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研究黏蛋白MUC1、MUC2在十二指肠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40例十二指肠腺瘤(其中9例癌变)和10例正常十二指肠黏膜MUC1和MUC2的表达.结果 40例十二指肠腺瘤中,低级别异型增生9例,高级别异型增生22例,癌变9例;在十二指肠腺瘤伴低级别异型增生、高级别异型增生、腺瘤癌变中,MUC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4%(4/9)、81.8% (18/22)、100% (9/9),阳性评分分别为1.33、5.86、8.67,MUC1呈逐步上调趋势(P<0.05);另一方面,MUC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 9/9)、72.7%( 16/22)、11.1%(1/9),阳性评分分别为6.33、5.86、8.67,MUC2呈逐步下调趋势(P<0.05).结论 MUC1、MUC2可能是评估十二指肠腺瘤恶性潜能的有用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粘蛋白MUC2与MUC5AC在大肠腺癌及大肠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0例大肠腺瘤和60例大肠腺癌进行粘蛋白MUC2、MUC5AC检测.结果20例大肠腺瘤及60例大肠腺癌中,粘蛋白MUC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58.3%(P=0.000);在大肠腺癌中MUC2的阳性表达与生存期(P=0.008)呈正相关,而与浸润深度(P=0.009)、淋巴结转移(P=0.001)、Ddukes分期(P=0.002)均呈负相关.MUC5A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46.7%(P=0.296);在大肠腺癌中MUC5AC的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P=0.005)正相关,与浸润深度呈负相关(P=0.039).MUC2与MUC5AC无相关性.结论大肠腺癌组织MUC2的下调表达可能参与了大肠腺癌的发生,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黏蛋白(MUC1、MUC2、MUC5AC和MUC6)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20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应用组织芯片以及免疫组化等技术对黏蛋白家族成员M UC1、M UC2、M UC5AC和M UC6进行检测,并对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M UC1在89.4%的被检测病例中表达。MUC1高表达的乳腺癌病例更倾向于具有低组织学级别、雌激素受体(ER)阳性、无淋巴结转移等特点。MUC1的亚细胞定位,即胞浆伴胞膜表达与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具有相关性。MUC2的阳性率很低,仅为4.3%。MUC5AC与MUC6在患者标本中的表达率分别是42.0%和22.2%。除了MUC5AC与低级别导管癌、ER阳性有关,以及MUC6与HER-2呈正相关外,与乳腺癌其他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UC1在大多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都有表达,而MUC2、MUC5AC及MUC6的表达率则相对较低。MUC1的异位表达可能是潜在的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结肠性息肉癌变过程中P53和ki-67表达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结肠息肉和结肠腺癌组织中P53和ki-67表达。结果:P53和ki-67在结肠腺癌、腺瘤性息肉高级别异型增生区、腺瘤性息肉低级别异型增生区、增生性息肉中的表达分别为90.10%和81.31%,58.82%和52.94%,26.31%和15.78%,2.56%和3%。结肠腺癌的P53和ki-67阳性表达率与腺瘤性息肉高级别异型增生区、腺瘤性息肉低级别异型增生区、增生性息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腺瘤性息肉高级别异型增生区P53和ki-67表达呈正相关(P0.05),ki-67与P53有相关性。结论:联合检测P53和ki-67在腺瘤性息肉高级别异型增生区中的表达有利于对其恶变程度及预后进行评估,为今后结肠腺瘤的随访观察治疗提供分子水平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UC1、MUC2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胆囊癌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原发性胆囊癌组织和17例正常胆囊组织中MUC1、MUC2的表达。结果MUC1﹑MUC2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19%和47.62%;明显高于正常胆囊组织(29.41%)(P=0.001)和11.76%(P=0.010)。MUC1、MUC2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胆囊组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MUC1、MUC2在胆囊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与胆囊癌组织病理类型、组织学分化、淋巴结转移及Nevin分期也有相关关系。但与有无合并胆囊结石无相关关系。结论MUC1、MUC2可作为胆囊癌患者预后评价指标,有可能作为肿瘤微转移的诊断及免疫治疗的靶抗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黏蛋白MUC1、MUC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在大肠腺瘤及大肠癌中的联合表达及其与临床各个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20例大肠腺瘤和60例大肠癌中MUC1、MUC2及MMP-3的表达.结果 20例大肠腺瘤及60例大肠癌中,MUC1、MUC2、MMP-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46.7%(P=0.013);100%、58.3%(P=0.000);10%、41.7%(P=0.031).大肠腺癌中MUC1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06),与浸润深度(P=0.004)、淋巴结转移(P=0.01)、Dukes分期(P=0.033)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MUC2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无关(P=0.143),而与浸润深度(P=0.016)、淋巴结转移(P=0.002)、Dukes分期(P=0.005)呈负相关,与生存期呈正相关.MMP-3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17)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联合检测MUC1、MUC2、MMP-3表明:MUC1与MUC2呈负相关,MUC2 MUC1-预后最好、MUC1 MUC2-预后最差.结论 MUC1、MMP-3的上调表达或MUC2的下调表达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细胞腺瘤、异型增生结节和高分化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检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1例、肝细胞腺瘤10例、低级别异型增生结节13例、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34例及高分化肝细胞癌32例患者病灶组织中GPC3、HSP70的表达.结果 GPC3在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细胞腺瘤、低级别异型增生结节、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高分化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0、7.69%(1/13)、14.71% (5/34)、59.38%(19/32).HSP70在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细胞腺瘤、低级别异型增生结节、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高分化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52% (2/21)、0、0、20.59%(7/34)、62.5%(20/32).高分化肝细胞癌组织的GPC3、HSP70阳性率均高于其他组织(P<0.05),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细胞腺瘤、低级别异型增生结节、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间GPC3、HSP70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C3、HSP70对鉴别良恶性肝细胞结节性病变有重要意义,但对非癌性结节性病变间的鉴别无意义.  相似文献   

8.
