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IUD与盆腔感染及子宫内膜恶变或其他病理改变的关系,探讨 IUD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方法:将 88例分为 A、B、C、D 4组,A组 20例使用带尾丝活性 IUD;B组24例使用惰性 IUD;C组 24例为正常对照组;D组 20例为盆腔感染组。所有病例取宫腔冲洗液进行需氧菌、厌养菌、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等培养,并取子宫内膜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A、B组主要表现为正常增生期、分泌期或月经期子宫内膜,部分是单纯性或腺囊性增生,与C组、D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4组均未见不典型增生及恶变。A、B、C3组子宫内膜均无慢性炎症改变,D组8例存在慢性子宫内膜炎改变,与A、B、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B、C组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白细胞、纤维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D组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白细胞计数较以上3组明显增加(P<0.05),间质细胞及纤维细胞计数与以上3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A、B、C组宫腔微生物检出率分别为30.0%,29.2%,20.8%,与D组(70.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IUD5-14年未增加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及慢性子宫内膜炎发生率。I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雌二醇(E2)和孕酮(P4)对体外培养的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S细胞)血小板反应素-1(TSP-1)表达的影响。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8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用不同浓度的E2及P4处理体外培养的ES细胞一定时间(研究组),提取细胞RNA和蛋白,分别用Northern blot和Western blot方法比较研究组和未用激素刺激的对照组之间TSP-1 mRNA和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 E2能抑制ES细胞TSP-1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用10nmol/L的E2处理ES细胞后,其TSP-1 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下降(47.6±6.5)%(P<0.05)和(49.0±8.6)%(P<0.05);高浓度P4(10μmol/L)能诱导ES细胞表达TSP-1,与对照组相比,10μmol/L的P4处理ES细胞后,其TSP-1 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是对照组的(2.1±0.4)倍(P<0.05)和(2.3±0.6)倍(P<0.05);低浓度(10nmol/L)P4能增强E2对TSP-1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但对其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雌激素和孕激素能有差别地调节ES细胞TSP-1的表达,这一发现为子宫内...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合成孕激素在结构上是从天然孕酮或合成的19-去甲睾丸酮衍生出来的。其中有一些常比较孕酮有更强几倍的作用。已知它们的高效至少部分是由于其能抗拒代谢方面破坏的缘故。另一种可能是合成甾体对子宫内受体有较高的亲和力。为了进行药物动力学和结构活性关系的研究,有必要了解药物受体亲和力对生理强度的相应作用。虽然有些作者已经报道了几例合成孕激素结合到所谓子宫内孕激素受体但无定量数据可供利用。本文中报道了某些代表性的孕激素对兔子宫受体的亲和力。这些数据证明有几个合成孕激素对受体亲和力比孕酮高。另外还可以说明一些有限的结构活性关系。所有化合物都曾进行过对雌激素受体亲和力试验。仅少数19-去甲睾丸酮衍生物具有明显的低亲和力。在本研究中所试验的药物有孕酮-1.2-~3H,雌(?)醇-6.7-~3H,17-羟基孕酮及其庚酸酯,甲地孕酮乙酸酯,甲孕酮乙酸酯,氯地孕酮乙酸酯,  相似文献   

4.
月经周期的现象主要涉及下丘脑、垂体、卵巢和子宫。而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也同样间接地影响月经。一种组织对类固醇激素的敏感性是和靶细胞内受体的含量有关。许多研究证实子宫内膜含有雌、孕激素受体。其浓度又取决于循环中类固醇激素。然而,没有关于子宫内膜雄激素受体的资料。本研究目的是测定在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正常人类子宫内膜细胞浆内同时出现雄、雌和孕激素的结合情况,同时也研究带铜节育器(IUD)妇女子宫内膜受体的浓度。  相似文献   

5.
有3.5%的不孕症患者由于黄体期功能不全,发生黄体期短,在黄体期时血清中孕酮水平低以及子宫内膜生长延迟等现象。但是在正常子宫内膜及生长延迟的内膜之间孕酮的值常有交错重叠现象。也有研究提示尽管血清中孕酮水平正常,可仍有子宫内膜不完全成熟。由于对黄体功能不全患者子宫内膜孕酮受体的研究较少,本文着重探讨正常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延迟分泌或分泌不全的孕酮受体水平与血清中孕酮水平的关系。 36例因不孕而求诊者被纳入本研究,检查项目包括基础体温,在月经的晚滤泡期、黄体中期及晚期分别采血测孕酮及雌二醇。在预期的月经前2~4天嘱患者复诊并在此时取子宫内膜活检。从子宫  相似文献   

