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取象比类,又称援物比类,是中医理论的一种建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指出它们之间相似或共同的地方,然后把已知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有关知识和结论推论到与之相类似的现象或事物,也可能具有相同的知识和结论。通览中医学的整个理论体系,既可以看出取象比类是其核心,推演络绎是其灵魂,诸多的理论根基都说明和证明了这方面的发展轨迹。中医的理论体系渊源流长,几千年来由于历代医家悉心的临床观察和诊疗实践的总结,从而形成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的确立,也就是历代医家自身经验的升华,即取象比类。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医学取象比类思维的起源是朴素的哲学思想。探讨这种思想在传统医学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点阐述取象比类思维和它在传统医学阴阳五行上的运用,并举例其在诊断、辨证论治和药物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命活动、构建医学理论的基本思维方法,也是中医学素养的重要体现.中医理论是古人将临床经验通过取象比类思维方法的推理总结上升的综合认识.取象比类的理论内涵包括了现代科学逻辑中的综合与类比等思维方法.基于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以汉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3个方面为例探讨中医理论构建的思维方法,既能了解中华...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医学取象比类思维的起源是朴素的哲学思想。探讨这种思想在传统医学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点阐述取象比类思维和它在传统医学阴阳五行上的运用,并举例其在诊断、辨证论治和药物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取象比类     
<正>早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听老师讲《中医学基础》和《黄帝内经》,就知道了取象比类,但那时候只是学习,对其并没有更多的探究,今天重新读到它,就像"路遇故人",记起当时学习的印象,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于是,温故而知新,也就生出了一番另外的理解。取象比类,即取已知之象,比相似之类,以识未知,是古代先哲们认识自然和人间事物及其变化的一个最为基本的和具有普适性的思维方式,就如《周易·系辞传下》所说:"古者疱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取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  相似文献   

6.
中医思维的核心--"取象比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中,其理论框架的组成核心来自于《周易》“取象比类”的逻辑思维法。阐述了这一方法的根本特征,并介绍了在教学中这一概念的还原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7.
以取象比类法解析临床诊治运用体会, 贯穿中医天人整体恒动观思维模式, 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总归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的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8.
"取象思维"是中医学重要的原创思维方法,其应用形式有从个象到个象的推理方式、从"意象"到个象的推理方式以及以类比思维建构医学体系等几个方面。这一思维方式在形成并丰富中医药学理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一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多局限与不足,由于"取象思维"难以形成对事物全面、系统的认识,未充分论证事物"类"的同质性以及某些"意象"作为客观规律的不确定性,导致以这一方法为主导形成的中医学学科自身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9.
取象比类是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中医学重要的方法论,在中医药形成和发展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研究药物的性能就广泛运用了这种思维方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李时珍在分析药物的归经、作用机理、推演药物的作用特点等方面无不重视取象比类思维方法的运用,是李时珍发展药物理论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取象比类是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先人们通过这种类似哲学的方法从自然的角度理解人体,则经络理论应运而生。经络调节气血运行的规律与洋流的规律运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由主干及细枝、由主及次是经络的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11.
“取象比类”是我国古代人们研究自然界规律所普遍运用的一种朴素认知方法,又称“援物比类”。是以“象”的相似关联性研究为基础,发掘物质本质属性的实践方法。长期以来,“取象比类”便一直成为中医学广泛运用的逻辑推理方法,在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取象比类”是我国古人研究自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原创思维,并为中医学所长期应用,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内容,在时下的中医研究当中仍具备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中医取象比类的方法 ,发现小柴胡汤遣方用药的思路与精神分析、森田疗法、文学创作疗法等多个心理学疗法有融会贯通之处。中医的"表""里"可以对应精神分析疗法的"意识""潜意识";中医的"扶正祛邪",对应森田疗法的"扶植正念,祛除邪念";中医的"升清、降浊",对应文学创作疗法的"升华、补偿"。将中医的概念类比西方心理疗法,可以为西方心理学本土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取象比类--关于《思考中医》的思考之三(续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象比类作为中医学重要的思维方法,在《思考中医》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增强了其趣味性和可读性,其中虽不乏妙论,但大量的比附无疑降低了该书的科学性。对取象比类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应区分类比推导与类比说理之不同,并采用辩证的、历史的态度来正确看待,且不可不加分析地一味滥用。  相似文献   

14.
15.
通过观察中药的颜色判定药材的优劣是传统中药饮片质量评价的有效方法。中药色泽受药物所含有效成分、采收时间、产地、炮制方法、贮存方法等的影响。五色归经,各施其效,如青色药入肝经,可解诸肝疾;赤色药入心经,疗血分诸患;白色药入肺经,可化痰散结;黄色药入脾经,多健脾消积;黑色药入肾经,可滋阴补肾等。针对中药辨色论质传统经验鉴别法的局限性,提出了量化中药外观色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防风通圣散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方,临床上广泛用来治疗各种类型的疾病。但是它在方剂分类上一直存在争议,甚至在君药的确定上也有诸多分歧。作为《方剂学》教材收录的寒凉派大师刘河间的唯一方剂,它或许集中体现了河间的清热思想,是一首纯粹的清热剂。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结合"取象比类"的中医思维特征,通过运用中医处方法分析了防风通圣散的组方思想,认为防风通圣散运用了以寒治热法、火郁发之法、釜底抽薪法、利水清热法以及养血清热法。从取象比类角度理解防风通圣散为临床运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试论“取类比象”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并分析“取类比象”认识方法的由来、内涵及其对中医学理论意义的基础上,认为其既有助于从事物同一性的角度,宏观认识并把握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规律,寻究未知生命奥秘的积极作用,却也存在着忽视不同事物间搓 异性,从而影响中医理论准确表述的缺陷。为避免这一认识方法的局限性,提出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宏观比类和特殊比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医学取象比类思维的起源是朴素的哲学思想.探讨这种思想在传统医学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点阐述取象比类思维和它在传统医学阴阳五行上的运用,并举例其在诊断、辨证论治和药物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马静  凌霄  王盼盼  孟菲  李学林 《中医学报》2020,35(9):1870-1874
传统取象比类法对中药药性的认识,是将中药的性能、功效与其形态、质地、颜色、气味、生长环境、入药部位、采收季节、物性等自然属性相关联,联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运六气等学说,结合药物作用于人体后的反应,以推演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功效等药性。尽管取象比类法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与中医理论紧密相连,且对中药药性的研究逐渐成熟化,但依旧具备了主观性较强、注重特殊性和典型性而忽略普遍性等缺陷。对于取象比类法的研究需正确认识,取其精华,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最终构建一个传统与现代兼备的取象比类法,为现代中药药性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经穴命名有其特定方法和含义,所采用的取象比类法,是一种隐喻思维,是由一个已知的事物或概念去认识和理解另一个相对陌生的事物或概念的方法,依据的是二者之间的相似性。腧穴名称是以具体语料来体现的,从隐喻分类的角度对腧穴名称的认知功能进行梳理,发现经穴命名含有各种隐喻的分型,喻指了所处位置、功效主治等多重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