MUC1粘蛋白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MUC1粘蛋白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对胃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应用抗MUC1粘蛋白核心蛋白抗体(DF3抗体)检测60例胃癌根治标本及对照组20例胃正常黏膜组织标本MUC1粘蛋白表达.采用χ2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UC1粘蛋白阳性表达率55%(33/60).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MUC1粘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1.0%(22/31),无淋巴结转移组MUC1粘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7.9%(11/29),组间差别显著(P<0.05).按PTNM分期,Ⅰ期胃癌的MUC1粘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0%,Ⅱ期表达率68.8%,Ⅲ期表达率53.3%,Ⅳ期表达率78.6%,Ⅰ期与Ⅱ、Ⅲ、Ⅳ期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经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统计表明,MUC1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状况较MUC1阴性组差(Log-Rank检验,P=0.037).结论在进展期胃癌中MUC1粘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随着胃癌的进展MUC1表达呈上升趋势;MUC1粘蛋白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粘蛋白MUC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粘蛋白MUC1在大肠腺瘤及大肠癌中表达及其与临床各个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20 例大肠腺瘤和 60 例大肠癌中 MUC1 的表达。结果 20例大肠腺瘤及60例大肠癌中,MUC1的阳性表达率为 10%、46.7%(P = 0.013);大肠癌中 MUC1 粘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 =0.006),在低分化大肠癌中表达强,并与浸润深度 (P =0.004)、淋巴结转移(P =0.01)、Dukes分期 (P = 0.033)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结论 MUC1的上调表达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组织黏蛋白MUC1、MUC2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MUC1、MUC2蛋白在18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和9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8例IPMN中有4例表达MUC1,占总数的22%,其中包括1例侵犯周围组织的IPMC;9例胰腺导管腺癌全部表达MUC1,占总数的100%,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18例IPMN中有17例表达MUC2蛋白,占总数的94.4%;9例胰腺导管腺癌中有1例表达MUC2蛋白,占总数的11.1%,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类型IPMN(IPMA、IPMB、IPMC)中MUC2蛋白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PMN肿瘤组织MUC2蛋白高表达,且表达强度与病理分型相关;MUC1蛋白值得进一步研究作为判断IPMN良恶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黏蛋白MUC2、MUC5AC在原发性及结肠转移性卵巢上皮间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法),检测MUC2、MUC5AC在41例原发性卵巢黏液性肿瘤(良性12例、交界性9例、黏液性囊腺癌20例)、18例卵巢结肠转移性黏液性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将MUC2、MUC5AC表达与临床各病理资料间的联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18例卵巢的结肠转移性黏液性囊腺癌组织中均有MUC2表达,但无MUC5AC表达;(2)MUC2在良性、交界性、恶性原发性卵巢黏液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1/12)、5/9、80.0%(16/20),MUC5A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12/12)、9/9、90.0%(18/20);(3)MUC2阳性表达率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病理分级之间呈负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MUC5AC阳性表达率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之间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MUC2、MUC5AC黏蛋白可用于原发与卵巢结肠转移性黏液性肿瘤的诊断;随着卵巢黏液性肿瘤的发展在良性、交界性、恶性卵巢黏液性肿瘤组织中MUC5AC的阳性表达率呈下调表达;MUC2的阳性表达率呈上调表达,其表达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细胞病理分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粘蛋白MUC5AC和MUC6在胃印戒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型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依据2000年WHO分类标准,将68例胃印戒细胞癌分成5种类型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印戒细胞癌中MUC5AC和MUC6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部分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胃印戒细胞癌中MUC5AC和MUC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7%和39.7%。MUC5AC蛋白在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中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UC6蛋白在性别和发病部位中表达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UC5AC粘蛋白的表达可能与胃印戒细胞癌的肿瘤大小与浸润深度有关;MUC6粘蛋白的表达可能与胃印戒细胞癌性别和发生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卵巢浆液性和粘液性肿瘤中粘蛋白MUC5AC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卵巢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中黏蛋白MUC5AC的表达.