6.
由于超声诊断技术的进展,阴道声像显示子宫内膜厚度(应称内膜宽度,为实际内膜厚度的二倍)与手术切除标本所测数值误差在1mm内。且其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与术后组织病理学对比,敏感性为91%。据文献报道:绝经后妇女,阴道B超测内膜厚度<4mm时,采用非对抗性激素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7.
绝经期前后雌激素替代治疗可能引起一些器官和生物学系统的各种反应。经皮肤给药对各生物学系统的雌素效应及对促性腺激素的抑制作用与口服法相同,但可避免经口服后增加肝代谢的不良影响。雌激素治疗的主要危险是对宫内膜的过度刺激,并发现其作用与剂量及使用时间长短有依赖关系,但涉及到治疗期间终末器官反应,如宫内膜生长与外周血雌素水平关系的材料很少。作者通过对绝经后妇女经皮肤雌素治疗后宫内膜形态学变化进行评价并作定量分析,同时观察了宫内膜腺体的生长与血清17β-E_2和FSH水平的关系。最初由16名绝经后妇女参加实验,他们有典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孕妇女子宫内膜息肉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在广东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就诊伴发子宫内膜息肉的50例不孕妇女(EP组)作为研究组,同期就诊宫腔镜检查正常的29例不孕妇女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ER和PR在子宫内膜息肉和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同时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所有患者血清的基础性激素(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催乳素、雌二醇和睾酮)水平,并对两组的基本情况(年龄、不孕类型、不孕原因、不孕年限及取材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基础性激素水平和基本情况的比较中,仅EP组血清雌二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23.39±125.47pmol/Lvs169.96±87.46pmol/L,P=0.046),其他各项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和PR在子宫内膜息肉和增殖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5,P=0.527)。结论:对于无月经改变的不孕症子宫内膜息肉,长期较高水平的雌二醇刺激可能与息肉形成有关,但子宫内膜息肉上ER、PR表达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9.
植物性雌激素(phytoestrogens,PEs)是一类结构及生物学活性类似于雌激素的天然非甾体类化合物,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对内源性雌激素起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植物雌激素可以缓解妇女围绝经期相关症状,且不会引起子宫内膜的复杂型增生及癌变;植物雌激素还能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具有一定抗癌作用;此外,植物雌激素通过其弱的雌激素活性,既能抑制体内异位病灶的生长又能避免发生骨质疏松等副作用,将会给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10.
过去许多研究曾表明,释放孕酮或其他孕激素的宫内节育器(IUD)的作用方式,至少部分取决于IUD释放的激素对子宫内膜功能变化所发生的影响。尽管多数使用IUD妇女的排卵和黄体功能是正常的,但子宫内膜形态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以后又有报告进一步证实,带酮孕IUD妇女的子宫内膜比不带孕酮者萎缩的更严重。本文则通过对子宫内膜细胞液中女性激素浓度变化的研究,进一步解释组织对循环性激素水平变化不敏感的原因。试验选择11名带孕酮IUD志愿者,受试妇女每年换1次IUD,平均用药时间为4.1年。在周期的卵泡期刮取子宫内膜活检,术后立即将组织标本(100~300mg)置塑料袋中,液氮冷冻,-70℃贮  相似文献   

