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大庆林甸温泉嗜热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应用常规的稀释涂布法分离和纯化嗜热菌,采用全菌体蛋白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合细菌形态学及生理生化指标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生长特性研究.结果 分离纯化出的3株嗜热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菌体杆状,直或接近直,均有芽孢、荚膜、鞭毛,V-P试验、触酶试验、氧化酶试验均阳性,均能降解淀粉.3株菌生长温度范围为35 ~ 65℃,pH值范围为4.5~11.5.结论 3株嗜热菌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  相似文献   

2.
酵素菌中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分离自酵素菌的 18株芽孢杆菌 (Bacillus)进行分类鉴定。方法 观察实验菌株的形态大小、染色特征、动力、芽孢的形态位置 ,菌细胞苏丹黑颗粒染色。触酶反应 ,气体要求。糖醇类发酵产酸、产气试验 ,有机酸盐利用试验 ,酪蛋白、酪氨酸、七叶苷、尿素、明胶、淀粉、土温 -80水解试验。吲哚试验 ,V P反应 ,硝酸盐还原试验 ,二羟丙酮形成试验 ,生长因子试验、厌氧生长试验 ,石蕊胨化试验。马尿酸盐结晶试验 ,卵磷脂酶试验 ,溶菌酶抗性试验 ,进行表型性状的观察研究。结果  9株芽孢菌被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 (Bacilluslicheniformis) ;6株芽孢菌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tilis) ;1株芽孢菌鉴定为腊状芽孢杆菌 ;1株芽孢菌鉴定为环状芽孢杆菌 ;1株芽孢菌被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结论 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环状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是酵素菌的主要活性菌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筛选并鉴定72株川产水豆豉分离株中高产蛋白酶及β-葡萄糖苷酶的菌株,为深入研究水豆豉的营养价值及开发其发酵菌株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采用酪蛋白法和对硝基苯-β-D半乳糖吡喃糖苷(pNPG)法分别测定菌株产蛋白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能力,选出优势菌株,通过形态学、生化特征、16S rRNA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其进行鉴定。绘制菌株生长曲线和产酶曲线并测得其遗传稳定性。 结果 选择产蛋白酶能力前10名菌株中β-葡萄糖苷酶活力最高者(0.084 U/L)作为优势菌株,表型及分子生物学法鉴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生长曲线、产酶曲线符合枯草芽孢杆菌特性,遗传稳定性结果显示其产酶能力能稳定遗传至第9代并于第10代开始下降。 结论 从72株川产水豆豉分离株中筛选出的高产蛋白酶和β-葡萄糖苷酶菌株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4.
用嗜热菌蛋白酶进行人肠上皮细胞分离培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人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IEC)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为进一步研究IEC提供合适的细胞模型.方法取4~6个月合法引产胎儿小肠,用嗜热菌蛋白酶消化分离IEC,接种于含多种促IEC生长的营养成分的DMEM培养液内,根据IEC和成纤维细胞贴壁时间的差异来纯化IEC,通过观察IEC生长状态、形态特征、超微结构及检测上皮细胞膜抗原对IEC进行鉴定.结果嗜热菌蛋白酶消化2 h可分离出大量的健全绒毛隐窝单位,进一步培养获得的IEC,上皮细胞膜抗原均呈阳性.结论选用嗜热菌蛋白酶作为分离IEC的消化酶,可获得较纯的IEC,完全可供相关实验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中药白首乌根部的内生细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及比对,最终确定其种属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方法:运用涂布法和平板划线法从中药白首乌的块根中分离、纯化内生细菌,对分离得到的纯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并结合菌株的16S r RNA基因序列鉴定其种属,再将测序结果与Gen Bank中的已知序列进行BLAST比对,查找相似性最高的菌种进行同源性分析,最终通过软件MEGA 7.0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菌株的系统分类学地位。