结果:(1)良性、交界性、恶性卵巢肿瘤中MUC5AC的阳性表达依次为55%(11/20)、50%(10/20)、22%(11/50),P=0.0044;(2)黏蛋白MUC5AC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相关(P<0.05),与年龄、肿物大小、FIGO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黏蛋白MUC5AC在卵巢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中呈下调表达,MUC5AC与卵巢恶性黏液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UC1、MUC2及MUC3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及癌旁相对正常黏膜组织中MUC1、MUC2、MUC3的表达。结果:MUC1、MUC2、MUC3在癌旁相对正常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7%、100%、100%,MUC1、MUC2、MUC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7%、60.0%、53.3%。黏蛋白MUC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Dukes分期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黏蛋白MUC2和MUC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Dukes分期呈负相关(P〈0.05),而与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黏蛋白MUC1的表达上调和MUC2、MUC3的表达下调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黏蛋白MUC1、MUC2、MUC3可成为大肠癌的肿瘤标志物之一,对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黏膜肠化生组织的表面小凹结构与肠化生亚型及尾部同源异型盒基因2 (CDX2)、黏蛋白2 (MUC2)、黏蛋白5AC (MUC5AC)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拟行胃镜检查的84例门诊患者进行美蓝色素放大内镜检查,观察美蓝染色阳性区域的肠化生黏膜的小凹结构特点.于相关部位取检,共取得标本91份,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奥辛蓝/过碘酸-雪夫染色(AB/PAS)、高铁二胺/奥辛蓝(HID/AB)染色,同时进行CDX2、MUC2、MUC5AC免疫组化染色.分析黏膜小凹结构与肠化生亚型及肠化生细胞中CDX2、MUC2、MUC5AC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美蓝放大胃镜下肠化生黏膜表面小凹结构可分为四类:不规则斑点型(16例)、网格型(30例)、短棒型(23例)和绒毛型(22例),其中不规则斑点型与绒毛型两组中均表现为MUC5AC高表达,但不规则斑点型多提示为不完全性肠化生,而绒毛型表型多提示为完全性肠化生;网格型及短棒型是MUC5AC阴性肠化生黏膜的主要表型,MUC5AC在肠化生细胞内的表达与AB/PAS染色相关,而与HID/AB染色无关;CDX2、MUC2在所有肠化生标本中均为阳性表达(100%,91/91).结论 肠化生黏膜小凹结构的表型对初步判断肠化生亚型及其内黏蛋白的异常表达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璐  丁剑锋  杨炜 《农垦医学》2010,32(5):399-403
目的:检测粘蛋白MUC5AC在复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粘蛋白MUC5AC与翼状胬肉术后泪膜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例正常结膜组织、6例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及22例复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粘蛋白MUC5AC的免疫学定位及表达,所有病例术前均检查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Schirmer)试验,分析MUC5AC在复发性翼状胬肉中的表达与BUT、Schirmer实验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结膜组织、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及复发性翼状胬肉组织的Schirmer试验、BUT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UC5AC在正常结膜组织、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及复发性翼状胬肉组织的表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性翼状胬肉组MUC5AC阳性细胞计数与正常结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MUC5AC的表达与BUT呈负相关;r=0.616。结论:粘蛋白MUC5AC在复发性翼状胬肉中高表达与翼状胬肉术后泪膜稳定性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黏蛋白MUC2、MUC5AC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20例正常大肠黏膜和64例大肠腺癌组织中MUC2、MUC5AC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64例大肠腺癌中MUC2、MUC5AC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4%和60、9%,与正常大肠黏膜标本相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UC2、MUC5AC蛋白的阳性表达均与大肠腺癌的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MUC2蛋白表达下调或MUC5AC蛋白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与肿瘤的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黏蛋白MUC5AC联合简化肺部感染评分(CPIS)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78例气管插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VAP诊断标准,将其分为VAP组(42例)与非VAP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48 h后血清PCT、黏蛋白MUC5AC及简化CPIS评分的差异,引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上述指标对VAP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VAP组患者黏蛋白MUC5AC水平为(107.21±16.36)ng/mL、PCT为(2.46±1.09)ng/mL、简化CPIS评分为(6.37±2.24)分,均高于非V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黏蛋白MUC5AC联合简化CPIS评分对早期诊断VAP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62、93.32%和86.78%。结论 血清PCT、黏蛋白MUC5AC及简化CPIS评分在VAP患者中均明显增高,黏蛋白MUC5AC与简化CPIS评分呈正相关,3项指标联合分析在VAP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