内异种移植的肝癌细胞系、免疫功能健全的小鼠模型以及带有患者来源的肝细胞癌肿瘤的小鼠体内都显示出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伴有门脉癌栓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经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的伴有门脉主干和(或)一级分支癌栓的原发性肝癌。其中合并门脉一级分支癌栓者76例,合并门脉主干(包括同时合并门脉一级分支)癌栓者96例。结果 172例肝癌的中位生存期为8.0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39.5%、22.3%、17.0%。伴有门脉一级分支癌栓与伴有门脉主干癌栓的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2月vs 18.5月,P〉0.05);两组1、2、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1%、15.7%、13.7%vs 39.8%、29.3%、20.3%,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及AFP水平是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172例患者共行377次介入,无消化道大出血、肝功能衰竭、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减量化疗肝动脉栓塞治疗伴有门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美蓝染色标记法联合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与非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美蓝染色标记法联合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25例(联合组)与非规则性肝切除23例(非规则组)治疗肝癌作前瞻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包括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和4 d AST的水平、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复发率和1年生存率等,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联合组平均手术时间较非规则组少[(120.16±15.45) min vs(130.26±8.48) min,t=2.77,P<0.05];联合组术中出血量较非规则组少[(252.40±81.25) ml vs (493.44±100.96) ml,t=8.42,P<0.05];联合组术后1 d、4 d AST水平上升幅度较非规则组小[(1 d AST:(143.76±49.48)U/L vs (253.82±77.79) U/L,t=5.90,P<0.05;4 d AST:(79.36±24.51) U/L vs(129.57±45.66) U/L,t=4.80,P<0.05];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分别为4.0%和8.7%(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联合组较非规则组低(12.00% vs 39.13%,P<0.05);术后1年复发率联合组较非规则组低(20.00% vs 47.83%,P<0.05);术后1年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0% vs 78.26%,P>0.05)。结论 美蓝染色标记法联合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较非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癌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岩舒在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需实施肝动脉插管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2名,随机分成治疗组42名,对照组40名。治疗组在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全程给予岩舒静脉滴注,对照组仅实施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生存率、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24月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肝区疼痛、腹胀、乏力、发热等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有较大缓解(P<0.05)。治疗组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且对肝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中静脉注射岩舒,可保护肝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摘 要:[目的] 评价外放疗联合仑伐替尼和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2018年5月1日至2021年3月1日收治85例不可切除的HCC病例,30例不可切除的HCC患者纳入外放疗联合仑伐替尼和卡瑞利珠单抗组(RT+LC),55例纳入仑伐替尼和卡瑞利珠单抗组(LC)。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根据改良的实体肿瘤反应评估标准评估肿瘤治疗反应,以及采用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5.0评估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来确定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 RT+LC组和LC组的中位PFS分别为11.61个月和7.25个月(P=0.036)。RT+LC组和LC组的中位OS分别为20.07个月和12.03个月(P=0.019)。Cox回归分析显示,联合RT是PFS和OS的独立因素(P均<0.05)。RT+LC组的客观缓解率(ORR)显著高于LC组(76.7% vs 45.5%,P=0.011),而疾病控制率(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3% vs 81.8%,P=0.258)。两组间TRAE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安全性相当。[结论] 外放疗联合仑伐替尼和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不可切除HCC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可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