结果:首次从中药白首乌的根部分离得到12株内生细菌,其中9株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相似性为99%~100%;2株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相似性为100%;1株属于沙雷氏菌属(Serratia),相似性为99%,确定优势菌属为芽孢菌属。结论:白首乌根中存在多株内生细菌,其很可能是白首乌内生菌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为白首乌内生菌的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千山上一个温泉周围的土壤中分离、纯化出一株新耐热菌FR3,并对其各项特征性质进行研究。方法:菌株从千山上一个温泉周围的土壤中分离出来。菌液经培养、发酵涂布在平板上,50℃培养后,纯化菌株,选取个体形态和菌落形态都比较特殊的菌株FR3做进一步实验。分别对菌株的形态特征、生长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具体研究。结果:分离出的菌株FR3为革兰氏阳性,在生长过程中细菌细胞的形态有球杆的变化,到恒定期变成类球形细胞。菌株FR3有芽孢、荚膜、鞭毛、运动性,无伴胞晶体,V.P.实验呈阴性,能降解淀粉,不能降解纤维素,兼性好氧,生长的pH值为5-11、温度30-60℃;最适生长的pH值为7.5、温度55℃。菌落初形成时是乳白色边缘整齐的圆形,后随机向3个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不规则圆形菌落、花瓣形菌落或者扁平扩散形菌落。结论:通过比较可以初步确定,菌株FR3是一株还没有被鉴定的新耐热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系统分类鉴定确定甲病致病真菌的分类地位。方法从甲病患者的病灶中分离、纯化致病菌,并对其基本形态学特征及菌体可溶性蛋白电泳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从而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经分离、纯化获得4株丝状真菌,分别命名为菌株Fh2、Fh3、Fh5和W3,依形态学特征均符合丛梗孢科(Moniliaceae)。菌株Fh5属于曲霉属(Aspergillus Link),Fh3和W3具有相同的可溶性蛋白电泳条带,Fh2和Fh3其可溶性蛋白电泳条带不同。结论菌株Fh2、Fh3、Fh5和W3同属半知菌类(Fungi Imperfec-tI)、丝孢纲(Hyphomycetes)、丝孢目(Hyphomycetables)、丛梗孢科(Moniliaceae)。菌株Fh5属于曲霉属(Aspergillus Link)的黄曲霉群;菌株Fh2、Fh3和W3为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 Corda),其中Fh3和W3鉴定为顶头孢霉(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Fh2为其变种(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var.)。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离和鉴定新生儿肠炎患儿便血中的病原菌,结合临床诊断,分析新生儿肠炎病因.方法:对2例新生儿肠炎病例的便血标本进行研究,(1)直接涂片镜检观察鉴定;(2)菌株纯化筛选;(3)采用CTAB提取法提取菌株的DNA,并通过PCR扩增菌株16S rRNA序列,将所获得的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4)采用Kirby-Bauey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便血标本共分离纯化2株可疑菌株;(2)通过16S rR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两株菌株的序列与粪肠球菌的相似度达(99%);(3)分离的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敏感性较高.结论:新生儿肠炎是由粪肠球菌感染引起,标本直接镜检与药敏试验有利于早期诊断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中国东海微生物样品中分离筛选活性细菌菌株,并对活性菌株32-11-2-2进行鉴定.方法:采用无限稀释和平板划线法分离微生物样品,利用稻瘟霉模型进行活性筛选;并对其中的活性菌株32-11-2-2的形态、培养特征以及生理生化特征进行研究,使用16S rDNA序列分析的方法对菌株32-11-2-2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分离得到421株细菌,包括活性菌株54株,其中活性菌株32-11-2-2是一株弱嗜盐菌,具有陆地芽孢杆菌的形态特点,能产生胞外淀粉酶、过氧化氢酶,液化明胶、石蕊牛奶反应阳性,16S rDNA序列分析该菌株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同源性达到98%以上.结论:活性菌株32-11-2-2是一株适应了海洋环境的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雪貂分离菌株进行鉴定。方法通过菌落、菌体形态、生化特征等细菌学检测方法和药敏实验对所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根据生物学特性和药敏实验确定所分离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中间葡萄球菌。结论分离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中间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