11.
对正常家兔不同时期和放置铜丝及尼龙丝家兔的子宫内膜进行了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的观察。结果为:正常家兔不同时期的子宫内膜形态特点主要表现在内膜上皮的生长与分化上,硷性磷酸酶活性变动较大,以妊娠时最高;乳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酶变化不大。家兔在增殖期放置铜丝的子宫内膜,其上皮及粘膜的乳头腺体呈不典型增殖期生长或萎缩;间质呈不典型分泌期改变并伴有轻度炎症,十分之二有严重炎症及积脓。本文对正常家兔子宫内膜的组织学特点及铜离子的避孕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IUD对兔子宫胞液雌二醇受体和孕酮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观察了家兔子宫内放置两种IUD(不锈钢丝和铜丝制成)后子宫胞液雌二醇受体和孕酮受体(ER,PR)的变化,结果表明,增殖期ER和对PR无明显变化,而分泌期ER和PR在放置IUD以后则明显减少。以上结果提示,IUD的抗生育作用与分泌期,特别是着床前子宫胞液ER和PR的功能受到干扰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输精管铜节育器对大鼠生育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最常用的男性节育措施仍是输精管结扎术,这种方法简便、安全、有效,然而是不可复的,即使做了复通术,仍有部分受术者因产生精子凝集抗体和制动抗体而不能生育。此外,由于精道受阻也可能发生附睾於积等并发症。为此,发展一种非阻塞性的男性永久性节育措施实有必要。1979年Kapur应用铜制输精管內节育器,观察了120天,结果证明有明显的避孕效果。我们在重复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延长观察时期,并检测了铜离子释放和睾酮的变化,进一步判明在人类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本器采用医用高分子硅橡胶为原料,外形仿日本优生型,中间空支架上附有硅橡胶薄膜。经临床前毒理试验和动物试用后,于1980年5月用于临床1136例,满12个月的随访结果(生命表统计法)为:12个月累积存放率为82.45%,带器妊娠率为4.5%;脱落率为8.49%;因症取出率为3.92%;个人原因取出率为0.64%。30例放器后月经量有所增加(放器前为51.96毫升,放器后1、2、3月经量分别为62.9、71.0、75.0毫升,p<0.001),但并不比其他节育器有更多的增高。此器的组织反应(子宫内膜病理及细胞学变化)亦并不比不锈钢节育器严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测定了116例妇科手术患者子宫内膜细胞溶质的ER和PR含量,经临床病史和组织学检查,对象的月经周期均属正常。对所得结果分为增殖早、中、晚期和分泌早、中、晚期6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R在增殖晚期含量最高,分泌晚期含量最低;ER除分泌晚期的均值最低以外,其余各组均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增殖期的ER和PR均值分别高于分泌期的相应值,且PR值在两期中又明显高于EB值,以上结果与文献报告趋向一致。若按年龄分成育龄组(<45岁)和更年组(≥45岁),则发现更年组增殖期的ER,PR均值都高于育龄组,分泌期无明显差异。本文对部分标本还测定了血清和内膜的E_2、Pg水平。PR与血清Pg、组织Pg之间呈负相关,与组织E_2之间呈正相关。本文初步总结的有关中国妇女正常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细胞溶质ER和PR的含量以及体内激素的关系,有可能为妇科和计划生育领域中进一步开展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以假孕家兔为实验材料,测定了复方天花粉对子宫孕酮受体和雌二醇受体含量的影响,并测定了孕酮与孕酮受体、雌二醇与雌二醇受体的解离常数Kd 值,以及子宫对前列腺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复方天花粉能提高假孕兔子宫对前列腺素的敏感性,降低子宫孕酮受体和雌二醇受体的含量,并使孕酮和孕酮受体、雌二醇与雌二醇受体的Kd值增高,从而提示这可能是复方天花粉抗早孕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工作采用0.6M氯化钾溶液抽提核受体的方法,系统观察了65例从增殖期开始到早孕10周为止的正常内膜和蜕膜的孕酮核受体的变化;同时测定血清雌、孕激素和观察蜕膜的组织学变化。对10个有阴道出血的病例也作了以上三项指标的观察。结果表明:妊娠后蜕膜的孕酮受体主要分布在核内;在10周以前,孕酮核受体含量逐渐升高,与蜕膜发育呈正相关关系;孕酮受体主要受血清雌、孕激素的影响和调节。提示了从孕酮受体角度出发去寻找破坏蜕膜的方法,可能达到催经止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宫内节育器对胚泡形成及着床的影响,将节育器放入大鼠左侧子宫内,以右侧子宫作对照。56只大鼠分为5组,分别在妊娠的不同时期处死。第一组于妊娠2—3天处死,两侧输卵管内都有正常发育的胚泡,两侧子宫都没有胚泡;第二组于妊娠4天处死,两侧输卵管内都有正常发育的胚泡,两侧子宫都没有胚泡;第三组于妊娠5天处死,实验子宫内没有一个胚泡,对照子宫内有正常发育的胚泡,两侧输卵管内都没有胚泡;第四组为子宫阴道端结扎组,结果和第三组相同;第五组于妊娠6—7天处死,实验子宫内没有一个植入斑,对照子宫都有植入斑,胚发育正常。本研究提示:宫内节育器不影响大鼠的受精、卵裂,也不加速孕卵的运行。宫内节育器的主要作用可能是改变宫腔环境而致胚毒效应。  相似文献   

19.
兔抗猪卵透明带抗体对体外精-卵结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猪卵透明带免疫家兔后制备兔抗猪卵透明带抗血清,通过体外实验方法观察兔抗猪卵透明带抗体对猪和家兔精-卵结合的影响。结果发现:经抗血清处理的同种猪卵表面形成明显免疫沉淀环(间接荧光测定1:2000呈强阳性),并对猪的精-卵结合有明显抑制作用,随着抗血清浓度增高,精子结合数明显下降。但在兔卵未见免疫沉淀环形成和精-卵结合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放置不同材料IUD后兔子宫内膜水解酶组织化学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不同材料(不锈钢、铜及磁)制成的宫内节育器IUD引起子宫内膜ACP(酸性磷酸酶)、AKP(碱性磷酸酶)及ATPase(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改变,并提出其评定标准。结果显示铜IUD引起上述三种酶的变化较其他几种IUD明显得多,它能使ACP活力增加,AKP和ATPase活力降低。这也可能是铜IUD避孕效果好而出血量多的原因之一。这些结果提示不同材料的IUD所引起的避孕机理可能不尽相同。至于ACP在IUD的避孕机理中和在引起出血的副反应中,其因果关系如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